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08.01.2025 星期五 港聞 根據教育局統計,以「受養人」身份申請 大學聯招資助學額的人數顯著增加, 從2020/21學年的200人,攀升至2024/25學 年的1048人,在過去5個學年急升逾4倍。教 育局昨表示,當局參考了英國及新加坡的做 法,以及香港的實際情況,認為受養人簽證 或進入許可持有人需居港滿兩年,才符合資 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新修訂將 於2028/29學年全面落實,並設有過渡安 排,2025/26學年及2026/27學年不受影 響,而2027/28學年就要求受養人居港 滿一年。 教育局強調,是次修訂是為了釐清 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 格,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兩年「居港規 定」要求為合適的安排,制訂今次修訂 時,亦已聽取社會不同意見並取得適當 平衡,相信「對於真正有意到港發展的 家庭的影響不會很大」。 經修訂後,政府資助專上課程的資助申 請資格將分為兩類。第一類、即獲資助人 士,適用於香港永久性居民、單程證持有 人,以及18歲前獲發受養人簽證並居港滿兩 年者;第二類、即不獲資助人士,涵蓋未符 居港要求的受養人、工作簽證持有者,以及 通過各項入境計劃到港的人士等。第二類人 士仍可報讀資助課程,但其學費需與非本地 生一致。 至於居港規定,若通過聯招申請第一年 學士學位課程的政府資助學額,申請人要提 交證明,顯示自己在計至所修讀課程開課當 年的5月31日為止的兩年期內,以全日制學生 身份於香港開辦正規課程的學校就讀,未能 提供上述證明的申請人,可向入境處付費申 領涵蓋該段兩年期的出入境紀錄證明,以顯 示申請人在該段兩年期內,每年不多於90天 不在香港。同時,「即日往返」香港及境外並 不會被視為在港日數。 教育局重申,此次修訂並未更改本地生 與非本地生的定義,若受養子女首次獲發簽 證時未滿18歲,依然視為本地生,但若未來 不符合居港 規定而需以自資形式 入讀教資會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則不 會計入1.5萬個本地生資助學額內,但大學可 酌情以「超額收生」形式作出取錄。 教育局續指,若受養子女在入學首年因 未達居住要求而以非本地生身份入學,其後 累積足夠居港年期後,可申請轉換為獲資助 學費資格。局方解釋,此安排不會影響院校 的非本地生40%限額政策,因為這些學生本 質上仍屬於本地生,加上現時8間資助大學設 有4%的超額收生彈性,會確保1.5萬個本地 生資助學額能充分利用。 學界普遍歡迎政府作出是次修訂,包括 八大。各大學均表示會與當局保持緊密溝 通,以作出相應配合。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 吳寶城表示,相信政府的新修訂將提高各項 人才計劃到港子女入讀本地資助大學的門 檻,令他們在升學時「多了一些思考」,「可能 會增加時間或金錢成本,要不就在香港住兩 年,要不就入讀大學時支付更高學費」。 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法》立法後出現首宗 拘捕個案,被捕者為民主派前立法會直選議 員區錦新。澳門司法警察昨發出新聞稿,指 有強烈跡象顯示,被捕者長期勾結境外反華 組織及敵對勢力,引發他人仇恨中央人民政 府、破壞澳門特區選舉,嚴重危害國家安 全,已將嫌犯移交檢察院偵辦。 澳門司法警察局表示,維護國家安全執 法機構經長時間的偵查和積累證據,近日成 功鎖定一名68歲姓區澳門男居民,前日下午 在該男子位於中區的住所將其截獲,帶返司 警局調查。 妻子昨現身檢察院被列為證人 司警局又指,有強烈跡象顯示,被捕者 涉嫌長期勾結境外敵對勢力,透過相互串 通、協助他人收集或公然散布虛假及明顯歪 曲的消息等方式,引發他人對中央人民政府 的仇恨、促成反華勢力採取對中華人民共和 國及其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敵對行動,以及破 壞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選舉,嚴重危害國家安 全。 案情顯示,有人自2022年起涉嫌勾連一 境外反華組織,向對方提供大量不實且具煽 動性的資料,以作為境外及網上持續公開展 覽之用,並在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法》2023年 生效後,有人供該組織繼續使用有關資料, 同時涉嫌與多個境外反華實體長期聯繫,多 次提供不實的澳門資訊,以作宣傳和傳播之 用,藉此引起澳門居民甚至不明真相的各國 民眾對中央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的仇恨、破 壞澳門2024年行政長官選舉和引致外國對澳 門採取敵對行動。 司警局昨日以涉嫌違反《維護國家安全 法》第13條「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的組織、 團體或個人建立聯繫作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 為」,將嫌犯移交檢察院偵辦。根據澳門媒體 報道,區錦新昨晨被移交檢察院,其妻子亦 有到場,被列為證人。 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法》2009年生效, 2023年完成修改,相信司警局昨日公布的個 案是首宗涉嫌觸犯該法例的拘捕個案。 據悉,區錦新原本是一名教師,1993年 澳門回歸前開始擔任澳門市政議員,回歸後 循立法會直選連續5屆擔任立法會議員,任期 由2001年至2021年,成為當地民主派核心人 物之一。