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07.07.2025 星期一 中國時事雜誌 本科論文的必要性,討論由 來已久。2004年有報道就提到, 相當一部分復旦大學學生認為應 該取消本科畢業論文要求,當時 也有教授提議取消本科論文。 轉眼過了20年,人們批評依 舊。在知乎「本科生到底該不該取 消畢業論文」的話題下,網友們 的核心觀點很統一:最熱門的是 「時間安排緊」;其次是抱怨「形式 化」;還有不少人質疑「甚麼都不 懂的本科生,讓他完成一個實驗 研究課題?」對大四學生來說, 花半年寫一篇「偽學術」的論文, 確實像是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 而另一個讓本科論文缺乏意義的 緣由,也來自大模型。就當下而 言,大模型技術是字面意義上的 「日新月異」,高校如果堅持查AI 率,其實是一種螳臂當車的遊戲。 大模型版本一直在完善,對 於人類語言細節的模仿也越來越 厲害。如今的大學生可以用前一 天剛發布的最新AI,而由於技術 及行政滯後,大量高校查AI率平 台所用的檢測模型,實則可能是 半年前的版本。讓一個更老舊的 低級大模型去猜測一個稿件是人 類寫的,還是最先進的大模型寫 的,在互聯網行業的人看來,是 個非常不切實際的事情。 因此,學生有沒有使用大模 型輔助寫論文,會越來越難以查 證。這兩年,越來越多的高校開 始嘗試用成果替代本科畢業論 文。如浙江農林大學允許參加「互 聯網+」和「挑戰杯」大賽獲得國 家級二等獎及以上的學生免寫論 文;浙江工商大學認可在核心期 刊發表的美術或設計作品;寧波 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的漢語言文學 專業學生,可以用網文平台簽約 作品替代。 本科畢業論文最初的設想, 是訓練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培養探 索精神,也就是「能不能提出一 個研究問題,並系統性的分析」。 但陳晶環指出,在實踐中這個目 標不斷被降維處理,「我們已經不 苛求本科生做出理論創新了,重 點要求學生要有最基本的學術規 範,只要他能用學術語言、說得 通、講得順,就算合格。」 而表述結構清晰、語言規 範、格式統一,這恰恰是AI最 擅長模仿的領域。嚴遠直言,在 如今的技術面前,傳統的作業或 者考核已經失去意義,像一場師 生間的互相欺騙,「裝作AI不存 在。」換句話說,目前高校的教育 考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人工智 能等新工具的廣泛使用。更有老 師直言,這相當於用農業社會的 考法,應對智能社會的工具。 裴煒認為不可能在A I技術 高速發展的同時,又禁止學生使 用。相反地,在未來社會,學生 的數字能力、智能能力將是其核 心競爭力。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 於學生使用AI去應對考評,而在 於AI時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 人才評價機制需要與時俱進。 陳晶環認為,技術的變化正 要求教育做出結構性調整——改 變考核方式、更新評價指標、重 塑教學目標。 新考 工核 具方 廣式 泛面 應臨 用調整 部分大學取消論文 嘗試用成果替代 ■高校現存的考核方式已難適應 人工智能的廣泛使用。圖為AI幫 助畢業生求職。 資料圖片 對於AI率檢測,老師們態度並 不相同。彭玉所在學校今年首次設 立AI率檢測機制,規定學生論文中 AI生成內容不得超過35%,檢測費 用每人最多可報銷200元。她認為這 項制度「至少能震懾一批人」。 裴煒則認為,即便是目前廣泛 使用的重複率,也在學位論文評價 中存在缺陷。在法學專業中,很多 術語和法律表達是固定的,如果為 了降重而扭曲表達,反而有損論述 的準確性和嚴謹性。相較於重複 率,AI率的情況更為複雜,在現 有技術和評價標準尚不成熟的情況 下,直接予以適用可能製造更大的 不公與誤傷。 同時她認為人機協作的界限非 常模糊,如何衡量一個學生在寫作 中投入了多少智力?從簡單輸入一 個標題就生成一整篇論文,到給出 完整的研究問題、思路框架,再讓 AI完成擴展,或是讓AI協助潤色和 修改文本,這之間很難用一個「率」 去界定。 