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2023星島日報(美西版)

A16 07.03.2023 星期一 香港時事雜誌 神像做得好是功德,做不好是罪孽,宗教藝術 要懷崇敬的心,更要與時並進。 木像雕刻師蕭炳強 蕭炳強 木像雕刻師 憑一雙巧手及精湛刀藝,過去近 60年,木像雕刻師蕭炳強手造3萬多個 大小雕像,亦見證香港神像雕刻業的興 衰更迭。他自幼隨木匠爸爸學習廣東派 技藝,唯年紀漸長見識到色彩鮮艷的福 建派,以及技藝超群的寧波派作法,領 悟個人不足而自學增值。由製作水上人 「家神」,到糅合3派自成宗師,他預視 行業沒落,便拓展設計廟宇工作。這位 愛聽英文歌、會用電腦繪製設計圖的雕 刻師,相信未來難逃3D打印等科技挑 戰,但不變是宗教藝術要懷崇敬的心。 近年他與年輕工藝師合作,亦逐漸交棒 兒子,盼與時代巨輪競賽,盡力傳承技 藝。 記者關英傑 ■木像雕刻師蕭炳強保留18歲時的觀音雕像舊作,提醒自己與時並進。 蕭炳強圓面大耳,一臉佛相。他的工場滿室木 香,內裏數百尊大小神像排列有序。66歲的 蕭師傅,是廣東派神像雕刻的第4代傳人。他自言 好奇心強,8歲時便隨父親到其位於油麻地新填地 街的神像店,「當時父親無執手相教,只提示順木 紋雕刻,我全程偷師自學。」從小學到中學,他放 學後便到店「幫忙」,「上學反而是『兼職』,課堂上 借助書桌的櫃桶做功課。」放暑假更「全程投入」雕 刻工作,至18歲中學畢業,成為全職雕刻師傅。 其父作品曾獲美攝製隊拍攝 上世紀50至70年代,油麻地新填地街一帶神 像店林立,顧客主要是漁民。蕭指,「漁民會為 離世先人訂製木像,當『家神』供奉於船上,當時 兩父子一日最多做40個。」當時他曾從垃圾桶撿回 一尊被父親丟棄的樟木觀音像,並補上面相、頭 髮、手部合十姿勢等。內斂的蕭父看過成品雖未 讚賞,但亦默默認同兒子的技藝水平。蕭師傅一 直珍視這個「父子合作」的觀音像,現時仍放於工 場紀念。他稱,其父技藝當時在廣東派技師中數 一數二,代表作是60年代雕刻一尊1比1比例的彌 勒佛像,當時獲得美國的攝製隊拍攝。 談到本地神像雕刻技藝,挺著小肚腩的蕭師 傅興致勃勃,「廣東派、寧波派、福建派」等琅琅 上口,令人恍如置身武俠世界。思想開通的他直 言,在雕刻界這個「武林」,寧波派技藝最高,代 表人物是一批50年代到港的技師,他們名氣響、 收費貴,仍獲不少寺廟慕名聘用,而本地的廣東 派技藝粗糙,重形態、輕細節,80年代傳入的福 建派則色彩鮮艷,畫功不凡。他曾到妙法寺觀摩 由寧波師傅製作的神像,驚訝造像姿勢優雅,特 別是神像表面「鋪金箔」及「上漆」技巧精湛,甘拜 下風。其後他獲古董商委託復修一批寧波派神 像,得以近距離觀察細緻雕功,發現其「榫接」結 合多組木的作法,與廣東派及福建派由原木雕刻 而成截然不同,就連神像袍甲上的結,亦用「漆 線」製造後綁於神像,手工極致。他自信能夠做到 同一水平,便自學「榫接」、「鋪金箔」及「上漆」技 法,特別是「上漆」可令神像表面金身更有光澤, 唯寧波派技師不外傳,只能購買物料,經多次失 敗才領悟秘訣。 預視行業沒落轉型廟宇設計 隨著水上人遷居岸上,當時已年過30歲的蕭 炳強預視行業走下坡,加上內地技師競爭,需要 急謀出路,「香港人日薪500元,福建技師月薪才 250元。」他因而開拓設計廟宇工作,把部分雕刻 神像定單交福建技師製作,並到當地「監工」,觀 摩福建派的上色技法,回港後自學技法,增值自 我。他認為,神像雕刻師亦要與時並進,遂利用 電腦繪製複雜的彩色圖樣,即使改動亦不必重畫 紙樣。他堅持造像須符合文化背景及歷史淵源, 購買大量書籍參考,又 到訪中外古剎名寺觀 摩。多年來,他曾為車 公廟設計及製作兩偏殿 和神像,亦獲新加坡團 體委託設計廟堂及神 像,成功走出新路。