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_30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增加患上癌症風險 衛生署2020至2022年度的人口健康調查報 告日顯示,香港超重及肥胖的數字近年不斷攀 升,當中15至84歲的港人中,有逾半數人均有 有肥胖及過重問題。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袁美欣指,根據亞洲成年人的體重指標,BMI 達23或以上,已屬超重;BMI 25至29.9已屬於1 級肥胖;BMI 30或以上則屬於2級肥胖。 除了BMI外,袁醫生引述今年1月在醫學期 刊《刺針》刊登的最新報告指,還建議參考腰 圍、腰臀比、腰圍身高比、體脂率及病史等資 料,以判斷身體的肥胖水平,報告並提出以下 2個肥胖新分類,包括臨床前肥胖,即身體狀 況良好且無併發症的肥胖患者;臨床肥胖,即 指已出現併發症的患者。 袁醫生提醒,肥胖除影響身形外觀外,其實 還有機會引發逾200種併發症,當中包括糖尿 病、冠心病、三高等心血管病、脂肪肝、腎衰 竭、皮膚病及情緒病等疾病,甚至增加患上肝 癌、胰臟癌、乳癌等癌症風險,另外亦會降低 男女的精子及卵子質素,影響生育功能。 保健處 內分泌及糖尿科 專科醫生 袁美欣 港人常忽略 超重‧肥胖! 肥胖不但影響外觀,如果不 及早正視問題,更有機會導致高 血壓、中風、糖尿病等多種併發 症!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專誠跟大家分享一些肥胖症治療 方法,以及控制體重的竅門。 文:NM 部分圖片:資料圖片 醫 生 傳 授 減肥‧治療方 恐 致200 種 併 發 症 養成定時用餐習慣 要健康減肥,袁醫生建議日常需要控制食量 及卡路里攝取,並持之以恆,當中包括經常攝取營 養豐富的食物,例如蔬菜和蛋白質,而且低澱粉飲 食比低脂飲食更有效減肥,同時要避免吃加工食 品。她又提醒,當吃到不再肚餓時就要停止進食, 養成定時用餐,少吃零食的習慣。不過亦可定下飲 食放縱日,如每周可吃一次雪糕或朱古力,可使減 肥過程更為持續。 至於運動方面,袁醫生建議可多做負重運 動,有助維持肌肉量,而在減重過程中不要急於求 成,因為即使能快速減重,體重反而更易反彈。 情況嚴重需針藥治療 適量減重 助控三高、糖尿病 袁醫生續指,對於一級或中度肥胖者,即 使減重的5%至10%,已足以對身體帶來重大裨 益。當中,體重如減少2%至5%,可改善血糖 和三酸甘油脂;體重減少5%至10%,可改善血 壓、多囊卵巢症或月經不調;體重減少10%至 15%,可改善睡眠窒息或胃酸倒流;體重減少 超過15%,剛確診糖尿病者能有效控制病情。 如果BMI達27.5以上,透過飲食運動調整 都沒法減重,則可能需接受減重治療。袁醫生 指,不同程度的肥胖症患者的治療目標,都是 減少脂肪量以改善健康。治療方法主要為藥物 治療,個別情況的患者或需接受手術,例如在 胃部放入水球或縮胃手術。藥物治療方面,袁 醫生指目前主要分兩大類。首先,傳统口服藥 物主要透過刺激「多巴胺」分泌,讓患者感覺飽 足,從而有助控制食欲。至於減重針劑藥物 「GLP-1腸泌素受體促效劑」(減肥針),則以皮 下方式注射。「GLP-1腸泌素」是一種由腸道分 泌的荷爾蒙,可傳達訊息給大腦,使得大腦得 知身體已經攝取足夠食物,產生飽腹感,並恢 復正常的新陳代謝。 至於效果,口服藥物一般可減6%至10% 的體重,而減重針劑藥物,大部分患者6至9個 月之後,可減重16%至20%甚至更多。因此, 此類針劑的減重效果,普遍優於口服藥物。同 時,亦有研究報告指,此類針劑藥物除了降血 糖及減重,對心血管健康有著正面幫助,有效 降底心臟衰竭的風險。 不過,袁醫生提醒,不論針劑或口服藥 物都有機會出現包括惡心、口乾 、便秘、頭 暈和腹瀉等副作用,醫生會循序漸進,讓患者 適應藥物,慢慢再增加劑量,減低副作用的風 險。 ■ ■香港超重及肥胖的個案,近年不斷上升。 (設計圖片) QR Code F O C U S D1 04.30.2025 星期三 宜多進行負重運動,有助維 持肌肉量。 更多副刊消息可掃 描 詳盡 消息為你報道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