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 02.19.2024 星期一 港聞 ▍本報記者林劍香港報道 ▍ ⶨ⧲鬙鰱侓䍠顇庿嵟꜁澉ꪛ佻 社福支出10年暴漲逾倍 議員倡綜援停加「半糧」 葉劉反對「賣家當」:售公屋或令輪候時間更長 䌑⯽庿赝忷鰱晧暾饘մ⪬⦜䈰劋㸫⫙ꪛ⮋ 庫房持續見紅,政界有聲音提出可出售部 分公共資產,其中民建聯建議政府「積極研究 盤活旗下資產」,又提出重推公屋租置計劃, 估計每年收入可達100億元。其實回歸初期政 府也曾出售部分資產,將一些公共服務改由私 營或半私營運作,但結果好壞參半。 過去經驗衍生多種問題 1999年《預算案》,時任財爺曾蔭權提出公 營機構私有化,建議公開招股將地鐵公司(今 稱港鐵)部分股權私有化,政府保留最大股東 地位。其後「市場主導,政府輔助」成為政策方 向,促使2004年政府將部分原屬房委會資產的 屋邨、停車場證券化,組成「領匯」(今稱領 展),以填補停售居屋後房委會面對的財政困 難。其他例子包括租置計劃出售公屋、隧道公 私合營等。 政策原意是透過出售公共資產,以私人市 場力量提高管理效能,同時為庫房帶來收益, 部分收入數額可觀,例如現時政府每年從港鐵 取得約50多億元股息。不過有聲音批評,公共 服務交由私人管理後,商業利益凌駕民生所 需,例如領展多次拆售物業,導致部分停車場 及商場租金上升;租置計劃則衍生雙重業權問 題,管理困難。 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早前指,出售公共資 產有重大風險,例如當年向領匯出售屋邨商場 和停車場,衍生管理及收費爭議。她補充指, 公共資產賣少見少,「賣家當」方式不能持續。 對於再次出售公屋,她說不排除有些公屋租戶 有興趣購入單位,方便轉讓給親人或套現,但 輪候上樓人數眾多,包括不少「赤貧」劏房戶, 賣公屋或令他們輪候時間更長;況且新公屋條 件不錯,特別是地點好的屋邨,現時房屋署負 責管理及維修。她指有時租公屋比擁有更好, 很多租戶根本沒誘因購入。 經濟學者李兆波指,這些公共資產一旦出 售很多時「返唔到轉頭」,現實上政府未必管得 住私人公司,最終可能反過來影響社會民生以 至公共政策執行。立法會議員洪雯則指,拆售 公共資產帶來的負面效應有目共睹,政府如要 再做必須先深刻檢討過去不足,例如要衡量是 否值得為了一時收益而放棄長期租金收入。 政府對上一次經歷連年財赤,要數回歸初 期亞洲金融風暴後,由2000/01年度至2004/05 年度的連續5年赤字。當年政府採取「減赤」政 策,時任財爺梁錦松提出多項具爭議政策,包 括立法為公務員減薪,結果觸發3萬公僕上街。 2002年《預算案》,梁錦松建議公務員減薪 4.75%,以減少全年約60億元開支,引起強烈 反彈。幾經波折,政府與公務員團體就「033」 減薪方案達成共識,即2003年凍薪,其後2年 各減薪百分三。 當時政府亦著力壓縮公務員編制,先後在 2000年及2003年推出兩輪「自願退休計劃」,以 「肥雞餐」勸走資深員工,後者正是梁錦松任內 推出。第一輪批准了約9800名公務員離職,第 二輪則有約5300人離任。 公務員總工會主席馮傳宗表示,政府任何 時間都有權調整公務員薪酬,但過去數年公務 員聘用已有困難,部分空缺長期難填補、流失 率高,亦有聲音指現時公僕福利待遇追不上市 場,再像20年前般「開刀」,非理想做法。他強 調公務員作為政府骨幹,一向忠誠執行政策, 協助特首施政,若士氣持續受打擊對管治非好 事。 另一措施是縮減政府開支,梁錦松在2002 年向各政策局派發「營運開支封套」,要求各 問責局按翌年原來預計開支水平減1 . 8%。 現屆政府則推行「資源效率優化計劃」,扣 減其2024/25年度經常開支資源的1%,並將 2025/26年度額外扣減1%。 財爺表明不會引入消費稅 梁錦松在2002年《預算案》宣布調高葡萄酒 稅率,預計全年帶來7000萬元額外收入,唯 唐英年接任後,分兩階段取消葡萄酒稅。該年 《預算案》也曾提出對使用陸路關口設施的旅客 收取邊境建設稅,料每年帶來超過10億元收 入,最後無下文。 梁錦松翌年進一步擴大加稅範圍,包括薪 俸稅、利得稅、汽車首次登記稅、飛機乘客離 境稅等,並建議開徵商品及服務稅。今次《預 算案》諮詢,自由黨建議開徵海陸空離境稅, 財爺陳茂波早前已落閘,認為會影響大灣區融 合,又表明不會引入消費稅。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本月28日 公布,面對疫後經濟復蘇慢、賣地及 印花稅收入大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早前已預告,本年度赤字將達千億 元。《星島》一連數日前瞻預算案焦點 議題,首集綜述公共財政危機。政府 財政開支於過去10年的增幅,遠遠 拋離收入增幅,其中福利開支更急增 110%。