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 12.17.2023 星期日 廣東風情 歷經百年傳承與淬煉的廣州老字 號積極擁抱時代浪潮,打入年輕人的 「地盤」。成立於清末的中華老字號陶 陶居於2015年走出西關,在廣州正佳 廣場開了第一家分店。隨後的8年裏, 陶陶居先後在環市東路、北京路、珠 江新城等商業旺地開設分店。陶陶居 還將分店開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 地。2023年1月10日,與廣州千里之距 的成都,遠洋太古里東里2層人山人 海——廣州陶陶居在此開門迎客。當 天就有人「抱怨」說:「排了幾百個號 才等到!」陶陶居副董事長尹江波說,陶 陶居的精神內核是廣府文化,所有分店 的菜品堅守廣州本味。但陶陶居大膽走 出老西關,走出廣州,用時尚的設計, 現代的元素,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廣州。 同樣走出去的,還有中華老字號廣 州酒家,分店不僅開到沿江路、體育東 路、越華路、濱江路、環市東路等廣州 城內的商業旺地,還落子深圳、佛山等 地,讓更多地方的年輕消費者品嚐到廣 州老字號的味道。 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新科技 已成為老字號煥發新活力的一大利器。 皇上皇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研 究,實現了生產自動化、標準化和全天 候化,令「廣式臘味」與時俱進。廣州友 誼「5G+數字商貿」項目,是廣州智慧零 售應用場景示範的唯一入選者。2022 年,廣州市更是率先打造了全國首個互 動式、沉浸式、體驗式的老字號線上數 字博物館,讓廣州老字號突破線下地域 限制,成為城市文化名片的傳遞者。人 們在線上就能「暢遊」廣州老字號,感受 廣州文化。 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看 到別樣的風景。其實,廣州老字號的未 來就藏在它的過去裏——堅守傳統精 華,勇嚐「頭啖湯」。 廣州老字號多誕生於商業旺地,眾 多老字號猶如千年商都的「活化石」,共 同繪就一幅最長最美的廣州商業畫卷。 《廣州日報》報道,廣州現存的老字 號中,歷史最久的當屬陳李濟,誕生於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距今已有423 年歷史,比北京同仁堂的創立還要早69 年。這家老字號的誕生地在今廣州北京 路,這裏自古文化興盛,商業繁榮,見 證了廣州千年商都的傳奇故事。繼陳李 濟之後,北京路一帶又出現了致美齋、 中一藥業等中華老字號,並延續至今。 它們均為前店後坊,既生產商品,又臨 街開鋪。 明末清初,廣州對外貿易發達,特 別是自廣州「一口通商」後,外商雲集羊 城。但從清代中期起,外商主要集中在 古城西門外一帶活動,著名的廣州十三 行就設在今廣州市文化公園一帶。一大 批百年老店隨著西關商業而崛起,比如 風行牛奶、陶陶居、蓮香樓等。 1865年,一陳姓人家在沙面開了一 間勝記牛奶公司。這是迄今可查到的全 國最早專門經營牛奶的公司,很多人或 許有所不知,「勝記」就是今天遍布廣州 大街小巷的風行牛奶的前身。當時,「勝 記」飼養的黑白花奶牛是隨西方傳教士乘 船而來到廣州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關的商圈擴 展到珠江北岸的長堤。「上海有外灘,廣 州有長堤」,說的就是當時這一帶的商業 之興旺。恰逢其時,又一批老字號從長 堤崛起,新亞大酒店、城外大新(今南方 大廈)、新華大酒店、愛群大酒店是其中 翹楚。這些老字號的設計師和經營者大 多重視西學,令它們與騎樓共生,不僅 建築硬件借鑒歐美、東南亞風格,還在 運營、管理、服務等方面也大膽引進當 時外國先進理念,一時風頭無兩。 華僑回鄉建設城市 當時的廣州正迎來新一輪建設熱 潮,釋放出巨大的商業活力,官方也 號召海外華僑回鄉,參與城市建設。20 世紀20年代,美國歸僑冼錫鴻、張椿榮 等人籌集僑匯,合辦南華置業,在長 堤、西壕口一帶,興建了兩座30米高的 大樓——南華樓和嘉南堂,其中,南華 樓就是今天的中華老字號——新亞大酒 店,「中華老字號」的牌匾如今就掛在酒 店大堂。 新亞大酒店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 師楊錫宗。他早年就讀於廣州嶺南中 學,後留學美國,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建 築系。憑著對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他 把南華樓設計成帶有歐洲古典風格的騎 樓。在周圍一片嶺南傳統民居中,30米 高的南華樓格外引人注目,時人讚美它 「一枝秀豔出長堤」。 新亞大酒店首任總經理鐘標曾在 歐美從事餐飲酒店業。掌管新亞大酒 店後,鐘標率先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理 念,首創「貼身式」服務,但凡住客提出 的要求,大到去碼頭接送、代買車船 票,小至買香煙、報紙、水果等瑣事, 酒店都一一代辦;甚至客人有親友來 訪,酒店也妥為招待。