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2023星島日報(美西版)

A13 07.14.2023 星期五 特別策劃 趙氏祖祠蘊藏宋朝遺韻 斗門趙氏先祖也留下了豐厚的 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王朝雖滅, 趙氏後人卻生生不息。斗門大赤 坎、南門趙氏族人一直牢記宋太 祖趙匡胤「族無親疏」「不恃富而輕 貧,不恃貴而輕賤」的大訓,至今 仍沿襲著家族祭禮這一習俗,以此 規範族人的言行,共促社會和諧。 南門村的「趙氏家族祭禮」是宋朝 皇族趙氏的傳統祭祖儀式,自公元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起,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一直以口 授相傳的形式沿襲下來。直至2008年 夏,由宋魏王29代傳人趙德春以文字 形式整理成文,隨後由宋魏王30代傳 人趙承華再作相關修編,使祭禮儀式 相關程序、祝文等較為完整規範。 2009年,南門趙氏族人舉辦春節祭祖 活動,「趙氏家族祭禮」再次重現在人 們面前,並逐漸在南門村復興。2015 年,「趙氏家族祭禮」被列入廣東省非 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宋魏王第31代後人趙敏強介紹, 「趙氏家族祭禮」上演時,鼓樂齊鳴, 鑼鼓喧天。旗手引路,燈籠手、鑼鼓 櫃等100多人身穿著古代服飾,從南 門村接霞莊出發,沿著長長的石板 路,浩浩蕩蕩巡遊至菉猗堂廣場。 隨著通祭喊禮,儀式開始展示。 旗手揮舞著旗幟開道,文武官整齊列 隊,穿著淺褐色漢服的祭司、穿著粉 白色衫裙的舞姬、手持竹帛的學子依 次魚貫而入。祭司抬著三牲、水果等 祭品進場。縷縷琴聲,悠悠揚揚。古 典音樂響起,舞姬揮起衣袖,舞起宋 代宮廷舞,襦裙翩翩。隨後十餘名學 子緩緩步入,叩首禮拜後席地而坐, 打開竹帛研習經典。「奏大樂!主事 者各執其事,主祭者就位。」在通祭 的指揮下,祭司分兩排站立,主祭司 進香、獻酒、讀祝文和焚寶奉獻,祈 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趙敏強介紹,如今「趙氏家族祭 禮」每年都在菉猗堂廣場進行展示, 吸引更多遊客來到南門村。 「楊山蒼蒼,梅海湯湯,惟我祖德,山高水長。」主祭師吟誦古 注文,雄渾有力的聲音響徹整個菉猗堂。沿襲千年的宋朝皇族祭禮, 至今仍在珠海南門村代代相傳⋯⋯趙氏家族的榮光和過往,就 隱匿在這青磚壁畫、飛簷斗拱的祠堂之中。 菉猗堂及建築群位於珠海市斗 門鎮南門村,包括菉猗堂(趙 氏祖祠)、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 祠三座祠堂,均為宋太祖胞弟趙匡 美之後人為祀先祖而建。菉猗堂及 建築群不僅展現了建築之美,也述 說著宋朝皇室後人定居珠海斗門的 故事。 自江西入粵定居斗門 宋皇室趙族有太祖、太宗和魏 王「三派」之分,即宋太祖趙匡胤, 三弟趙匡義(後更名光義,廟號太 宗),四弟趙匡美(先後更名光美、 廷美,追封魏王),三個族裔各一 支。珠海斗門鎮地處虎跳門水道下 游東側、黃楊山西麓,有「梅海前 繞、楊山後峙」之勢。因有自然村 名為斗門,鎮與圩都以此命名。 從南宋起至清代末先後稱 潮居坎里(鄉)、黃梁都 (鎮),是歷代地方行 政機關駐地,都司巡 檢均置於此。當地 南門和大赤坎等鄉 村的趙族大部分是 魏王長子趙德恭之 後(俗稱魏王派)。 北方的皇族為何 會定居於南方的鄉村? 據《趙氏族譜》記載,斗門的 宋皇族後裔始祖是宋魏王第八代孫 趙懌夫。趙懌夫生於宋孝宗淳熙 三年(1176年),祖籍河北涿州天 水,居江西鄱陽。宋理宗端平元年 (1234年)官授承節郎,任廣州府香 山縣令,為斗門宋皇室趙氏(魏王 派)始祖。 趙懌夫生三子,長子趙時鏦10 歲隨父蒞香山,父卒後隨祖母赴 廣州番禺讀書;宋理宗淳祐九年 (1249年)領鄉舉,次年賜進士,先 後授承信郎、承節郎,任廣州府在 城稅務。因時勢亂,他與侍郎翰林 學士鄧光薦、大理寺丞兼秘書龔行 卿在香山浮虛島置業,後一場火災 家園盡毀。