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A20 02.19.2024 星期一 港聞 陳國基在人才專題分論壇致辭時表示,於 構建培訓和研發基地方面,由2024至25 學年起,特區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 生限額,將提升一倍到40%,讓更多內地以 至全球學生到香港升學;而廣東省在2019年 開放多個重大科技專項,至今已經批出4.5億 元人民幣的資金過境,支持香港的大學和科 研機構進行研發或建立實驗室。 另外,特區政府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 證計劃」,陳國基表示,至今已經收到超過 24萬宗申請,批出14萬宗;至於非中國籍的 香港居民和香港註冊公司的外國人員,可以 申請「一簽多行」簽證,措施推出3個多月以 來,已經批出約1.1萬宗申請。 爭園區試行專屬跨境政策 陳國基又指,香港特區一直跟深圳緊密 合作,推動合作區在「一國兩制」下發揮「一 區兩園」的優勢,爭取試行專屬跨境政策。 在香港園區方面,第一期規劃已經初步完 成,涵蓋生命健康科技、產學研等片區,並 提供人才住宿、商業和相關附屬設施。香港 園區的首3座大樓將由今年年底陸續落成, 期望可以吸引更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匯聚。 對於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表示,攜手港 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有份出 席的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認為,應做到人才 雙向流動,香港人才可以與大灣區,尤其深 圳對接,至於內地精英亦可到港發展,在河 套區做到人才流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18日於深圳出席 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他表示,香港與 廣東省以及大灣區不同城市,通過四大方 向將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 勢。他表示,在建立人才合作機制方面, 特區政府致力加強人才培養、交流等多方 面的工作,加快人才發展深度融合,並計 劃於5月舉辦「全球人才高峰會暨粵港澳大 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8日發表網誌,指 香港月底將舉辦首屆「香港綠色周」,包括 「香港綠色科技論壇2024」及一系列的圓桌論 壇,將有數十間從事前沿綠色科技研發的初 創公司,展示技術與產品,又提到金管局將 與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合辦為 期3日的「亞太區氣候業務論壇」,將有亞太 地區的政商領袖和行業代表,深入探討綠色 轉型中各項重要的金融議題。 陳茂波表示,正透過多個不同計劃支持 綠色科技的研發,包括「創新及科技基金」、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等,就「淨零發電」、節 能綠建、綠色運輸等範疇,已批出逾8億港 元予數百個研發和試點項目。 另外,在綠色金融方面,陳茂波提到前 年在香港安排或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 超過800億美元,其中相關債券佔亞洲市場 35%。 陳茂波表示,近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和海 南省人民政府都在香港成功發行以人民幣 計價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香港正積極探索 以《共同分類目錄》為基礎,建立一套適合香 港、接軌內地和國際的綠色分類框架。 反駁「玩完論」 許正宇:金融業具優勢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18日在電 台節目中表示,全球綠色轉型趨勢不容置 疑,將帶來融資機遇,去年香港全年經濟按 年增長3.2%,疫後復蘇速度不如預期,但不 代表當局不做事,於過去一段時間,政府在 旅遊及消費等方面做工夫,包括於一月舉行 亞洲金融論壇等盛事,希望帶動消費。 許正宇又回應前投行高層的「香港玩完 論」,指香港新一年繼續受高息和地緣政治 影響,政府會繼續推出不同措施,提升金融 行業競爭力和優勢,並透過舉辦盛事,鼓勵 消費。 