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A7 06.14.2024 星期五 特別策劃 有別於普遍認知中的龍舟競渡,淇澳村以 五日連續的慶典,自農曆五月初一起 至初五,緩緩鋪陳出一場與眾不同的端午禮 贊:村民們通過祭祀、鄰里走訪、歡慶活動 與巡遊儀式,攜手編織了一幅多彩斑斕的民 俗風情長卷。2013年6月,淇澳端午祈福巡 遊入選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5年6月,又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 表作名錄。這一認定不僅提升了活動的知名 度,也為其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和 保障。 與抗英勝利「相伴而生」 淇澳端午祈福巡遊不僅承載著濃厚的歷 史情感,還銘記著一段英勇抗爭的光輝篇 章。1833年前後,淇澳島村民與入侵金星門 靠泊囤煙、野蠻登島的外國(主要是英國)鴉 片商販的抗爭事件不斷發生。 據相關史料記載,1833年10月13日中 午,「有夷人入村爭買什物,恃蠻捉去郭明 秋,放槍致傷黃亞仰,搶去黃牛四隻」,被 村民蘇上品等人發現,遂將偷牛之人捉獲帶 回村內。下午,50多名夷人擁至村內尋釁滋 事,被村民群起逐走,其中一名在撲戰毆打 過程中被戳傷殞命,同時也有村民被夷人放 槍打傷和捉拿上船。此後,夷人公然叫囂「此 村不肯順從,應即覆其巢穴」。在「海斯夫人」 號英船船長赫克托指揮下,英人糾集所有人 員、武器駁艇直撲淇澳村,施放槍砲,打爛 房屋門扇。淇澳村民早有防備,趁敵船抵近 之時,村民眾砲齊發,誓死奮戰,打得夷人 「駛回各船」。 鴉片商販不得不舉白旗上岸 談判,以求私和,並作 出賠償。 後來,淇澳村民用賠款補助受傷村 民,修復毀壞宗祠、民房,並修築 了現在仍在使用的白石街。 抗英勝利後,從翌年開始, 淇澳村民以引用嶺南民間洗菩 薩的民俗活動來紀念抗英勝 利,到1863年,除籌辦抗英勝 利30周年紀念日外,還籌辦第一 屆端午民間祈福巡遊。這年的端 午清晨,祖廟前人聲鼎沸,村民們 舉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各式旗幟 向天祭拜後,抬著菩薩,擂響獅鼓,沿街 祈福巡遊,所到之處,人山人海,場面壯觀。 在珠海唐家灣鎮淇澳村,一項跨越兩個世紀的民俗盛事——淇澳 端午祈福巡遊,依然熠熠生輝。自清道光年間萌發,至同治三年 成形,它不僅是悠悠歷史的迴響,更是淇澳村民世代相傳,對 和平安寧與健康福祉的深切祈望。 傳統非遺承載厚重歷史 淇澳祈福巡遊有著自己的一整套儀式: 在農曆五月初一的曙光中,淇澳村沐浴在 一片寧靜而莊重的氛圍裹,村民們滿懷虔誠 地拉開了端午祈福巡遊的序幕。他們細心地 清洗著祖廟、東澳古廟及天后宮內的水潮爺 爺、天后娘娘、諸葛武侯、蔡二將軍等神 祇,將其恭敬地安置於各坊的行宮,靜候三 天的虔誠供奉,直至端午佳節正日,這些神 祇乘坐華美的轎輿,踏上莊嚴的巡遊之路。 唐家灣地區的俚語「不怕淇澳人,就怕淇 澳神」,揭示了村民們對超自然力量的深深敬 畏。在這片土地上,神明是歷史與民間故事 中的主角。淇澳雖小,廟宇卻星羅棋布,從 祖廟延伸至天后宮,觀音閣、文昌閣、東澳 古廟,每一座都是信仰與歷史的交融之地, 供奉著從天后娘娘到諸葛亮等眾多神祇,尤 其是水潮爺爺與蔡二將軍,兩位源於奇遇與 巧合的本土神靈,更顯獨特。 水潮爺爺的傳奇始於一次颱風後的奇 跡,一尊隨波逐流的木雕菩薩選擇了淇澳為 棲息之所,村民視之為天降神跡,自此在祖 廟中享受永的香火。而蔡二將軍則是另一風 暴的饋贈,一位武將形象的菩薩得到蔡姓村 民的庇護,終在天后宮中落腳,化身為村民 的「守護神」。 巡遊的程序嚴謹而充滿儀式感。從祖廟 門前開始,供品整齊排列,待吉時一到,村 中長者引領眾人祭拜天地神明,砲仗轟鳴, 莊嚴肅穆與熱烈交織。村民們紛紛上前, 上香、行禮、默默祝禱,將心中的祈願寄託 於嫋嫋香煙之中。緊隨其後,伴著金壺、金 龍、醒獅的指引,巡遊隊伍依東溪坊、中行 坊、旗西坊序列行進,穿行各聖所,砲仗聲 聲,供奉連連,共祈家安業旺。文昌閣與觀 音閣前,隊伍駐足,舞獅祈福,為學童祝來 年學業有成,場景莊重熱烈,充滿儀式感。 