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2023星島日報(美西版)

要聞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A2 singtaousa.com 電郵:overseas@singtaonewscorp.com DFPI SVB SVB PacWest WAL MBS MBS 據路透社、彭博社報道,知情人士透 露,華自強將於6月底正式卸任美國 國務院的工作,計劃未來留在司法部。華 自強擔任副助理國務卿已有兩年之久,去 年12月,美國務院成立「中國事務協調辦 公室」(China House,又名「中國組」), 旨在「管理美中競爭」。該機構由美國國務 卿布林肯主持設立,華自強擔任負責人。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在聲明中回 應稱:「在過去兩年中,布林肯從華自強 在中國問題的專業知識中獲益匪淺,並感 謝他為建立『中國組』所做的工作。」米勒也 未提及華自強的辭職原因。白宮國家安全 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表 示:「『中國組』已成為政府努力戰勝中國 和推進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力量倍增器。 華自強獨特的知識和經驗不斷改進我們的 決策。」 從「氣球事件」到涉台問題,美中關係 日趨緊張。路透社5月12日報道稱,當時 不少美方官員相信拜登政府將加速推進一 系列抗中行動,但負責對華工作的美國副 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主張降溫 「氣球事件」,美國務院也決定推遲進一步 對華制裁。路透社從獲得的內部郵件中看 到,「中國組」負責人華自強在2月致工作 人員的郵件中寫道:「S(指美國務卿布林 肯)指導意見是把氣球事件以外的議題推 向正軌,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幾周內重新考 慮其他行動。」路透社提到,對華新制裁 的延遲,令一些美國官員感到震驚,並顯 示出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一 部分人主張對中國採取更強硬行動,另一 部分人則主張採取更克制態度。一些消息 人士表示,該分歧已經影響了美國務院 「中國組」的運行,導致該小組士氣低迷、 人員空缺率高達40%。當時有知情人士透 露,最近,該小組還有一些工作人員要求 離職。 其實,拜登政府負責中國問題的高級 官員近期出現不少變動,華自強只是其 中一例。今年3月,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 中國事務高級官員羅森伯格宣布辭職。據 CNN稱,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將於今夏離 職,關於謝爾曼的繼任者人選尚不清楚, 其離職的具體原因也不得而知。 謝鋒:讓中美關係回歸正軌 當前,美中關係面臨巨大挑戰。新任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說,中美關係已經大到 不能倒,「誰也不可能改變誰,誰也不可 能取代誰」,希望美方妥善處理台灣等重 要敏感問題,讓中美關係回歸正軌。他期 待著與美國各界坦誠溝通。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 會專家葛來儀說,中國最終決定派遣謝 鋒,部分原因似乎是為了防止雙邊關係螺 旋式惡化。她認為,作為經驗豐富的外交 官,謝鋒對美國決策者非常熟悉。中國社 科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偉說,中美 之間最近一段時間遭遇到比較大的挑戰, 謝鋒的到任將會起到促進溝通的重要作 用,也是中美關係破冰的一個信號。 負責處理「中國組」事務 美外交官華自強將離職 工作到六月底 辭職原因不明 或留任司法部 多 名 知 情 人士透露,在當 地時間24日的工作人員會議 上,美國國務院「中國組」負 責人、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助理 國務卿華自強(Rick Waters)宣 布了辭職的意向。知情人士沒 有提及華自強的辭職原因。據 悉,拜登政府負責中國問題的 高級官員近期出現不少變動, 華自強只是其中一例。 本報訊 金融危機風滿樓 銀行業傾盆雨 「Nvidia首席執行官警告稱,對華芯片戰將對 美國科技造成『巨大損害』」,英國《金融時報》24 日刊出對美國芯片製造企業Nvidia公司CEO黃仁 勛的採訪。報道稱,他在受訪時警告說,拜登政 府對華半導體技術實施的出口管制導致公司「束 手束腳」,無法在其最大的市場之一中國開展銷 售。 報道稱,黃仁勛的表態是在中方叫停美光公 司在華銷售產品之際做出的。報道指出,黃仁勛 表示,在美對華實施出口管制的同時,中國企業 正開始生產自己的芯片。「如果(中國)不能從⋯⋯ 美國(採購),他們只會自己生產」,黃仁勛說, 「因此,美國必須謹慎行事。中國是科技行業一 個非常重要的市場。」 在黃仁勛看來,中國約佔美國科技行業市場 的1/3,其作為產品組件的來源和終端市場,具 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他警告美國立法者,在對中 國實施進一步限制時必須「深思熟慮」,「如果我 們被剝奪了中國市場,又沒有應急措施」,將會 對美國公司造成巨大損害。他又補充,美國科技 行業若沒有了中國市場,便需要減少1/3產能, 屆時就沒有人需要美國的晶圓廠。 根據Nvidia 於2022年的財報顯示,在截至 2023年1月的過去一個財年,中國大陸(包含中國 香港在內)的銷售額達57.85億美元,貢獻Nvidia 總銷售額的20%以上。 長期以來,北京在從中國供應鏈中剔除外國 科技公司時,很少直接告訴一家公司它不再受歡 迎,然而這次對美光科技不一樣了。