B5 02.14.2025 星期五 中國時事雜誌 統計數字顯示,近年來,中國從多國 咖啡進口量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從埃塞俄 比亞和巴西的進口量提升明顯,從部分產 區的進口量提升超過300%。 據環球時報報道,北京國際咖啡中心 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張樂表示,基於人口紅 利,中國的咖啡需求量呈指數增長,也帶動 咖啡相關貿易呈井噴式發展。近年來,中國 的咖啡需求量以20%至25%的速度逐年穩定 增長。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對高質量的精品 咖啡需求旺盛,例如在生產瑰夏咖啡的巴拿 馬,中國已是該國咖啡的最大出口目的地, 這也體現出中國的消費升級趨勢。 張樂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形成一 個萬億規模的咖啡市場。在這種情況下, 中國咖啡的供給存在缺口,這為咖啡大宗 商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空間。北京 國際咖啡中心於2022年6月落戶朝陽區,以 國際咖啡貿易為核心,致力於打造中國最 大的咖啡交易市場,大力促進朝陽區咖啡 及其衍生產業的增長。 公開資料顯示,朝陽區聚集了北京 市40%以上的咖啡門店,北京商務中心區 (CBD)則是北京市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區 域,近700家在營咖啡店,萬人咖啡店擁有 量超過紐約、東京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室外寒風陣陣,咖啡店內卻是一派火 熱的忙碌景象。有上班族下單一杯咖啡, 為新的一天打氣;也有遊客慕名而來,品 味延吉咖啡特有的韻味。新華社報道稱, 延吉,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州府所在 地。這樣的咖啡店,在延吉餐飲店集聚的 延邊大學大學城附近,有百餘家之多。 近年來,延吉憑藉咖啡產業屢登全國 榜單,成為中國咖啡消費市場的現象級城 市。美團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延邊 州咖啡門店數量同比增長29%,全年銷量突 破1500萬杯,銷售額約3億元。延吉咖啡店 數量更是在短短兩年內從500多家增至1000 多家。常住人口不足70萬的延吉,咖啡店 密度竟然超過一線城市,每萬人咖啡店擁 有量近乎上海的4倍。 從晨曦初露的巷陌,到夜市熙攘的燈 影,咖啡連接起了這座城市的煙火與詩 意。「網紅彈幕牆」前,手持一杯咖啡拍照, 成為遊客來此旅行的「規定動作」。 近幾年,延吉接待遊客數量與旅遊綜合 收入持續增長,當地政府和咖啡從業者敏銳 地察覺到這一機遇,將咖啡與旅遊產業深度 融合。現在,喝咖啡不僅是味覺享受,更成 為收穫流量的密碼。各大社交平台上,關於 延吉咖啡的探店攻略多達數萬篇。 延吉的咖啡文化並非一夜成名。延邊 州是東北亞地區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視 窗。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咖啡文化就 已悄然融入了延吉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北京3W咖啡有限公司(下稱「3W咖啡」) 的經營狀態去年從「存續」變更為「註銷」。 不少創投圈人士感慨:「一個時代過去了。」 3W咖啡的註銷,喚起了人們的時代記憶。 3W咖啡的創始人許單單在接受經濟觀察網 專訪時說:「可能並不是時代結束了,而是 時代在變化。」 作為中國首家眾籌咖啡館,2013年正 式開店運營的3W咖啡,曾經獲得約180名互 聯網投資者和高管的支持。 2015年鼎盛時期,3W咖啡幾乎每天都 有路演、培訓和對接會,咖啡館裏隨處可 見手持商業計劃書的創業者。這些創業者 將3W咖啡當作辦公室,兩三人便能組成一 家公司,希望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但是,投融資的熱度在下降。清科研 究中心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股 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3033起,與去 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7.6%。 