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_01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B9 08.01.2025 星期五 香港時事雜誌 粗獷主義興起於50年代的英國,強 調物料原真、結構清晰表達及 實用功能,摒棄多餘裝飾。建築歷史 學者及建築師(英國)黎雋維表示,粗 獷主義在1960年代屬於相對前衛的建 築風格,具有鮮明的「社會性」特質, 當時不少年輕建築師希望透過建築改 善戰後的社會條件,以有限資源建設 更多公共設施,如公共房屋及資助房 屋。因此粗獷主義不僅追求視覺,更 被視為實踐社會政策的工具。 走廊寬敞設計促進鄰里互動 隨著粗獷主義於1960至1970年代 擴展至全球,各地不少住宅、學校、 教堂及醫院等公共建築亦開始採用這 種風格,香港亦不例外。黎雋維指 出,粗獷主義強調人文關懷及對社區 的重視,許多設計體現出人性化的思 維,香港於60、70年代興建的公共房 屋亦深受英國粗獷主義公屋影響,「從 最早的公屋設計中,可看到很多設計 與1960年代的英國公屋非常相似,兩 者之間有很強的聯繫。」 黎舉例,不少舊公屋的走廊被設 計為開放寬敞的公共空間,以促進社 區之間的互動,以彩虹邨為例,特意 在升降機大堂、走廊及樓梯口等位置 預留較大空間,並多為半室外設計, 供兒童遊玩或鄰里聚集之用,「這是當 時刻意設計出來的,希望這些地方也 能變成社區用的公共空間。」 黎續指,依山而建的葵盛西邨, 其「大」體積龐大,設計上獨立於住 宅樓宇之外,而連接「大」與住宅 的天橋開揚寬闊,「像街道一樣, 鄰居出入能彼此碰面,某程度也 成為大家相聚的空間。」 縮短建築工期加快供應 採用粗獷主義設計公屋能否 節省成本、加快建屋,業界看法 不一。香港樓宇安全學會會長、 建築測量師何鉅業指出,減省批 灰與髹油等外牆工序,可節省部分 成本,但對整體建造費的影響有 限,因打樁、地基、結構與機電設 施等主要支出不變;至於工期, 或能縮短1至2個月,屬較輕微的調 整。 何提醒,油漆本身具有阻擋污 染物及防止雨水滲入的功能,如不 粉刷外牆,則須從混凝土本身下工 夫,建議調整混凝土配方,例如加 入添加劑增強擋水效果,減少開 裂的風險。他指,添加劑的成本不 高,但若要達到不粉飾亦具美觀 效果,可能需要承建商額外 投入資源,改善施工工藝, 不排除會增加成本。 英國及香港註冊建築師許允恆則 認為,在政府財赤、公屋需求高的情 況下,採用粗獷主義建公屋是合理建 議。他估計可減少10%以內的成本, 工期則有望縮短接近三分一,對於加 快公屋供應而言,仍有一定效益。許 又稱,技術方面問題不大,目前房屋 署使用的預製組件已可做到表面光 滑,關鍵在於接縫處理能否做得更準 確細緻。 測量師學會建築測量組前主席張 文滔關注,採用粗獷主義設計或會為 日後維修帶來困難,尤其在進行局部 修補時,可能出現新舊物料的色差, 最終或需重髹整棟樓宇。黎雋維亦指 出,昔日香港粗獷混凝土外牆質感獨 特,往往需人手打磨及雕琢,但現今 人工成本高昂,「當年許多便宜的方 法,到了今天可能不再便宜。」 房屋局表示,早前提及的設計 簡化方式,是未來繼續努力探討的 方向。局方會以「樸素實用」為設計原 則,確保建築風格符合「簡約美觀、 環保、安全及切合居民基本需要」的要 求。在外牆飾面處理上,局方會研究 減少不必要的材料及粉飾工序,務求 在具體設計中保持簡約美觀,亦能有 效控制成本。 兼顧美觀效果導賞價值 對於如何將粗獷主義應用在公屋 設計,黎雋維建議應著重其「簡潔」和 「無多餘修飾」的設計理念,例如透過 設計預製組件及接駁位置,使建築在 完成後毋須額外批灰或髹油,亦可呈 現美觀效果。 許允恆亦說,粗獷主義若僅用於 公屋外牆無大問題,對於長期居住的 室內空間則希望有更多溫暖感。他解 釋指,混凝土給予人一種冷漠、嚴肅 的感覺,較適合辦公室或美術館的設 計,「如果長時間在這樣的空間生活, 會有一種很灰,甚至有抑鬱的感覺」。 他相信任何建築均有其價值, 粗獷主義公屋未來或可成為新的建 築導賞路線,「潮流不斷轉變,是一 個循環。」他形容香港如同一塊「薄餅 (pizza)」,建築風格多元並存,正是城 市特色所在,「維港旁的建築甚麼顏色 都有,如果單看一座,可能不漂亮, 正因為五顏六色拼湊在一起才漂亮。」 根據《長遠房屋策略》2024年周年 進度報告,未來10年的公營房屋單位 供應,主要來自北部都會區、東涌新 市鎮擴展、啟德發展區及其他用地改 劃項目。 立法會議員兼北區區議員陳月明 表示,北區有皇后山擴展區、古洞以 及粉嶺北發展區等項目,未來將每年 穩定供應公屋。她又說,有聽聞當局 提到「粗獷主義」的建築風格,但相信 即使仿效60、70年代的建築風格,也 會因應現實需要而微調,不可能與舊 有設計完全相同。 她呼籲市民毋須過度擔心,耐心 等候,強調相關公屋計劃會提交到立 法會審議,屆時市民可查閱詳細的效 果圖。 粗獷主義強調人文 關懷及對社區的重視, 許多設計體現出人性化 的思維。 