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無論走到哪裹,都始終保 留著對祖蔭的敬仰。許多客家華僑在 海外取得成就後,不忘回饋家鄉,通 過修建祠堂、舉辦祭祖活動等方式, 傳承祖蔭文化。祖籍梅州市梅縣區松 口鎮南下村的客家華僑張榕軒家族後 裔,在印尼棉蘭修建「榕蔭堂」傳承客 家文化,同時將原鄉的大張屋修繕後 更名為「幹蔭堂」,依託客家傳統建築 作為祖蔭的文化載體,推動客家華僑 精神的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 榕蔭堂:古色古香 客家宗祠強調儒家倫理、看重輩 分排序,這在男性的出生與成家等過 渡儀禮中尤為明顯。男孩出生時取名 以及結婚時祖祠內上號,大都要按照 族內世序,謹守族內的輩分字 訣。根據松口鎮南下村《張氏 家譜》的記載,張榕軒的父 親張熙亮,生有7個兒子, 分別是爵輝、爵幹、爵 楨、爵球、爵佩、爵城、 爵憲。張榕軒,位列第十 七世爵字輩,族譜上名為張爵 幹,其後上號煜南,生有6個兒子,為 十八世龍字輩。從名字和字號上,就 可看出「榕蔭堂」與「幹蔭堂」的來歷。 印尼棉蘭榕蔭堂位於印尼棉蘭市 茂榕園內,是一座兩層的客家傳統建 築,白牆綠瓦、雕樑畫棟,古色古 香。榕蔭堂的建立與張榕軒的曾孫張 洪鈞夫婦密切相關。他們花重金購買 了張榕軒夫婦墓地旁的兩棟建築,將 其重建為榕蔭堂和清河堂,並創辦「張 榕軒紀念館」,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 照片和實物,以中英印尼三種文字的 陳列介紹了張榕軒傳奇的一生。 幹蔭堂:炫彩奪目 與大多數夢想葉落歸根的客家華 僑一樣,富可敵國的張榕軒出資在原 鄉的梅縣松口南下村修建大屋。 這棟三堂五橫一圍龍的客家建築 始建於清末,總面積達5970平方米, 歷經十餘載才於1910年落成,因採用 大量雕刻、灰塑、繪畫裝飾而炫彩奪 目。中廳桁樑上90幅書畫作品與牆壁 上150幅彩色壁畫,有的描述精彩的歷 史人物故事,如文王訪賢、桃園結義 等,有的表達精美的吉祥 如意之物,如麒麟戲球、 龍騰虎躍、喜鵲佳音等。 1911年張榕軒逝世。 因為張榕軒未能給原鄉新建 的大屋取名,當地人也就按 照習慣稱其為大張屋,以示 對張榕軒家族的敬意。2015 年,張榕軒的曾孫張洪鈞籌 資120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 舊的原則對大張屋進行修 繕,並根據張榕軒在族譜上 的名字,為大張屋取名「幹 蔭堂」,將其布展成張榕軒 紀念館,並在2018年3月17 日正式對外開放。 文/周雲水 (嘉應學院客家 研究院研究員,博士) 張榕軒故居幹蔭堂,位於梅州梅縣 松口古鎮南下村,建成於1910 年,是一座三堂五橫一圍龍的典型客 家圍龍屋;2015年,張榕軒的曾孫張 洪均夫婦對百年祖屋幹蔭堂進行全面 修繕,並布展成了「張榕軒紀念館」, 於2018年3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張榕 軒及其家族心懷家國、榮耀僑鄉的事 蹟為更多人熟知。 客家青年 勇闖南洋 張榕軒名煜南,家名爵幹,字榕 軒,1851年出生於嘉應州松口堡。張 榕軒家族一直有經商和詩書傳家的傳 統,但至張榕軒青年時期,張氏家族 經濟狀況下轉,於是他輟學在松口圩 鎮家族商號學做生意。 彼時正值清代後期,海禁廢除, 汕頭開埠,位於粵東北地區的梅州人 士掀起到南洋謀生的熱潮。1872年, 張榕軒離開松口到南洋謀生創業,抵 達如今的雅加達投奔生命中的貴人張 弼士門下任職,並得到張弼士賞識。 有了一定積蓄後,張榕軒選擇自立門 戶,輾轉到蘇門答臘棉蘭地區發展事 業,主要經營煙葉、橡膠等的種植。 其後,他又與張弼士合夥開辦笠旺墾 殖公司,墾荒種植橡膠、茶葉、咖 啡、椰子等。張榕軒勤勞經營, 墾殖場形成一定規模,他的商業 天賦也得到張弼士的認可。 張榕軒認為,商務之盛衰,全靠 金融之暢滯,其關鍵在於銀行。當時 棉蘭華商雖日趨繁盛,而匯兌漲落之 權操諸外人之手,不無缺憾,於是他 與張弼士一起開設日里銀行以事調 劑。張芝田的《海國詠事詩》曾描繪了 他們參與地產投資的情況:「擇地經營 近水潯,樓台四面屋當心。收租十倍 人知否,一寸廛居一寸金。」不久後, 他們又開設萬永昌商號,售賣各類商 品。經10年精心耕耘,張榕軒已涉及 墾殖、金融、地產、航運等領域,其 間張榕軒的弟弟張耀軒也來到南洋協 助創業,可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晚清愛國僑商 心懷家國 榮耀僑鄉 旅居印度尼西亞的晚清著名愛國僑商張榕軒,是中國第一條僑 商辦鐵路——潮汕鐵路的創辦人,也是一位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產生 過一定影響的著名愛國者。 