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市長提名人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於2010年畢業於紐約市精英高 中布朗士科學高中(Bronx Science)。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 6年後,一項口述歷史計劃旨在記錄校友 在布朗士科高的求學經歷,馬姆達尼 成為其中一位受訪者,也讓我們得以一窺他 當年的高中逸事。 「如果我當初沒進布朗士科高,我可能會 一直困在紐約市的特權泡泡裡。」馬姆達尼在 節目中對主持人基斯林格(Daniel Kisslinger) 說道。 他回憶說:「我原本完全沒打算去布朗士 科高。當時只是想說,也許可以試試史岱文 森高中(Stuyvesant),結果沒考上,我就想: 『算了,我才不要去公立學校。』」 這段訪談的錄製日期尚不確定,但該計 劃在2016年4月發表,並於當年6月上傳至 SoundCloud。馬姆達尼於2014年大學畢業。 如果當選市長,這位民主社會主義者、 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校友,將成為紐 約市一百多年來最年輕的市長,同時也將是 紐約市首位南亞裔市長、首位穆斯林市長。 他也可能是首位公開談論自己高中荒唐 事的市長。 馬姆達尼在節目中驚呼自己「在布朗士 科高累積了多少留校察看的記錄」。其中一 次「值留」事件,是他發現學校輔導處會發放 允許學生在上課時間參加大學說明會的請假 條。他設法拿到一張空白的,然後「影印了一 堆」,用來翹課。 「我每次都用。拿著它就去吃午飯,就像 是:掰啦,老兄!」他笑著說。但他的數學老 師,一位以色列國防軍退役軍人抓到了他。 「有一天他跟蹤我。」馬姆達尼說。「你要 知道,這傢伙是以軍退役的,長期在盯棕色 人種,這方面他很專業。結果就這樣盯上我 了。那應該是我第一次被記20次留校。」 「新聞寫作課」也是他最有印象的課程之 一,「因為我們班上充滿了各種愛搗亂的人 物,我自己也包括在內。」儘管行徑頑皮,這 段老舊的訪談仍呈現出馬姆達尼成長為政治 人物的真誠轉變。 他坦率地談到,作為有色人種,在一個 「受歡迎的學生幾乎都是白人」的學校中成長 是什麼樣的感受。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共同創 立學校板球隊,吸引了來自相似南亞背景的 學生,並形容他如何逐漸「為我的膚色感到驕 傲」。 「有些來自 Fieldston(紐約一所頂尖私校) 的學生,會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讀透還做深入 分析,而我沒有。」他說。「但我獲得的是這些 經歷與朋友,改變了我對紐約市的理解,也 改變了我的人生。」 馬姆達尼的發言人傑佛瑞·勒納(Jeffrey Lerner)發聲明說,候選人當年的逃課趣事, 跟其他對手相比根本不算什麼。 「馬姆達尼是紐約公立高中的驕傲產物 (雖然不一定為自己高中做過的每件事都驕 傲)。」勒納說。「回顧過往,這場市長選戰的 對比十分鮮明——柯謨與亞當斯恨不得擺脫 自己幾十年來的腐敗與黑箱交易紀錄。」 ■馬姆達尼。 百位長者登台展現風采 福壽老人中心舉辦才藝賽 由紐約市老人局主辦的年度「才藝永不 褪色」(Talent is Timeless)長者才藝大賽目前 正如火如荼展開。賽事共分為三個階段:區 域初賽、五大行政區賽,以及全市總決賽。 21日,法拉盛區域賽於福壽老人中心熱鬧登 場,來自多個長者中心的15組參賽隊伍輪番 演出,現場氣氛熱烈。 市議員黃敏儀當日親臨觀賽。她表示: 「這場比賽讓長者有機會展現自我,投入自 己熱愛的事物。更難得的是,來自不同文化 背景的長者齊聚一堂,透過交流互動促進理 解,也體現了社區多元文化的融合。」 福壽老人中心主任鄭石指出,這是中心 第二年承辦該賽事。談及舉辦初衷,他表 示:「許多長者年輕時因生活所限無法追夢, 如今能夠登台表演,也算是圓了年輕時的夢 想,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大有助益。」 比賽最終由福壽老人中心的中國音樂團 以優異表現奪得冠軍;亞軍由韓裔老人中心 的韓國扇舞隊獲得;季軍則由同中心的韓國 流行舞團摘下。各隊演出精彩紛呈,贏得現 場觀眾一致喝彩。 