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A7 06.16.2024 星期日 廣東風情 1957年,27歲的美國人科恩帶著一 台16毫米的攝像機,輾轉9天到中國。 科恩自北向南,走訪了北京、南京、上 海、杭州、武漢、廣州等八個城市。在 科恩拍攝的作品中,有關廣州的內容 約佔20%,鏡頭中有重點工程與知名景 點,也有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所。 1978年,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 廣州得風氣之先,成為全國第一批沿 海開放城市,創下無數個體制機制破 冰的「全國第一」。 1985年10月,幾個來自西門子的 工作人員在花園酒店租下幾間客房, 憑著僅有的幾台電話、打印機和電 傳機,開始了世界企業的廣州之旅。 1988年,世界日化巨頭寶潔公司將 廣州作為其進入內地的起航點。寶潔在 內地的第一個工廠位於廣州經濟技術開 發區濱河路一號。如今,寶潔公司在中 國內地已有8家工廠,22個分銷中心。 隨後,安利、龍沙、阿斯利康、沃 爾瑪、山姆會員商店等眾多跨國企業、 世界500強逐漸彙聚而來。如今廣州貿易 通達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有4萬 多家外資企業,僅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 強企業就有330多家。 進入21世紀,廣州積極推動與海外 城市層面多邊交流合作,成為外國人心 中的「中國對外貿易中極其重要的洽商場 所」,「國際會客廳」之名不脛而走。 美國《商業周刊》2007年12月報道 說:「即使你不想買東西,廣州也值得 一去。從北京路購物步行街往珠江方向 去,大約有數英里的路程,每到一個拐 彎處,你都會發現自己置身於從未見過 的貿易新區⋯⋯就是這種商業活力,把 中國建設成了全球經濟發動機。」 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2021年廣州經 濟情況特別報告》稱,廣州連續四年蟬聯 「中國最受歡迎的投資城市」稱號。 廣州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僅有的超 過兩千年從未衰落、今天依然繁榮的現 代商業城市。她因開放而長盛不衰,因 包容而生機勃勃,傳統與現代共生,本 土與國際共存,豐富多元的文化力量, 都在這座城市平衡共生,形成合力,助 推廣州成為今日世界的一線城市。 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各國使 節、商人紛紛赴華。當時,廣州是古代 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方第一大港,以此 為起點的「廣州通海夷道」全長約1.4萬公 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廣州日 報》報道,海船從廣州出發穿過馬六甲海 峽,橫渡孟加拉灣,再進入紅海,可到 達北非等地。一大批外國人沿著「通海夷 道」,來到廣州做生意。一時間,廣州海 港桅檣林立,外國人熙來攘往,奇珍異 寶琳琅滿目。 那時,遙遠的歐洲還處在中世紀, 活躍在廣州的外國人以阿拉伯商人(舊稱 大食)為多。相傳,「珠江」就得名於阿 拉伯商人購買「陽燧寶珠」的故事。每年 春夏,阿拉伯商船滿載珍珠、犀角、香 料,從西亞、非洲出發,遠航至廣州銷 售。到了秋冬季,這些商船又滿載中國 瓷器、絲綢等返航。 居住在廣州的外國人還可以參加科 舉。公元847年,曾任嶺南節度使的盧鈞 推薦長期僑居廣州的大食人李彥升參加 科舉考試。次年,李彥升以進士及第。 至晚唐時,僑居在中國的阿拉伯人、波 斯人中,不乏科舉中榜之人。 「住唐」外商互授致富秘籍 宋元時期,廣州海外貿易更為發 達。宋人趙汝適的《諸蕃誌》記載,宋 代,與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有 50多個;元人陳大震則在《南海誌》裏 說,當時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廣州有貿 易往來。大批外國人在廣州定居,被稱 為「住唐」。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穿著 不同的服飾,出入廣州街巷,是一大風 景。不少外商攜妻帶子赴華僑居,甚至 還有本地人與外商通婚。 當時,廣州對外商很友好,外商來 時,地方官熱情歡迎;外商去時,地方 官也會奉上物資與精神獎勵。涉外管理 也很人性化。比如,宋代明文規定「有虧 蕃商者,皆重置其罪」,有發生市舶官 員侵吞舶商利益的,外國舶商可以直接 向官府申訴;外商及家屬可以自由進出 廣州並長期居住,甚至可以購買房產。 當時外商居住的蕃坊就在新築的西城之 內。蕃坊的管理者被稱為蕃長,也是由 外商中選出。蕃長要做的事很多,其中 有一項很特別,就是向外宣傳廣州,邀 請故土父老來廣州一起發財,這算是廣 州最早的國際招商了。 眾多蕃長中,當屬辛押陀羅最有傳 奇色彩。辛押陀羅是位大長老,長期在 廣州做香料生意,發了大財。按照宋人 蘇轍在《龍川略誌》裏所說,「蕃商辛押羅 者,居廣州數十年矣,家資數百萬」。 要知道,當時大宋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 幾千萬貫(緡),可見辛押陀羅財力之雄 厚。