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 06.16.2024 星期日 港聞 父親永遠是子女心目中的英雄,像 海關督察李澤彥,自小從任職總關員的 父親李立楊口中認識海關的工作,既具 有挑戰性,又可服務社會,故決定子承 父業,投身海關,才知道「原來佢(父 親)以前咁辛苦」,從前父親跟他分享的 執法故事「當故仔咁聽」,現在才真正了 解,與父親更有共鳴,亦感激他多年來 對家庭的付出,希望剛退休的父親可以 真正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李立楊則表 示,兒子成為海關督察後,性格變得更 開朗,父子話題增多,可以盡訴心中 情。 16日是父親節,很多市民會趁機答 謝父親,《星島》訪問了一對海關父子, 細說兩代海關人員的工作及如何傳承 「護法守關、專業承擔」使命。父親李立 楊表示,兒時便立志加入紀律部隊,最 終選擇海關,認為關員的工作內容多元 化,一做便34年。 李立楊指,成為海關人員有很大的 使命感,除了保護稅收、幫助社會,更 從中獲得了不少專業知識,成為香港海 關學院的體能及槍械教官等。海關工作 的其中一項挑戰,是要在完成任務及保 護隊員安全兩者中取得平衡,印象最深 刻是一次搜捕經驗,當時他準備攔截載 有走私貨物的船隻,雖然最終未能截獲 船隻,但成功令走私分子卸下貨物, 「班兄弟安全返嚟,是我最大任務」。 他表示,沒想過兒子會繼承其衣 缽,初時與同任關員的太太十分擔心兒 子,怕他未能適應學堂訓練,形容當時 的李澤彥「文質彬彬,怕他捱不住」,但 認為兒子現時已有明顯進步,「說話有 紋有路」。 李澤彥則表示,從小接觸父親和他 的同事,對海關工作十分熟悉,畢業後 在商業社會與公務員團隊之間作出抉 擇,最終選擇加入海關,形容調查科的 工作極具挑戰性,有次他與同袍在惡 劣天氣下守候至凌晨3、4時,「彼此齊 心,至最後一刻也沒有鬆懈」,最終成 功偵破案件。他又指,海關工作可以直 接接觸市民並提供協助,負責範疇也比 想像中複雜,不過亦因此令工作更具吸 引力,期待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 被問到成為海關人員的特質,李立 楊指,最重要是有興趣,建議年輕人 先了解清楚工作內容,「不要做幾年話 唔啱就走」,又稱海關需要不停轉換部 門,適應力強的人較適合。李澤彥則 認為,海關適合有志服務社會、敢於 挑戰自己,以及具責任與承擔的人加 入。 讚兒成督察後性格更加開朗 由於父親退休前一家3口都任職 海關,需輪班工作,聚少離多,故 很珍惜家人一同休假的日子,會安 排節目,珍惜每次共聚。適逢父親 節,李澤彥亦心存感謝,他表示從 前一直知道父親工作辛勞,加入 海關後,才知道「原來佢以前咁辛 苦,要兼顧咁多」。他又說,從前 父親跟他分享的執法故事「當故仔 咁聽」,現時設身處地才有真正了 解,與父親更有共鳴。李立楊直 言,兒子成為督察後,性格變得 更開朗,父子二人話題亦增多。 李澤彥謂,父親20年來一直 努力工作和照顧家庭,很感激他 一直以來的付出及奉獻。「今年是 父親退休後首年度過父親節,希 望他在接下來的日子,放心將公 務放下,交棒給新一代年輕人, 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 本報記者謝曉雅香港報道 ┯┞埞溸曎曎劕詈┞埞溸曋䠂 「默默付出」「放棄自我」陪伴子女成長 婷䖦䛬䩘銋䕁ⷩ媓 曋〴寛겑宯澁㟗⩾僃傽ꑠ❔ 父親節是感恩父愛的日子,爸爸 對兒子的愛,份量絕不比媽媽少。今 年5歲的佑佑出生時因腦部缺氧,導 致現時只有相等於2至3個月大嬰兒的 體能及能力,不懂得坐直、轉身和 說話,只能用哭聲去表達,更不時 出現痙攣等情況,需要父母24小時 貼身照顧。佑佑的爸爸馮先生決定 辭職全力照顧兒子,但24小時的照 顧壓力,令他患上牛皮癬。雖然醫 生都說不出佑佑將來能否好轉,但 兒子每一個微小的動作,都象徵著 微細的希望,讓馮先生繼續堅持下 去。 今年49歲的馮先生本是電訊維 修員,5年前得知兒子腦缺氧後, 毅然辭職照顧,一家3口只靠不同 的基金資助及向親友借錢度日, 坦言曾埋怨命運為何選擇自己, 但當想深一層,又覺得「可能覺得 我有能力,所以選擇我去照顧呢 個小朋友」。他說,佑佑除了腦 部,還有如吞嚥困難等問題,雖 然聽力無損,唯醫生暫無法確定 其視力是否正常。 馮先生說,與妻子輪流全 天候照顧兒子,每日早上7時半 起床準備當早餐的奶及藥物, 大概8時20分吃完便要出門送 兒子上校車到有特殊需要兒童 的學校,有需要時他會一起上 堂,毋須跟堂便做家務或休 息,4時接兒子回家,然後又 開始準備吃藥及洗澡等,待小 朋友坐下或睡到床上已是晚上 8時,又要喝奶及吃藥,直至 午夜12時餵完最後一次藥和水 後,才有自己的時間,凌晨1時 前便要休息,準備第二天的忙碌。 