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鼓勵增強 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抗逆力,更推出 《4Rs精神健康約章》,即Rest、Relaxation、 Relationship及Resilience;我認為運動訓練正符 合4Rs,能培養學生的毅力、自律、團隊合作和 應變能力,同時培育同學積極正向,提升自信 心和自我形象。 天主教香港教區中學一向重視學生的全能 發展,舉辦聯校運動會多年,每兩年由不同學 校輪流主辦,讓各校盡展所長,通過競技全面 鍛煉學生的體能水平,維持健康;亦因田徑運 動需要持續練習才有進步,讓同學設定目標, 培養他們的毅力和自律精神。 因疫情停辦了兩屆,第26屆聯運會由彩虹 邨天主教英文中學及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 部)聯辦,以主題「揚主愛.展競心.創佳績」於 1月30至31日假將軍澳運動場舉行。來自29間教 區中學共1700多名運動員,競逐男女子組70多 項賽事,全場達3000多位師生為各校運動員打 氣。 聯運會規模較校內陸運會大得多,從開幕 禮、接待、場地布置、賽事流程、裁判、工作 人員訓練、數據輸入、成績發布及閉幕禮等, 均由兩校師生包辦。教職員和學生以一年多時 間細心組織,務求專業到位。對師生而言,籌 備聯運會不僅是一個比賽,更是一個團結合 作、共同進步的見證。 由於上一屆聯運會已是6年前,對個別參賽 學生來說,整個中學生涯僅能參與一次,機會 彌足珍貴。我校師生主力賽事方面,在下雨的 情況下仍謹守崗位,默默付出,以「助人為本」 的快樂協助比賽進行,令兩天70多項賽事順利 完成,贏得多方讚賞。我校學生更為大會創作 了主題曲《在主愛裏創傳奇》,發揮音樂才華, 體現體藝發展成果。 運動有助促進學生的健康和體能發展,籌 辦運動會更可培養團隊合作和服務精神,對 學生的學習、終身發展和追求卓越產生積極影 響。 運動的精神和意義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校長及天主教香港教區中學組副主席。 何家欣 校長有情 津中樂道 坊間不少人認為英文中學的教學質素高於 中文中學,不過中文中學聯會主席梁冠芬校長 對這個說法有所保留,「我們的目標是希望為不 同的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為他們開拓升 學途徑。我觀察到在很多中文中學裏,無論在 英語教學,還是營造學習英語的環境方面都做 得好好。」 梁冠芬同時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 校長,該校部分科目設有英語延伸的教育項 目。梁校長提到,在教育局微調中學教學語言 的政策下,學校有自由度按校本需要訂定教學 語言,「特別在初中,同學在學科知識層面學得 好是首要大前提,即使達標的學校,也未必會 開英文組。」 《教學有心人》節目主持之一鍾傑良問: 「『普教中』是香港教育未來的趨勢嗎?」梁校長 指,學術界現階段仍有未清晰結論,仍在觀察 「普教中」或「粵教中」對提升學生中文水平更有 效。但他指,隨着社會轉變,學生接觸普通話 渠道增加,普通話水平比以往顯著提升,未來 是否仍有需要「普教中」,有待大家思考和討論。 根據教育局資料,2024文憑試中文科取消 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及卷四「說話能力」, 卷一「閱讀能力」及卷二「寫作能力」佔分增近一 倍;口試評估會融入校本評核,中小學階段將 增文言經典的「建議篇章」。梁校長認為改革的 方向正確:「如果公開試無課程框架,同學會無 頭緒,溫習有困難;我認為同學有多些參考是 比較好的。」節目主持之一陳狄安校長則認為, 在改革後,同學有更多時間鑽研閱讀及寫作, 有助減輕壓力。 除了學業以外,梁校長也鼓勵同學及老師 多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該校響應教育 局「MVPA60獎勵計劃」,協助學生建立恆常參與 體能活動的習慣。該校亦有為學生提供運動訓 練,梁校長指當中有兩大重點:「第一,要建立 同學對學習的興趣;第二,希望他們不是玩玩 下,師長要給予一定的專業指導,期望無論在 興趣或專業發展方面都能協助同學。」 