辛押陀羅任職蕃長後,第一件事就 是向阿拉伯商人發出大量招商文書,介 紹大宋的外貿政策和廣州的商業環境, 一大批阿拉伯商人受此吸引,紛紛到廣 州「創業」。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辛押陀羅 準備回國。宋神宗念其招商有功,特賜 白馬一匹、鞍轡一副,後來又將其封為 歸德將軍,批復文書還是北宋大才子蘇 軾寫的。遺憾的是,辛押陀羅返回阿拉 伯後就辭世了,把巨額家產留在廣州。 當時有人提出,可按絕戶案處理,將其 家產充公。出人意料的是,蘇軾的弟弟 蘇轍最終裁定,萬貫家產由辛押陀羅在 廣州的養子繼承。此案由此成了當時 廣州乃至大宋善待外商的一段佳話。 105 廣州商貿通全球歷久彌新 棪⺜♂㜾キ귲瀚 塎ꆲ▇㓻脙ⶨ䌑 唐代阿拉伯人遊記 留外商最早記錄 19世紀40年代,法國人伊凡不遠萬 里奔赴廣州,就是為了一覽這座久負盛 名的東方城市,看一看這裏縱橫交錯的 水道以及成百上千的大商船。讓他遺憾 的是,最終他未能進入城牆內參觀,足 跡僅限於城牆外的商貿區。伊凡看到的 十三行商館區,「就像巴黎的林蔭大道, 是廣州最熱鬧最整潔最富裕的商業中 心」。 清末民初,廣州得風氣之先,是中 西文化交融最為繁盛之地。日本學者菊 池秀明曾以「南來之風」一詞,形容當時 廣州接受外來科技新知的盛況。 特別是20世紀初,清朝滅亡後,民 國政府鼓勵海外華僑回國興辦實業,一 大批多年在外國打拚的華人大膽引進外 國先進技術和設備,在廣州陸續興辦工 業、商業、交通業、金融業、房地產 業,中國第一家火柴廠、第一家電燈公 司、第一家橡膠公司等均出現在廣州。 1936年到1937年間,美國人哈里 森.布朗華用攝影機記錄了當時廣州的 城市面貌,給很多外國人留下「繁華都 市」的印象。 在他的鏡頭下,當時的珠江渡船密 集,江畔海關大樓巍峨壯觀;長堤一帶 高樓林立,其中高16層的愛群大酒店因 建築風格獨特,曾雄踞廣州第一高樓寶 座長達30年之久。 在西關槳欄路上,布朗看到,行人 熙熙攘攘,兩旁商鋪熱鬧非常。他發 現,這條街道只有300米,卻被稱為「小 米蘭」,其商業繁榮以及在人們心目中的 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锟ꬨ銏䉇錻饶㸰稍躗մꡙ꾁阿ꛉ蕥兎緿襬 粵商英語流利 珠江繁盛如泰晤士河 歐洲15世紀後進入大航海時代,大 批歐洲商人直接到廣州與本地人貿易。 明萬曆至崇禎年間(1573年—1644年), 廣州每年舉行定期集市,僅明萬曆年 間,葡萄牙人每年收購並運往印度的中 國生絲達3000擔,到明崇禎年間,每年 增至6000多擔。 明代的「廣交會」成為珠江上的一道 獨特風景線,商人、傳教士紛至遝來。 在他們筆下,廣州既是水上之城,又是 中國陸海貨物集散地。 今十八甫路上的懷遠驛遺址就是明 代廣州接待外商的場所,被譽為當時的 「國賓館」。明代廣州是中國最大的港口 城市,「涉外接待」任務繁重,作為「洋 人」主要下榻地,懷遠驛僅房屋便有120 多間,陳設更是富麗堂皇。如今,這裏 還剩下一條街巷和後人修建的文化牆。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廣州再 次「一口通商」,珠江更為繁忙,廣州成 為歐美商人心目中的「世界貿易交流大都 會」。清代廣州「一口通商」12年後,英國 人威廉.希基跟隨商船到廣州遊玩,他 將珠江與倫敦的泰晤士河作了比較:(廣 州)河道景色,就如倫敦橋下的泰晤士河 一般繁盛,「長河上大大小小的船艇綿延 數裏,令人歎為觀止。」 1784年,美國商人莫里斯聯合紐約 商界,購置一艘重達360噸的商船遠航廣 州,特意取名「中國皇后號」。同年8月抵 達廣州黃埔港。翌年滿載中國茶葉等貨 物返航。這些貨很快被搶購一空,莫里 斯賺得盆滿缽滿。當年阿拉伯人的「廣州 夢」又在歐美重現,一些新建的城鎮甚至 被直接命名為「Canton」,這是當時廣州 一詞的英譯。直到今日,「Canton」一詞 仍是公認的廣州英譯名之一。 在「中國皇后號」返航約10年後,跟 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赴華的托馬斯在十 三行商館附近逛了逛。他發現,街道兩 旁商店林立,很像威尼斯。「他們所賣商 品的名稱都用羅馬字寫在每家店鋪的門 上。更讓我驚訝的是,大部分商人都能 用英語交談,他們的英語還相當不錯。」 他在書中寫道。 幾十年後的美國人威廉.亨特對這 一看法非常贊同,「從內地來的貨船、客 船、政府的巡船和花艇,其數目是驚人 的⋯⋯這條江給人一種極好的感覺—— 活動毫不停息,生機勃發,愉快歡暢」。 在《舊中國雜記》一書中,亨特極力塑造 了廣州這一生機勃勃的中西貿易交流大 都會的形象,獲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創辦於1957年,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被譽為「中國第一展」。 ■廣州舉行的中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 裝備展覽會上,外商關注新成果。 ■宋代用於外銷的西村窯鴨形粉盒。 ■光塔路有一面記錄蕃坊景象的浮雕。 自秦漢以來,廣州始終以海納 百川、兼容並蓄的姿態,塑造開放 包容的城市國際形象。兩千多年的 對外開放,也讓廣州形成相對成熟 的國際化觀念、世界眼光和全球視 野,成為當代廣州建設國際化營商 環境的重要基石。 ꄠꇅ䏼☆劋瘏⺛մ㺥槁嵛ⲇ▇㓻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