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在網上看到一齣探討破碎家庭現 象的紀錄片,讓我感到困惑不解。紀錄片講 述一對夫妻,他們有一位出嫁的女兒,本來 生活過得很平淡簡單。然而在女兒出嫁後, 妻子明確告訴丈夫她最愛的不是他,過去多 年只是為了女兒而一起「勉強」生活。更令人 悲傷的是,妻子一開始對丈夫冷暴力,不關 心他,不理睬他,後來甚至動手打他。儘管 丈夫身上傷痕累累,但他仍然忍氣吞聲。最 終,妻子突然離家出走,丈夫因為無法與她 聯繫而感到沮喪。 我認為只要對方不聯繫你,「忙」和「忘」都 只是藉口而已。發一條訊息只需幾秒,打一通 電話只需幾十秒。在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 「想送你回家的人,東南西北都順路;願陪你 吃飯的人,酸甜苦辣都愛吃;想見你的人,24 小時都有空。」丈夫為了一個不在乎他的人而 難過,真的值得嗎? 丈夫通過電郵和社交平台多次慰問妻子, 試圖了解她變心的原因。可是妻子始終沒有回 覆。我覺得丈夫並不需要如此苦惱。事實上, 妻子已經給了答案,不回覆本身就是一種回 覆,丈夫又何必強求呢? 在紀錄片的結尾,丈夫說妻子縱使愛上 了別人,或有一天她會回心轉意;也許妻子 埋怨自己過去的種種不是,或有一天她會 原諒他;也許妻子願意與女兒聯絡,女兒 可以作為調解者;也許妻子患上了嚴重的疾 病,不想拖累家人,所以離開了,痊瘉便會 回來⋯⋯我覺得丈夫並不需要為妻子找藉口 了。當你不主動聯繫妻子時,也許她會感激 你沒有打擾她。既然丈夫如此愛妻子,就讓 她平靜快樂地生活吧。 人生就是充滿遺憾!我見過很多人自覺選 錯科、入錯行;娶錯妻、嫁錯郎⋯⋯但人生就 是如此,一旦選了科、入了行、娶了妻、嫁了 郎⋯⋯就當盡力做好本分,權衡輕重,作理智 決定,不應怨天尤人。人生苦短,只能欣然上 路或瀟灑退場,何必為難自己? 欣然上路或瀟灑退場 作者為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資深會員。 翁港成 校長有情 教評心思 已故傳奇籃球明星高比拜仁曾用以下的話 來概括其籃球生涯:「那些早起努力的時光, 那些熬夜努力的時光,那些當你不想工作、太 累、不想強逼自己,但你還是要這麼做的時 候,這本身就是夢想。這不是目的地,而是旅 程。」這位對勝利有無比執着的籃球巨星,認為 努力的過程比最終目的地更重要、更夢幻。這 不禁讓我們問:目的地(目標)與過程,究竟何 者更重要? 在學校,我們常跟同學說:做人要有目 標!確立自己的目標後,就可以一步步努力實 踐,過着理想的人生。這種以目標為重的人生 哲學,恍似是不證自明的真理。問題是,過度 強調目標重要性的論調,是否真的毫無破綻? 《原子習慣》作者James Clear開宗明義指 出,只強調目標所產生的問題。第一,贏家和 輸家擁有同樣的目標,因此以有目標的人較易 達到成就,似乎並無必然關係;第二,目標的 達成只能暫時改變你的生活;第三,目標限制 了你的快樂,目標創造了一種「非A則B」的衝 突,若未能達到目標而成功,就是失敗而令人 失望;第四,目標與長期進步互相矛盾,當你 的一切努力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目標,達成目標 後,還有甚麼能推動你前進?Clear認為不應僅 強調目標,協助人們建立在過程中持續採取行 動的習慣系統也同樣重要。 《練習的心境》作者Thomas M. Sterner則嘗 試以目標與練習作一對比說明,他指出一般人 認為目標是甜美,但練習則是苦澀,因此達成 目標就像是在承受過一段漫長的痛苦(練習)後 才能得到的一點甜。與其折磨自己,他建議應 設法將「練習」視為獨立存在的活動,以過程導 向來與目標導向平衡,練習就變成一件美好的 事了。 以上分享,前者指出,別老盯着目標,思 考如何建立持久行動的習慣更為重要;後者則 點出,除最終目的地之外,沿途的風景、流過 的汗水也是構成美好人生的一部分,要珍而重 之。 電郵:grayfunght@gmail.com 目標以外 人生以內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老師、卓師會德育及公民教育範疇召集人。 