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07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B7 07.07.2025 星期一 香港時事雜誌 系列之 流轉 「我很少用『復村』一詞,因為村 落從來都在。」羅惠儀認為, 「復村」容易讓人以為要複製往昔, 「村的精神、社群的連結仍然在,村 民移居英國,也依然覺得自己是荔 枝窩村民。」在她眼中,荔枝窩不需 要「復活」,她想做的,是讓被封鎖 的資源得以重新活用。 荔枝窩村位於新界東北區的偏 遠郊野,毗鄰船灣郊野公園和印洲 塘海岸公園,由客家曾、黃兩氏於 300多年前創建,他們將山坡切割成 梯田,進行耕作,最高峰時期有 逾千人居住,靠山吃山、靠水吃 水;村落後山的天然樹林被視為 風水林,具保護村落及調節微氣候 作用,加上海岸有大片紅樹林,成 天然避風港。大部分村民在1950至 1970年代移居至英國及其他歐洲國 家,其餘則搬至市區居住,村落隨 歲月荒蕪。 「讓人與土地重建關係」 2012年,羅惠儀懷孕5個月時, 首次到荔枝窩考察,田埂全被雜草 吞沒,野草層層疊疊,村屋的外 牆斑駁、門板斜垮,保留了原始風 貌。她指,村落被郊野公園包圍, 屬「不包括土地」,政策上禁止開 發,限制村落發展,卻也保護這塊 風水寶地,「我們也曾擔心活化後被 收地,但在這裏我們有條件尋找更 多可能性。」 活化老村,並非要創造新的主 題樂園,而是讓人與土地重新建立 關係。農是荔枝窩村的重要元素, 港大團隊與村民、綠田園基金、長 春社和香港鄉郊基金合作,其中綠 田園重新開墾農田。羅惠儀與團隊 向村民租地,在村中試驗復耕, 種的不是幾畦菜心或西洋菜那麼簡 單,而是引入「農林間作」理念,把 林地與農作結合,保留原有大樹, 在林蔭下種植咖啡,咖啡下種薑, 樹蔭外種冬瓜,「我們想做的是高增 值農業。」 港大團隊在沙頭角建立食品加 工廠,將農產品升級成為醬料,如 雙薑黃金醬、冬瓜露等,更與本地 酒廠合研薑味氈酒等。她們也鼓勵 村民成立社企「暖窩」,也是為了促 進荔枝窩的可持續發展,方便日後 村民與其他機構合作。 她坦言,偏遠地區種傳統蔬菜 無競爭力,團隊希望避免大規模砍 伐原有林木和過度開發水源,在保 護生態下,發展出可持續的農業模 式,「資助總有完結的一天,村落有 自己的經濟模式,才是真正的可持 續發展。」 搭橋修路 風水林環抱村落 團隊也邀請專家搭橋修路,並 以客家中式建屋技術,就地取材利 用荔枝窩的沙泥、禾稈和蠔殼等修 復了村口相連的舊村屋。村中處處 是歷史事,如從西門進入村落的小 徑,被荔枝窩村民稱為「新娘路」。 根據村中習俗,新娘初嫁入村的1至 2周,只能從西門進出,待被接納為 「自己人」才可走東門。 現時「新娘路」兩側,已恢復為 一整片米田。羅惠儀說,米田還棲 息著本地原生的「米魚」,該魚對水 質和環境有要求,已在荔枝窩消失 多年,團隊找學者協助從鎖羅盤重 新引入魚苗,在新復耕的稻田中繁 衍。她最喜歡停留於該地,「站在這 裏,你會聽到河溪的聲音,眼前是 米田,遠處是村屋,再後面是風水 林,風水林環抱整條村落。」 「要所有村民回來住並不現 實。」她說,團隊的策略很簡單,讓 村落有些「人氣」,非指觀光人流, 而是在這裏留宿、生活,能夠互相 照應的人,「晚上若頭暈身㷫,有人 可以幫忙,才會安心留下。」 