嚴遠則擔憂,學生們用AI寫論 文、用AI查AI率,再用AI降AI率, 變成了考察大家誰更會使用AI,最 終變成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 鬥智鬥勇。 陳晶環看到有被AI率誤傷的大 學生,「防守和進攻都靠AI,誰也 沒能真正走出AI的圈子。」她建議是 否可以建立一個溝通解釋機制,讓 學生可以提供一些初稿、改動痕跡 等內容,而不是強硬地根據檢測數 字決定是否能參與答辯。 而在學業之外,AI對學生思維 習慣的重塑更讓部分教師警惕。陳 晶環將其稱為「習得性求助」,「這是 一種有問題第一反應就不再是自己 思考,而是立刻去找AI。」這種習得 性求助意味著學生主動思考的過程 被跳過了:「我不再是寫作者,而是 信息傳送帶。」 她感受到,工具的過度使用不 僅帶來了思維能力的弱化,更削弱 了學生的閱讀力、耐心和表達慾 望,「有學生甚至連AI給出的內容 都不願讀完,只覺得前兩句差不 多,就直接複製進論文。」 而大學階段最核心的成長,就 在於是否形成了自主思考的習慣和 能力。在她看來,這種被工具牽引 和主導、逐漸失去主動權的過程, 就是「異化」。 儘管AI率檢測的原理和準確 性是模糊的,但學生們的焦慮很真 實。多個社交平台出現「代降AI率」 的廣告,有的是利用AI網站降重, 購買相應的字數就能自動生成;也 有提供人工降重服務,聲稱「一對一 修改、改到滿意」。價格從幾十元到 幾百元,常按字數或目標率定價。 幾位「降AI率」服務博主稱,一 篇1萬字、AI率45%的論文,花80元 可以降到個位數,方法是「純人工調 整」。另一位按照修改的字數收費, 千字10元。有檢測平台一邊提供檢 測AI率,一邊銷售「降AI率」服務。 一家網站價格為每千字3-5元,自動 改寫疑似度高片段;人工降重則需 要添加客服微信,根據論文題目、 檢測結果、字數以及降到多少報價。 在教學實踐的另一端,無需檢 測,不少老師也能從論文中察覺出 「AI味兒」。表述奇怪、「不合年級 水平」的表現、虛構的參考文獻等, 這些線索逐漸構成他們判斷學生是 否使用AI的依據。陝西一所高校的 會計專業教師彭玉發現,今年有人 交上來的初稿結構還算完整、字數 達標,但語言乾巴,財務數據分析 簡單又籠統。「有點像在很大的數據 庫搜點兒東西拼湊出來。」 她本擔心誤判,結果學生回覆 「好的」,答應重寫。她意識到學生 也心虛了。她還記得一個學生的致 謝裏,每個句子都是句號,對方也 坦承「整頁都是AI寫的」。類似的直 覺也出現在小語種教學中。一位北 京高校的小語種老師嚴遠提到,他 所在的學校尚未啟動AI率檢測機 制,但今年答辯時,他明顯感受到 部分學生論文中展現出「與其學習階 段不匹配」的知識儲備和表達水平。 他提到,AI對翻譯類作業的影 響尤其顯著。學生提交的外譯中文 本中,充滿排比、隱喻和修辭性的 陌生表達,而中譯外的文本又過於 流暢和自然。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發 展研究院副教授陳晶環的「警覺期」 更早。2022年底Chat GPT問世幾個 月後,她就注意到學生作業在質量 上的明顯躍升。 她最初還欣喜,後來卻發現許 多作業儘管使用了大量專業術語和 書面表達,但句與句之間缺乏邏輯 遞進、語言空洞,甚至彼此相似。 她感歎,如今看到不太流暢的句 子,反而高興,覺得是學生自己寫 的。她坦言「老師也很矛盾。」 擔憂不公與誤傷 老師看法不一 畢業論文寫完那天,王子 依進行第一次AIGC率(人工智 能生成內容比例,簡稱AI率)檢 測。結果給了她重重一擊:論 文被系統判定70%為AI生成。 近兩年來,多所高校將畢業論 文的AI率納入畢業答辯流程, 並設置比率紅線,但許多學 生發現,AI率檢測結果並不穩 定,不同平台甚至相互矛盾。 ▍本報訊 ▍ 直到答辯前一周,王子依仍深陷 AI率的困擾。據《新京報》報 道,王子依就讀於小學教育專業, 畢業論文研究主題是「小學遊戲化教 學」。早在實習期間,她便完成問卷 發放和資料收集的工作,原以為只 需打磨內容、順利答辯即可畢業。 今年初學校發布新規,論文除查重 外,還需接受知網「AI率」檢測,並 由個人在答辯前提交檢測報告。檢 測結果原則上不得超過40%,若超 出可能被認定為學術不端,將可能 給予重寫或延遲畢業。 王子依坦言在數據分析部分使 用過AI工具,進行樣本獨立性檢 驗。