中文中學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教學有心人》,由鍾傑良和陳狄安校長主持,逢周一晚上在港台第五台播出。 學與教 教學有心人 閱讀角度 藝文薈 陳偉邦 我少時由北碑入手:《張猛龍碑》、《張黑女 碑》、《張遷碑》、《龍門二十品》,都經常臨摹, 對包世臣的言論,自小就多讀,故此遇到楊守 敬、陳鴻壽、何紹基等的作品,會十分了解和接 近。 今次先介紹楊守敬。楊守敬是清代書家,字 惺吾,號鄰蘇,別署晦堂,室名三不惑齋、悔明 軒、飛青閣、望古堂、觀海堂。湖北宜都人。同 治舉人,主講於湖北兩湖書院及勤成書院,為清 末民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學家、目錄版本 學家、書法家和近代大藏書家。精金石,家中碑 刻收藏甚富,是著名書法家。 楊守敬的書法、書論馳名中外,於楷、行、 隸、篆、草諸書俱長,撰有《楷法溯源》、《評碑 記》、《評帖記》、《學書邇言》等多部專著。1880 至1884年任駐日欽使隨員,楊守敬以精湛的漢字 書法震驚東瀛,折服了許多書道名家,將中國書 壇尚碑的風氣傳到日本,對日本近代書壇影響巨 大,給日本幕府末期頹靡的書壇造成極大的衝擊 波。 在日本期間,他還應邀講學,交流書藝,且 收錄弟子,當時的日本書道界颳起了一股「崇楊 風」,被譽為「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楊守敬一 生專心致志,一絲不苟,嚴謹治學,既是他的成 功之道,也是他留給後人的寳貴精神財富。 他11歲時,由於生計而輟學,開始從商,晚 間在燈下苦讀,常至雞鳴才就寢。18歲時參加府 試,因答卷書法較差而落榜,於是他發憤練字。 19歲再次參加府試時,5場皆第一。 為寫《水經注疏》,他對《水經》和《水經注》作 了深入研究和考訂,總結前人的得失,終於賦予 《水經注》的生命。 晚年移居上海, 賣字為生,求者 以日本人為多。 國學大師羅振玉 曾將楊守敬的《地 理學》、段玉裁的 《小學》、李善蘭 的《算學》,尊稱 為清代三大「絕 學」。如想結合了 解當代書法,大 家不妨由楊氏作 入手途徑。 電郵:w_bchan@yahoo.com.hk 清代書家楊守敬 作者為本地著名藝術教育家/畫家,曾在 本地多間中學及大專院校任教及統籌繪畫、 藝術史及美學欣賞等課程達30年之久。 早前曾說過在內地生活的22歲堂侄女想學 英文,可是她的程度大約只有小學二、三年 級,對她來說,看英文字猶如我在看法文,只 看到字母,不明白每個字在說甚麼;她聽英文 時也是一樣,有點像我在聽法文,只是聲音而 已。因為沒有基礎,對她來說,學英文很困難。 我和她視頻上課4次,每堂約一小時,因為 時間太長反而令她吃不消,為她帶來壓力,適 可而止是上策,就是要令她有「意猶未盡」的感 覺。 用了一個月時間了解她的性格、喜好和習 慣,大約知道甚麼方向;每個人學英文都該有 個屬於自己的「餐單」。她希望「說」好英語,那 自然要從「聽」着手,可是單要她「聽」而不「說」 的話,若沒有應用的機會,未必能夠引起她的 興趣和建立信心,所以我便找了一些口語句子 來教她,每星期10句,如「Take it easy」、「Take a break」、「You're the best」等,這些常用句子, 她很有可能會在看電影時聽到,能在生活上看 到自己所學的句子對她來說是「實用」,她也自 然會有興趣多學。 另外,她也必須訓練一下自己的舌頭,我 要她讀這些句子;從來未說過英語,舌頭一定 不習慣在發外語的音,這個對她來說好不容 易;她已經不是小孩子,會害羞、會更怕錯, 而耳朵和舌頭也沒有年幼孩子「靈敏」和「靈活」。 4堂學了40個口語句子,她有顯著的進步, 也能掌握每個句子的意思和用法。同時,我也 給她兩套「自家製」教材讀物《BINGO!》,因為有 點讀筆的關係,她可以把「一定要聽得懂」的生 字聽懂看懂,如蔬菜和水果名、食物和國家名 等,她不用「串字」,但她必須要「認」識這些字。 上星期,堂侄女告訴我,她找到一齣劇叫 《Young Sheldon》,我鼓勵她要看英文字幕, 而她看的版本有中英文字幕,我告訴她盡可能 看英文的。昨天,她告訴我她很喜歡這齣劇, 早上看完有一份「喜悅」的感覺,我為她感到高 興,她這份「好感」很快會帶領她走上學好英文 的路上。 屬於自己的「餐單」 作者從事英語教育出版20年,任職於多家報社;現為教育顧問編輯、兒童刊物《BINGO!》出版人、專欄作者及到校講師。 