黎雋維 建築歷史學者及建築師(英國)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兩邊的六角形支柱一字排開,支撐起呈風琴形狀的屋頂。 應付戰後基建 平價簡約風格符合需要 研取消鐵閘 省略非必要裝飾 「粗獷主義」風格源於20世紀中 葉,屬於現代建築主義的分支,其興 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戰後,歐 洲多個主要城市嚴重受損,社會急需 以低成本、大規模地重建住宅、學 校、醫院等公共建築,以應對民生需 求。混凝土因其價格低廉、結構堅固 及施工快速的特性,被優先選擇,也 因其未經修飾的原始質感,符合當時 的美學追求,進而推動了粗獷建築的 發展。 原始質感符合當時美學追求 「粗獷主義」一詞源自法文「béton brut」,意指「原始混凝土」,是法國 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於1952 年建造的公共房屋「馬賽公寓(Unité d'habitation)」時提出,用來形容未經 修飾的混凝土。該建築被譽為粗獷主 義的早期代表之一。 與此同時,英國建築師Al ison Smithson和Peter Smithson提出,建築 應「如實」(as found)地呈現材料的原 貌,提倡不加修飾的設計理念,為英 國粗獷主義奠定基礎。其後,英國建 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進一步界定 及推廣粗獷主義,使其逐漸發展為具 代表性的建築風格。 房屋局正研究取消公屋單位的 鐵閘、不為屋邨機房及儲物室進行 裝修,以及取消園林區的圍欄等。 局方指,對於不對外開放的空間, 會省略非必要的裝飾和配備。 不裝修屋邨機房儲物室 立法會議員、北區區議員陳月 明表示,理解當局不裝修屋邨機房 及儲物室的做法,「(機房及儲物室) 又不住人,不會很多人使用,不一 定需要裝修。」唯她指,宜保留公屋 單位的鐵閘,「雖然過去曾有屋邨不 提供鐵閘,但關乎市民對安全的觀 感,我反而覺得可以保留。」 房屋局回應查詢時指,對於不 對外開放的後勤空間,如電機房 等,局方會省略非必要的裝飾和配 備,以進一步優化資源運用。同樣 的原則亦會繼續研究配合不同類型 公營房屋的設計。 ■立法會議員兼北區區議員陳月明 相信,即使仿效昔日設計,政府也 會按時代的需要微調。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外露的結 構柱呈「丫」形,四邊立面採用帶凹槽 的灰色上海批盪。 香港公屋長期供不應 求,根據房委會公布的最新 數字,截至今年3月,過去 12個月獲安排入住公屋的 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 為5.3年。房屋局局長何永 賢早前提出多項簡化公屋 設計的建議,包括仿效60 至70年代的「粗獷主義」 (Brutalism)風格興建公 屋,採用未經粉刷或批灰的 混凝土外牆設計,冀減少裝 修工序及開支。有建築師認 為,在政府財赤下,簡化公 屋設計屬合理建議;有測量 師指出,該做法可減省建造 成本及縮短工期,但對外牆 質量控制的要求亦會相對提 高。當局回應本報查詢指, 會以「樸素實用」為核心方 針,在處理飾面方面,研究 減少不必要的材料和粉飾工 序,務求確保簡約美觀的同 時,有效控制成本。 記者潘明卉 ■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指,舊式公屋 將走廊轉化為公共空間,與粗獷主義 理念相似。 ■舊公屋走廊設計寬敞,圖為彩虹 邨金華樓。 香港粗獷主義建築(例子) 完成年份 類別 建築 1965年 教堂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北角堂 1966年 住宅 王澤生宅邸 1967年 醫院 油麻地賽馬會 分科診所 1968年 學校 聖若瑟小學 1971年 醫院 港安醫院 1972年 工廠 東海工業大廈 1972至 1973年 學校 中大科學館、中大胡 忠圖書館、中大張祝 珊師生康樂大樓、中 大眾志堂學生活動中 心、中大牟路思怡圖 書館、中大樂群館梁 雄姬樓師生活動中心 1977年 教堂 聖歐爾發堂 1978年 住宅 怡苑 1981年 學校 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 和鄧肇堅堂 資料來源:《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聖士提反書院鄧肇堅堂的斜窗設有 鐵製遮陽板,可按日照調節角度。 ■英國及香港註冊建築師許允恆稱, 室內空間一般使用紙皮石增加溫暖 感。 外牆不粉刷批灰減成本 測量師:質量要求相對提高 仿效粗獷主義 還公屋樸素實用本真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