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 07.25.2025星期五 商情告白 副刊 本版文稿由客戶提供,不代表本報立場 廣告。爆料。查詢電話:212-699-3800 張溫帙雕塑園十周年誌慶 《靜謐之物.大漆之美》首次亮相皇后社區學院美術館 ▍紐約訊 ▍ 這場酒會也標誌著新展覽《靜謐之物·大漆 之美》張溫帙當代作品展的首次亮相,展 覽聚焦於當代漆藝,探討靜止、存在與形式 的靜謐之美。當天下午3時45分至 4時45分在 QCC美術館舉辦一場「靜謐之物·大漆之美」 研討會,由中國當代藝術家、策展人,紐約 市立大學理工學院藝術史錢志堅教授主持研 討會,討論「如何將藝術與設計融合,為當代 生活美學服務」。十年來,皇后社區學院在藝 術發展與文化對話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而 這項活動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當下 的體味與未來的展望。我們誠摯邀請您共襄 盛舉,一同感受藝術的魅力。 《靜謐之物·大漆之美》張溫帙當代作品 展,旨在喚醒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強 調透過手工藝將藝術介入生活的美學表達。 當代藝術是跨界的,藝術與設計界線模糊「藝 術=設計」。藝術家張溫帙認為,沒有藝術的 設計缺乏靈魂,沒有設計的藝術難以融於現 代生活,藝術介入日常生活,是生活美學的 表現。 探討當代大漆與當代人生活美學的結 合,讓藝術融入生活,《靜謐之物·大漆之 美》展示大漆與現代生活美學療癒的探討,始 終堅持將傳統藝術媒介與傳統文化符號,進 行當代圖式轉換,創新非遺當代藝術,提升 當代人生活品質,為當代人提供與傳統文化 對話的平臺。透過非遺技藝探索藝術療癒可 能性,融合非遺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美學, 弘揚非遺文化,促進身心健康。實現文化療 愈,活化非遺元素,展現傳統與現代、藝術 與科技、時尚與生活的結合。 《烏木大漆螺鈿箸》系列作品融合傳統與 現代,展現筷子文化的獨特魅力。筷子歷史 悠久,先秦稱「梜」,漢代稱「箸」,明代稱 「筷」,長度多為22-25釐米。作品《粒粒皆辛 苦》以20個螺鈿圓點象徵太陽,四串稻穗展現 農耕艱辛,傳遞珍惜糧食的概念。作品《雙喜 臨門》則融合傳統「雙喜」符號,用漆畫藝術將 其抽象化,以螺鈿為媒介,將雙喜圖案鑲嵌 於0.6毫米寬的筷子平面上,寓意吉祥幸福, 適配傳統節日與婚慶場景。該系列作品不僅 實用,更兼具觀賞與收藏價值,是非遺文化 與當代設計的完美結合。筷子從日常餐具昇 華為精美的藝術品,成為藝術收藏與紀念 的理想之物。每雙筷子都是獨特精美的藝術 品,傳遞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生活美學。 如今,張溫帙雕塑園已然成為紐約乃至 全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吸引無數藝術愛 好者、媒體好友以及各界人士的關注。站在 十週年的全新起點上,雕塑園注入新的活力 與光彩,象徵著雕塑園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至此,張溫帙博士已向紐約市立大學 QCC 美 術館捐贈了總計 55 件雕塑作品,讓雕塑園的 作品更加豐富,陳列各個時期的作品作為紐 約華人社區對美國大學多元文化和藝術教育 的支持和推動。 出席活動的嘉賓將包括皇后社區學院院 長 Christine Mangino博士、QCC美術館館長 Faustino Quintanilla先生、紐約市立大學皇后 學院校長 Frank Wu先生、紐約州議員金兌 錫、協和門窗集團董事長陳秋貴、美國六屆 總統亞裔事務顧問王碚、法拉盛商改區執行 長餘鈿崧、中美文化藝術促進會會長林建中 以及中美官員、紐約文化藝術界、政界、僑 學界代表等各商界人士。 