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2023星島日報(美西版)

A12 12.17.2023星期日 玘䈤觧骯 副刊 華池縣文化館副館長李天琛介 紹,這裏主要展覽慶陽剪紙、 香包製作、南梁說唱等十餘項非遺 保護項目,還會不定期地邀請非遺 傳承人來表演、授課。 他表示,不少非遺專案和大眾 的日常生活之間存在壁壘,很多時 候大家可能很感興趣,但是缺乏體 驗或了解的管道。「我們打造這樣 一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目的就是 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全民共 享。」文化和旅遊部統計數據顯示, 中國非遺資源近87萬項。目前, 像這樣的非遺工坊在全國有2500餘 家,涉及紡染織繡、雕刻塑造、食 品製作等多類非遺項目。 地處黃土高原中部的慶陽是華 夏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得益於 獨特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這 片土地孕育出了數量眾多、種類豐 富的非遺,其中慶陽香包繡制、剪 紙等國家級非遺技藝已傳承數百年。 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數據 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國 家級、省級等非遺傳承人800餘位。 他們面臨的共同難題是如何延續、 創新傳統非遺項目,激發更多人的 學習參與熱情,非遺工坊的設立也 在幫助他們破題。 在華池縣非遺工坊一樓寬敞的 大廳裏,甘肅省級非遺南梁說唱的 傳承人們正在排練他們的新曲目。 他們三人圍坐一圈,懷抱三弦、腿 綁快板,伴著節奏有說有唱。對於 初來乍到的聽眾來說,理解方言唱 詞並不容易,但這種說唱表演形式 仍然極具感染力。 48歲的南梁說唱市級傳承人劉 小平說,自從有了非遺工坊,原本 散落各地的傳承人便有了一個相 聚、學習、交流的平台。幾乎每晚 七點到九點,他們都聚在這裏,一 起琢磨新唱詞、演出新曲目,有時 還會在短視頻平台直播表演。 「南梁說唱有了一片成長的土 壤。更多的人通過非遺工坊了解到 這種藝術形式,喜歡它的人就會來 關注、學習,我們也不怕招不到學 生了。」他說。 49歲的慶陽香包刺繡市級傳承 人宗水紅就通過非遺工坊成功招到 了20多名「學徒」。他們年齡各異, 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來學手藝創 業增收的附近居民。雖然與老一輩 拜師學藝的形式不同,但對於宗水 紅來說,有「新鮮血液」的加入是可 喜的變化。 在非遺工坊的二樓,慶陽民間布 貼畫藝術市級傳承人、35歲的李慶英 將自己的工作室設在這裏。「幾乎每 天都訪客不斷。好多人慕名前來,一 邊逛,一邊拍照,遇到感興趣的能聊 上半天。」李慶英說,入駐非遺工坊 後,她的工作室不再冷冷清清。 作為年輕一代的非遺傳承人, 她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後,也在利 用專長革新傳統工藝。她改進了布 貼畫的用料,並在圖案設計和色彩 搭配上更貼合現代審美,還設計 了一批年輕人愛用的布貼畫文創產 品。「新一代傳承人也要不斷提升 和學習,利用好新的平台和技術, 讓傳統非遺融得進日常生活,真正 『活』起來。」李慶英說。 木拱廊橋亦稱「虹橋」,不要寸 釘片鐵,只憑椽靠椽、桁嵌桁, 啣接嚴密,結構穩固,以「河上架 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 體」的古老獨特橋樑樣式,被譽為 世界橋樑史上的「活化石」。 目前,中國保存的木拱廊橋僅 約110座,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 兩省交界處。在福建寧德屏南縣山 間,一座座木拱廊橋橫跨溪流兩 岸,連接起鬱鬱蔥蔥的林海與古樸 的村落,成為當地特有的一道美麗 景致。2009年10月,以閩浙為代表 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 人類非遺名錄》。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代 表性傳承人黃春財表示,希望有生 之年能有更多機會建造木拱廊橋。 年逾八旬的黃春財,就出生於屏南 縣的一個造橋世家,祖父黃金書是 清末著名的廊橋工匠。但是,直到 2003年1月國家文物局來到屏南調 研寧德市木拱橋相關課題,當時已 是67歲的黃春財老人才又重操舊 業,有了造橋的機會。 黃春財說,廊橋技藝一直是口口 相傳,他學會圖紙設計,才將廊橋建 造相關數據用圖紙保存下來,讓傳承 「具現」。為進一步傳承造橋技藝,黃 春財組建了一支約20人的廊橋營造隊 伍,赴北京錄製《中國手藝》紀錄片、 去台灣參加「非遺」展。這個造橋世家 還成立黃氏家族木拱橋技藝傳習所, 培養了10餘名手藝人。 