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_11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B6 05.11.2025 星期日 特別策劃 若將時光倒流三千年,東江流域正上演一場璀璨的文明盛宴。鏗鏘青 銅象徵政治權力,精美玉器暗藏貿易密碼⋯⋯惠州市博物館45周年特 展《古國尋蹤——「縛婁」與惠州先秦考古發現》,集中展出了 梅花墩窯址、銀崗遺址等惠州先秦時期重要考古發現的百餘件 文物,將「縛婁古國」從史冊碎片還原成可觸可感的文明圖景。 青銅重器 陶玉生輝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李海嬋 賀沁怡 圖 / 孫子浩 惠博 步入展廳,一件件青銅重器氣 勢恢宏,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仔細觀看,斑駁陸離的青銅銹跡隱 隱透出一股「鐘鳴鼎食」的王 朝氣象,使人們不禁又想 起了史籍中記載過的 神秘古國——縛婁。 「縛婁」最早見 於戰國末期成書的 《呂氏春秋》,見諸 文字記載的「縛婁」 多與南方、百越有 關。「縛婁」消失,僅 留寥寥幾筆見於史書之 中,文化研究熱度卻絲毫 不減。歷史地理學家分析, 「縛婁」與秦漢時期南海郡置的「傅 羅縣」(博羅)具有密切的關聯。 「橫嶺山考古發現為探尋古國 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線索。」惠州博物 館相關負責人介紹,2000年,在博 羅橫嶺山發掘出300餘座商周 時期墓葬,是廣東迄今所發現 和挖掘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 出土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 青銅時代墓葬群。這一考 古發現不僅證實了嶺南地 區在歷史上確曾存在過 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 時代,更使經過考古認 證的嶺南文明 史得以上溯到 3000多年前。 「這是一級文 物,出土於橫嶺山 墓地!」惠州博物館相關 負責人指著一對青銅甬鐘介紹道: 「其一大一小,形制相同,紋飾亦 相似。二者表面均飾有長翼蟬紋、 斜角雲紋、相對雙鳥紋等,造型古 樸厚重卻不失工藝精美。」 跨越千年,甬鐘甚至還能被敲 擊出美妙的樂聲。2002年8月,武 漢音樂學院中國音樂考古中心工作 人員進行了現場測試、試奏與音響 採樣,認為這對青銅甬鐘是一 次性鑄造而成,且有一鐘 雙音的效果。甬鐘既是樂 器,又是禮器。古代王公 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 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 中,均廣泛使用鐘樂,正 所謂「藏禮於器」。 青銅器,集稀缺資源 和複雜工藝於一體,不僅是文明的 物化表現,更是被視為國之重器與 國家政權的象徵。「國之大事在祀 與戎」。博羅橫嶺山墓地共出土了 戈、矛、短劍、鏃等青銅兵器51 件,此外還出土了南方獨有的青銅 錛、青銅斧;福田曾屋嶺墓地出土 了青銅劍、矛、戈等30多件,更是 在廣東首次發現了富有越人文化特 色的人像劍首短劍⋯⋯隨葬青銅 兵器的發現反映了部落或古國之間 存在頻繁的戰事,掌握武裝的軍事 將領和執弓持矛佩劍的戰士展現了 「縛婁古國」的軍事力量。 青銅技術與王權兩者之間,互 為因果、互相構建。有研究指出: 「大規模冶煉青銅器,需具備遠距 離的礦料開採和運輸能力,原材料 開採需要大量勞動力,而金屬鑄塊 的運輸離不開軍隊保護。在複雜的 產業鏈中,青銅生產推動了獲取強 制勞動力的社會秩序的形成。反過 來,青銅生產又需要依靠這種社會 秩序,並成為其維持力量。」 在青銅器、陶器廣泛使用的文 明敘事之外,玉器以其高昂價值和 稀有性,成為了更高層次的社會分 化的標誌。 玉管作為人類最早發明的一種 可穿繫的玉飾品,也是流行時間最 長的一種配飾。此次展覽展出的玉 管,殘長4釐米,直徑約1釐米,呈 圓筒狀,白色中空,光素無紋,表 面有無規則分佈的裂紋,又因玉質 老熟,可見有米黃沁色。