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25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認知障礙症的病徵包括記憶 力衰退、執行能力下降、專注力 減退、語言能力下降、表達或理 解出現困難、判斷力減退、視覺 空間認知能力減退、思考、計算 出現困難。 另外,患者亦有機會出現情 緒和性格上的轉變,有妄想或幻 覺、自理和社交能力下降,以及 對生活失去動力。 認知障礙症至今仍未能根 治,但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均有效延緩認知功能衰退。世界 衛生組織發表的《2017至2025年 公共衛生領域應對認知障礙症全 球行動計劃》,提及了7個行動領 域,包括支援認知障礙症的診 斷、治療、護理和支持,以及減 少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前者 有如「病向淺中醫」,後者則為 「治未病」。 若能雙管齊下,相信能減輕 此症為社會帶來的健康風險。以 下是世衛2019年發表的建議預防 策略:適量運動、高血壓管理、 戒煙、均衡健康飲食(如地中海 飲食,多吃蔬果、攝蛋白質)、 戒酒、體重管理、進行認知活 動。 據相關研究指出,雙語人士 比單語人士,更能延緩認知障礙症 的發病時間多達四年。研究數據顯 示,雙語人士的認知障礙症患者, 其發病時間平均為75歲,而單語人 士則為71歲。 另外,一些相關研究亦指 出,雙語人士比單語人士有不同的 認知優勢,例如雙語人士比單語人 士有更佳的抑制能力和認知靈活 性。 雙語人士之所以具有這些認 知優勢,與他們需要頻密轉換兩種 語言,以及於說話時把注意力集中 在其中一種語言,並抑制另一語言 有關。 以上的雙語例子正好顯示了我 們能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活動, 建立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 以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其他有趣的 認知活動,例如音樂、書法、棋 藝、閱讀、認知訓練等,不但能訓 練大腦,更能豐富精神及社交生 活,實屬一舉數得。要維持大腦健 康、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和減少患 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需要多管齊 下,從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做起。 就讓我們一起努力,維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及早建立認知儲 備,為認知健康把關。 有何常見症狀? 「今天是星 期幾?」這些問 題看似簡單,但對於 嚴重認知障礙症患者, 要回答卻顯得力不從心。 認知障礙症又稱失智症或腦 退化症。成因多為大腦神經細 胞病變而令大腦功功衰退。 文:李芷君 部分圖片:資料圖片 李芷君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 高級講師 譚紀豪,山系藝文人,心繫 遠山,寄居於巿。山下酷愛 書和音樂,嚮往詩與遠方。 王俊華 香港註冊脊醫 黎樂欣 瑜伽導師 不少人都有蹺腳坐習慣, 香港註冊脊醫王俊華指,蹺腳 坐會令脊椎長期傾側,容易導 致盆骨及腰椎活動出現錯位, 壓逼椎間神經管道;蹺腳坐時 上半身同步向前傾,也會令椎 間盤受壓,引發坐骨神經痛, 甚至有機會導致腰椎間盤退化。 要避免或改善坐骨神經 痛,他建議日常應多做伸展運 動。他邀請了瑜伽導師黎樂欣 示範以下兩組動作,有效紓緩 肌肉,伸展腿部及脊椎。 文:NM 示範:瑜伽導師黎樂欣 圖:受訪者提供 長期蹺腳恐傷身 護脊運動助改善 ‧四字腳伸展 適合久坐人士伸展,改善坐姿,紓緩 臀大肌。坐在穩固的椅子上,先把右 腳曲膝,放在左腳大髀上。吸氣延展 脊骨,呼氣時腹部向大腿方向下沉。 同時深長呼吸5至10次,感受右腳大 髀、臀部,外側有伸展,肌肉有拉長 紓緩的感覺。吸氣回正,轉另一邊腳 重複進行。 ‧牛面式前彎 可助改善姿勢,改善高低盆骨。坐 在地墊上,雙腳曲膝,盡量緊貼雙 膝。吸氣延展脊骨,呼氣時腹部向 大腿方向下沉,深長呼吸5至10次。 轉邊後每邊伸展2至5分鐘。保持緩 慢及有規律的呼吸,重複做5次或以 上。 發病時間延遲4年 認 知 障 礙 症 難 根 治 多學1種語言可延緩 那天在山上手錶沒電,也沒看 手機,走了一段,以為未到中午, 其實已快兩點。山友們可能有同 感,時間觀念在山上變得不一樣, 有時過得快,有時過得慢。除非你 對某條山徑和自己步速非常了解, 否則很難準確感知時間。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是 元代雜劇戲文,講劉晨和阮二人 在天台山採藥迷路,桃源深處遇到 仙女,在山上住了下來,半年後回 家竟見到他們第七代孫,原來人間 已過了幾百年。明朝小說《西遊記》 亦講到,文殊菩薩的獅子精下了 五台山七日,如來慨歎:「世上幾 千年。」可見古人眼中,仙是山中 人,仙界與山關係密切,而山裏更 有另一套時間體系。 若以現代科學解釋,重力場強的地 方時間會變慢,高海拔山上重力場 弱,時間應變快才對。但理論歸理 論,這重力場的強弱差距甚微,對 時間感知的影響遠不如其他因素。 行山多年,我發現山中景物越 是單調,時間的概念便變得越差。 最近我去了沙漠徒步,很多路段寸 草不生,極目遠望盡是黃沙,連判 斷距離都有困難,就別說感知時間 了。站在荒漠之中,前無古人,後 無來者,我甚至懷疑「時間是否存 在」。 阿里士多德亦曾思考過這問題 並給出答案:「時間只是活動前後的 量度單位」,這個定義我腕上的運動 手錶絕對認同。除了活動時長,山 友們也會關注距離和攀升等數據, 否則時間也不過是個抽象概念。 不知山友有否試過「操山」時反覆 行同一路段?當距離和攀升不變, 時間成為主要度量衡,它的存在感 就很強。我曾有幾個月每周行灣 仔峽道,從皇后大道東沿「長命斜」 上司徒拔道,行到幾乎缺氧,只為 做出更好時間,那感覺就如西諺說 的:Every Second Counts。 近十年我已不再用這種方式「操 山」,哪怕做到好成績,卻辜負了 嫵媚青山。現在更喜歡在山上忘記 時間,忘掉自己,與萬物融和的 感覺,像柳宗元遊西山,「心凝 形釋,與萬化冥合。」 文:譚紀豪 置身山野 㻘╚做┣傽 ┿┪䉂ⶨ䌑 感知時間 D12 ⰶ⮜ 07.25.2025 星期五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