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_08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B3 08.08.2025 星期五 僑社 昨(7)日,國會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 舉辦媒體圓桌會議,正式背書納蘇縣第9選區 議員候選人陳茱莉(Juleigh Chin)。若當選, 陳茱莉將成為該縣史上首位亞太裔議員。她 曾任副鎮書記員,現為Herricks學區教育委員 會主席,並於2024年國會議員蘇奧齊(Tom Suozzi)選舉中擔任亞太裔社區拓展總監。 陳茱莉的政綱包括:增加警力與社區防罪措 施、提升財政透明度,以及投資社區基礎設 施等。 根據《亞裔研究與參與協會》2025年報 告,長島逾五成亞裔成年人在獲取基本服務 時遇到語言障礙,約七成八曾遭遇歧視,但 通報率不足兩成。在回應本報記者於提問中 引用上述數據時,陳茱莉表示:「無論居民使 用何種語言、提出何種問題,只要聯繫辦公 室,我與團隊都會設法協助,並需營造安全 與信任的環境。」她強調,改善歧視的唯一途 徑是教育與合作,迴避只會令問題惡化。 談及長島居民最關心的議題,陳茱莉指 出,不少居民質疑:「繳了那麼多稅,究竟得 到了什麼?」他們期望看到道路平整、街燈正 常、樹木妥善維護、公園全面開放,並為長 者、退伍軍人及學生提供更多活動與資源。 她認為,基礎服務正常化,才能讓居民覺得 納稅值得。 同時,她補充,若當選,將為年輕人提 供更多實習與指導機會。 孟昭文指出,納蘇縣亞裔人口近五年顯 著增長,許多原居紐約市的家庭遷入長島, 因此需要提升亞裔的政治代表性。「有時候, 我們辦公室會接到來自納蘇郡居民的求助, 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去哪裡尋求協助,當地議 員可能也無法以他們的語言提供有效服務。」 她強調,這些家庭應享有與皇后區居民相同 的公共服務與政治代表權。 她並稱,「陳茱莉熟悉政府運作,且具 醫療與教育背景,正好是亞裔社區的關注重 點」。 會上,孟昭文亦對北漢普斯特德鎮鎮書 記候選人劉偉豪(Jason Lew)表示支持。劉偉 豪表示,目標是提升亞裔政治代表性,爭取 在地方政府中獲得席位與發聲機會。兩位候 選人均呼籲選民積極投票,「每一票都很重 要」。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納蘇縣(Nas sau County)第9選區議員 (Legislator)候選人、現任Herricks學區教育委 員會主席陳茱莉(Juleigh Chin)昨(7)日在一 場記者會上回應「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爭 議時表示,「外界流傳的「資源被搶走」屬於誤 導,實際上的區域化是不同學區之間基於需 求的資源共享,而此類具誤導性的訊息傳播 與政治有密切關聯」。 陳茱莉舉例說,鄰近學區與Herricks共用 一名法語老師,因雙方都不需要全職教師, 該教師便在兩地分時授課;又如部分學區缺 乏人數組成游泳隊或橄欖球隊時,會與其他 學區合作組隊。她強調,這類合作屬於「互助 互惠」,並非免費,更不是「從我們口袋裡拿 走什麼」,所有安排都必須簽訂協議。 她並指出,長島地區的學區制度規定, 非本學區居民即使願意繳費,也不能隨意入 讀;只有在極少數特殊教育需求下,經雙方 學區協議才可能跨區安置。因此,華人家長 擔心會大批引入其他區域學生的情況「根本不 可能發生」,且其他學區也不會主動接收本學 區的學生。 她同時提到,去年底長島「區域化」議題 曾被大量提及並引發抗議聲浪,但選後相關 討論明顯減少。記者昨日在網上搜尋「長島區 域化」關鍵詞,確實發現相關新聞多集中於去 年底。 同場的北漢普斯特德鎮鎮書記候選人劉 偉豪(Jason Liu)昨日則以羅斯林(Roslyn)學 區為例指出,類似擔憂曾在華人社區引起關 注,許多家庭因缺乏正確資訊渠道而選擇反 對。他認為,有代表能直接取得準確資訊並 傳遞給社區,「這再次凸顯政治代表性的重要 性」。 根據紐約州教育廳的官方說明,「區域化 計劃」是一種跨學區協作的區域規劃方式, 旨在透過定期需求評估與跨區討論,提升教 育機會並應對教育、人口與財政變化下的挑 戰。