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 05.11.2025星期日 照相簿 / 人物誌 副刊 手工製船工藝傳承400多年 ■布萊德船業協會主席帕茲拉爾,保 養他的普萊特納船。 ■工匠洛加爾,滿意的欣賞自己親手製的普萊特納船。 ■斯洛文尼亞布萊德的普萊特納船工匠洛加爾,在工坊裏手工造船。 ■布萊德船業協會主席帕茲拉爾,站在布萊德湖邊的普萊特納船旁。 布萊德湖上一葉舟 ■普萊特納船工匠在工坊裏造船。 布萊德湖是斯洛文尼亞著名 旅遊度假勝地,位於該國西北部 的阿爾卑斯山南麓。阿爾卑斯山 脈的積雪融水不斷注入湖中,湖 水碧綠清澈,湖畔古堡聳立,自 然與人文美景相映成趣。布萊德 湖上的特色船隻普萊特納船擁有 400多年歷史,用當地的松木手 工製成,船底平坦、船頭尖而突 出,利於前進;船尾寬而舒展, 便於上乘;可安全運載20人。普 萊特納船夫職業在當地23個家 庭中世代相傳;每條船都各有特 色,製作完成一條船約需600個 小時。 本版圖片皆取自新華社 ■布萊德湖是斯洛文尼亞著名旅遊 度假勝地,位於該國西北部的阿爾 卑斯山南麓。 ■布萊德船業協會主席帕茲拉爾在 布萊德湖上劃普萊特納船。 在國內外各項比賽中, 黃欽添以及他的龍獅隊一 路過關斬將,代表中國獲 得超過40項國際賽事冠軍 以及50多項國家級冠軍, 帶領的武術龍獅團更是獲 得「世界獅王」的稱號。 在協會滿滿兩大間房子的 榮譽室內,他和他的龍獅隊先 後奪得數以千計的榮譽。 2006年10月,一個高7.28 米,寬6.9米,重達1.8噸的世 界上最大、最重的純手工紮制 的醒獅頭落成在協會基地入口 處,如今已經過去了17年, 醒獅頭仍然栩栩如生。醒獅頭 旁,就是基地的練功房,激勵 著黃欽添和他的弟子們不斷精 進技藝。 60歲的黃欽添已經有10來 年沒有上台表演了,「一是年 紀大了,二是徒弟們都能獨當 一面了。」 黃欽添說,如果他這個年 紀還上台去比賽,說明後繼無 人,弟子們都能上台表演,說 明醒獅有傳承。 集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 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 黃飛鴻第六代傳人、國際級裁 判員、中國龍獅運動協會技術 委員、廣東省龍獅運動協會大 師級教練等名頭於一身的黃欽 添,可謂功成名就,他的工作 重點開始轉向了授課、扶持國 內外成立了十餘個龍獅分會。 近年來,黃欽添將龍獅活 動引進校園,開設第二課堂。 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設定 了相應的教學目標:幼兒園啟 蒙為主,小學接觸基本功,中 學練習表演套路,大學挑選人 才培養龍獅協會隊員。 「南海是醒獅的發源地, 我們的文化不能落後於人,我 們每一代人都有責任傳承好 它。」 黃欽添說,他希望將龍獅 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讓更多 人熱愛並參與這項活動中。 因為熱愛龍獅運動,廣東佛山南海人黃欽添拜師成為「一代宗 師」黃飛鴻傳人,帶領團隊走上職業化道路。他遍訪國內和東南亞 名家,還原最傳統的醒獅技藝,推動醒獅成為群眾體育項目、入 選國家非遺項目。極目新聞報道,黃欽添代表中國獲得超過40項 國際賽事冠軍以及50多項國家級冠軍,帶領的武術龍獅團多次獲 得「世界獅王」的稱號,獲評廣東醒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醒獅文化傳承人 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的醒獅特點十 足:保留著「抑揚頓挫」的基本 鼓法,以佛山為代表的南派醒獅, 承一代宗師黃飛鴻,醒獅與武術不 分家,舞獅者也是武學者,這是其 一;作為中國南獅的發源地之一, 有大小獅隊超過3000支,「醒獅之 鄉」大瀝鎮,更是村村有獅隊,此是 其二。 「未學舞獅,先學武術。」上世 紀70年代初,未滿10歲、大瀝橋頭 街少年黃欽添和小夥伴們便跟著老 師傅學習武術,一幫夥伴誰也不服 誰:比紮馬步更穩更久,比出拳速 度更快更狠。 