但她發現,AI檢測報告標出的 多是一些格式規範,「其一」和「其 二」等分點闡述和名詞解釋被大面積 標記,甚至連致謝中引用的一句歌 詞也未能倖免。 王子依嘗試修改被標記的句 子,但AI率始終在50%上下徘徊。 她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求助,很快湧 來逾百條評論。王子依注意到,最 近一個月,常常會在凌晨兩三點收 到新的評論和收藏。 有學生稱論文在不同平台的AI 率相差懸殊,免費網站查詢60%, 付費網站查詢只有10%;有學生引 用的古詩詞被標注;有學生越改 AI率越高;還有學生稱將論文裏 的句號全部改成逗號,AI率降低 了20%。評論區還有很多降AI率攻 略。使用翻譯軟件,將中文內容轉 譯為其他語種後再譯回,結果語句 生硬、邏輯錯亂,連作者自己都讀 不下去。有人說可以添加「啊」、 「呢」、「哦」之類的語氣詞。 甚至有的「用AI降AI率」,王子 依採用了這種方法,論文中原本結 構清晰的教學設計,被轉化成了口 語化的「老師說甚麼、學生怎麼回 應」的對話體,她說,讀起來像是一 本兒童繪本。在評論區,也有學生 質疑,「憑甚麼讓AI定義我是不是 AI」。來自一所高校首飾設計專業 的趙霖有同樣的疑惑,她的論文是 作品說明的一部分,但學校規定AI 率必須低於10%。她原本用AI幫忙 潤色語句,系統判定90%的內容是 AI生成。 「我們是先做出作品,再寫出想 法,AI只是順了順語言。」她說,結 果系統只看「像不像AI寫的」,卻完 全無視思考過程。在她眼中,「抄 襲」和「使用AI潤色」是兩回事。前 者意味著沒有貢獻,後者則是一種 輔助。但在AI率檢測面前,這兩者 往往被同等對待。 在一遍一遍的修改和檢測後, 王子依覺得自己的論文「千瘡百 孔」,而她也像個被檢測結果支配的 AI。老師建議她先專注於內容,不 必過分糾結檢測。但她擔心影響答 辯,只能不斷刪減被標紅的段落。 早在去年6月,華東師範大學 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推出「使用指 南」,要求確保AI生成內容不超過 全文的20%;天津科技大學2024年 的要求是檢測不得超過40%;福州 大學要求學生答辯前、答辯後進行 兩次檢測,結果將作為成績評定和 優秀畢業論文評選的參考依據。今 年以來,又有多所高校加入檢測隊 伍。 經過大半個月的努力,王子依 提交了知網檢測AI率為20%的檢測 報告,但她卻始終搞不懂AI率到底 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北京航空航天 大學法學院教授、數字正義研究中 心執行主任裴煒分析,目前多數AI 率檢測系統是基於「語言預測」:通 過分析大量AI生成文本,歸納出AI 的語言習慣,比如一個片語後面通 常會跟著哪些詞等,再將其與學生 論文比對,如果發現與AI生成文本 的特徵高度相似,就可能判定某段 文字為「AI生成」。 然而人類本來也會使用規範、 重複的表達,尤其在學術寫作、技 術報告等規範性文本中。「AI生成」 不是「AI原創」,而是AI基於人類創 作的語料,模仿人類思考表達模式 的產物。「換句話說,沒有AI,人也 可能做出類似的語詞聯繫和表達」。 裴煒提到,當前AI率的判斷技術本 身存在不確定性。她試用過一些AI 檢測工具,發現「容易誤傷」,直接 使用和認定有可能錯判學生的真實 勞動成果。 另外,不同檢測網站的原始數 據庫不同,也會造成檢測結果的不 同。一位人工智能方向的從業人員 解釋,由於大模型的演算法內部機 制和決策過程是黑箱式的,無法解 釋為甚麼這段話被判斷為AI生成, 只能給出一個結果。而多個檢測網 站也標注「免責說明」,指檢測僅表 示具有AI生成文本的部分特徵,並 不確定為AI生成,結果僅供參考。 學生焦慮 平台提供修改服務 ■AI已成為不少大學生完成作業、論文、報告的工具。圖為大學生在招聘展台前諮詢。 資料圖片 ■AI對學生思維習慣的重塑引起部 分老師警惕。圖為大學生利用AI學 習。 資料圖片 反復修改 畢業論文 「千瘡百孔」 用AI潤色語句 或被認定學術不端 當前 AI 率的判斷技術 存在不確定性,直接使用和 認定有可能錯判學生的真實 勞動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裴煒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