教育廳強調,該計劃並非學區重組,也 不會強制學區參與特定活動。 去年,紐約州教育廳公布「區域化」構想 後,在部分長島社區引發抗議。一位華人家 長當時受訪時表示:「我們每年繳納超過一萬 元的學區稅,長島的房價和房產稅更是不必 多說,如果區域化實施,對我們來說太不公 平了。」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19日晨間發生的這起事故中,一輛因逾 期未還而被視為被盜的車輛在駛離 曼哈頓大橋時失控,騎上橋邊的行人道三角 區,撞折一棵樹,撞飛一個路邊長椅,撞毀 一輛警車並撞倒一名6旬華婦和一名騎行者, 致2人當場死亡,且遺體破損。隔天的20日凌 晨3點鐘同一地點又發生一起車禍,導致至 少一人受傷。而曼哈頓橋頭地區多年來一直 是事故多發地帶,曾發生過多起致命交通事 故。7月的事故後華埠居民對改善這一路段交 通安全的呼聲再次高漲。 根據交通局的最新安排,從昨(7)日開 始,工程人員已在堅尼路與包厘街交會口加 裝混凝土防撞牆與填沙防撞桶,以加強對行 人空間的保護;同時,該局還計劃在經過為 期60天的公眾諮詢程序後將從曼哈頓橋駛 出、通往堅尼路的車速上限由目前的每小時 35哩降至20哩。 此外,當局也計劃縮減由曼哈頓橋駛向 堅尼路的兩條左側車道的寬度,以強迫駕駛 人減速,提升過路安全性。另一項考量中的 措施則包括在橋頭出口設置車速顯示警示 牌,提醒駕駛者即時掌握自身行車速度。 除了這些緊急措施外,交通局也計劃提 前啟動原定於年底才進行的堅尼路全面改造 項目的公眾諮詢程序,預定今年夏季就展開 與社區接觸,以期針對這條交通黑點進行長 遠性規劃和改善。 交通局長羅特格斯也再度呼籲州府通過 「超速駕駛者法案」(Super Speeders Bill), 強制累犯或極端超速駕駛者的車輛安裝限速 器,防堵危險駕駛者重返街道。 針對7月19日早晨發生在華埠導致兩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市交通局宣布將採取緊 急措施改善事發地點、曼哈頓橋頭堅尼路路段的交通安全,其中包括在曼哈頓橋接 近出口處降速、減窄車道、增加警示牌等。同時該局也將加速堅尼路改造的長期工 程,徹底解決堅尼路上交通黑點的安全問題。 ▍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 若華人黃友興(Phil Wong)在11月大選勝 出成為第30選區市議員,將會締造華人在市 議會參政新的一頁,明年市議會將有華人市 議員三人,加上兩名韓裔及一名印度裔共6 名亞裔,是紐約市議會史上最多亞裔成員。 然而在6日晚黃友興在法拉盛籌款會上 的支持者表示,他的勝出不只是人數上的突 破,而是為捍衛華人傳統核心價值「任重道 遠」,在黃友興植根在30選區近50年裡,他們 看到一位「誠信的好人」,不會隨意為權位或 引誘而變更立場,在這個隨波逐流的政治世 界裡,「誠信」及「堅持立場」顯得何其珍貴及 重要。 籌款會上約50多來自各區的支持者,他 們上台講述如何認識黃友興,而在酒樓的四 壁全是黃友興曾經為社區建立的功績,例如 他在聽證會上為華人爭取天才班,為保留 SHSAT曾到奧本尼游說及無數次示威,為打 擊遊民所與政府周旋到底,也加入了哈佛大 學平權法案招生政策的訴訟,黃友興被支持 者稱為「專業示威客」,同時也顯示他對華人 社區的關懷及重視,從沒有因困難而退卻, 他的足跡和照片留下了最有力的參選政綱。 黃友興表示,多年來的抗議和示威,艱 辛付出而成效不大,因為現任市議員何頓的 任期限制,及得到他的背書,他想以「門外 漢」(outsider)改變成為「圈中人」(insider),他為 亞裔發聲(speak up)和「站立」(stand up)的立場 從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發聲的地點。 為了改變這個發聲的地點,他說「: 6月24 日初選那天氣温102度,我的手指撥電話至發 麻,腿酸近乎痙攣,手面都在脫皮,為了改 變發聲地點,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而且我 打贏了獲得最大工會的支持者,以及花費最 多錢的對手。」