當日,福壽老人中心的越劇隊由言美英 與任雯帶隊,演出越劇選段。年逾八旬的言 美英分享道:「我們今天早上五點就起床準 備,光是戲曲妝容就需要一個半小時。雖然 辛苦,但能登上舞台、演出自己熱愛的越 劇,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她也提到,在 紐約地區,學習越劇的群體仍以長者為主, 期盼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中華文 化。 本次活動節目形式多元,涵蓋舞蹈、歌 唱、戲劇、樂器演奏等,展現各族裔長者的 藝術才華與生命活力。表演內容橫跨太極 扇、韓國扇舞、越劇等,充分體現紐約市多 元共融的文化特色,現場洋溢著長者們「活到 老、學到老」的精神風貌。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在美國,亞裔常被視為「永遠的外國人」, 而亞裔也常常不覺得自己完全屬於美國,這 種「夾心人」狀態常常使亞裔被懷疑對美國不忠 誠,也容易使亞裔自己面臨身份認同危機。亞 美基金會(The Asian American Foundation)21日 宣布推出宣導活動,通過社交媒體、戶外廣告 講述亞裔的故事,培養作為亞裔和美國人雙重 身份的自豪感。 這個名為「Asian+American」的全國性公 共宣導活動由亞美基金會與知名創意機構 Wieden+Kennedy紐約辦公室合作設計,透過引 人注目的視覺故事與影像,涵蓋戶外看板、社 交媒體等多元平台,傳遞亞裔身份的豐富與力 量,旨在讓更多亞裔感受到歸屬與驕傲。 根據亞美基金會最新發布的2025年度「亞 太裔態度指數」(STAATUS),僅有23%的亞裔 認為自己在美國被完全接納,其中16至24歲的 年輕人比例更低至20%。亞裔長年處於「太亞 裔」或「不夠亞裔」的矛盾中,許多人在成長過 程中被迫改名、壓抑母語甚至割捨文化,只為 融入主流社會,結果卻常常內化羞恥與自我懷 疑。 這次宣道活動的核心為一部名為《Beyond, Together》的60秒短片,由金球獎得主吳珊卓 (Sandra Oh)旁白、奧斯卡提名導演王湘聖 (Sean Wang)執導。影片細膩呈現亞裔如何擺 脫對身份的掙扎與選擇,勇敢擁抱完整自我。 攝影師林經宇(Jingyu Lin)拍攝的肖像也將陸續 出現在數位與實體空間,擴大影響力。 亞美基金會總監Norman Chen表示,「長久 以來,亞裔被迫壓抑、妥協、甚至割裂自身文 化,只為證明我們是『夠美國』的。我們推動這 項活動,是要開啟坦誠對話,幫助亞裔社群擁 抱多元身份,並促進真實的安全與歸屬感。」 為深化社會參與與實質改變,亞美基金 會並攜手反騷擾組織Right To Be與亞裔維權組 織亞裔正義聯盟,推出全國性的「訓練培訓者 (Train-the-Trainer)」課程計劃,預計一年內在 全美培育1萬名地方領袖推廣干預騷擾與偏見 行動訓練,強化社區安全與團結。 這場活動也被視為延續自2020年亞裔仇恨 犯罪激增後,亞裔社群所經歷的一次文化覺醒 與身份重塑。從影視明星到廚師、運動員與音 樂人,越來越多亞裔在全球舞台嶄露頭角,社 區也重新拾起母語、家傳食譜與原來的名字, 象徵對文化的重新認同。 活 動 也 向 公 眾 發 出 邀 請 :「 你 的 As i an+Amer i can故事是什麼?」,主辦方 鼓勵亞裔透過社交平台分享自身故事,標 註 #AsianPlusAmerican並標記@TAAForg, 藉由集體發聲,展現亞裔美國人多元且完 整的樣貌。更多資訊與影片請參閱官網: AsianPlusAmerican.org。 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亞美基金會推宣道 凸顯亞裔美國人身 自豪 ■短片劇照。 ■演員們展現風采。 ■越劇演員。 上課遲到 被留校察看 數學不好 B2 07.22.2025 星期二 僑社 馬姆達尼中學逸事被抖出 馬姆達尼坦率地談到,作為有 色人種,在一個「受歡迎的學生幾 乎都是白人」的學校中成長是什麼 樣的感受。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共同 創立學校板球隊,吸引了來自相似 南亞背景的學生,並形容他如何逐 漸「為我的膚色感到驕傲」。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