親子同路 芽芽學英語 陳東紅 D6 侷芎 09.03.2025 星期三 近年來,香港的嬰兒出生率持續下降, 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了解新手 媽媽面臨的挑戰和需要,對於建立有效的支 援系統、促進家長的適應,以及兒童的成 長,從而鼓勵生育,對家庭及社會的整體發 展具有重大意義。 對大多數第一次當父母的人來說,由懷 孕到嬰兒出生的過程,是十分興奮和快樂 的。然而,在過渡到父母身份及嬰兒初生的 階段,社會及家庭一般將重心都放在嬰兒身 上,較少關注新手媽媽的需要。在這個重要 的階段,新手媽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經歷 變化,包括需要適應新的身份角色、學習照 顧嬰兒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習慣與配偶 互動及分工的轉變。因此,對於首次當母親 的人來說,得到充分的支援及準備是十分重 要的。相反,若她們缺乏足夠的資訊與支 援,可能會出現更多的適應困難,這些挑戰 可能對她們的身心健康、育兒能力、兒童的 成長,以至整個家庭及社會的發展帶來負面 影響。 影響適應因素 在2019至2024年間,筆者的研究團隊招 募了共487名孕婦及其伴侶,並在懷孕期、 寶寶出生後4個月及9個月進行研究調查。本 文聚焦於3個主要研究結果,探討如何支援 新手媽媽順利渡過這個具有挑戰的家庭成長 期。 首先,從懷孕開始,準媽媽面對身份 角色的轉變,有機會經歷不同的掙扎和壓 力。我們的研究發現,如果孕婦在懷孕期 間經歷角色超負荷的情況,並在不同個人 角色及身份上感到壓力及負擔過重,她們 將會在產後4個月時出現較多的抑鬱症狀, 進而影響她們於產後9個月時與嬰兒互動的 過程中表現較低的反應性。由此可見,在 懷孕期間提供適當的支 持以減輕她們的心理負 擔,與新手媽媽的心理 健康及育兒能力是高度 相關的。 其次,當準媽媽適 應新的角色身份時,得 到適切的支援是十分重 要的。我們的另一項研 究指出,孕婦在懷孕期 間若感到來自家人、朋 友或社會的支援較多, 她們於產後4個月的家 庭凝聚力將較高,繼而 於產後9個月表現出較 高的生活滿意度及婚姻 幸福感。研究結果強調 了社會支援系統,對家 庭發展及新手媽媽的個 人及關係發展的重要正 面影響。 最後,橫跨產前及 產後的這一個階段,家 庭衝突的發展軌跡能反 映家庭關係的健康程度,進而影響母親發揮 正向家長角色。我們發現,在懷孕期至產後 9個月這個階段,若新手媽媽經歷持續高衝 突的家庭關係,她們在與寶寶建立情感連結 及即時且恰當地回應寶寶的需求等方面的表 現會較差。因此,減少家庭衝突並建立和諧 的家庭環境,對促進新手媽媽的親職技巧十 分重要。 從孕期起支援 基於以上3項研究結果,我們為支援新 手媽媽提供以下策略供參考: 成為父母的新角色難免會為個人及家庭 帶來壓力與挑戰。當新手媽媽感受到角色超 負荷時,應根據自身需要尋求不同的支援, 積極了解和獲取相關社會資源,並從多角 度去學習及掌握新角色所需知識和技能,同 時與家人及其他身邊的人表達自己的需要, 分擔新角色的責任,順利過渡到媽媽的新角 色。 此外,從懷孕開始,家庭內可能會面對 更多需要成員共同討論和協商的問題。例如 如何照顧嬰兒或家務的分工。因此,建議家 庭成員採用有效的溝通策略來解決和應對家 庭成員之間的不一致,並與新手媽媽分擔育 兒責任,從而共同建立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 環境。 為了探討新手爸媽在孕期、產後及寶寶 早期成長階段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影響育兒 行為及兒童發展的因素,筆者的研究團隊將 持續追蹤家庭及寶寶的成長。 目前,項目計劃追蹤至寶寶3歲,讓我 們能夠更深入地開展研究,並用實證依據向 社會各界傳達對新手爸媽支持的重要性及建 議有效的支援措施。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署理系主任兼副 教授 劉怡虹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曾馨瑩 新䩘媽媽 溸괜锣蕞佻䴉 在懷孕期 間提供適當的 支持以減輕準 媽媽的心理負 擔,與新手媽 媽的心理健康 及育兒能力是 高度相關的。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ducation@singtao.com。 知識轉移 「教」研並進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