1894年,時任新加坡總領事的黃 遵憲應詔回國,張弼士被委派代理總 領事一職,而其調任所致的檳榔嶼副 領事出缺,張弼士推薦張榕軒繼任。 此後他向祖國捐助許多救濟款項,先 後被清政府授予「花翎二品頂戴」「四 品卿銜」「四品京堂候補」等頭銜。 漂泊南洋多年,張榕軒看到西方 資本治理下的南洋各地發展,對比國 內貧窮落後的現狀深感不安和焦慮。 他在輯錄的《海國公餘雜著》中多次提 到鐵路對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同時, 在張弼士的勸說和鼓勵下,張榕軒應 邀回國,決心參與家鄉的鐵路建設。 1903年10月24日,張榕軒赴北京 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名義是叩 謝朝廷賜官,實質目的是興建潮汕鐵 路尋求政府最高層支持。12月14日, 張榕軒獲得慈禧、光緒第二次召見。 1904年4月,張榕軒、謝夢池等 人正式創辦潮汕鐵路公司,張榕軒出 任倡建首總理。1904年8月完成勘測 定線,同年9月動工興建。中間幾經 周折,兩年之後,1906年10月中國近 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 辦鐵路——潮汕鐵路幹線終於全部竣 工,11月25日正式通車。潮汕鐵路為 窄軌單線,北起潮州西門,南迄汕 頭,全長39公里。1908年繼築至意 溪,總長為42.1公里,實際投資額為 302.58萬元。沿途在庵埠、華美、彩 塘、鸛巢、浮洋、楓溪等地設站。 潮汕鐵路的興建,在中國近代史 上開創了民辦鐵路之先河。它的建 成,對於改善潮汕交通運輸條件、促 進潮汕地區經濟發展和繁榮起到了積 極作用。可惜在1939年日軍侵占潮汕 地區後,鐵路被日軍炸毀。抗日戰爭 勝利後,潮汕鐵路公司利用原來的路 基,修築公路,繼續為推動潮汕地區 的交通便利作出貢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張榕軒還是 一位具有深厚文化情懷的儒商,對於 家鄉松口乃至梅州的文化教育事業, 也予多方資助,如捐款4000銀元作為 松口公學的建校費用,獨資捐助出版 宋明至清末嘉應歷代名人詩選——《梅 水詩傳》及續集十三卷等。 興建潮汕鐵路 開創民辦鐵路之先河 修建祠堂祭祖 傳承祖蔭文化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危健峰 李培才 何傳璽 圖 / 危健峰 張榕軒、張耀軒信奉「積善 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的古訓,認為事業有 成一定要感恩和回報社會。因 此,他們對公益慈善事業非常熱 心。 在棉蘭,由於華人學校很 少,華人子弟要學習中華文化甚 為困難。他們擔憂這樣下去,不 出一兩代人,中華文化在海外很 可能有本根斷絕之憂,於是便獨 資興辦敦本學校、修建中華學校 校舍,實施免費教育,培養莘莘 華人學子。從「敦本」這個校名, 可以看出張榕軒昆仲樹人立德、 敦本厚俗的辦學宗旨。 他們還在棉蘭興建了關帝 廟、天后宮、觀音宮,每年的關 帝誕、天后誕和觀音誕,人們都 會來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祈求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張榕軒昆 仲是日里中華商務總會的創辦 人,這個組織專為華僑服務,如 代辦護照,方便歸國省親,以慰 僑胞的鄉情,還協調華僑的商 務,解決糾紛,排憂解難。他們 捐資建造棉蘭日惹河大鐵橋,捐 建「濟安醫院」,對病人實行醫藥 免費治療。此外,他們還在棉蘭 不老灣海口捐設麻風醫院,收 容醫治麻風病人。購買土地 設置義塚,安葬在異國他鄉 逝世的同胞。同時,不時資 助一些經濟困難的華工回 國。 由於張榕軒為僑居地 之慈善公益、文化教育及社 會福利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他被荷印政府先後授予雷 珍蘭、甲必丹、瑪腰等華僑 領袖職務,盡力維護華僑利 益,深為僑眾稱道;1904年 他獲爪哇總督頒發「珂士德 獎章」;荷印政府還專門以 棉蘭市一條繁華馬路命名為 「張榕軒街」,以紀念其開 發棉蘭埠的功勳。 熱捐 心建 公校 益舍 慈醫 善院 ■張榕軒故居幹蔭堂建成於1910年。 ■圖為張榕 軒紀念館場 景。 ■張榕軒雕像。 ■圖為張榕軒故居內部。 ■張榕軒獲清政府褒獎。 B6 05.04.2025 星期日 特別策劃 溯源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