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放學後,學校禮堂充滿熱鬧氛圍, 初中同學們都在期待一位知名的幕後英雄到來。 能與這位英雄近距離接觸,歸功於同學們參加了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CDIA)舉辦的「正向廿四味」 計劃。當天,計劃的「CEO秘笈」節目在羅陳楚思 中學舉辦第一場學校專場,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 年專員陳瑞緯和CDIA主席陳龔偉瑩擔任主禮嘉 賓,同時還邀請動畫大師許誠毅作為主講嘉賓。 除了本校同學們,還有10多間中小學的學生們一 同參與,且成為正向大使,他們攜手建立正向思 維,推動正面價值觀的傳播。 也許你對許誠毅導演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他 所創作的漫畫作品,譬如《史力加》,絕對是家喻 戶曉。這位「史力加」之父在年輕時的學業成績並 不出眾,只是一個寂寂無聞的小子。當天下午, 他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傳遞正能量, 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鼓勵學生們發掘自身的優 勢,堅毅面對困難和挑戰,勇敢地追求夢想。 從許導演點點滴滴的分享中,我們能感受到 他對漫畫的熱情。許導演本是懷着對同伴的關 心,所以陪伴前往招聘面試,卻沒想到這就讓他 踏上漫畫事業的旅程。夢想從來都不止是空談, 擁有熱情的同時,還需要努力,才能踏上成功的 舞台上。許導演的熱情驅使着他不斷學習,好奇 心再一次給他機會到海外深造,也因此他在美國 發展了動畫事業。成功之路從來都不平坦,許導 演在美國工作時遇到英語不好的障礙,但他沒有 放棄,憑藉上司的協助和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 蜚聲國際的知名動畫大師,他創作了「史力加」這 個角色的故事。 許導演的動畫事業成就他個人的夢想,同時 也為中國動畫行業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他的 作品不僅帶給觀眾娛樂和感動,同時也啟發許多 年輕的創作者追求夢想,並展示中國動畫的創作 實力和創新能力。他的生命故事鼓勵着學生們發 掘自身的優勢,建立正向思維和正面價值觀。 正向廿四味 作者為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執委。 楊佩珊 校長有情 教評心思 筆者是籃球愛好者,閒時喜歡到籃球場投 籃,也會研究如何能提升投籃的命中率。如學 習其他技能般,學習投籃也可從兩方面研究提 升——過程與效果。過程就是投籃的動作、姿勢 是否標準?教練可從糾正投球動作來提升球員的 命中率。是否姿勢正確,效果就必然準確呢?其 實也不一定。因此,除過程外,我們也可從效果 來檢討,即是投出的球最終是否命中籃框內。 作為教師,在學校也會經常探討如何幫助 學生提升學習效能(學習命中率)。如研究投籃一 樣,我也會從過程和效果出發。過程是指觀察學 生日常的學習方式和溫習常規習慣等;效果就是 直視他們的成績表現。 篇幅所限,本篇想集中討論學習表現(效果) 出現誤差的兩種來源——偏誤與雜訊。偏誤是指 一致性的失誤,像投籃時球總一致偏向左面而未 能命中;套用在學習上,就如某些學生每次考試 都有充足溫習,但都不夠時間作答,這正反映他 們審題或書寫過慢,原因清晰可見。面對偏誤, 學習者可做的,就是弄清偏差的地方在哪,作出 系統性的改善,如作答太慢就聚焦提速。 雜訊則不一樣,它是指不一致的失誤。如投 籃時球的落點分散,左偏、右偏、太用力、不夠 力的情況都有;如用以上應試的例子來說,就是 有時答中要點但不夠時間,有時夠時間作答但離 題,總之每次失準的原因都不一,像雜訊般讓人 弄不清楚核心原因。雖然雜訊難以被發現,但是 還有方法可減輕它對人們的影響。 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在其著作《雜訊》中,對 如何應對雜訊對人們判斷的影響作出幾項建議, 當中也指向一個重要想法,避免基於太早出現的 直覺而作出結論的快思維。如有些同學愛說: 「我就是數學差,所以⋯⋯」「我就是記性不好, 所以⋯⋯」這可能並非事實,坦誠和仔細看待自 己的誤點,才能撥開雜訊背後的迷霧,對症下 藥,提升學習表現。 