據《紐約時 報》報道,中國對美光的調查進行了不到兩個月的 時間,採取行動的公開性和速度突顯出雙方在技 術政策上的分歧有多大。 去年,拜登政府採取嚴厲措施,阻止中國芯 片製造商獲得製造先進芯片所需的關鍵工具,以 及運行超級計算機和打造強大人工智能算法的芯 片。 對美光的禁令,被西方視為對這些行動的報 復,該禁令顯示了中國相對於美國的一些優勢: 一個行動迅速且令人恐懼的威權統治,可以快速 宣布並實施絕對禁令。 禁令還讓人得以一窺北京的新策略。通過封 殺美光,中國在該行業開闢了一個可以由本國芯 片製造商填補的一個空間。 此舉還可能在美國及其盟友之間製造新的裂 痕——如果盟友的公司介入並接手美光可能失去 的業務,這些公司可能會獲得數十億美元的銷售 額。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指,中國以 國家安全理由封殺美光科技產品,顯然是回應七 國集團反對經濟脅迫的強硬立場,白宮正與中國 政府直接溝通,預期今次爭端不會破壞華盛頓尋 求與中國建立更富有成效關係的努力。他承認中 美關係複雜,會有起伏,但美方不會對中國的不 當行為抽手旁觀。 柯比又指,與中國保持更開放的溝通渠道, 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華盛頓正繼續努力, 希望促成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及商務部 長雷蒙多訪華,並討論安排國防部長奧斯汀下月 到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時,與中國國防部 長李尚福對話。 此外,亦正討論安排貿易代表戴琪,本周在 底特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會議期間,與 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會面的可能。 而路透社報道,中國出手制裁美光後,共和 黨籍眾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 爾 呼籲美國商務部應立即將中國DRAM龍頭長鑫存 儲 (CXMT) 添加到實體清單中 (即貿易黑名單), 以此確保美國技術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黃仁勛表示,在美對華實施出口管制的同 時,中國企業正開始生產自己的芯片。 路透社資料圖片 Nvidia執行長:對華芯片戰將損害美科技業 中美芯片衝突加劇 白宮:繼續尋求改善關係 ■美國國務院「中國組」負責人華自強(小圖)於當地時間24日宣布辭職的意向。大圖為華自強早前在中國上海與學者會面。 網上圖片 美國加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 ︶日前就矽谷銀行 ︵ ︶倒閉事件發布報告,承認當局反應過慢,未能向 領導層施加壓力來避免發生危機,並承諾未來將加 強監管。但這場銀行危機在美聯儲持續 加息、信貸緊縮及經濟衰退等重重陰霾 之下危機重重,隱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 勢態,尤其銀行業更可能面臨傾盆大雨 兜頭澆下。 矽谷銀行在三月初倒閉後,銀行業 爆雷不斷。早前,一直在救亡的第一共 和銀行終扯白旗,須美國最大銀行摩通 出手收購。外界分析認為,這次收購說 明地區銀行危機未除, 與 可能淪為第四、第五家倒閉銀行。事 實上,銀行危機演變至今,破讓人措 手不及。觀察矽谷銀行及類似的區域性 銀行,其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和 , 是傳統意義最保本的資產,即便未實 現虧蝕因加息而大幅減損,只要選擇不 賣,等待下一次減息,資產績效並不會 太差。但由於美聯儲不斷暴力加息,加 上科技業寒冬,客戶提款,令其不得吐 血賣出國債及 ,導致資產大減,遂 引發存戶信心危機和擠提,終令銀行不 支倒閉。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美國財 政部及美聯儲手下,地區銀行危機過 去兩個月看似紓緩,但存款持續流失, 加上美聯儲本月初仍宣布加息四分一 厘,加重銀行經營壓力,地區銀行仍危 機深重,美國經濟學家研究指,美國有 一百八十六家銀行有資不抵債和擠提風 險。 股神巴菲特早前在巴郡的股東大會 上表示,美國政府就近期美國銀行業危 機所做的信息披露﹁非常糟糕﹂ ,導致儲 戶信心難以恢復。他稱,如果人們對存 在銀行的錢 擔心,那麼經濟運行就 會不太好。數據可見,美國銀行業存款 持續流失,五月初的統計顯示,過去 三周累計流走逾三千六百億美元,與去 年同期比更流失九千六百億美元,存款 流失加深銀行資不抵債壓力,亦令銀行 須大幅緊縮信貸,收緊信貸勢將打擊經 濟活動,可能推高銀行呆壞賬,加深銀 行資不抵債問題。更令人憂心的,這場 風暴已颳向商業地產市場。巴菲特的拍 檔芒格近日警告美國商業地產正醞釀 ﹁風暴﹂,多家美國投行如高盛、摩通、 摩根士丹利近期亦示警,指商業地產可 能是下一個爆煲行業,而銀行手上持有 大量商業地產的不良貸款,一旦爆雷, 恐威力不小。 美聯儲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銀 行業壓力是美國金融體系面臨的最大弱 點。美聯儲在其金融穩定報告中說,最 近的一項調查發現,持續的通脹和隨之 而來的貨幣緊縮是美國經濟面臨的主要 風險。銀行業的動盪成為最新報告中強 調的第二大風險,其次是美中關係緊張 和商業房地產。美聯儲警告,儘管決策 者採取了應對銀行體系壓力的行動,對 經濟前景、信貸質量和流動性融資的擔 憂,可能會導致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一步收縮經濟中 的信貸供應。這場風暴將如何化解,考量美聯儲與美國 財政部的金融掌控能力及智慧。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