及至2021年立法會選舉,區宣布不 尋求連任,其多年來的競選拍檔吳國昌及多 名民主派參選者被指不效忠澳門特區,遭取 消參選資格。 上月12人被褫奪立會候選資格 另外,澳門立法會選舉今年9月14日舉 行,澳門立法會選管會上月中宣布,裁定兩 張直選名單、共12名參選人不符候選資格, 指他們不擁護澳門《基本法》及不效忠澳門特 區。 失去候選資格的包括民主派現任立法會 議員林宇滔,他所屬的「傳新力量」其餘5名候 選人,以及「澳門創建民生力量」全部6名候選 人,都被褫奪候選資格。 澳門去年修改《立法會選舉法》,規定所 有候選人都需要由「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審 查是否擁護《基本法》及效忠澳門特區。選管 會指出有關決定不可提起聲明異議及司法上 訴。 本報突發組香港報道 政府昨日公布修訂資助 專上課程學額及資助申請資 格,學界普遍表示歡迎,包括8 間本地資助大學。有教育界人 士認為政府的新修訂是及時回 應社會關注;有立法會議員期 望新安排能有效杜絕「考試移 民」情況,讓公帑得以善用。 《星島》昨向八大查詢,各 校均歡迎新修訂。香港大學強 調會繼續按照擇優而錄原則, 根據既定機制及程序,甄選及錄 取學生;香港城市大學稱理解政府 在制訂相關修訂時,已充分聽取社 會不同意見,取得適當平衡。香港理 工大學表示會就實施細節與教育局和大 學聯合招生處保持緊密溝通,以作相應行政 安排;香港浸會大學預計,新政策對非本地 生錄取工作影響不大。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認為政府及時回應社 會關注並作修訂,批評過去有個別人士濫用 制度,未曾在港居住卻以本地生身份申請資 助學額,影響本地生入讀大學機會。他認為 修訂政策對大部分有意到港發展的家庭影響 不大,及早安排子女來香港升讀中學,更有 助他們早日適應香港教育。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表示,新安排 兼顧不同持份者利益,期望能有效杜絕「考試 移民」,善用公帑。他認為當局提出居港兩 年的規定合理,但在執行上仍須考慮不同細 節,例如有專才家長反映難以安排子女入讀 高中,且很多學校不願取錄高中插班生等。 對於「人才子女」插班讀高中的問題,學 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相信本地中學學額 足夠,只是家長可能要接受比較易插班的大 多是組別較低、收生不足的學校。他亦建議 家長及早安排子女到港入讀,例如重讀中 四、初中即到港等。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 瑩稱,目前難估計到港插班高中的學生會否 增加,但相信學界願意配合政府政策,各校 也會視乎學位供應、收插班生要求等,適當 地提供插班機會予「人才子女」。 ■被捕的區錦新在澳門回歸前已開始擔任澳門 市政議員,回歸後循立法會直選連續5屆擔任 立法會議員,至2021年立法會選舉宣布不尋求 連任。 ■澳門立法會選管會上月中宣布,裁定12名參 選人不符候選資格,指他們不擁護澳門《基本 法》及不效忠澳門特區。 澳門首宗《國安法》拘捕個案 民主派前議員區錦新涉勾外力就逮 收緊資助學額門檻人才子女須居港2年 教局: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對到港發展家庭影響微 近年通過各項人才計劃到港、以 「受養人」身份透過大學聯招申請資助學 額的「人才子女」人數急增,然而部分人 被質疑並未實際在港居住,卻佔用公帑 資助學額,引起外界關注。繼考評局上 周公布明年中學文憑試將首次針對自修 生設立兩級收費,政府昨日亦公布修訂 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及資助申請資格,規 定「人才子女」必須在港居住滿兩年,方 可以本地生身份獲資助學費。有教育界 人士認為,此舉將提高「人才子女」申請 大學資助學額的門檻。 ▍本報教育組香港報道 ▍ 學界普遍歡迎政府作出是次修 訂,包括 8 間資助大學。各大學均 表示會與當局保持緊密溝通,以作 出相應配合。 資料來源:教育局 合資格獲資助學費人士 香港永久性居民 單程證持有人;以及 18歲前獲發受養人簽證/進入許可持有人,並在緊接所修 讀課程開課首天前的兩年內居住於香港 不符合資助學費資格人士 18歲前獲發受養人簽證/進入許可持有人,但不符合兩年「居 港規定」 全職工作簽證/工作許可證持有人 各項入境計劃下的簽證/進入許可持有人;以及 非本地學生 「居港規定」要點 在所修讀課程開課當年5月31日為止的兩年期內,以全 日制學生身份於香港開辦正規課程的學校就讀;或 付費向入境處申領該兩年期的出入境紀錄證 明,以顯示期內每年不多於90日不在香港 (「即日往返」香港及境外亦被視為不 在港) 經修訂 專上學額資助申請資格 ■政府資助專上課 程學額新修訂將於 2028/29學年全面 落實,並設有過渡 安排,2027/28學 年要求受養人居港 滿一年。 教育界歡迎修訂 議員冀能杜絕考試移民 學界支持 善用公帑 及早到港 學界配合 新安排 兼顧不同持 份者利益, 期望能有效杜 絕「考試移民」,善用 公帑。但執行上仍須考慮 不同細節,例如有專才家 長反映難以安排子女入讀 高中,且很多學校不願取 錄高中插班生等。 對 於 「 人 才 子 女」插班讀 高中的問題, 相信本地中學學額足夠, 只是家長可能要接受比較 易插班的大多是組別較低 的學校。建議家長及早安 排子女到港,及早適應香 港的學習和社會環境。 目 前 難 以估計到港 插班就讀高 中的學生會 否增加,但相信本地 學界願意配合政府政策, 各校也會視乎學位供應、 收插班生要求等,適當地 提供插班機會予「人才子 女」。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