整個造型 古樸神秘,簡潔有力。經廣東省文 物專家鑒定為西周玉管,距今約 3000年歷史。 資料顯示,這件玉管出土於橫 嶺山,在M194號墓葬發現,伴隨 出土的還有陶甕、陶罐、陶斧等文 物,但玉管只出土一件。為何出現 這一現象?有研究者認為,這應該 是單獨佩藏使用。玉管的發現,充 分表明惠州地區在西周時期已有一 部分人擁有更多財富,社會地位及 身份等級明顯較高,社會階級分層 導致出現利益分化等現象。 這件西周玉管,在一定程度上 再現了先進中原文化對嶺南地區的 強大輻射,同時也證明了在中原文 化的影響下,嶺南地區最晚在西周 時期,已逐漸邁入文明社會的門 檻。同時,為闡明嶺南地區文明演 進及其融入中華古文化的歷程提供 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和新的例證。 同樣屬於貴族佩飾的,還有水 晶玦。此次展覽展出的一組6件水 晶玦質地細膩,光澤感強,小巧精 緻,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鑒定,這是 屬於西周中晚期的貴族佩玉。 水晶玦不僅具有藝術審美價 值,同時也有重大文物研究價值。 古代水晶在社會生活中佔有獨特而 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廣東,同一時 期墓葬或遺址中出土如此完整的水 晶玦,極為罕見,古人從選料、加 工、技藝、原創器形方面,也極大 地豐富延伸了中國古代玉文化。 此外,橫嶺山出土管飾的加工 工藝和工序與越南、環珠江口、湖 南、江西、陝西等地出土的玉管飾 存在聯繫。多種跡象表明,博羅是 商周時期中原文化南下傳播路線的 中轉地之一,「縛婁古國」的先民們 有可能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 的水運,通過貿易往來,實現物資 交換與互補,如輸出梅花墩、銀崗 窯場生產的陶器和深圳、香港等環 珠江口先民交換相近檔次的玉器。 目前,惠州地區發現先秦時 期各類遺址超過20處,多數分布 在沿江及博羅地區,出土文物非 常豐富,有青銅、玉器、陶瓷、 石器、鐵器等各類文物。 特別是以博羅橫嶺山為代表 的墓葬出土文物,經科學考古發 掘出土及採集的器物就達到900 多件,種類多,等級高而引起全 國各地專家學者關注。這一考 古發現顯示,秦以前博羅地區的 農業、畜牧業、陶瓷與青銅製造 業、商業都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 度。 與所處地理環境相關 為何東江流域能孕育出如此 璀璨的文明?這與所處的地理環 境密切相關。東江是珠江流域三 大水系之一,發源於江西,自 東北向西南流經廣東的河源、惠 州、東莞,最終注入獅子洋。流 域內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 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沿岸。受亞熱 帶季風氣候影響,流域內夏季 長,炎熱多雨,冬季短,溫暖乾 燥,常有颱風。 追溯其發展,早在新石器時 代,水網發達、地勢平緩、土地 肥沃的東江流域地區已出現人類 生活痕跡。依靠著山川之饒、河 湖之利,東江先民以捕魚為主要 經濟,採集、狩獵、農業為重要 補充。隨著生產工具的演進,約 在距今3500年前,嶺南社會進入 青銅時代,逐漸向古國演進。 「縛婁古國」文化獨特 「縛婁古國」是嶺南地區的一 個重要國家,其地理位置優越, 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通過與中 原地區的交流融合,「縛婁古國」 不僅引進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社 會制度和文化藝術,也形成了自 己獨特的文化特色,至今吸引著 專家學者孜孜不倦地研究。 2023年,廣東省文化和旅遊 廳指導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牽 頭編制了《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科學 研究計劃》。