電郵:grayfunght@gmail.com 偏誤與雜訊 作者為中學副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老師、卓師會德育及公民教育範疇召集人。 馮漢賢 學與教 談經論學 閱讀角度 開卷樂 「我們不會真正了解孔子和孟子。」香港中文 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潘銘基如是說。 潘銘基指,長久以來,後人用自己的方法詮 釋孔孟作品,致使我們與真正的孔孟越走越遠。 觀乎古代政權,帝王喜好足以左右學術思想。漢 代甚至用當代修訂過的儒家思想治國——《論語》 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漢代所推廣的觀 念,皆因每人各安其分,乃是中央集權長治久 安的好方法。以後歷朝,「儒家思想」的主張重心 時有改變,或由當世之士執着某一角度和片段加 以論述,致令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本身越加模糊不 清。潘銘基所著的《孔孟以後的孔孟》,正嘗試向 讀者展現孔孟學術原初的一面。 我們常說孔子為「至聖先師」,然而孔子在春 秋時代,只是諸子百家的其中一員,而《論語》中 孔子甚至表明自己不欲成為聖人,只承認自己 是一個努力學習的老師。《孟子.公孫丑上》記載 孔子與弟子子貢的對話︰「昔者子貢,問於孔子 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 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 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子貢 問孔子是否聖人,孔子回答自己只是學不厭、教 不倦。子貢歸納這便是智與仁的表現,孔子已是 聖人了。)然而古時「聖」是甚麼意思呢?潘銘基引 用《說文解字》指,「聖」字釋義是「通達」,沒有今 人所指神聖的意思。 潘銘基認為,理解孔孟學術應與其生平經歷 結合,才能理解孔孟提出觀點的因由。孔子生於 禮崩樂壞的亂世,在魯國不受重用而周遊列國。 潘銘基形容這是一趟顛沛流離的求職之旅。孔子 曾問學生是否他的主張不合時宜,才會流落荒 野。顏淵則回應,這並非孔子學說的問題,而是 在上位者所造成。孟子主張 施行王道仁政,對抗以戰爭 為手段的霸政。雖然他始 終沒有受到君王重用,但 仍堅持自身主張。潘銘基 言,孔孟二人沒有放棄世 界變得更美好的抱負,從 政治舞台轉換教育事業的 努力,有教無類、因材施 教等追求,在混亂的時代 讓人看見人性光輝。 我們不會真正了解孔孟 中年好「乒乓」,最近沉迷打乒乓球,每星期 都手癢,非約波友抽擊一兩個小時不可。朋友稱 讚:「運動好吖,強身健體!」我笑而不語。他說 得正確,每次打完波面紅氣喘、大汗淋漓、手腳 痠軟,實在過癮,可是一周才一賽,實在說不上 甚麼強身健體之效,「好過無」而已。然而,近來 竟發現「打乒乓波」另有天大好處。 我讀中學時,數學成績不好,曾問老師: 「為甚麼要讀數學?畢氏定理、植樹問題於我何 用?我又不想將來當會計師或工程師。」他說: 「長大你便知。」不知他是敷衍還是另有深意,長 大後我果然懂得,數字運算其實是頭腦思考方式 訓練,所以,當兒子也提出相同疑問,我回答: 「學數是鍛煉邏輯思維,解難、寫文章,甚至做 人也用得着。」原來做運動也是同理。 練球一段時間後,各方面也有進展,可是, 正手抽擊還是打得不好。教練看出端倪:「太心 急了,球還未到最高點便迎上去,故落網;還有 要坐馬轉腰,才好發力。」是這樣嗎?「心急」我承 認,但我明明有「坐馬轉腰」,還刻意地大幅度去 做呢! 直至一次約了一位好友切磋球技,他有拍攝 生活片段放上社交網絡「呃like」的壞習慣,一來到 便在場邊認真地擺好器材錄影。後來,他把打球 片段傳過來,我一看之下不得了:片中我的所謂 「坐馬轉腰」,原來只是作勢略略沉一沉臀部,擊 球時也只是微微扭一扭粗腰⋯⋯有片有真相,無 從反駁,原來一直我都是自以為是,在意識上做 了動作,實際上騙了自己。 想不到,做運動不止消磨時間和強身健體, 也可以是一趟自我認知的旅程。就如人人都說父 母的養育成就了孩子,殊不知孩子也在成就父 母。 在我過去10多年湊仔生涯中,就重新以旁觀 者的角度,經歷一次童年和少年的成長階段,並 且領略到一個人的品格行為是如何形成的。 乒乓真相 作者為資深兒童傳媒人,《親子王》前主編,分享如何做個快樂孩子的快樂父親。 