因舞獅所需的腰馬穩健和肘腕 功勁,須通過學武而來,有一定武 術功底師傅再傳授舞獅技藝。 600米長的橋頭古街被一座古橋 分成一河兩岸,黃欽添家住橋西, 每有喜慶日子,橋頭街人山人海, 橋西舞獅隊和橋東舞獅隊鑼鼓齊 鳴,在一陣陣叫好聲中,舞獅隊員 們精神更顯抖擻。黃欽添跟在舞獅 隊伍後面,一招一式,有模有樣地 學著。 黃欽添15歲時,已是村舞獅隊 的骨幹成員了。為了更精進舞獅技 藝,黃欽添正式拜師同村比他年長3 歲、黃飛鴻第四代傳人的張志華, 成為譜系清晰的黃飛鴻第五代傳 人。在師傅的悉心傳授下,悟性極 高的黃欽添很快在南海舞獅界脫穎 而出,經常受邀參加各類舞獅活動。 不過,在上世紀70年代,舞獅 一度被當作封建迷信被禁止。黃欽 添們好將獅頭等道具藏在家中。當 時的舞獅隊都是業餘團隊,隊員們 都有固定的工作,黃欽添是做建築 工程的,19歲時就成立了裝修公 司,當上了包工頭。 在醒獅沉寂那幾年,黃欽添沒 有荒廢技藝,一有時間,便練習武 術與舞獅基本功。改革開放以後, 廣東醒獅活動重新煥發活力,南方 經濟也迎來春天,各類商鋪開場慶 典上,舞獅隊商演不斷。 1990年,25歲的黃欽添開始招 收徒弟,「為了讓這傳統文化不斷 層。」黃欽添說道。1995年,黃欽 添組建了一支舞獅隊,利用休息時 間組織隊員們訓練,憑藉高超的技 藝,他帶著隊伍很快嶄露頭角,獲 獎無數。 當時,黃欽添的舞獅隊在珠三 角地區已小有名氣,各類商演邀約 不斷,獅隊也開始定期訓練,出去 表演,收入也漸趨穩定,開始成為 了一支半職業的隊伍。 經歷了多個特殊的時期,作為 醒獅的發源地,獅藝傳承缺乏延續 性,水平也在不斷下降。 傳統獅藝講究人獅合一,形似 更要神似,要求馬步、腰力、手 力、腦力、鼓樂配合默契,難度比 現在流行的高樁醒獅大很多,掌握 獅子滾繡球、蟹青、盤凳青、高 青、蛇青等套路的年輕舞獅者越來 越少。 相較而言,廣大的東南亞地 區,傳統醒獅卻發展得很好。「作為 黃飛鴻的傳人,如果不能夠將他留 下來的寶貴財富傳承下去,將會是 一件很遺憾的事情。」黃欽添說,從 那時起,他便將推廣醒獅文化作為 一件畢生的事業去做。 自明朝以來,以廣東南派醒獅 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原汁原味地 流傳到東南亞地區,特別是華人 聚居區,「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 獅。」黃欽添介紹。 從2000年開始,黃欽添便組織 弟子去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武 館走訪,向當地的老師傅請教南派 武術,學回來後,通過整理完善傳 統醒獅武術套路。 黃欽添還虛心向本地的老師傅 請教,組織起來開座談會,「讓他們 憑藉記憶講舞獅技法、武術套路。」 黃欽添說,記錄下來後,他便和弟 子們按照老師傅的方法學,然後再 請老師傅當面指正,直到正確為止。 通過不斷印證和考究,黃欽添 將整理出的傳統獅藝模式、套路 等,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留 存下來。「這個工作總要有人做,而 且宜早不宜晚。」黃欽添說道。 黃欽添當年極力讓醒獅回歸傳 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2006年5月, 獅舞(廣東醒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獅舞不再是一件江湖事了。」 黃欽添說,沒想到有一天醒獅也會 成為群眾體育的一部分,同時也變 成國家很重視的傳統文化。2017 年,受國家體育總局委託,黃欽添 等人牽頭開發出一套南獅比賽標 準,南獅表演也走上了專業化、職 業化的道路。 屢訪東南亞名家 請教瀕臨失傳技藝 獲「世界獅王」 稱號 著重培育醒獅少年 ■黃欽添即興起鼓。 ■榮譽室裏陳列著所獲獎項。 ■黃欽添(左)傳授弟子練功要領。 ▍本報訊 ▍ 承前啟後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