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一種肝臟疾病,表現為有過多脂肪在肝細胞內積 聚,一般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種類型。前 者與過量飲酒相關,後者則與代謝異常、飲食習慣密切關聯。 ‧飲食失衡:長期攝取高糖、高升糖指數(GI)食物是主要 誘因,如高糖汽水、甜品、精製碳水化合物及煎炸食 品等,會導致肝臟合成過多脂肪,超出代謝能力。 ‧代謝綜合症:肥胖(尤其腹部脂肪堆積)、糖尿 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會加劇胰島素阻抗, 促使脂肪囤積於肝臟。 揭2大風險因素 脂肪肝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少數患者 可能出現疲倦乏力、上腹部不適、惡心、 食欲不振、體重異常波動(肥胖或消瘦) 等情況。嚴重情況下,肝臟功能受損或 會導致膽紅素排泄不正常,還有可能 引發黃疸。然而,大多數患者都是在 體檢或併發症就診時才發現異常。 若脂肪肝不及時干預,病情持續 惡化,有可能發展成肝炎、肝纖維 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亦有機會引 發其他全身性代謝疾病如冠心病、 糖尿病等,因此應予以高度重視。 早期無明顯症狀 ‧迷思1:只發生在肥胖人士身上? 脂肪肝並非僅限於肥胖者。根據研究,非酒精 性脂肪肝在肥胖人士中的發病率為61%;在非肥 胖人士中,發病率也達19%。非肥胖人士罹患脂 肪肝的風險因素包括胰島素抵抗、中央肥胖、 高血糖等代謝異常。這些因素導致體重即使在 正常範圍內,肝臟仍有可能堆積過多脂肪。 ‧迷思2:吃素可消除脂肪肝? 素食雖有助於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取, 但長期吃素或會導致身體缺乏蛋白質及 氨基酸。此外,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 白飯、白粥等)會在體內快速轉化為脂 肪,這種脂肪會比動物脂肪更易誘發 胰島素抵抗,進一步影響肝臟分解 脂肪的能力。 ‧迷思3:罹患輕度脂肪肝毋須 理會? 輕度脂肪肝有機會伴 隨代謝紊亂,故應及時 調節生活方式。 治療脂肪肝目的在於降低肝臟脂肪的堆積,改 善肝功能,同時預防進一步的損害。建議從以下4 大方面調整: 1. 飲食調整: 避開某類飲食如高糖飲飲食、精 製碳水化合物(如白飯、白粥)及油炸食品;對 於罹患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最關鍵的治療措 施是完全戒酒。此外,應增加攝取抗氧化類食 物(如紅蘿蔔、深綠色蔬菜等)、優質蛋白質、 藻褐素等。 2. 體重管理: 超重者減輕5%至10%體重,可顯 著改善脂肪肝。定時進行有氧運動及肌力訓 練,幫助減少體重的同時亦可提升基礎代謝率。 3. 藥物治療: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考慮 藥物治療。若患者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膽固 醇或高血壓等慢性病,通過藥物控制這些疾 病,也是治療脂肪肝的關鍵一環,可以降低肝 臟進一步受損的風險。 4. 定期監測: 脂肪肝患者需定期進行肝功能測 試、超聲波檢查或其他影像學檢查,以監測病情 的進展和治療效果。 ‧腹部觸診:通過觸診腹部評估肝 臟大小和是否存在腫大的跡象。 ‧血液檢查:血液檢測可反映肝功 能及相關指標,常見檢查包括肝 功能測試、脂質檢查、血糖檢查、 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檢測等。 ‧影像掃描:超聲波檢查可以檢測肝 臟脂肪的沉積程度。其他影像學檢 查方法如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可提 供更詳細的肝臟結構和脂肪分布訊息。 ‧肝纖維化掃描檢查:主要透過無創肝纖 維化診斷系統,以超聲波探頭置於受檢 者右側肋骨間的皮膚表面位置,檢查結果 以量化的方式呈現肝臟「纖維化或硬化」的 情況,協助判斷脂肪肝的程度。 ‧肝臟活組織切片檢查:患者需進行局部麻 醉,抽取肝臟細胞樣本並交送化驗。 有哪些診斷方法? 腸胃肝臟科 專科醫生 施婉珍 必 戒 4 類 飲 食 ■ 註:面對脂肪肝,市民應遵循「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原則,尤其需要關注腰圍與代謝指標。高風險族群(例如糖尿病患者、 中央肥胖者)應定期進行肝臟檢查,並實踐「低糖、高纖、多運動」的生活方式。肝臟健康始於每一口飲食與每一步運動。 常見3大迷思 醫生教4招可防治 逆轉脂肪肝兼防癌 ■脂肪肝並非只發生在 肥胖人士身上。 ■長期吃素或會導致身 體缺乏蛋白質及氨基 酸。 ■飲食調整是治療脂肪 肝的關鍵措施。 ■體重管理能夠顯著改 善脂肪肝。 脂肪肝問題在港很普遍,據香港中文大學 一項全民肝臟健康普查推算,全港逾100萬成 人患脂肪肝,佔成年人口近27%。脂肪肝不 僅與肥胖相關,連體形纖瘦者也可能「中 招」。 文:施婉珍 部分圖片:資料圖片 QR Code F O C U S D1 07.28.2025 星期一 影像掃描及腹 部觸診,可助檢 測脂肪肝。 更多副刊消息可掃 描 詳盡 消息為你報道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