「不想讓祖輩留下的技藝在這個 時代消失了,希望能永遠地傳承下 去。」現年39歲的黃閩輝,在父親黃 春財帶領下,已從事木拱廊橋建造 18年。從「無橋可造」到傳承有序, 參與建造和修復10餘座木拱廊橋的 黃閩輝感慨道,看著親手搭建、修 復的「山間彩虹」,成就感油然而生。 寧德市現有存世幾十年甚至 數百年的木拱廊橋52座,其數量之 多、規模之大、工藝之精,保存之 完整且延續之久,實屬罕見。寧德 市博物館副館長歐東海說,對木拱 廊橋及其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令 其歷史遺存、人文景觀和生態環境 不受破壞,讓這一古老技藝和文化 重新煥發了生機活力。近年來,寧 德市新建木拱廊橋20座,通過實踐 授徒傳技,不斷完善老中青梯隊人 才建設,代表性傳承人從6名增至23 名。「申遺」,是保護廊橋遺產、弘 揚廊橋文化的重要途徑。2012年, 閩浙22座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 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閩浙兩省七縣 通過共同編製「申遺」行動計劃,制 定閩浙木拱廊橋保護規劃,完善廊 橋消防安全制度,建立「橋長制」, 實施「一橋一碼」保護等,持續推動 木拱廊橋聯合「申遺」和保護。 今年64歲的劉法星是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人,他是中國陶瓷 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長期從事黑陶與青瓷藝術研究。 劉法星癡迷於極品越窯青瓷的「秘色釉」,經過長達13年的釉色配 方探索,在2017年成功燒製出高溫半亞光釉瓷器,隨後在此基礎 上又成功燒製純亞光釉瓷器。目前,他已積累了半亞光、純亞光共 20多款不同釉色配方新成果。此外,不同於常見的亞光釉瓷器採 取的低溫燒製方法,劉法星還掌握了青瓷1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 窯燒技藝,燒製出的亞光和半亞光釉越窯青瓷,釉色古樸純正,玉 質感強。 夜幕初降,街角一座不起眼的二層小樓裏透出五彩的光。散 步路過的居民們被熟悉的鄉音和曲調吸引,走近發現樓內「別有洞 天」——剪紙、布貼畫、香包等極具本地特色的手工藝品被裝點在 牆壁上,非遺傳承人們在一旁飛針走線、吹拉彈唱,給好奇的來客 們展示各自的拿手絕技。這是一間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的非遺 工坊,坐落在縣城人流密集的街巷上。它由華池縣文化館在2022 年設立,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無論是巷陌深處的蒼蠅小 館,或是入選米其林指南的星級 餐廳,要想在成都街頭檢驗一家 川菜店是否正宗,莫過於點上一 份川人家家會做的回鍋肉。 在一家打著「三代人都愛吃的 回鍋肉」招牌的川菜店內,廚師 王加強正為徒弟演示回鍋肉的做 法。見方塊子的二刀腿肉合著薑 蔥、料酒、花椒慢煮至七分熟後 撈出,切成銅錢厚的薄片回鍋爆 炒,甜紅醬油、郫縣豆瓣賦予靈 魂,升騰的煙火氣中,肉片在高 溫下卷曲成「燈盞窩」狀,再撒上 一把脆嫩蒜苗,為這道色澤油潤 的菜肴添上一筆爽意。 與回鍋肉「死磕」30年的王加 強至今仍收藏著老校長手寫的回 鍋肉菜譜。在他看來,回鍋肉易 學難精,除了要嚴格掌握煮肉的 火候,回鍋過程更需行雲流水般 控制在兩分鐘左右,用猛火逼出 二刀肉(指切掉豬尾巴那圈肉,靠 近後腿的部分,因為是第二刀, 俗稱二刀肉)的軟糯、焦香,入口 化渣。 隨著時代變遷,回鍋肉的食 材搭配也早已不局限於蒜苗,苕 皮、鍋巴、土豆、豌豆、秋葵、 豆腐乾等都可入鍋,與二刀肉片 熱辣共舞。中國烹飪大師王開發 說,數十年來川菜從原材料到廚 具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代代廚 師亦不斷探索改良。種種守正創 新,正是源於數千年來烙在中國 人心中的「飲食密碼」——食不厭 精,膾不厭細。 當然,回鍋肉之所以能成為 川菜第一菜,除了美味,更因這 份舌尖上「油然而生」的幸福承載 著川人的集體回憶。出生於市井 江湖,回鍋肉亦能登堂入室,向 四海傳播。 ◩䔅⩱┬銏閣㺥篥䪫 ■甘肅省級非遺南梁說唱的傳承人 們在排練新曲目。 新華社 㸩䊬䉇ꮲ㎈Ꜻ舸 气偠䉗◪☊溫㕔 䍵䍵勏䭍鴚忀嵥溼㎌䏀堦劕 「ꈿ」 㝍 ꯺跖㝕䊘偣㠻做 探索13年 釉色純正 玉質感強 鱴癇⺜殱糊偈虝 ▍本報訊 ▍ ▍本報訊 ▍ ■廚師展示川菜回鍋肉。 中新社 ■劉法星在松陽縣家中的工作室內展示自己的純亞光釉瓷器系列作品。 本組圖片來自新華社 ■從礦堆中找到用來配釉的礦石。 ■正在為用來配釉的原礦粉稱重。 ■正在查看調製的釉水比重情況。 ■正在工作室內為瓷器素胎上釉。 ■劉法星搬運上釉後的瓷器素胎。 ■在松陽縣家中為瓷器素胎噴釉。 ■在查看新出窯的純亞光釉瓷器。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