有議員認為,政府要承認財 赤屬結構性,特別是人口老化嚴重, 必須削減非必要開支,部分措施如綜 援、生果金應停止再出「半糧」。 (年) ■葉劉淑儀 指公共資產 賣少見少, 「賣家當」 方式不能持 續。 ■人口老化下,香港社福開支持續 增加,對庫房形成壓力。 ■2元乘車優惠受惠者急增,本 年度預算開支高達67.2億元,與 計劃啟動之初相比增幅逾12倍。 2元乘車優惠計劃過去10年開支 *自2022年2月底起,計劃擴展至60至64歲人 士,以及可在紅色小巴、電車等使用 資料來源:政府財政總目 2013/14 5.1 億 2014/15 5.8 億 2015/16 8.7 億 2016/17 9.9 億 2017/18 10.9 億 2018/19 12.1億 2019/20 12.7 億 2020/21 10.2 億 2021/22* 14 億 2022/23 (修訂預算) 30.7 億 2023/24(預算) 67.2 億 2013/14 2017/18 2015/16 2019/20 2022/23 (修訂預算) 2014/15 2018/19 2021/22 2016/17 2020/21 2023/24 (預算) 8,000 6,000 4,000 (億元) 4,335 4,709 4,356 6,078 8,096 3,962 5,318 6,933 4,621 8,161 7,610 4,553 6,198 4,500 5,909 6,038 4,787 5,998 6,936 5,731 5,642 6,424* 過去10年 政府收入與開支 備註*:未計及賣綠債所得 資料來源:政府財政總目 開支 收入 過去10年度收入增長:41.09% 過去10年度開支增長:75.55% ■政府財政開支於 過去10年的增幅, 遠遠拋離收入增幅。 ■財赤下會否向公務員開刀再成焦點,但工會 指若士氣持續受打擊對管治非好事。盧江球攝 本報統計,政府本財政年度總開支與 10年前相比,增幅高達7成半,由 2013/14的4335億元,增至2023/24預算 的7610億元,遠高於同期收入增幅;經常 開支增幅更高達97%,由2013/14的2844 億元,急增至2023/24預算的5601億元, 接近翻倍。截至去年12月底,財政儲備為 6925億港元,比高峰期的1.1萬億元大跌 約37%。 醫療開支因疫情翻倍增長 與10年前相比,三大範疇總開支增長 分別為社福(110.8%)、醫療(132.4%)、 教育(49.2%);醫療開支增長主要與新冠 疫情相關。社福範疇方面,社署是最主要 開支來源,本財年該署經常開支預算達 1090億元,比起2013/14年度的510億元, 增長114%。細看社署開支比例最高的項 目,是向嚴重殘疾及高齡人士提供津貼的 「公共福利金計劃」,本年度處理個案多達 136萬個,比10年前大升7成;預算開支達 509億元,與10年前相比,升幅更達驚人 的189%。 上屆政府福利開支急增,有兩個影響 深遠的政策改動,分別是自2019年起實行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以及將2元乘車優惠 的長者門檻由65歲降至60歲,兩項政策所 涉開支均計入運輸署。其中公共交通補 貼,本年度預算開支為42億元。 至於2元乘車優惠,2013/14年度開支 僅為5.06億元,但本年度預算開支便高達 67.2億元,增幅逾12倍。由於60至64歲長 者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所付的原價是正價, 因此政府須補貼的金額以倍計,政界曾質 疑人口老化加上公共交通加價,2元優惠 如無底深潭。政府去年起加強打擊濫用, 運輸署去年6月至今年1月底與公共交通營 辦商進行約340次聯合執法;港鐵同期行 動中,共向3820名違規人士罰款。 陳茂波早前表示,諮詢期內絕大部分 意見都認為「唔需要做」大規模紓困措施。 去年提出檢討公共財政議案的選委界議員 管浩鳴表示,政府首先要承認財赤是結構 性問題,指香港人口結構已變,未來10年 長者人口較現時多100萬人,對醫療、社 福開支影響極大,加上移民潮下中產納稅 人流失,政府要全盤計算。 管浩鳴促請政府減少非必要開支, 例如公立醫療要向病人收回更多成本、 暫停向綜援、生果金及長者生活津貼申 請者派「半糧」,認為負責任政府須向社 會說出真實情況。去年預算案向領取綜 援等人士發放額外半個月津貼,額外開 支約27億元。 議員洪雯指出,過去數年政治矛盾 大,福利成為政府和建制陣營爭取支持的 手段,但在低稅率下這個情況非常不健 康。社福界狄志遠則認為,社會最大問題 是資源不合理分配,貧富懸殊居世界首 位,福利是作為最後安全網,讓資源流向 基層。 政府實行低稅制,又想維持 高福利,邏輯上有矛盾。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 研學人李兆波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