馮漢賢 學與教 談經論學 閱讀角度 開卷樂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鄒文 律,以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等這群在1997年 之後出版第一本個人小說集的作家作為研究對 象,撰寫了《城景變幻》一書,記錄了他們如何以 小說寫下這座城市的發展。 鄒文律提到香港以「垂直都市主義」進行大型 發展,一是在鐵路站上建基座置放商場,再在基 座上興建大廈,二是在較小的市區更新項目中建 築高基座,再配以商場與商樓。如書中提及陳志 華的短篇小說〈O城記〉:「我眼下的O城,是個高 樓密布的城市,有數不清的購物商場。」 同由陳志華寫的〈木偶之家〉,主角羅拉是生 活在4826號商場的木偶,她醒來之後希望離開商 場到外面的世界,但誰也不告訴她商場的出口, 直到遇上黑色娃娃服的少女。羅拉問商場以外 的世界,少女回答:「都是商場啦,只是編號不 一樣。」少女曾言城市人愛逛商場,「商場氣候宜 人,有冷氣,又不怕風吹雨打。我們可以在這裏 出生,在這裏老死,多好啊。」可洛《鯨魚之城》亦 言不但是老年人,連年輕人也喜歡躲在商場內。 香港空間有限,市區重建是其中一種城市空 間發展的方向。鄒文律在書中引用加拿大地理學 家Edward Relph所提出的「無地方性」:「地方匯聚 了人類和自然的秩序,是人生在世的經驗和意向 聚焦之處,個人和社區認同的重要來源,對人而 言充滿意義和深厚的情感連結。然而,當某個環 境與其他環境變得相似和單一,缺乏獨特而具有 代表性的地方讓人的情感依附其上,讓人對該地 方產生認同感,便會構成某個環境的無地方性。」 鄒文律言情感記憶的依託遠超於物理空間的建 造,市區重建非簡單二元性「拆與不拆」,而是由 居民生活取向、足 印、感情眾多元素 組成的展現。 書中又提到李 維怡依據自身經驗 寫成的短篇小說 〈聲聲慢〉,故事講 述灣仔利東街重建 項目引發的爭議, 描述受市區重建影 響的中學生小碧 一家和鄰居對重 建的感受。 市區重建與無地方性 天氣漸熱,夏天來到,兒子讀大學二年 級,如無意外,剩下的暑假屈指可數。 過去的10多個暑假,尤其在幼小階段, 我們都會盡力為他安排各式各樣的活動,務 求不會浪費那一個半月時間,暫離校園,接 觸一下不同的環境和知識。到高中和大學階 段,順理成章由他自行籌劃,利用毋須上學 和應付考試的機會,體驗各式生活,旅行又 好,打工也好,總之不是全程賴在家中開冷 氣打機度日,不用我們操心擔心便是。 問兒子今年可有甚麼計劃,他說:「先 到北京遊學半個月。」遊學好吖,可以增廣 見聞,正符合以上善用時間的標準。可是聽 到地點是我國首都,一陣難以言喻的複雜感 覺湧起——「兒子」加上「北京」,實在是我作 為父親的育兒生涯中,一段最痛最難忘的回 憶,沒有之一。 記得那是兒子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之間 的暑假,他第一次離家遠遊,跟泳隊到北京 一間體校集訓。事前教練問我會否讓兒子參 加,我毫不猶豫便答應,說甚麼「男兒志在四 方」,難得可以離開父母視線範圍學習獨立, 何樂而不為之類豪言。而且早在2008京奧舉 行過後,我們便曾經跟團遊覽過這座古老名 城,對他理應不陌生。 可能是我們太樂觀,以為遊學定是一次 美好歷程。怎知由到達第一天開始,一連幾 晚兒子都致電回家,視像哭訴那邊「食宿太 差」、「不習慣跟陌生人同房」、「好想回家」 等等。從未想過,原來對一個10歲出頭的孩 子,第一次外闖會是那樣痛苦難受。我們也 不斷自責:「為何要他受苦?」、「是否應立刻 接他回來?」 一個月艱難地過去,兒子漸漸適應,父 母的心痛也慢慢減輕,這次經歷成為了兒子 和我們一次絕佳的人生經驗。問我若時光倒 流,會否再讓兒子離家遊學去?絕對會。 其實我明白成長就是這樣跌跌碰碰,未 跌過未痛過,長不大。 北京再遊學 作者為資深兒童傳媒人,《親子王》前主編,分享如何做個快樂孩子的快樂父親。 親子同路 父中作樂 笨泥爸爸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 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 周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D6 侷芎 09.01.2025 星期一 近年政府積極解決劏房問題,各類措施 相繼出台,包括社會房屋、劏房租務管制、社 區客廳,及訂立劏房最低標準等。筆者在2021 年起走訪多區劏房戶,觀察到不同政策的在地 成效及實行困難。