「當前的創業氛圍不如往昔,創業者的 數量在減少,這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許單單說,持續虧蝕、租約到期、門店定 位與中關村創業大街的轉型方向並不一致 等原因,都助推3W咖啡走向了閉店的命運。 咖啡供給存在缺口 需求量年增逾兩成 延吉常住人口不足70萬 咖啡館密度超一線城市 「時代在變化」 首家眾籌咖啡館落幕 到山頂喝咖啡,看似費時費力,實則是 一場對家人的高質量陪伴。 努力工作是為了給妻子和孩子創造更好 的生活,但忙碌的工作卻擠佔了徐來陪伴家 人的時間。每天下班到家已經接近晚上十 點,孩子也要睡了。 妻子對此多有抱怨,希望他能多陪陪孩 子,夫妻倆的日常溝通也往往都是圍繞著生 活瑣事:「去把碗刷了」「抓緊給孩子洗漱」, 有時徐來反應不及時,一個小火星就能點燃 一場爭吵。 徐來把定期來山頂喝咖啡作為一項固定 的家庭活動。「場景很重要。」坐在山頂,遠 離生活瑣碎、面朝自然風光。夫妻倆交流的 內容也不局限在日常的雞毛蒜皮。從前戀愛 時,兩人經常一起去外地旅行,孩子出生後 幾乎沒離開過北京。但在山頂,他們甚至計 劃了一次出國旅行。 潮白河一路向西南蜿蜒而去,通往北京 城區——平日裏人們奮鬥、生活的地方。相 比腳下的家鄉,那裏反而讓人更有歸屬感。 2025年農曆新年第一天,在山頂咖啡館 看日落。夕陽隱身於雲層,霞光嵐影在深藍 的天際氤氳成幾條模糊的線,密雲萬家燈 火、次第點亮。 身披暮色下山,村道兩旁的民房筆直地 升起炊煙,氣味讓人心安。村裏每家門前都 掛起節日的紅燈籠。 徐來家裏和公司都有咖啡機,妻子早上 喝一杯咖啡燃脂,他下午工作前喝一杯提 神。對這對為生活打拼的夫妻來說,咖啡是 燃料,就像在給汽車加油,為了自己這輛車 能夠按部就班,在筆直的路上跑得更遠。 而山頂的這一杯咖啡意義不同。每次來 山頂喝咖啡,徐來都覺得身心獲得了前所未 有地放鬆。300米高的山,一家人走走歇歇, 抵達山頂差不多花費半小時。運動啟動了僵 硬的身體,打開了他的感官,清風拂過,他 感覺皮膚上的毛孔都張開了,陽光刺眼,折 射出五顏六色的光柱,新鮮的空氣中有咖啡 的濃香。 思緒也打開了。坐在觀景吧台旁,他俯 瞰密雲城區,高樓和車輛都變得渺小,那些 帶給他困擾的人乾脆看不到了,視野裏只有 自然風光。 總有些客人讓王凡印象深刻。2023年整 整一個秋天,有個女孩每周末都來,每次都 嘗試不同的咖啡,從店裏選本書,坐在門外 觀景吧台靠近屋簷的角落,一個人一坐幾個 鐘頭。她長著一張孩子氣的面孔,獨自下山 離去時,留下一個肩膀細窄的背影,雙肩包 掛著的卡通玩偶隨著下台階的腳步晃動。 兩三次後,兩人閒聊起來,王凡才知 道,她在北京城區的小學當了十幾年班主 任,被工作壓得透不過氣。 兩人沒把話題深入下去,王凡總會與顧 客保持著恰當的距離。但他猜測,女孩需要 逃離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咖啡館足夠當天往 返,不遠不近,剛好。 「心真累啊。」咖啡店女孩說,一到周末她 整個人都被掏空,沒有精力做其他事,只能 躺在床上不停地刷手機。無意間她在社交媒 體上看到了這家開在山頂的咖啡館,逼迫自 己出門一探究竟。 這一路大費周折。在北京城區先坐地鐵 再轉公交,搭乘高鐵來到密雲,再換公交到 山腳下,買票、爬山,折騰幾小時,終於第 一次踏進這家咖啡館,此後便一發不可收。 現在,女孩已經一年沒來過了,王凡猜 測,經過一個秋天的獨處和思考,她已經積 蓄了足夠的能量,走出低谷。 這猜測並非沒有依據。「如果哪天我不來 了,那就說明我走出來了。」說這話的男孩第 一次來咖啡館是和女友一起,失戀後,他一 個人每周都來報到。「也有好久沒見他了,」王 凡一笑,「這不是很好嗎?」 山頂咖啡館提供了一個樹洞,遇到困擾 的人們來這裏躲一陣,從紛繁的現實世界中 抽離,遮罩掉那些外界的評價和聲音,在安 靜的環境裏觀察自己的內心,產生新的思 考,得到自己要找的答案,或是積蓄起足夠 的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這裏有匆匆的過客,也有如期而至的老 友。店裏回頭客佔了八成,徐來就是其中一 個。從2023年10月第一次發現這個好地方, 他每個月都要來一兩回,為此還特意辦了景 區年票。山頂咖啡館是繁忙都市生活的一個 棲息地,他需要來這裏找回自己作為一個 「人」的感覺。 他家住順義,每天早上送小孩去幼稚 園,然後坐地鐵通勤3小時到海澱的互聯網 大廠上班。他是行政執行崗位,做「人的工 作」,負責處理一棟大樓內4000多個員工的各 項投訴。眾口難調,他總是無法滿足所有人 的需求,工作上的負反饋讓他心情煩躁。有 同事直接在群裏反映食堂飯菜難吃,會點名 負責餐廳業務的同事,「不換供應商也不用幹 了,乾脆辭職吧。」 