一時間,新亞大 酒店名聲大噪,開業僅兩年就在香港、 上海開設了分店。 20世紀50年代後,廣州再次呈現 老字號紮堆出現的「小高潮」,這一時 期誕生的老字號不僅有傳統的商業品 牌,還有不少工業新秀,是當時商業 與工業共同發展的歷史見證。 81 152家老字號凝聚廣州商業精神 㲼輏趵キꌬ㶕牢 脛䍕蕞兎♣⪴薍 現存老字號始於明朝 因商而盛聚三大商圈 在廣州繁華的中山四路與文德路交 界處,有一家名叫致美齋的中華老字 號。致美齋由何許人創辦於何時?至今 無法找到準確的史誌記載。鐫刻於致美 齋門店入口處的《致美齋記》寫道:「明 朝萬曆,三十六年,南粵省城,城隍廟 前⋯⋯致美齋醬園,誕生於此。」若以此 計算,致美齋距今已有415年歷史。它的 創立與北京路一帶的商業興旺有關,是 廣州老字號呵護商品品質,追求至善、 臻於至美的歷史印證。 中國醬料歷史源遠流長,廣州人對 「吃」的講究、對「味」的追求,稱得上是 細緻入微,甚至苛刻。在廣州,致美齋 並不是第一家開醬園的,卻能很快站穩 腳跟,並延續400多年,靠的就是一個 「致」字——對品質的刻意追求。「致美齋」 的名字,就源自「用水致純,選糧致精, 工藝致正,醬品致香,待客致誠,味道 致美」的古訓。廣州自古江河縱橫,水 網密布,為人們的生活、生產帶來極大 的便利,但致美齋卻不採用江河水,而 是自己掘井取水,以保證醬料水質的穩 定。在選料和製作上,致美齋也頗為講 究,比如醬油原料一律採用北方大豆; 小磨麻油一定選用飽滿純正的芝麻;添 丁甜醋一定選用立秋前的嫩姜作薑膽, 嘉味油欖一定選用增城烏欖⋯⋯由於品 質優良,致美齋很快就在醬園圈中嶄露 頭角,到了清嘉慶年間,廣州致美齋與 北京「六必居」、上海「冠生園」、長沙「九 如居」並稱「中國四大名醬園」。 清光緒初年,今廣州中山五路、北 京路一帶間或會傳來一個豬肉小販的叫 賣聲。小販名叫孔昭旺,他的豬肉小鋪 取名「旺記」,起初還不太被人熟知。因 為豬肉品質好、色澤亮、味道香,孔昭 旺的小鋪門前回頭客越來越多,食客之 間口口相傳,「旺記」的生意愈發紅火。 與孔旺記打過交道的食客都知道,孔昭 旺的生意之「旺」,關鍵就在於品質。為 保證肉品,每次進貨時,孔昭旺都親自 相豬選購,力保多年來的良好口碑不 倒。發展至今,這家老字號已經成為廣 州唯一一家國有生豬定點屠宰企業,每 天將值得信賴的肉品送進千家萬戶。 「致美齋」品質取勝躋身中國四大醬園 籮易槏䗽꽟⩰մⷂ做㝕䎼ⱁ蕢岜氠蔸♂ 南方大廈曾是廣州響噹噹的名片, 坊間素有「不到南方大廈就未算到過廣 州」的說法。 早在1912年,蔡興、蔡昌兄弟就在 香港創辦了大新公司。獲得成功後,蔡 氏兄弟轉戰廣州,1916年建大新分店(城 內大新),後來又看上長堤西堤一帶。 1918年,大新公司在廣州西堤(今沿江西 路49號)開設支行,1920年建成開業,被 稱為「城外大新」,即今天仍聳立於珠江 岸的南方大廈。 廣東老字號專家委員會委員饒原生 說,南方大廈最吸引人的自始至終是一 個「新」字——敢比同行領先一步。20世 紀初,廣州的高樓基本不超過10層,蔡 氏兄弟卻一口氣將大廈蓋到12層。這 個高度在今天看來不算甚麼,當時卻冠 絕全國。當時的南方大廈相當於現在的 大型商業綜合體,內有百貨、旅館、酒 家、戲台等,還有4部電梯,可謂卓爾不 群,它還在內地首創分櫃售貨、明碼實 價等,令人耳目一新。 南方大廈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了 廣州最受歡迎的購物及娛樂中心,也是 當年的新地標,在風景明信片、風景 畫、影集封面上,南方大廈幾乎是妥妥 的C位,地位跟今天的廣州塔有些類似。 但是,南方大廈在1938年被日機轟 炸導致失火,連續燒了幾天幾夜。1954 年,經修復重新開業,「南方大廈」的名 字也是肇端於此(以前叫「城外大新」)。 21世紀初,南方大廈轉型為經營電子數 碼的大型批發專業市場,趕上了國內電 子數碼行業市場蓬勃發展的黃金十年, 一躍成為西堤電子商圈的行業龍頭。 今天,南方大廈從傳統批發市場蛻 變成具有生態化集聚、品牌化引領效應 的國際電子數碼主題商城。不過,在很 多「老廣」心中,要論商業百貨,還得數 當年的南方大廈最威水。 廣東歷史學者張曉輝曾表示,粵人 重商,敢為人先,最典型的範例就是20 世紀初在廣州開創的南方大廈等內地最 早大型商業百貨店。當時的廣州商業明 星創始人視野開闊,勇於嘗試,不但 在報紙上打廣告,還讓國人知道了「彩 票」、「禮券」、「摸獎」「電台廣告」等新 鮮事,讓人們的生活與觀念發生巨大改 變。他們先人一步創立或引進的新理念 和新手法,很多仍沿用至今。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上下九商業步行街一帶聚集了多家老字號。 ■老字號開進機場,為現代化機場增 添了幾分古雅的韻味。 ■致美齋收藏的古老粵菜菜譜——《美 味求真》。 ■南方大廈承載老廣州人的摩登記憶。 廣州深厚的商業文化土壤孕育 出眾多具有濃郁嶺南特色、享譽海 內外的老字號。它們在商海大潮中 幾經沉浮、屹立不倒,成為今天傳 承和弘揚商都文化的企業基石,也 沉澱了獨特的文化與韻味。廣州近 幾年加大力度扶持老字號,令其煥 發生機與活力,賡續千年商都命 脈,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脛㲼輏䩤⪜䌑鼹☭ր㐍潓ց ♇儱粷笷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