這些措施原意雖好,亦有 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卻因未涵蓋不同劏房住戶 的實際生活情況,以致未能達到預期效用。 劏房戶處境多元 需求不同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全港約有108000 個分間單位,容納了107400個住戶。劏房住戶 超過6成為25至64歲人士,15歲以下佔15.9%, 65歲及以上達1成,與2016年相比,住戶年齡 有所增長。單人住戶所佔比例最高(39.6%), 其次是核心家庭(19.0%);約2成(21.2%)住戶中 有至少一名居港未滿7年人士,遠高於全港比 例(3.6%)。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310元, 遠低於全港中位數(27650元)。 綜合這些數據,可見劏房住戶大多為於 市區工作的藍領家庭和勞動者,他們在租務 市場處於弱勢,但又需要透過湊合居住地點 以兼顧家庭和工作安排。現時的劏房措施, 特別是現金津貼、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 主要針對正輪候公屋的弱勢家庭和住戶,未 足以涵蓋因各種原因而不 合資格申請公屋的弱勢住 戶。在過去數年的田野研 究中,筆者接觸了不少家 庭情況各異的劏房住戶, 當中有從公屋搬出的單親 家庭、因家庭擠逼又無法 負擔租買私樓的基層青 年、老年獨居勞動者,以 及居港超過10年的雙程證 照顧者,因工作收入超出 限額或移民身份等原因無 法申請公屋,難受惠於上 述政策。 筆者與團隊在2023年 10月至2024年4月期間, 訪問了317名居於劏房的 照顧者,以了解住屋空間 對個人健康和家庭關係的 影響,發現受訪照顧者超 過7成須獨自提供照顧, 平日面對面照顧平均時數 為11小時,周末平均照顧 時數更達17.6小時;超過9成平均每星期的 照顧時數,遠超國際及香港政府標準每星期 20至21小時。照顧者當中,9成稱有壓力, 亦有2成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 劏房最低標準 減低居住勞動 根據筆者與超過50個家庭的深入訪談, 發現不少劏房住戶需要作出隱性居住勞動, 以抵銷不適切住所的各種問題。居住勞動有 別於一般家務勞動(如買餸做飯、清潔、洗 衣服等),是因應不同實際居住空間的缺陷 而作出的彌補,令不適切住房變得可使用 (functionable)及可居住(livable),例如要經 常騰出空間以供家庭成員日常作息,或安排 各成員使用同一空間的次序等。這些勞動增 加照顧和家務時數之餘,亦加重身體和精神 負擔。 劏房最低標準能否有效減低劏房戶的居 住勞動還是未知之數,政府宜向各界解釋具 體執行方式,並定期檢討成效。以租務管 制為例,至2024年5月,差餉物業估價署共 處理31764份租賃通知書,只佔總劏房數目 約3成;成功檢控違規個案269宗,罰款共 492010元,即平均每宗只罰1829元,可見監 管及執行力度有待加強。政府應總結租務管 制的經驗,為將來實施最低標準作準備。 取締與安置 須有明確路線圖 自政府宣布取締劏房一年來,筆者自劏 房戶中最常聽見的憂慮是安置問題及業主加 租。上文提到劏房戶中不少沒有申請公屋, 他們懼怕倘若居所被取締,自己又不合資格 申請社會房屋,將被逼搬到條件更差更偏遠 的黑市住房;亦有住戶擔心在沒有起始租金 的保障下,業主會大幅加租,把修繕成本轉 嫁到租客。 為釋除弱勢住戶的憂慮,政府可提供能 迎合不同住戶情況及需求的安置模式,令住 戶能依照指示申請符合其資格的安置住所; 亦應考慮實施起始租金,遏止租金大幅上 漲;而社區客廳在取締過程中亦能發揮作 用,在提供基本生活設施外,亦可支援受取 締影響的街坊,令安置過程更順暢。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 黎苑姍 粫饨䒙Ⳳ㺈⛿妝漩 ♧☭掿勔俠⻉Ɐ䨽侓瞭 知識轉移 「嶺」航未來 現時的 劏房措施, 主要針對正 輪候公屋的 弱勢家庭和 住戶,未足 以涵蓋因各 種原因而不 合資格申請 公屋的弱勢 住戶。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ducation@singtao.com。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