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 06.26.2025 星期四 香港時事雜誌 陳駕樺、杜雯惠、陳錦鴻 (左起) 「凡聽見音樂者,其孤獨立 時熱鬧起來。」英國詩人羅伯特. 布朗寧的話,或許能詮釋青年鋼 琴家陳駕樺與鋼琴的故事,也為 他即將舉辦的獨奏會定下注腳。 自閉症男孩坐在鋼琴前,用蕭邦 的《夜曲》代替言語。這場演出, 是他音樂旅程的重要節點,也是 他與外界溝通的一種方式;不僅 屬於他,也屬於一直陪伴他走到 今天的父母——陳錦鴻與杜雯 惠。那些反覆練習的日常、第一 次完整彈完樂曲的感動,都是父 母18年來陪伴的延續,不曾中 斷,無聲卻深刻。 記者 林家希 ■陳錦鴻、杜雯惠陪伴兒子陳駕樺成長。 葉偉豪攝 7月5日晚上,青年鋼琴家陳駕樺 將於新蒲崗舉行人生首場公開 售票的鋼琴獨奏會。作為鋼琴家張 緯晴的學生,他將演奏蕭邦、舒伯 特、莫札特等經典作品,展現其獨 特的音樂世界。對多數觀眾而言, 此演出只是尋常的周末音樂會,但 對駕樺及父母來說,每個音符都在 重現18年走過的點滴時光。 陳錦鴻是演員,杜雯惠是電台 節目主持,夫婦均為公眾人物,不 時分享駕樺的成長故事,但兩人從 不認為自己是「完美父母」。他們坦 言,很多時候也不確定是否「最佳選 擇」,這些年始終摸索前行,不變的 是始終陪伴駕樺成長。 「我最關心的,一直都是他開不 開心。」杜雯惠分享,每當駕樺壓力 大時,會帶他到內地走一圈、看音 樂劇、吃喜歡的食物,「10多年來我 做的事都差不多,就是那個方向。 他現在需要甚麼?如何讓他舒服一 點?」 談及兒子的轉變,陳錦鴻形 容,駕樺從過去單純的「被照顧」, 成長為如今的「共同生活」,不知不 覺,兒子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位導 師。他笑著說,16歲的駕樺與18歲 的駕樺,在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上 已截然不同,「這種轉變也讓我不 斷反思自己,他讓我成為更好的自 己,也讓我更喜歡現在的自己。」 兩人的開明,讓駕樺有機會嘗 試不同事物,也更了解自己。他曾 學習過多種才藝,如繪畫、唱歌, 還有鋼琴。令人意外的是,在學琴 前,駕樺曾對音樂極為抗拒,杜雯 惠回憶,「他小時候,我一唱歌他 就掩住我的嘴巴,一播音樂他就按 停。」 《波希米亞狂想曲》改變了一切 直至2019年,電影《波希米亞 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改 變了一切。看完後,駕樺突然對 媽媽說:「我想學琴。」原因也很單 純,他希望像費迪.墨格利(Freddie Mercury)那樣站上舞台演出。陳錦 鴻當時替他分析,「想唱歌,也要懂 創作,最適合的入門方法就是學鋼 琴。」 抗拒音樂的孩子,慢慢成為用 音樂表達自己的少年;從最初只是 「玩一玩」,到後來換了更好的琴、 考取演奏級資格,只用了短短5年。 如今,他正準備首場鋼琴獨奏會。 杜雯惠強調,「最重要的不是他 彈得有多好,而是他付出了多少。 觀眾看到的不只是演奏技巧,還有 他的轉變。」她希望觀眾能看見駕樺 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就像你看到 有人在台上翻觔斗,背後練了很多 次才能成功。駕樺現在站上舞台, 本身就是一種肯定。」 音樂會前夕,駕樺埋首練習, 訪問也在琴房進行。他說,最喜歡 彈奏蕭邦的《降B小調第一號夜曲》 (Nocturne in B-flat minor),尤其最近 經歷失戀,更能掌握其中的情感。 他也享受創作音樂,自創曲如《Get Some Water》,第一段的和弦靈感來 自披頭四。 5年苦練演奏級 坦言喜歡掌聲 在校內演出中,他曾經彈奏 蕭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Waltz in C-sharp minor),獲觀眾正面回應。 