他表示,不少人建議請人幫忙照 顧,唯他們擔心佑佑的病情太複雜, 每一天可能會出現3、4次痙攣,雖然醫 生說沒有生命危險,但他們必須多加留 意;又提到兒子11個月大時曾在家中無 緣無故嚴重痙攣,更發高燒至42度,凌 晨2時趕赴急症室,醫生指因缺水要送 入深切治療部急救,「當晚真係好驚, 醫生話只能睇佢撐唔撐得住!」最後才 得悉原來佑佑大便不暢順,令他處於非 常緊張的狀態,致身體情況急劇惡化, 自此他們更是細心地照顧,避免類似事 情再發生。 馮先生提到,帶兒子外出時難免要 承受別人的眼光,因佑佑需坐兒童輪 椅,外形較像嬰兒車,坐巴士時曾被車 長拒絕放下斜板,他只能靠自己抬上 車。面對歧視和照顧壓力,兩夫婦都曾 「爆煲」,他因承受太大壓力致患上牛皮 癬,但礙於藥費也無暇顧及自己。 他又提到,佑佑本應不懂轉身,但 有一次他睡在床邊地下,佑佑整個人跌 下床落在其懷裏,「那一刻我真的很害 怕,如果我唔喺下面(接住佢)點算?但 佢可以自己跌落床我又好開心,因為代 表佢會郁,自己轉到身,心情好複雜」。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陳秀琴表 示,不論是護老者還是殘疾兒童的家 長,很多時會把生活焦點放在被照顧者 的身上,忽略自身健康,由於小朋友需 要更細心的看護,成長期間需求亦有變 化,照顧者耗費的心力更大,「好多時 冇留意到自己已經過勞」。她希望大家 能共建照顧者和精神健康友善社區, 「見到有輪椅幫手撳實升降機;或出外 用餐時,讓出方便輪椅的座位」。 本報記者趙克平香港報道 4歲女童心悅上月25日在仁濟醫院縫合傷 口後出現心臟驟停,至今仍在瑪嘉烈醫院兒 童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危殆,不能自住呼 吸,大腦亦受損。心悅父親黎先生15日見記 者時指出,上月28日仁濟在記者會上未提到 醫護將心悅頭部「打側」縫針,質疑或涉及醫 療失誤。他在記者會期間一度哽咽落淚,質 問「為何佢哋唔將真相講出來,點解懷疑我個 女有先天性疾病」,又指「咁美好家庭就咁摧 毀咗,喺我個心插咗把刀,把刀每日都流緊 血」。記者會亦祈望各方為心悅集氣,讓她早 日醒來。 黎先生對事件提出多處質疑,包括仁濟 在記者會所述內容、手術過程及溝通過程, 指仁濟未有交代手術時將女童的頭部向下 壓,而且面部朝下在枕頭上。他又說,出於 信任才前往仁濟進行手術,在手術途中很 清楚看到病人服務助理在護士縫針時,將女 孩的頭部向下壓,但該手術屬小手術,未有 進行麻醉,女孩在手術初時仍不斷哭泣及掙 扎,縫第二、三針時已經沒有聲響掙扎,事 後更沒有意識脈搏,但兩名醫護人員直至結 束仍未發現問題。 協助黎先生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 表示,院方沒有第一時間向家屬清楚解釋事 發經過,而是召開記者會,加上記者會內容 與家屬所見不一,認為溝通欠理想,做法亦 令人心寒;她已要求醫管局和仁濟成立分析 根源委員會,由專家和其他醫院的醫生展開 獨立調查,檢視整個手術的指引是否足夠。 九龍西醫院聯網發言人表示,對事件感 到非常難過,亦理解家屬的心情和感受,聯 網對事件非常關注,會全力跟進及盡力為家 屬提供可行協助。病人聯絡主任及醫療團隊 一直與家屬保持密切溝通,向家屬交代女童 的臨床情況,並在這段艱難時期為他們提供 心理支援。 發言人續指,醫管局早前已委任急症科 及兒科專家檢視為兒科病人進行的臨床程 序,在完成後會提出改善建議。警方現正就 個案進行調查,九龍西醫院聯網正全力配合 警方調查。而女童仍繼續於瑪嘉烈醫院兒童 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現時情況危殆,醫療 團隊正密切跟進其情況。 本報記者香港報道 ■黎先生祈望各方為其女兒心悅集氣,讓她 早日醒來。 ■心悅父親在記者會上一度哽咽落淚,形容 「我個心插咗把刀,把刀每日都流緊血」。 16日是父親節,不少市民會花費心思答謝父親,或一家人 出外慶祝節日。有剛退休的海關爸爸獲兒子繼承衣缽,投身海 關接棒奉獻社會,令父子話題增多;但另一邊廂,則有爸 爸無暇顧及自己身心健康,全力照顧曾腦部缺氧的 患病兒子;還有女兒因醫療事故仍在醫院留 醫的父親,每天憂心忡忡。但無論 如何,他們的父愛都同 樣無比偉大。 辭工貼身照顧患病兒 全職爸爸為愛撐下去 ■馮先生指5歲愛兒佑佑的 能力相等於2至3個月大 的嬰兒,但其每個微小 動作都象徵著希望, 讓他繼續堅持下去。 ■面對歧視和照顧壓力,馮先生表示 他與妻子都曾壓力爆煲。 何健勇攝 ■李立楊表示,沒 想過兒子李澤彥會 繼承他的衣缽。 ■海關父子李立楊(左)及李澤彥(右) 細說兩代海關人員的工作,及如何傳 承「護法守關、專業承擔」使命。 鍾健華攝 將海關使命父子相傳 共鳴大增話題聊不完 面對歧視和照顧壓 力,馮先生夫婦都曾「爆 煲」,他因此患上牛皮 癬,但礙於藥費也無暇顧 及自己。 李澤彥表示,從前一直 知道父親工作辛勞,加入海關 後,才知道「原來佢以前咁辛 苦,要兼顧咁多」。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