到山頂看似費時費力 實則高質量陪伴 上山「歇歇腳」充電 下山繼續打拚 82公里,是都市和一家咖啡店的距 離。這段距離不算遠,天氣晴朗時,坐 在這家咖啡館門口的觀景吧台旁,目光 沿潮白河一路向西南,就能看見北京市 中心地標建築的輪廓。《新京報》報道 稱,有人把這裏當成樹洞和避難所,也 有人成了回頭客,特意辦了景區年卡, 把這裏當作棲息地,上山「歇歇腳」、充 充電,下了山,一頭紮進都市繼續打拼。 ▍本報訊 ▍ 它也不算近。駕車1小時到山腳下,花50元 (人民幣,下同)買一張景區門票,再花 半小時爬上山頂,換成公共交通最快也要3小 時。咖啡店從2023年5月起開業至今,店主王 凡在吧台後目送客人來來往往。有人把這裏 當成樹洞和避難所。也有人成了回頭客,特 意辦了景區年卡,把這裏當作棲息地,上山 「歇歇腳」、充充電,下了山,一頭紮進都市 繼續打拼。 大年初一下午,這間山頂咖啡店人來人 往。不少顧客因登山買飲料解渴,接過紙杯 匆匆離開;有人在門口觀景平台的高腳凳上 閑坐片刻,又很快被同行的孩子或親朋拉 走;也有年輕人專程來打卡,店內外各處擺 拍後,坐下修圖,發送一條九宮格朋友圈, 心滿意足離去。 這樣嘈雜的景象不是常態,大多數時 間,這家咖啡館是安靜的。 四平方米大小的空間,僅能容納三五個 客人,卻沒有擁擠的感覺。陽光曬得人暖洋 洋的,坐在室內透過窗戶能看到山頂風光。 一頭中長髮店主的王凡在吧台後忙碌。 為甚麼在山頂開一家咖啡館? 2022年一個秋天的午後,王凡來景區遊 玩,經過山頂一間無人打理的寺廟,發現了 這間閒置的配殿。屋內只有兩張床和一些破 桌椅,陽光透過天花板上的窟窿漏進青磚地 面。 走出配殿鐵門,大自然的開闊瞬間湧入 眼底,清透的藍天,山脈綿延不絕,潮白河 一路向西南蜿蜒而去,低頭又能俯瞰密雲城 區的微縮景觀、人間煙火。「就是這裏了。」靈 光乍現,他決定在這個地方實現自己開一間 咖啡館的計劃。 王凡是90後、四川人,藝術專業畢業後 在市里工作過兩年,從2017年起就和朋友在 密雲山區合開民宿。這兩年民宿客源銳減, 他一直有開間村咖的想法。傳統咖啡館開在 城市的商業繁華地帶,服務的是都市白領, 人們在咖啡館見客戶、見朋友,或者學習, 窗外是城市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客人在 這裏談的是工作、八卦,空間裏瀰漫著筆記 本電腦散熱和充電器超載的塑膠膠味兒。 而近些年興起的鄉村咖啡館往往開在城 郊,背靠山水田園,有些還融合了露營、騎 行、農場等元素,人們為放鬆身心、欣賞自 然風光而來,村咖營造的是慢生活氛圍。 一定程度上,村咖的興起,是人們生活 態度轉變的體現。在王凡的理想裏,一間好 的咖啡館就像都市避難所,給深陷於生活中 的人們以慰藉,提供一個和自己獨處的舒適 空間。 他和搞設計的朋友一起動手裝修,修補 天花板、粉刷牆面。做咖啡用的水通過纜車 運上來,纜車停運時就人扛,300米高的山, 提著兩桶水走走停停要半個小時。生意時好 時壞,一桶水有時一下午就見底,有時一周 都用不完。 剛開業的頭兩月,一整天等不到一個客 人,只有一隻鴿子每天黃昏時分如約而至。 王凡盤算著,每天從住處開到這裏來回60公 里,金錢和時間像汽油一樣燃燒殆盡。 除了等待別無他法。他試著放下焦慮, 享受一個人的山頂,用相機記錄下它最美的 樣子。 春夏,草木欣欣向榮,清風吹散白雲, 風鈴歡唱,門口一人高的一叢薔薇開得絢麗。 深秋是最美的季節。11月,天空壓得很 低,白雲層次堆疊得更豐富。 下雪的冬天,站在咖啡館門口仰望古 塔,青灰磚牆上覆蓋皚皚白雪,房檐上長出 的狗尾巴草被陽光鍍上一層金黃。 山頂咖啡館像都市避難所 觸動人心 激起情感共鳴 ■2 0 2 5年農曆大年 初一,暮色中的咖啡 館。 網上圖片 ■一坐幾個鐘頭後,女孩獨自下山的背影。 網上圖片 ■在咖啡館觀景吧台看風景的一家三口。 網上圖片 一間好的咖 啡館就像都市避 難所,給深陷於 生活中的人們以 慰藉,提供一個 和自己獨處的舒 適空間。 咖啡館老闆 王凡 中國咖啡市場解析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增速最 快的咖啡市場之一,咖啡消費量不 斷增長 2022年,中國咖啡及咖啡製品的進 出口總量達23萬噸,其中進口量達 17.53萬噸 目前,中國從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 區進口咖啡與咖啡製品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到2025年, 中國的咖啡消費總量將達27.7萬噸 1 2 3 4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