他不諱言,自己很喜歡掌聲,也享 受站在舞台的感覺,但也知道唱歌 和彈琴都「不是容易的事」。他願意 花時間準備,也喜歡和父母一起努 力的過程。 駕樺的改變,不只體現在琴藝 進步上,也表現在生活中的小細 節。杜雯惠指,以往駕樺不會幫人 拉門、不會讓人先走,如今會按著 門讓人通過,會留下好吃的給家 人,也會關心媽媽是否累了,「不 是我們教他的,而是他自己慢慢學 會、理解的。」 「他們是會變的,只是慢一點。」 杜雯惠提到,希望勸慰其他家長「不 用太擔心」,「孩子小時候做不好一 些事,不是世界末日;他長大後會 自行修正。」陳錦鴻也說,兒子最讓 他欣慰的改變,就是「願意改變」。 每個音符都有它出現的時機, 父母能做的是耐心守候。談到未 來,杜雯惠相信,駕樺終將走出屬 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要成家 立室、追逐世俗定義的成功,但必 須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可能 將來有間房、有座琴,他就會覺得 這是理想生活;哪一天他不想彈琴 了也沒關係,但至少他知道自己有 選擇的權利。」 最想對父母說:謝謝你們 駕樺話不多,但句句真誠。他 最想對父母說:「謝謝你們!這一 路真的不容易,對你們來說是,對 我來說也是。」他記得全家旅行的特 別時刻,也記得爸爸教他唱歌的模 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但我 想對他們的支持說聲謝謝。」 下周六,駕樺將坐在鋼琴前, 彈奏那些練習無數次的旋律。他的 父母會坐在觀眾席上,像多年來的 那樣,沒有離開,始終同行。演出 總有曲終人散的一刻,但陪伴的故 事仍在繼續,或許不完美,卻能一 起走得更遠。 ■陳錦鴻與杜雯惠笑言,樂見兒子 多年的轉變與進步。 ■陳錦鴻與 陳 駕 樺 不 同 時 期 合 影,歲月流 轉,父子情 不變。 受訪者提供 ■杜雯惠指,最大的願望 是兒子能活得快樂。 ■陳駕樺的畢業照記錄重要一刻。 受訪者提供 ■陳駕樺彈琴伴奏,陳錦鴻高聲歌唱,默契十足。 「帶他走進社會, 不是把他藏起來」 陳錦鴻與杜雯惠坦言,過 去沒有特別討論要否公開兒子 的情況,與其躲避他人目光, 不如帶他走進社會。 杜雯惠說,「我們沒有坐 下來說『要不要公開』,因為我 們根本不覺得這是需要協調的 事。」她指,孩子本來就各有不 同,無論是否有特殊需要,家 長都需要理解、尋求幫助。 陳錦鴻強調,最重要的是 「為孩子好」。他回憶早年每天 帶兒子外出走走看看,「我指 著不同物件告訴他是甚麼,外 人看或許很奇怪,但如果連我 都不接受他,又怎能期望其他 人接受他?」他重申,與其躲 避社會的目光,不如主動讓社 會認識這類孩子,「我們要帶 他走進這個社會,而不是把他 藏起來。」 兩人不怕他人目光,杜雯 惠說:「我們很少覺得有負面 經驗,大多數人其實是正面。」 他們相信,只要父母願意正視 與理解,孩子終能走出自己的 路。 自彈自唱流行歌 笑言歌喉比爸爸好 陳駕樺自彈自唱,不時翻唱流 行歌曲,笑言自己「唱得比爸爸好」。 駕樺提到,最近翻唱了一首父 親喜歡的老歌——Morris Albert的 《Feelings》,「我從這首歌學會用情 感去唱歌。」他也曾在學校演唱John Denver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對我來說,唱流行曲跟 彈鋼琴一樣,都需要時間準備,過 程雖然辛苦,但同學很享受我的表 演。」 他亦曾挑戰粵語歌曲,包括張 國榮的《風繼續吹》,是他與父親一 起挑選的歌曲,「他教我融入情感, 要加漸強;媽媽的朋友也教我彈鋼 琴伴奏。」被問到「誰唱得比較好」, 駕樺笑說:「老實說,我唱得比較 好,但我爸爸也唱得很好!」 ■陳駕樺在3歲半時仍未能說話,後 來確診為自閉症。 受訪者提供 孩子小時候做不好一些事, 不是世界末日。 杜雯惠、陳錦鴻 人 誌 物 自閉症少年蛻變青年鋼琴家 陳駕樺琴韻共鳴快樂方程式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