三人遷居香山潮居里, 在黃楊山烏岩峰築「金台精舍」。他 從此隱居於此, 招賢納士。自 此,趙族自汴而 贛而粵,定居 斗門。 南 門 趙 氏 四世祖趙梅南生 於元貞二年(1296 年),是元朝詩人、 理學家,為南門趙氏後 人所崇敬。他生活於元朝, 但誓不仕元,隱居香山潮居里。他 在黃楊山竹徑構築意翁亭,寄傲其 間。 為祀先人而建祠堂 明景泰五年(1454年),宋魏王 第14代傳人趙隆,為祀其曾祖父趙 梅南而建菉猗堂。「菉猗」一詞源於 《詩經·淇奧》,代表「綠竹茂盛」的 意思,也是愛竹之人趙梅南的別 號。菉猗堂三間三進,為三進院 落四全式布局。面闊11.4米、進深 49.56米,總建築面積582平方米; 主體建築為山牆兩坡頂屋面、龍舟 脊,屋架為抬梁式,磚木結構,柱 腳施盤式紅砂岩石柱礎。其建築 布局、結構、形制手法都具有較高 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祠堂 頭門設置的木刻「趙 氏祖祠」匾及「菉瞻淇 澳 猗頌商那」楹聯, 有綠竹茂盛美麗、頌商湯王朝盛世 福澤之意。 談起菉猗堂,就不能不說它的 蠔牆。當年趙氏族人選用了近百萬 隻碩大的蠔殼,再用黃土與紅糖、 糯米、醋、穀物等混合而成的黃泥 漿,砌成排列整齊的約65釐米厚的 牆體。它層層堆砌,不僅具有隔音 效果,而且冬暖夏涼、堅固耐用, 據說能抵擋槍砲的攻擊。蠔殼牆凹 凸不平,陽光斜射在牆面上,極具 線條感和雕塑感。 宋魏王第31代後人趙敏強介紹, 這面蠔殼牆面積共277.35平方米, 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 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蠔殼牆。冬暖 夏涼的蠔殼牆,更是透露著古人順 應自然的智慧,將厚厚的歷史風霜 鋪呈開來。 與菉猗堂並排的是逸峰趙公祠 (供奉南門趙氏九世祖趙逸峰)和崑 山趙公祠(供奉南門趙氏九世祖趙 崑山)。逸峰趙公祠始建於明代晚 期,1928年重修;崑山趙公祠始建 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菉猗堂 與逸峰祠、崑山祠並連一線,組成 恢宏的古建築群,三祠總建築面積 1643.69平方米。祠堂間以巷道相 隔,每間祠堂三進三間;中間夾天 井或庭院,左右配以廡廊,形成中 軸對稱布局;屋頂採用穿鬥與抬梁 混合構架,成硬山頂構造,外側則 選用綠釉琉璃瓦當、滴水;牆體採 用嶺南風格的鍋耳牆或人字形風火 山牆;建築上大量使用石雕、磚 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畫等作 裝飾。四周牆體繪有多幅山水、文 人墨客琴棋詩書之樂的圖畫,十分 清新雅致。 1987年,菉猗堂及建築群被核 定公布為斗門縣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被核定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 護單位;2008年被核定公布為廣東 省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與一般祠堂 「坐北朝南」不同,菉猗堂為「坐東 向西」。這背後有怎樣的故事?趙 敏強解釋說,如此布局是因為祠堂 西邊不遠處即為崖山海戰點。菉猗 堂後堂殿,抬頭就能望見懸掛在橫 樑上的「忠孝義士」牌匾,該匾額見 證了700多年前宋元海戰的歷史。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南 宋小皇帝趙昰敗退到香山。斗門趙 氏三世祖趙若梓聞訊,即與趙若 桃、趙若櫸兄弟三人,召募數百忠 勇鄉民,具舟迎駕以勤王。為保存 皇家宗族血脈,丞相陸秀夫即令趙 若梓等歸家入山隱居,授趙若桃為 承直郎,封趙若櫸為武翼大夫,敕 賜趙若梓為「忠孝義士」。 1279年2月,元軍包圍崖山, 宋軍慘敗。在覆沒之際,兩軍還經 歷了一場歷時23天的海戰,雙方投 入總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000餘 艘,就是史稱「世界歷史上四大海 戰」之一的崖山海戰。