這些年來,村中出現了不少「新 居民」,有藝術家、有農夫,也有退 休人士來此養老,「有些人一星期 來住3晚,有些人乾脆搬進來住。」 她特別提到作家兼藝術家葉曉文, 最初以壁畫創作進村,後來申請資 助種起食用花,開設工作坊,教小 朋友採花、做曲奇、製作「花花」雪 條,「她不是客家人,但她很喜歡這 裏,現在一星期有4至5天都住在這 裏。」 昔日村民甚少回村,自活化以 來,回村頻率大有提升。背後功臣 之一的羅惠儀卻不敢居功,她說, 做這些項目,沒有人會當作一份普 通的「工作」,「你要和村民、和不 同的人打好交情,真的把他們當朋 友、當親人。」 「荔枝窩行得通 其他村都有希望」 她說得雲淡風輕,這樣的關係 是用12年時間累積出來的信任。她 和團隊不僅在村裏「上班」,也會在 農曆新年來拜年、在關公誕一同參 與拜神儀式。她的子女也熟悉荔枝 窩,有時周末來到村裏,她忙著帶 團考察,孩子就在村裏跑來跑去, 「很難分得清哪些是工作、哪些是生 活。這條村早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 分,我真的當自己是半個村民。」 羅惠儀過去甚少接受訪問,這 次難得參與,因談的是客家元素, 「我真的感受到客家和我的連結。」 那種連結不只來自語言或食物,而 是更深層的村落文化,「說來簡單, 但其實是很沉澀的,裏面有很多東 西。」 因母親是客家人,她小時候暑 假幾乎在龍鼓灘的客家村落度過。 她記得與外公捉馬蹄蟹,「今天想 吃,就去捉一隻,不會多捉,是自 然而然的共生方式。」 她指著田邊一株不起眼的野 草,這種客家人稱為「布薑仔」的黃 荊,也是她童年記憶的一部分, 「小時候,老人家說嬰兒黃,就會 拔這種野草來煲水,幫孩子洗澡。」 她的孩子出生時,也延續了有關傳 統。 該野草還有天然驅蚊的功效, 有藝術家向村民了解故事後,研發 出一系列天然蚊怕水。羅惠儀說, 「這也是另類保存客家文化的方法, 看以往村民如何就地取材,再將其 作現代化地加以運用。」 荔枝窩並非香港唯一的客家 村,也不該是唯一一條被活化的村 落,羅惠儀說,「如果荔枝窩行得 通,其他村都有希望。」她相信,除 了以地產項目為主導,香港鄉村仍 有更多出路。 客 家 老 村 從 未 消 失 ■羅惠儀最喜歡停留於新娘路一帶,可見風水林環抱整條村落。 荔枝窩,位於新界東北一隅,曾是繁盛的客家村落。隨著大批村 民在上世紀中期移居海外,村屋荒廢、田地荒蕪。2012年,香港大學 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副總監羅惠儀懷孕5個月時首次踏足村中,眼 前是一片被雜草覆蓋的梯田與斑駁老屋。她不說「復村」,因為村落 從未真正消失;她想做的,是讓人與土地重新建立關係。在其 推動下,村中復耕農田、引入農林間作、修復村屋、重現米田 與「米魚」生態,讓客家文化得以在當代延續與轉化。 記者林家希 情農荔枝窩12載 羅惠儀種出共生路 這條村早就成了我 生活的一部分,我真的 當自己是半個村民。 羅惠儀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 研究中心副總監 隨活化項目擴大,越來越多機構 進場,挑戰也隨之而來。 走入荔枝窩村,偶會看見有村屋 被寫上紅字。