親子同路 父中作樂 笨泥爸爸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 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 周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D6 侷芎 09.26.2025 星期五 䕞㝕㑂讛蛟㵣閑꼟⦒ 澚勔㏸㴶侷倁ⵋ鄌⻉ 知識轉移 根本月報 香港大坑蓮花宮(中央大圖),始建於 清朝同治二年(1863)左右,為現存港島區 最古老的觀音廟,先後於1986及2014年重 修。蓮花宮建築奇特,外觀半八角形寶塔 狀,設重檐攢尖屋頂,正面的小陽台設有 西洋風格的欄杆,可謂中西合璧,全港獨 一無二,於2017年10月24日列為法定古 蹟。 蓮花宮既以觀音為主祀,為何不以觀音 廟稱之?1986年蓮花宮重修時,華人廟宇委 員會曾立碑記載。按碑文,大士(菩薩的通 稱,這裏指觀音),曾顯聖於蓮花石上為民 解難,因建廟為名。又或因建立廟宇如蓮花 狀,故以此為名。是否如此?年代久遠,原 因已難溯。但佛教及觀音與蓮花有密切的關 係卻有跡可尋。 佛教與蓮花關係 蓮花,被中國風雅之士喻為君子,所 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愛蓮 說〉)道盡了蓮花香、淨、柔軟、可愛的特 性。因其特性,佛教往往賦予蓮花莊嚴之 義。 在敦煌莫高窟中,不乏觀音尊像畫一 手提瓶、一手持蓮(如莫278西壁龕外南 側、莫217西壁龕外北側);或站於蓮花上俯 視女供養人(如莫205西壁南側)、或坐於蓮 花座上說法(如莫332東壁門上),均是意態 莊嚴,法相慈悲。為增其義,蓮花宮附近 街道亦以「蓮花街」為名,此為佛教生活化 的明證。 石神壇與木神龕 蓮花宮依蓮花石而建,分上下兩層,主 祀為觀音。下層觀音置於石製神壇內;上層 觀音則置於木製神龕。 下層主殿有一雕工細緻的花崗石供枱, 枱後為一觀音金身像,高不足1米,坐於蓮 花座上,全身披上白色法衣,法衣上布滿大 小不一的蓮花,呈粉紅色,間有蓮花附以青 綠花托。法衣連帽子,遮蓋了全身,包括手 足及額頭。觀音像面帶微笑,惟雙目緊閉。 像後有「慈航普渡」紅色旗幡,彰顯觀音以慈 悲普渡眾生的功能。 上層觀音像置於木神龕內,大小高度與 下層觀音像相若。觀音像亦是身披蓮花圖樣 法衣,惟雙手外露,右手持塵拂,左手作印 契,驅逐煩惱之餘,亦有接引眾生之義。法 衣只蓋至額頭部位,面容外露,雙眉彎如 月,目光有神,有威嚴意相。 法相法衣大不同 蓮花宮兩尊觀音像有男相及女相。上層 觀音像觀其容貌,形態是女相無疑;下層造 像鼻樑高聳,是男相之貌。敦煌盛唐以後觀 音像多是以女相呈現;惟中唐以前,不乏男 相造像,如莫高窟158窟,觀音畫像明顯繪 有男性性徵鬍鬚。 觀音一般造像多是站在蓮花上或坐於蓮花 座上。蓮花宮觀音像,一尊亦是坐在蓮花座上; 另一尊則為法衣所蓋,無從得悉座下為何物。 蓮花宮觀音像有其獨特之處。可先從法 衣說起,法衣把觀音像大部分身體蓋上,這 在敦煌莫高窟所有觀音造像中完全未有發 現;而其金身,在敦煌莫高窟觀音造像中亦 是缺歟。蓮花宮觀音像現今之造相與香港一 般天后廟內的天后像甚為近似,兩者均是全 身披上不露手足的法衣。大坑位處銅鑼灣, 19世紀時是與海濱為鄰,居民把觀音與天后 混淆也有可能。淫祀(不合禮法的祭祀)是香 港本土宗教的一個特色,這可算是一例。 此外,蓮花宮上層木龕內之觀音像手持 塵拂,與手持淨瓶、柳條一般觀音像大異奇 趣。至於下層觀音像,雙目緊閉,這在觀音 畫造像中亦是罕見的。 香港大坑蓮花宮,雖以蓮花為名,惟其 建築設計,主祀神靈,實為觀音廟。惟由於 歷史及其他各種因由,觀音像的造型與一般 寺廟的觀音造像已有差距,箇中可體現部分 觀音的概念已與本地文化互相融合。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會員 邱國光博士 本欄為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 學會與《星島日報》教育版聯合出版。對原文有興趣 的讀者可到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 網頁下載: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由於歷史及其他各種因由,觀 音像的造型與一般寺廟的觀音造像 已有差距,箇中可體現部分觀音的 概念已與本地文化互相融合。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ducation@singtao.com。 ■蓮花宮上層(上右圖)及下層(上左圖)觀音像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