他指的是商人Paul Pogozelski和 教師工會策略師Dermot Smyth,其中一人在 敗選感言上也稱讚黃友興是一位「滿有誠信的 君子」而考慮背書他。 若社會主義民主黨馬姆達尼成為下屆 市長,再加上已經激烈進步的市議會,支 持者認為黃友興的角色越發「重要及唯一」 (unique),多一把堅定的聲音總比沒有的好, 而且在一片極左的風氣上,更需要如黃友興 及莊文怡捍衛華人社區的理念,正如黃友興 的成功是來自中國人的傳統,謙和、勤奮, 上進,市議會需要這種價值觀。 皇后區30選區,涵蓋Maspeth、Middle V i l l a g e、G l e n d a l e,以及R i d g ewo o d、 Woodhaven和Woods ide的部分地區,華人 15%,白人57%,西語裔31%。 黃友興將於11月4日與同樣來自Holden團 隊的共和黨人Alicia Vaichunas一較高下,目 前他需要籌款為11月作最後衝刺。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堅尼路致命車禍 交通局將採取措施改善 孟昭文背書陳茱莉 競選長島納蘇縣議員 長島學區教育委員會主席 陳茱莉:「區域化非拿走資源」 「紐約初選前3個月,馬姆達尼不見經 傳,他利用熾熱的口號急起直衝,爆冷勝 出,同樣地,我以誠信、沒有醜聞、沒有 交換包袱,利用3個月走遍紐約每個角落, 我有信心令大眾看到我。」市長參選人華爾 登(Jim Walden)昨(7日)接受本報專訪說。 隨著紐約市長選戰迅速逼近,各方 候選人紛紛準備挑戰祖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儘管政治陣營中的各人幾乎都 無法達成共識同意退選,但有一點是大家 都同意的:大家共同主張馬姆達尼不能成 為紐約市下一任市長。 數據顯示,雖然他無法在一對一的對 決中擊敗任一對手,但在有四位候選人參 選的局面下,卻沒有人能擊敗他。各陣營 之間長期積累的個人恩怨與矛盾,使得任 何一位候選人都難以主動退選並支持對手。 5位參選人中,最不被關注的人是華爾 登,幾乎沒有知名度,在對手和媒體中都 被忽視,民調排名在最後。 在這場選舉中,參選者包括前州長、 現任市長、社會主義派領跑者,以及一位 戴紅色的前市長候選人。相比之下,性格 沉穩的沃爾登在選戰中顯得黯淡無光。但 也正是這種對比,使他可能是紐約市的理 想人選。 他支持「破窗理論」警務策略、打擊政 府貪腐、推動可負擔住房,以及根除反猶 主義。華爾登在其競選網站上詳細闡述了 如何兌現這些承諾,展現出專業的管理能 力。作為前美國聯邦檢察官和成就卓著的 訴訟律師,華爾登有能力實現這一願景。 他定位為一位以技術管理見長的市政 經理人,他也不乏紐約風格的個性。儘管 懼高,他仍為競選進行了高空跳傘的噱 頭。他不喜打架,現在每天清早接受手廿 女十摔角訓練,他提出的政策中,像是幫 助青少年創新的「紐約版創業鯊魚坦克」計 劃,就展現出他敢於用嶄新思維解決城市 問題的能力。 華爾登的個人經歷也是他的一大優 勢,讓他能與馬姆達尼一同爭取工薪階層 的支持。他成為律師與候選人的歷程,對 許多選民而言充滿共鳴。 他 成 長 於 賓 夕 法 尼 亞 州 利 維 敦 (Levi t town),在一位酗酒父親的折磨下 長大,高中畢業後離家,在地板上睡了一 年、打零工維生,經歷了與許多普通紐約 人類似的困境。與此對照,馬姆達尼曾公 開表示他能辭職從政,是因為可以依賴父 母的支持,這在大多數紐約人看來根本無 法產生共鳴。 沒有貪腐、政治債務與黨派鬥爭的包 袱,華爾登或許就是那位可以從社會主義 崩壞邊緣拯救紐約市的妥協候選人。沃爾 登表示,他現正全力以赴,利用3個多月時 間,深入走進每個社區,他競選口號是: 「讓我們重新找回我們所熱愛的大蘋果」。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參 華 選 爾 紐 登 約 支 市 持 長 「破窗理論」 警務策略 黃友興選30選區市議員 支持者法拉盛籌款 ■華爾登接受本報專訪。 ■19日車禍現場。 資料圖片 當局也計劃縮 減由曼哈頓橋駛向 堅尼路的兩條左側 車道的寬度,以強 迫駕駛人減速,提 升過路安全性。 ■黃友興在法拉盛籌款會與支持者合照。 ■孟昭文和亞裔候選人。 ■紐約某學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