據了解,過去有機構資 助翻修村屋建賓館,但過程非一帆風 順,主辦方挑選損毀程度較輕的村屋 翻修,唯引起部分村民不滿,認為只 有村中的「有錢人」受惠,遂寫字掛標 語抗議,最終讓部分村民間的關係惡 化。此外,有機構未知會荔枝窩村 民,便以荔枝窩名義辦籌款活動。 建築廢料亂丟 會出聲提醒 羅惠儀說,明白很多機構有心做 事,但容易出現「各做各的」情況,而 項目是否重疊、在理念上有否衡突、 是否與村的未來願景一致,缺乏具整 體視野的統籌,「政府沒有設立,村 民也未必有資源承擔。如果香港要推 動鄉村活化,該由誰負責統籌?」 這個問題,她也沒有答案。她 說,有時候看到有團隊把建築廢料 亂丟在後山,會出聲提醒,「我們幾 位在這工作了10多年的同事,多走一 步、多講一句,支持村長,多一點協 調。」她坦言未必最有效,但總不能 甚麼也不做,「這是我們目前能做到 的。」 更多機構進場 矛盾隨之而來 荔枝窩村口有一座牌坊,由移民外 地的村民合資興建,反映其思鄉情切。 該牌坊的上聯為「荔溪抱川流笑送 丁年奔異國」,下聯為「異國枝葉散花香 呼還銀髮錦華堂」。前者形象地描繪荔 枝窩被溪流環抱的地形,也記錄了村中 人遠赴海外謀生的歷史,那個年代務農 維生艱難,出國被視為難得機遇;後者 指村民在海外開枝散葉,晚年功成名就 後,帶著對故鄉的思念榮歸。 該牌坊位於村落入口處,與村屋有 一段距離。羅惠儀說,在城市裏,「家」 是進門後的獨立空間,但在鄉村,整個 村落都是「家」的延伸,與環境的關係更 緊密。 在協天宮和東門處,可見村民捐款 修葺的紀錄,當中不乏有村民以英鎊磅 捐款,也反映出當年的歷史。 海外村民思鄉情切 合資村口建牌坊 ‧ / ' $( SY Nguyen ‧ / ' $( 訃 告 先妣黃門劉氏鳳群夫人︵黃托福之妻︶廣東 省東莞縣塘頭廈四村鄉廟 嶺村人氏痛於二零 二五年六月廿六日逝世積閏享壽鶴齡一百零二 歲遺體現停厝華永生殯儀 舘謹定於七月十日 ︵星期四︶上午九時開祭同日中午十二時出殯 安葬於新澤西州月桂僑陵園墳場自置壽地忝屬 宗親戚友鄉世誼哀此訃 聞 同 泣 告 㷋؎㲊⟰૲́ᦱ ࡖ ⴷ 〴䣅⬹᥉⁥ᣟӷ㩈 ঃঋ ⴽ⪊᣻׊⻕ 㣌づ䣅 親屬眾多 恕未盡錄 孝 子 少安 媳 李素珍 善枝 陳惠貞 孝 女 侃嬌 婿 王建福 麗琼 善葵 孫 男 嘉文 嘉豪 孫 女 婉雯 孫婿 楊丕賢 嘉儀 外 孫 男 王國強 王偉雄 王偉傑 外孫媳 何翠婷 外 孫 女 黃啟恩 外孫婿 外曾孫男 王梓霖 黃泰麟 外曾孫女 楊穎軒 夫 胞 弟 黃勤福 夫弟婦 岑群英 夫 侄 男 黃家樂 侄婦 田純娜 夫 侄 女 黃善美 訃 告 先考諱均培劉公府君︵劉陳優貴之夫君︶ 廣東省台山縣冲蔞鎮達材鄉西就村人 氏痛 於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日逝世積閏享 壽鶴 齡一百零四歲遺體現停厝華永生殯儀 舘謹 定於七月十一日︵星期五︶下午三時至 六 時開祭 十二 期六︶上午十 出 殯安葬於布碌崙柏山墳場自置壽地忝屬 宗親戚友鄉世誼哀此訃 聞 同 泣 告 ؎঑਍⠋ᦱ ࡖ ⴷ 〴䣅⬹᥉⁥ᣟӷ㩈 ঃঋ䣅 ⴽ⪊᣻׊⻕ 㣌づ䣅 親屬眾多 恕未盡錄 孝 子 正民 媳 梁笑眉 正豪 陳佩新 孝 女 少玲 孫 男 迪雄 孫媳 阮玉欣 迪輝 張子忻 迪龍 林雁珍 曾孫男 俊傑 俊曉 俊強 曾孫女 寶珠 寶蓓 嘉欣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