張溫帙,中國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韓國 國立首爾科技大學公共藝術美學博士,漆藝 家、陶藝家、公共藝術設計家、學者,現居 廣州和紐約。張溫帙博士在漆藝、陶藝、公 共藝術等領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創作出 極具個性、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先後獲得 中國首屆現代陶藝作品銀獎、世紀·女性藝 術展藏品獎、首屆中國藝術博覽會優秀獎, 釜山國際甕器大賽最特別獎等重要獎項;漆 畫作品《紅與黑·金與銀》入選第八屆全國美 展,獲廣東省美術作品展銅獎,被廣東省美 術館收藏,並廣東省美術館收藏《中國現代藝 術全集》。陶瓷壁畫作品《東平河圖錄》入選第 十屆全國美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紐約市 立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藝術館、挪威皇家 美術館、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韓國宮廷官 窯博物館、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Margrethe I I)、蘇富比全球營銷前總監(Amy Todd Middleton)、世界五百強企業阿克蘇·諾貝爾 中國區前總裁吉姆·恩特斯(Jim Enters)等重 要機構和個人收藏界歡迎的藝術家之一。2012 年1月「張溫帙當代雕塑作品展-二元性:陶 與銅的對話,獲紐約州議會(New York State Assembly)優秀獎,同時榮獲紐約市議會貢獻 獎(City Council Citation)。 張溫帙雕塑園坐落於紐約市立大學 QCC美術館邊上,由美術館主體建築和紐 約市立大學皇后社區學院(Queen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的花園組成。 此次《靜謐之物·大漆之美》張溫帙當代 作品展,不僅展出藝術家張溫帙教授精湛的 大漆作品,更藉由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 將藝術的觸角深入生活,引領觀者體會藝術 與日常的和諧共鳴。美術館方面表示,希望 透過此次展覽,將大漆藝術之美傳播至更廣 泛的群眾,也期許能吸引更多藝術愛好者, 共同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讓藝術的種子在 皇后區生根發芽,持續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藝術與生活、 文化與交流的深刻對話。 展期:2025年7月17日至2025年9月17日; 紐約市立大學QCC美術館地址:222-05 56th Ave, Bayside, New York 11364。(從法拉 盛緬街7號地鐵口Q27巴士可以直達皇后社區 學院QCC校園)。 電話:718-631-6396。 網址:https://artgallery.qcc.cuny.edu/ 清太醫獨家祖傳秘笈嫡裔,第五代傳 人,鄧麗珍氣功女中醫師傳接了先祖清太醫 的醫療氣功、內功,手指尖功法的全面應 用。從5歲起,跟隨家父、爺爺習武、練功、 學習醫療技術,正骨傷科、復位、診脈、開 處方,熟讀人體六經脈。百病皆生於六氣。 六氣者,風、熱、火、濕、燥、寒也。氣 功、正骨、復位與中藥湯劑內服並舉,其療 效甚高。 