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_04_2025星島日報(紐約大都會版)

電影《夢境》引發反思科技 與人類,將來再發展的方向 和利弊。 圍 爐 談 藝 陳祖泳 陳祖泳,於香港、加拿 大、法國求學,獲文學學 士、新聞系碩士。童書、文 藝專欄作家。法國文化及藝 術騎士勳章得主。 學生製作了與劇目妝容相類似 的面具,盡可能還原劇目。 彈腔組的學生排練經典劇目 《三奏本》第一幕節錄。 竣工儀式當天拍攝大合照留念。 晚會上與村內小童一起跳大繩, 其樂融融。 九歲的侄子每次見到我都會一 本正經地問:「驗證你是人類!」當我 詢問他這句話的來源時,他只是回 答:「在電腦裏。」他的說話深深觸動 了我,因為它凸顯了科技已經滲透 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以至於 連孩子們都意識到需要區分人類與 機器人。 這一認知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直到我在一次飛行中觀看了電影《夢 境》,進一步促使我反思科技與人類 將來再發展的方向和利弊。這電影探 索了面對悲傷、科技和人類的經歷, 編織出多個故事,深入探討情感失落 的複雜性及我們應對失落的方式。其 中兩個由湯唯和裴秀智演繹的故事特 別感人。 湯唯飾演白李,使用AI服務向年 幼的女兒隱瞞自己的死亡。這種互動 引;發了關於此類關係真實性的質 疑,以及它們是否提供真正的安慰或 僅僅延長了失落的痛苦。 裴秀智則完美地詮釋了一位深受 悲傷影響的女性。她對AI尋求安慰的 依賴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趨勢,她尋 求科技中的安慰,而不是直接面對自 己的情感。這是一個警示故事,提醒 我們過度依賴已故親人的數字複製品 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 科技日新月異,催生出「悲傷科 技」以及人體冷凍等技術,它們都懷 抱著讓人死而復生的希望。這些技術 無疑向我們拋出了關於死亡的深刻問 題:我們是否應該沉溺於虛假的慰 藉?我們又該如何以更坦然的姿態面 對死亡的必然?如何在接納失去的同 時,繼續前行?或者是否應該選擇相 信,終有一天,我們會在另一個世界 重逢? 文:陳祖泳 圖:網上圖片 덴飻✘儱☭꿕 _實踐所學演唱「彈腔」 「潛山彈腔」是由明朝流傳至 今的古老戲曲,被譽為「京劇的母 體」,亦是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 化遺產,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一群香港大學生和中學生聯同北京 的學生,於今年七月中參與「無止 橋程沖村鄉村振興服務團」,他們 遠赴安徽省潛山市五廟鄉程沖村, 拜師學習「潛山彈腔」,向村民請教 地道竹編藝術,又揮汗參建長者友 善設施,以年輕人的熱血,溫暖留 守老村長者的心。 長途跋涉往安徽省潛山市五 廟鄉程沖村的五育中學學生衛梓 晴,跟多名京港學生向彈腔第五 代傳承人許開學老先生拜師, 學習經典劇目《三奏本》第一幕節 錄。衛梓晴憶述,「一開始都覺 得有難度,彈腔的高音與轉音好 多」,她負責的「念白」,還需要 用帶有點「徽音」的語調念出來。 她與同學想出用折線圖標注音調 的方法,把唱腔轉化為直觀的圖 形,更為通俗易懂,大家還一起 參考彈腔演出的視頻,研究如何 使用它的樂器。 現時傳承彈腔年紀最小的也 50多歲。衛梓晴說:「聽到都會有 少少失落及擔心,想幫手宣傳多 啲」。在晚會表演上,學生們展示 了一周所學,他們製作了與劇目 妝容相類似的面具,帶上道具, 用略帶粵語腔調的表演,完成了 一次改編版的《三奏本》。 79歲的許老先生望著台上青 春的面龐,十分動容,希望他們 能夠將彈腔帶回香港,甚至帶到 國外。 照 亮 非 遺 深 耕 征 途 ꍂ匆䮶蕟儘挪┯敄 文:盧玥瑩 圖:無止橋慈善基金 Culture _融合古今竹編工藝 由香港恒生大學無止橋學生團 隊統籌陳浩藍帶領的竹編組,將傳 統竹編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製 成實用又美觀的竹燈籠。程沖村附 近有多片竹林,孕育著當地竹編工 藝,但如今因其傳統滯後,村裏僅 存四至五位會竹編藝術的老人,陳 浩藍一行人就跟著年近70歲的程從 枝師傅學習。 陳浩藍說,老師傅首先教授如 何將完整的竹子,削成可用來做竹 藝的幼細長竹條,再指導他們親手 編織簸箕、竹扇等傳統工藝品。他 們還與老師傅一起創新,研製出了 竹風鈴和竹燈籠,並在上面寫上 祝福語,為當地的涼亭、建築作裝 飾。 _動手修繕基本設施 程沖村的本地年輕人大多出 山,村內老齡化嚴重,長者友善設 施改造已成剛性需求。另外兩組由 北京建築大學學生及無止橋慈善基 金資深義務導師李德偉Stephen帶領 的團隊,則在程沖村許家畈祠堂附 近安裝涼亭、圍欄、改造矮牆、加 裝指示燈牌等,又為村內「彈腔亭」 安裝太陽能燈帶,方便村民晚上前 往乘涼聊天,又為公廁安裝扶手, 營造長者友善的公共空間。 陳浩藍說,完工之後,見到村 民因為新建設的燈光而專門到涼亭 休息,「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有意 義的」。 _熱情洋溢暖心互動 一次鄉村振興活動,同時為眾 人搭建了「心橋」,陳浩藍說,村裏 的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 這個村落,他們甚至不知道香港在 哪,村民對我們充滿好奇,每次路 過村民家,他們都熱情地用本地方 言問我們「吃飯沒」,又拿手機給我 們錄像。陳浩藍說,村裏有個小 朋友每天都會來看我們學習竹編, 請我喝飲料,覺得「好窩心」,「我 們的到來,可能能夠激發他走出村 落,出來看看世界的心」。 活動晚會當日,程沖村的禮 堂座無虛席,甚至有村民聽到「是 香港朋友表演」,抬著家裏的長板 凳,都要前來捧場,學生們帶來的 K-pop和粵語歌曲,與彈腔同台碰 撞。五育中學的陳錦權副校長說, 見到參與項目的六位學生,由最初 的「少少怕醜」同「擔心」,到主動和 村民交流,向老師傅拜師學藝,最 終「難捨難離」,甚至和同學、組員 「攬住一起喊」,他慨嘆:「不枉今 次活動」。 無止橋慈善基金行政總幹事李 錦雄介紹,以往無止橋的活動都是 真實的在搭建橋樑,隨著內地經 濟不斷變好,鄉村振興也不僅只在 「硬件」,文化振興也變得重要。他 續說,程沖村就是一個很特別的 村落,我們可以在這裏留下基礎設 施,亦可以把這裏鮮為人知的文化 帶出去,為兩地搭建文化交流的橋 樑。 學生為村民安裝「涼亭」,方便 村民欣賞彈腔表演。 同學於通往「彈腔亭」的小路安 裝太陽能燈帶。 學生跟老藝人程從枝師傅(右 二)學習竹編。 D12 ⰶ⮜ 09.04.2025 星期四 於竹風鈴、竹燈籠寫上 祝福,為鄉村作裝飾。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