整個巡遊過程中,鑼鼓震天,鞭砲聲 聲,一片喜慶祥和,更有專人著傳統長衫, 沿途派發平安米、平安茶、平安符以及祛百 病酒,將福祉播撒至每一位村民手中,共同 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巡遊完畢,供品會 被分享給參與祭拜的村民,寓意著將平安與 吉祥帶回家中。 端午祈福巡遊是淇澳村的文化瑰寶,蘊 藏於請神、備物、互訪至正式巡遊的每一個 細節,滿載深意。例如,「五生五熟」供品就 是淇澳端午祈福巡遊的獨創,靈感源自當地 半漁半農的生活,「五生」取自各農戶家裹所 養生豬的五種器官,精心製作成形,以豬肺 加工成孔雀開屏,豬肝豬心加工成長壽龜, 豬腰網油加工成鯉魚跳龍門,豬肚加工成長 命壽星公,豬小肚加工成仙桃;而「五熟」則 採集當地五種時令鮮果,既展現村民的款客 之道,又凸顯自給自足的能力,象徵著以飽 滿的熱情和豐饒的物產,真誠相待八方來 賓,淋漓盡致地彰顯了淇澳村端午祈福巡遊 的獨特韻致與深邃的文化內涵。 端午祈福巡遊不僅是一次盛會,更 是人們心靈的皈依。淇澳村史館管理員 蔡銀結在踏上這一崗位前,未曾洞悉這 片土地潛藏的豐富歷史。她曾在外經商 多年,但心中對家鄉的眷念卻未曾消 散。回歸鄉土,她意外地在這份工作中 重逢了被歲月深鎖的文化瑰寶,淇澳的 過往在她的眼前徐徐展開,一磚一瓦都 訴說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蔡銀結講述,端午祈福巡遊的傳統 一度中斷。幸運的是,文化的根基並未 因此斷裂。2010年,為保護和傳承非物 質文化遺產,由淇澳老人協會牽頭,重 啟了這中斷六十載的傳統慶典。歷經 十五載春秋,這一文化盛事得以薪火相 傳,重綻光彩。蔡銀結說,每次報名, 村民們都非常積極,隊伍排成長龍,「大 家參與祈福巡遊的熱情越來越高」。 籌備這場巡遊,是全村動員的壯 舉,也凝聚著高新區文化和旅遊部門的 努力,從精雕細琢的道具到浩蕩巡行的 隊伍,每一步都凝聚著眾人對非遺保護 的堅持。在高新區文化中心等多方努力 下,唐家灣的非遺保護工作成績斐然, 目前已有十項市級非遺項目,其中兩項 入選廣東省級非遺名錄。 自2009年起,珠海高新區借力古建 築,設立多處省市級非遺傳承基地,並 在學校內開闢傳承點,深化非遺教育。 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如2021年 推出的祈福巡遊文化創意產品,以及 2023年啟動的「唐家灣記憶」數字化長卷 項目,利用現代技術讓非遺觸手可及, 實現文化的時空穿越。 傳承人鍾玉仔視巡遊為自然敬畏與 鄉愁情懷的雙重表達。他親赴校園傳播 祈福巡遊的文化精髓,而孩子們亦能在 活動現場親身參與,如2022年首次設立 的學生方陣,兆征紀念學校的學子們高 舉寓意美好的小道具,不僅展示了「非遺 進校園」的豐碩成果,也寄託了人們對下 一代傳承文化的厚望。 祈福巡遊並非簡單的文化活動,而 是承載著深層的社區意義和文化傳承。 在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 發展中心主任張明遠教授看來,淇澳端 午祈福巡遊習俗是淇澳村特有的民俗現 象,也是珠江入海口周邊半農半漁海島 村落文化的獨特代表,地域特色鮮明, 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和保護意義,是粵 文化及粵民俗中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張明遠坦言,文化的根,只有在代 際傳承中才能歷久彌新。非物質文化遺 產的真正保護在於其活態傳承,讓它在 日常中延續,才是最生動的保護方式。 巡遊程序嚴謹充滿儀式感 共祈家安業旺 ╚偖⪮ⶥ鼥ꓨ糊⩱䔅 ⥝簣蕞槁♣溸☆꼹 民俗盛事詮釋地域文化 星島日報海外版 羊城晚報社 聯合編製 文 / 錢瑜 珠海淇澳端午祈福巡遊:跨越兩世紀 村民世代相傳 ■珠海淇澳島。珠海高 新文化網供圖 ■「五生五熟」供品是淇澳端午祈福巡遊 的獨創。 湯曉紅攝 ■珠海淇澳島上的天后宮。 珠海高新文化網供圖 ■淇澳祈福巡遊有自己的 一整套儀式。 湯曉紅攝 ■巡遊隊伍抬著裝有平安茶 的小龍舟(資料圖)。丘旺兵攝 ■淇澳島村民端午祈福巡遊 。 湯曉紅攝 ■巡遊隊伍抬著神轎巡遊(資料圖)。曹雁行攝 ■巡遊隊伍抬著拜神台(資料圖)。 丘旺兵攝 ■巡遊隊伍舞龍祈福。 沈志豪攝 ■淇澳祈福巡遊。 珠海高新文化網供圖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