鄧麗珍氣功女中醫師,除運用醫療氣 功,徒手正骨、復位,矯正骨疾畸形外,移 民美國後繼續執業行醫三十多年,持有美國 推拿治療師執照。治癒了無數患有骨疾畸 形,有骨傷、跌打、接骨、復位的病人。此 外,婦人雜病、兒科、內科、奇難雜癥等 等。從一歲起至八十歲以上的病人均有。取 得了全球有華人社區的同胞一致贊同,鄧麗 珍氣功女中醫師的醫療氣功、醫療技術、方 脈、開處方準確。各項醫療專業造詣頗深, 名不虛傳。 痿病是由邪熱傷津,或氣陰不足而致經 脈失養,以肢體軟弱無力,經脈弛緩,甚至 肌肉痿縮或癱瘓為主要的肢體特徵的表現, 病變部位多數是周圍神經病變、骨質疏松病 變、脊髓病變、肌肉痿縮加速硬化,周期性 麻痹等。 骨痿的變化過程。脊髓損傷稱「體情」, 先祖清太醫留下獨家秘笈稱《外治醫案、急 救、正骨、雜癥、傷科》專書說:若有四肢懈惰 不收,名曰「體情」。脊髓損傷是脊柱骨折與 脫位最嚴重的并發癥,脊柱各部位骨折與脫 位均可並發脊柱損傷,臨床上以胸椎、腰椎 多見,成年人佔比例半數以上,兒童脊髓損 傷較少見,表現為外傷性截癱或半癱瘓,而 截癱在治療上相當困難,如果療效不夠,或 失治、誤治,致患者終身殘廢,甚至造成死 亡,有並發癥也困難處理,故應引起足夠重 視。 脊髓損傷有開放性與閉合性,開放性損 傷多由火器傷所致;閉合性損傷多數由高處墜 下,重物砸傷,翻車撞車,工礦交通事故或 地震傷所造成,在臨床上較常見脊柱屈曲型 損傷所致的骨折與脫位。每個類別又分為各 種不同癥狀。(一)脊髓被震蕩後。(二)脊髓 受壓。(三)脊髓斷裂。 按照脊髓損傷度分三大類別,其類別再 分作三種功能障礙。(一)當脊髓被震蕩後出現 椎間盤軟骨突出。當軟骨突出後壓迫神經及 其他的異物。(二)脊髓受壓。1. 脊椎受壓迫, 神經細胞受破壞,出現肢體麻木感覺、運動 大小便障礙。2. 脊髓壓迫,出現不同程度的 弛緩性癱瘓,嚴重發生血循環障礙,神經組 織出現水腫。3. 脊髓受壓更甚,發生痿縮、 缺血性壞死。4. 傷後硬膜內外小血管破裂, 壓力增高,小量出血,當出血停止,產生脊 髓受壓的病理改變。5. 脊椎受壓迫,促使腰 椎管腔變形縮小、狹窄,脊髓壓迫是不完全 性的功能障礙。(三)脊髓斷裂,1. 可產生纖維 神經束的斷裂、出現肢體麻木不仁,運動、 大小便障礙。2.脊髓損傷在腰椎斷裂,附件 骨折或脫位時,則傷後數周表現為痙攣性癱 瘓。脊髓斷裂是完全性的功能障礙。 杏林館中醫診所 鄧麗珍女中醫師地址: 紐約布碌侖64街2180號(2180 64th Street , Brooklyn, NY 11204,地鐵N車 Bay Parkway 站),電話:917-302-1393,逢周日休息。 2025年7月17日,紐約市立大學皇 后社區學院美術館將舉辦一場特別酒 會-慶祝紐約市首家以華人藝術家名字 命名的公共雕塑園《張溫帙雕塑園》建成 十週年暨《靜謐之物·大漆之美》張溫帙 當代作品展。展出張溫帙博士近一年創 作的六十多件套大漆作品。 ■左起:Bryant Levin、前紐約州眾議員孟廣瑞、皇后社區學院院長 Christine Mangino博士、 張溫帙教授、林建中先生、王碚先生、QCC美術館館長 Faustino Quintanilla先生、葉青先生、 孟昭文辦公室代表 Adam Lee先生、錢志堅教授合影。 ■張溫帙博士創作系列作品之一的《烏木大漆 螺鈿箸》, 融合傳統與現代,展現筷子文化的 獨特魅力。標誌著新展覽《靜謐之物·大漆之 美》張溫帙當代作品展的首次亮相,展覽聚焦於 當代漆藝,探討靜止、存在與形式的靜謐之 美。展覽自2025年7月17日至2025年9月17 日,邀請民眾於兩個月的展期中,走入當代 大漆與當代人生活美學的藝術領域。 ■左起:QCC美術館館長Faustino Quintanilla先生、皇后社區學院院長Christine Mangino博 士、張溫帙教授合影。 ■鄧麗珍女中醫師。 清太醫祖傳秘笈 氣功特別治療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