最終,陸秀 夫背著小皇帝趙昺縱身一跳,一個 綿延了320年的王朝,在大海裹沉 沒。崖門失守,元朝將領張弘范欲 屠潮居里,趙若櫸、趙若梓兄弟二 人為民請命,潮居里三百戶人家得 以安居。趙氏族人也因此得以繁衍 生息,成斗門地區大族。 宋皇室後裔自從在斗門地區開 族以來,他們將宋代中原文化在本 地區發揚光大。700多年來,斗門 趙氏族人秉承「詩書傳家」的皇室古 訓,以「知書識禮」的美稱飲譽黃梁 都,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趙氏祖祠(菉猗堂)建於明景泰 五年(1454年),清乾隆年間和1996 年夏作過修葺。建築面積426.69平 方米。蠔殼牆體、龍舟脊,鍋耳形 風火山牆,素色瓦當、滴水,北廂 房。院落台基和柱礎均用紅砂石, 是明代的建築特色,屬省二類文 物。1987年和1994年先後公布為斗 門縣和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 年被評為「斗門八景」, 在建築群之北。楹 聯:「菉瞻淇澳, 猗頌商那」。有菉 竹茂盛美麗、頌 商湯王朝盛世福 澤之意(內涵頌宋 朝美德)。 逸峰趙公祠(世壽堂)始建於明 末,原為蠔殼牆體,民國十七年 (1928年)用20萬兩白銀重建,改為 磚牆。1997年夏作過修葺。為祀九 世祖趙逸峰(名承瑄,字朝瓚,1485 年-1563年)而建,占地面積507平方 米,在建築群之中。楹聯:「世承三 派,壽錫九疇」。為繼承宋太祖、宋 太宗、宋魏王三派遺志,以上天賜 給聖人的九章大法治理天下之意。 崑山趙公祠(世德堂)建於清光 緒十九年(1893年),1997年夏作過 修葺。為祀九世祖趙崑山(名承珍, 字朝輔,1489年-1558年)而建,建 築面積710平方米。南廂房,在建築 群之南。祠的中殿於1940年夏,日 寇侵華,中山縣(含今珠海市)相繼 淪陷,縣政府從縣城石岐遷往此祠 作臨時辦公地而被日軍飛機炸毀。 1947年重建,前殿和中殿2009年6月 底前為村(鄉)行政管理辦公地。楹 聯:「世承美奐,德溯祥符。」為祠 堂高大華美,德澤追溯到宋太祖之 意。「祥符」為郡名,後稱「開封」。 「趙氏家族祭禮」口授相傳延續千年 「忠孝義士」牌匾 見證700多年前宋元海戰歷史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圖 錢瑜 鄭達 李旭 猗堂及建築群簡介 趙氏祖祠:褖炾帬憭 逸峰趙公祠:㜍꜎▟沯 崑山趙公祠:┿䪩耙㞑 ■趙氏家族祭禮。 ■菉猗堂建築精美。 ■趙氏家族祭禮。 ■菉猗堂建築風格 頗有特色。 ■南門菉猗堂 及建築群。 猗堂 猗堂 家族祭禮傳承詩書禮儀 Ⓣ↢ૄ ■菉猗堂屋頂採用穿鬥與抬梁混合構 架,成硬山頂構造。 ■菉猗堂蠔殼牆是中國現存規模 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 遠的蠔殼牆。 南門菉猗堂及建築群(含趙氏 祖祠、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 祠):坐東向西,三祠以「天衢」 「雲路」「雲衢 」三青雲巷道連 成一片。總建築面積1643.69 平方米,佔地面積3692平方 米。 每祠三進三間,中間夾兩天 井,左右廡廊,中軸對稱布 局。 穿鬥與抬梁混合式木構架,硬 山頂,鍋耳或人字形風火牆, 素色或綠釉琉璃瓦當、滴水。 大量使用石雕、磚雕、木雕、 陶塑、灰塑和壁畫等作裝飾。 具有豐富的歷史涵載量,集 明、清、民國三個時期於一 身,是典型嶺南建築風格的古 建築群。 1988年前為南門小學校舍。 2008年11月8日公布為廣東省 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 9月,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 原則,由政府投入600多萬 元,進行為期一年多的修繕。 2013年6月被評定為「斗門十 景」。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