遺 憾的是當他糅合3派之 大成,行業已沒落,慶 幸「轉型快」,否則早被 淘汰。 成長於60年代,就讀 天主教中學的蕭師傅愛聽英文歌,特別是工作疲 累時會哼唱,最愛已故「披頭四」主音約翰連儂的 反戰歌曲《Give Peace a Chance》(給和平一個機 會),難忘曲中極具鼓舞的鼓聲。他自言入行時無 宗教信仰,只當雕刻神像是製作工藝品,但80年 代重塑北帝像的一次奇遇,令他改變想法。他憶 述,當日法師到神像店為新雕製的北帝像「裝藏開 光」,「法師用紅布圍著神像,拿香枝四處拜,我 尾隨街上看熱鬧。」豈料他返店時卻感到身後有強 風伴隨而入,店內物件竟未吹倒,疑惑是否剛「開 光」的北帝顯靈。多年來他惦記心中,時刻提醒自 己製作神像要懷崇敬的心。 「宗教藝術要懷崇敬的心」 信奉道教的蕭師傅率直豁達,他直言與過去 經歷不如意有關,提到多年前自覺技法已達寧 波派技師的高水平,但寺廟仍以他出身廣東派、 名氣不足為由,未委託他雕製神像。他亦曾遭人 批評指點和刁難,看淡名利的他一直以平常心面 對,笑言:「沒問題,每次我都沒有倒下!」 時至今日,3大派已經凋落,作為僅存的宗 師,蕭炳強慨歎,「當你還擁有,誰會珍惜?就像 現時有人追尋有龍鳳禮堂的酒樓。技藝要失傳, 都會失傳,只能盡救。」現時他逐漸交棒給兒子, 並與年輕工藝師合作,在現代化作品上展示精湛 雕刻技藝,又拍攝短片,記錄天后雕像由原木至 成品,經歷鑿坯、開相、雕 身、雕花、畫粉線及上色等步 驟。時代巨輪不停前進,神像 雕刻捱過機器倒模挑戰,他預 期3D打印將是新衝擊,提醒 有心學藝的人,「神像做得好 是功德,做不好是罪孽,宗教 藝術要懷崇敬的心,更要與時 並進。」 ■工場內存放數百尊大小神像,蕭師傅整齊排 放,絕不馬虎。 ■蕭炳強指,順著木紋雕刻,木才會滑,否則 木的纖維會豎起。 ■蕭炳強見證逾半世紀神像雕刻工藝更迭,眼 見行業沒落,開展設計廟宇工作。 ■寧波派的「鋪金箔」及「上漆」技法高超,蕭炳 強自學「上漆」令神像金身更有光澤。 ■蕭炳強 的父親於 60年代與 其代表作 彌勒佛像 合照。 遇車禍長子接棒 主力修復神像 能成就事業,除天分和努力,還需要一點緣 分。蕭師傅童年時因偶然機會,「逃難」到父親的神 像店,看著父親將方正的樟木雕成神像而萌生興 趣;9年前蕭師傅與妻子遇上車禍,長子毅然辭職 協助家業,結下傳承機緣。 蕭師傅自言童年時是個「破壞王」,「最愛拆玩 具,11歲懂拉電線及安裝電掣。」然而師承父親, 還是有點機緣巧合。他稱,當日8歲的他,不憤弟 弟被同屋住客的兒子欺負,出手「教訓」對方。為逃 避母親責備,他躲進父親的神像店,「他給我錢買 維他奶,之後幾天日日都去飲維他奶。」他稱,父 親性子急、脾氣大,兄姊捱不到罵而打退堂鼓, 他看著父親一刀一刀雕出神像五官及形態,萌生興 趣。 現時,蕭師傅的工場由他、妻子、長子阿豐及 媳婦4人打理。「80後」的阿豐,從小在工場學懂不 同技藝,但蕭師傅指最初兒子對雕刻工作興趣不 大。命運使然,2014年蕭師傅跟妻子遇上車禍,蕭 師傅盤骨裂、鎖骨斷,「留醫1晚,停工3個月」,阿 豐即時辭工到工場協助父母。經9年磨練,阿豐已 能獨當一面,現時主力負責復修神像,過去2個月 成功復修寶蓮寺一組遭真菌侵蝕的百年釋迦牟尼佛 座,由清理廢木、鑲新木及貼金箔、上漆等一手包 辦。 3 ■去年蕭炳 強 為 寶 蓮 寺復修一 尊逾百年 歷 史 的 韋馱像。 ■蕭炳強與年輕工藝師合作 製作木製捲櫃,他負責雕刻 木門精細圖案,盡顯功力。 人 誌 物 蕭炳強:每次我都沒有倒下 木像雕刻師 糅合 派自成宗師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