許正宇指,觀乎宏觀情況的確存在挑 戰,每個地方都正用自己的措施及方式,希 望推動發展;現時香港金融業已持續推出不 同措施,而優勢一直存在,今年是互聯互通 10周年、大灣區規劃公布5周年,當局可檢 視未來有何工作或措施要推進。 許續謂,「即使我們面對乜嘢變化,永 遠都要準備好,同埋要有自信、自強,不斷 有不同措施,當時機轉,時機嚟喇,自然能 夠把握到!」 綠色周月底登場 數十初創展技術產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8日發表網誌,指香港 月底將舉辦首屆「香港綠色周」。 挗ⶤ䬥☆嵥5劓ꀡ☭䩜溭㺥劋 高才通迄接24萬申請 陳國基:夥深發揮合作區優勢 ▍本報記者香港報道 ▍ 香港園區的首 3 座大樓將由今 年底陸續落成,期望可以吸引更多 國際頂尖科技人才匯聚。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 大棋盤 財赤嚴重下,政府動用公帑一 分一毫,社會都格外關注是否用得 其所。近日政府擬向立法會申請勘 查北都公路工程的研究撥款,被議 員質疑費用太高、耗時太長。有具 專業背景的議員坦言,政府暫無法 說服議會有關工程項目的經濟和時 間效益,往後定必要嚴格把關,免 招市民詬病。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日前討 論北都公路勘查研究撥款申請,涉 及11.3億元開支,包括約3.3億顧問 費、約6.5億工地勘測費、約5,300 萬勘測監管費及約1.03億應急費 等。政府計劃今年3月起向區議會 介紹項目,第二季向工務小組及財 委會申請撥款,年中展開研究。研 究料需時38個月,包括24個月技術 評估、15個月環評、11個月刊憲等 法定程序,以及30個月工地勘測。 會上多名議員質疑研究貴兼 慢,航運交通界易志明坦言,過去 引以為榮的「香港速度」,如今動輒 要十年八載;勞聯周小松質問,單 單顧問費佔3億多元,數字驚人, 又關注到政府時常「外判」工程研 究,建議邀請其他部門人員參與研 究以節省開支。路政署解釋,北都 公路工程規模複雜,涉及大量與新 發展區和基建工程的協調工作,需 較多時間勘查,強調已考慮同步進 行交通影響評估、初步設計和工地 勘察等工作,承諾盡量縮短勘察研 究時間。署方曾詢問不同部門,但 獲覆指無資源開展研究工作,因此 決定聘用顧問。 工務小組主席謝偉銓向筆者 指,原則上議員支持基建,但政府未能有效 說服議員公帑妥善使用,例如議員關注到 勘察研究招標有否足夠競爭性,會否出現 變相「圍標」,但政府沒提供詳細選項給議員 審視,收費細項也欠清晰;對於政府稱已盡 量壓縮時間,但當局提供文件沒清晰列明哪 些工序不能同步進行,外界有疑問是人之常 情。他明言財赤下,社會對資源使用十分緊 張,政府工程撥款須有更多資料及理據。 至於外判問題,謝偉銓指從經濟效益 角度,政府不可能長期「自己養一班人做」, 按項目外判予承辦商是最具效益。工程界議 員盧偉國亦指,顧問公司有其專業,政府人 員不能取代,否則公務員團隊更加臃腫,問 題是政府流程重疊,「一項必須做的道路工 程,要花費大量金錢與人力做研究勘察,更 要花長時間搞環評及處理反對意見,令人氣 餒!」他認為政府強調要拆牆鬆綁,尚未見 效。 不過亦有議員私下說,政府工程項目或 前期研究經常外判,卻欠缺有效監管,最典 型例子當數2018年審計署揭發興建八號幹線 (青沙公路)沙田段一事,在設計和招標過程 出現眾多問題,導致政府需向承建商支付近 3億元額外費用,時任路政署長卻把 責任全部歸咎於顧問公司,這種「責 任外判」行為,不得不慎。 聶風 去年是國家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 周年,「一帶一路」專員何力治表示,過去 10年,一帶一路項目主要集中在基建,現時 做生意的門檻、物流業的門檻較10年前大大 降低,一些「小而美」、商業化、市場化的項 目,可以因而誕生,形容未來將會踏入「黃 金十年」,香港中小企都可以受惠。 何力治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表示,過去5 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司到港設地區總 部,數目每年約有15%的增長,每個企業在 開設公司之前要考慮很多方面,但他相信這 個數字會持續上升。他認為,不少公司未在 香港開設區域總部之前,已經跟香港先做生 意,又認為這些國家利用香港的服務平台進 行經濟轉型,同時以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跳 板進入內地的龐大的市場,而香港作為國家 國際化最高的城市,相信可以吸引其他省市 的企業和人才到香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的公司進行經貿工作。