工程將系統梳理廣東 從舊石器時代至秦漢之際的人類 與文化發展歷程,科學闡釋嶺南 地區古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嶺 南早期文化與社會發展道路及機 制、嶺南在多元一體中華文明起 源與形成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建立歷史進程中的貢獻、嶺南在 中華文明對外交流重要地位的歷 史由來等關鍵問題,以實證「百萬 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 多年文明史」。 先秦時期各類遺址 惠州地區發現超20處 如果說,青銅器的生產和使 用,是政治權力的象徵。那麼,陶 器則是最為廣泛的日常用具,鐫刻 著文明記憶。 古代先民製作陶器,絕大多數 都是生活用具,種類繁多,如陶 釜、簋、瓿、豆等,隨著先民對飲 食烹製方法的不斷探索,炊具也在 不斷改進升級,是文明發展的重要 標誌。陶器見證了東江先民生產生 活嬗變,考古發現展露出更多細 節:橫嶺山發掘出土的大量陶罐表 明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惠州博羅 一帶已有先民聚居生活;橫嶺山出 土的22件古代陶製炊具陶釜,主要 用於煮湯類菜,也從側面證明惠州 先民生活於江邊、海邊,河鮮、海 鮮可分開煮;橫嶺山出土的陶簋 12件,其作為盛食器和禮器,側面 反映了陶質取代早期的青銅質,並 作為先人的陪葬明器,也證明惠州 地區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社會分 化,有了貧富權力之分等社會現 象。 考古人員發現,陶製品還突破 了日常生活用具的範圍,向更廣闊 的領域伸展。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 出土陶紡輪66件,數量較多,表明 在距今2700多年的西周時期,在惠 州地區紡織已經作為家庭手工業存 在,也說明了此時手工業在原來的 基礎上有了較大發展,表明至少在 西周時期,惠州先民的衣著已發生 了重大變化,即以紡織物取代獸皮 樹皮等用水保暖遮羞,這是人類社 會進步的結果。 除此之外,梅花墩窯址還出土 了大量動物陶塑;窩尾坳商時期遺 址、大亞灣純洲島造船灣商時期遺 址和博羅縣獨孤嶺春秋遺址發現的 灰坑、柱洞和銀崗遺址出土了瓦當 等建築材料。這些出土器物反映了 「縛婁古國」的先民們掌握了建房技 術、擁有固定的居所,在東江邊上 漁獵、耕種、紡織和畜養家禽。 惠州出土的古陶種類豐富,陶 質多樣,紋路豐富,表明了惠州地 區製陶業之發達,並達到了爐火純 青的地步。梅花墩窯址燒造夔紋等 幾何印紋和原始青瓷,產品質量較 高,產量較大,流通範圍廣,是目 前廣東發現最早的春秋時期龍窯之 一,對幾何印紋陶、東江先秦文明 和中國陶瓷起源的研究意義重大。 無獨有偶。銀崗窯址發現了 「夔紋陶類型」和「米字紋陶類型」兩 期文化遺存,時間跨度從西周到戰 國晚期,是廣東迄今為止所發現先 秦時期規模最大的窯場,是東江流 域兩周時期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解碼東江文明圖景 ■惠州市博物館45周年特 展互動區,吸引人們敲 響「金石之聲」。 從 到 青銅篇 陶器篇 玉器篇 禮樂征伐 國之重器 山林窯火 漁耕安居 貴族佩飾 貿易往來 事實上,以惠州地區為核心,從 東江流域孕育並繁榮起來的東 江文明,深刻影響著嶺南先秦時期 社會的複雜化進程,為嶺南文明化 奠定了重要基礎。在東江文明的背 景下,縛婁古國留下了尤為濃墨重 彩的一筆。 ■青銅之音貫穿3000年,東江流域曾存在過文明程度相當高的青銅時代。 ■博羅橫嶺山墓地使經過 考古認證的嶺南文明史得 以上溯到 3000 多年前。 ■富有越人文化特色的人像劍首短 劍。 ■西周青銅甬鐘,既是 樂器又是禮器,是文明 的物化表現。 ■惠州出土的古陶種類豐富,陶質 多樣,紋路豐富。 ■青銅矛,出土於博羅橫嶺山墓 地,展現了「縛婁古國」的軍事力量。 ■西周陶紡輪,表明惠州地區紡織 已經作為家庭手工業存在。 ■西周玉管,距今約3000年歷史, 表明社會有了分化等現象。 ■東江流域孕育出璀璨的先秦文 化,至今影響深遠。 鏈接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