何力治又指,東盟和 中東地區市場合作空間具其他沿線國家成 熟,但認同中亞、北非也是需要進行探索。 䊩鴤鵕⪜묚ꓭⶥ䌑մ✇ⲇ岖:╚㸰⚕値⺇䞒 ■陳國基指 政府5月擬 舉辦「粵港 澳大灣區人 才高質量發 展大會」。 國家數據局聯同中央網信辦等多個部門 早前發布《「數據要素x」三年行動計劃(2024- 2026年)》,強調釋放數據的應用潛能,以數 據驅動高質量服務。香港有電力公司便利用 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AI),預測客戶來電 查詢的繁忙時段、類別和數量等,有助靈活 調配客戶服務的人手。電力公司又試用生成 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分析客戶的電郵內 容,透過用辭識別客戶情緒,並草擬回覆電 郵,推動客戶服務數碼轉型。 現時中電客戶服務熱線中心每日平均處 理超過2300個電話查詢,查詢類型十分廣 泛,簡單如交電費、電費補貼事宜,到複雜 的電表線路安裝等技術問題都有。中華電力 客戶關係經理李艷芬指,現時接獲的客戶查 詢較疫情前增加近20%,「隨著疫後全面復 常,多了客戶搬屋,查詢關於開戶和賬戶轉 名事宜。熱線中心遂積極應用智能科技,以 提升處理查詢的效率。」 近年極端天氣變得頻繁,當遇上超強颱 風或世紀暴雨等情況,亦為熱線中心的人手 編更帶來挑戰。李艷芬坦言,過往面對這些 突發需求時,熱線中心主管主要靠經驗去編 排當值表,未必能夠準確預留所需人手,「有 時候需要在短時間內通知同事,請他們臨時 加班當值。」 數碼轉型提升工作效率 為了解決熱線中心的營運痛點,中電於 2022年底引入「數據驅動營運模式」,推動數 碼轉型,務求提升工作效率及服務質素。中 華電力數碼產品管理經理徐啟康說,該套預 測系統結合了大數據分析和AI技術,利用機 器學習演算法,分析過去5年客戶查詢的數 據,從而預測最多客戶來電的時間、查詢類 別和數量等模式和趨勢,準確度高達98%。「經 過該系統分析數據後,可以預測到例如下星 期一早上大約會接到多少來電、哪段時間是 客戶查詢的高峰時段等,幫助我們更準確和 靈活地預先編排當值人手。」 徐啟康亦以去年香港的極端天氣「世紀黑 雨」為例,團隊在天文台預計將會有大暴雨襲 港時,先利用系統預測客戶在黑雨期間的來 電數量,再參考過往黑雨期間的當值安排, 作出最合適的人手編配。他強調,數碼轉型 有助提升熱線中心的效率及表現,現時有80% 的電話查詢可以在20秒內被接聽,達到中電 的服務承諾。「現時我們在來電高峰時段可以 準確預留所需人手,更可騰出更多時間進行 員工培訓,有助提升團隊的專業表現。」 聊天機械人有助分流 科技進步亦改變了客戶的查詢模式,除 了打電話,客戶還會使用線上平台,期望得 到即時的回應及支援。李艷芬指,中電的聊 天機械人(Chatbot)「超人中中」,以預設回覆 每日24小時解答一般的客戶查詢,並可以分 流處理常見問題。客戶也可按實際情況,自 行選擇「一鍵轉接」,即時與客服人員作線上 對話。人類的語意多變,情感計算(Affective computing)是智能客服需要攻克的難題。中電 現正試行利用Generative AI協助草擬客戶電郵 查詢的回覆,預計下季度逐步正式應用。徐 啟康指,Generative AI能識別客戶電郵內容的 關鍵字,分析客戶在用字上表達的情緒,並 建議合適的回覆,再由客服人員審視。 李艷芬舉例,若客戶在電郵查詢中提及 家人身體不適或正面對困難,Generative AI便 會草擬出有「溫度」的回覆,在用字上表達對 客戶的關懷。「數碼化服務不一定令人感到冷 冰冰和疏離,若能適當應用AI,可以為客戶 提供快捷又溫暖的服務。」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內地近年 重視推動智能科技的「適老化」,盼解決長者 在生活上使用科技的困難。例如湖北省通信 管理局便支持當地電訊企業,就長者日常經 常使用的服務,作出「適老化」的智能改造, 包括推出供長者使用的「一鍵進入」客服熱線 等。當局也組織「愛心講座」,協助長者應用 數碼科技。 事實上,中電也有類似措施協助長者在 生活中應用科技。旗下的客戶服務中心會定 期舉辦免費的「長者智能手機班」,教長者用 智能手機視像通話、查閱巴士班次、家居用 電量、網上賬單等實用技巧。李艷芬分享, 曾有獨居婆婆因看不懂電費單致電查詢,經 客服人員介紹參與「長者智能手機班」,「婆婆 學會用手機視像通話後即時打給移民外國的 孫女,兩人可以見面交談非常開心。」中電亦 設有長者熱線,讓長者客戶可以直接與客服 人員聯繫,獲得協助。 本報記者林家希、攝影葉偉豪香港報道 大數據幫得手AI推動客服快而準 北都公路研究貴兼慢 外判文化惹關注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