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A14 06.17.2024 星期一 港聞 已潛逃英國的羅冠聰與另外5名在逃人 士,早前因涉嫌干犯危害國家安全罪行而被 法院發出拘捕令,港府近日再刊憲,撤銷6人 的特區護照。消息指,羅冠聰母親位於東涌 逸東(一)邨的公屋單位被政府收回。房屋署 回覆《星島》查詢時證實,有關單位曾出現欠 租違反租約的情況,署方今年3月發出遷出通 知書終止有關單位的租約,並於6月完成相關 程序後收回有關單位,而在一般情況下,在 收回空置的公屋單位後,該署會在完成翻新 工程後編配予其他有需要的家庭。 警方國安處於去年7月初獲法庭批出拘捕 令,懸紅100萬元通緝8名身在海外、涉違反 《香港國安法》的人,包括羅冠聰。當時特區 政府發言人及保安局分別發聲明,稱8人「竄 逃」至外地後涉嫌繼續干犯《香港國安法》下的 罪行,嚴重危害國安,又指會連同各執法部 門繼續竭力阻止「竄逃海外的人」繼續危害國 安,包括切斷其犯罪得益和資金來源,「抽出 並追究他們在港的犯罪黨羽」。 施行多項措施針對國安犯 同月,國安處人員亦曾帶走羅冠聰父母 及兄長進行調查,而他們錄取口供後獲准離 開。當時有消息指,國安處行動是為了解相 關人士有否向羅冠聰提供經濟援助,以及是 否作為他在香港的代理人。 直至本月12日,保安局局長行使《維護國 家安全條例》(2024年第6號)第89(1)條及第 89(4)條所賦予的權力,在憲報刊登公告,指 明針對6名包括羅冠聰在內,因涉嫌干犯危害 國家安全罪行而被法院發出拘捕令,並潛逃 英國後仍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 動的人士,施行多項措施「禁止提供資金等或 處理資金等」、「禁止與不動產相關的某些活 動」,即不能有租樓交易、「與涉及有關潛逃 者的合資企業或合夥相關的禁止」,即不能合 夥做生意,及「撤銷特區護照等」。 本報記者林彥汛香港報道 耈⫵舃嬏镫⪬㺒մꈙ䨽翤侅㎈ 袁國勇接受《星島》專訪時率先透露新書 部分內容,憶述6歲時曾被巴士撞傷經 歷,對後來成為傳染病專家影響尤深:當年 媽媽找了一名鄰居、16歲的男生帶他到灣仔 上學,下車時巴士未停定,卻不知何故被該 男生推下車,更被巴士拖行一段距離,隨即 昏倒。袁父到場後卻接他回家,而非送院, 翌日醒來又把他帶到跌打館,將折斷骨頭移 位,形容當時「痛到暈」,回家後整個月走不 了路。 250頁自傳 花14天寫成 他說,讀醫後才發現這種傷原來只需放 著不動,便會慢慢復原,但當時的跌打醫師 沒相關醫學知識,又沒有向他問病歷,「我做 醫生後才發覺,原來那個跌打醫師犯了錯, 他沒有從頭到尾、詳細地將整個病史重組一 次」,了解到要成為一個醫生,就是要如偵探 般將案件重組,對查清問題及治療非常重要。 他形容這段經歷對人生既是啟發,令他 日後參與很多醫學調查,而透過自傳回憶童 年往事,也是「懷舊治療」。自傳以英文撰 寫,長達250頁,每天下班後4時開始寫至8 時,僅花14天便完成。 袁國勇多次參與抗疫工作,其中沙士一 役,他帶領團隊最先確認沙士由冠狀病毒引 起。他憶述,當年有數名醫生染病後情況嚴 重,包括屯門醫院的謝婉雯和大埔醫院的鄭 夏恩,當時二人已插喉,眼見她們最後因公 殉職是很大衝擊,令他覺得更有責任盡快找 到原因。 抗疫講科學 「驚恐係無用」 對於被稱許為「抗沙士英雄」,袁國勇連 聲婉辭,「只係做好我份工」、「無話英唔英 雄」,又覺得英雄不是特別好的字眼,予人感 覺「人們只想要些可作寄託的好東西」。他認 為最重要有兩件事,一是「越接近真實就越安 全,反之則越危險」,永遠要重視科學證據; 二是做決定要科學決策,很多時面對完全未 明的情況下,「驚恐係無用」,反而要透過已 知的事實解決問題,小心行事。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袁國勇獲政府 委任為專家顧問,其後政府推出一系列防疫 措施,包括限聚令、疫苗通行證等,袁國勇 亦支持政府措施,更示範幫自己打針。現在 回想,當中有否不應推行的措施?袁國勇斬 釘截鐵說「睇唔到」,指口罩令、增設社交距 離、邊境管制和隔離、檢測等全部做得對, 沒甚麼問題。對於近年經濟差、食肆倒閉, 有人歸咎於防疫措施過嚴,袁國勇直言這些 指控無意義,指經濟不景是因為欠缺西方、 有錢「魚翅撈飯」遊客到港,與防疫政策無 關,更多是受地緣政治影響。 疫情期間,袁國勇因呼籲打針、認同殺 倉鼠令、應禁絕野生動物在濕市場出售等, 備受爭議,他說當時收到不少死亡恐嚇,最 嚴重是「要我全家死」,歎道「我講嘅嘢兩邊立 場都唔啱聽」,認為有人歪曲其言論,對整體 抗疫成效有很大影響。 無意做官 樂意當專家顧問 向來不想牽涉政治的袁國勇快將68歲, 他說雖樂意幫香港當專家顧問,但無意做 官,形容自己無能力,「無咁嘅(政治)訓練點 去做官?」他說兩年半後應會半退休,笑言 「港大都未必請我,到時再諗做其他嘢」。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政府統計處 推算到2046年,每3人便有1人是65歲以上的長 者,加上公私營醫療比例失衡,醫療系統負荷 甚重。袁國勇建議,18區各建一座樓高30層的 「安老城」供長者入住,讓老人家不必時常進出 醫院,舒適地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程。 袁國勇說,自己不是人口政策專家,認 為應對人口老化問題,亦要思考如何增加勞 動力、吸引外地年輕人;另一應對方法是解 決醫療問題,他支持政府推出基層醫療藍 圖,及早預防和治理,但大家需明白當長者 年紀越來越大,越需要醫管局服務,亦會不 斷增加醫管局開支和負擔。 「起咗,我都入去住」 他建議興建「安老城」,讓長者毋須時常 進出醫院,因每次入院舟車勞頓對老人家「好 傷」,最好不要「運嚟運去」,在安老城內「搭 電梯落幾層就係醫院就最好」。他坦言,長者 去到某個階段應給予紓緩治療或善終服務, 對他們來說才是最人道,「如果起咗,我到時 都入去住」。 至於選址,袁國勇指一幢30層的大樓在 港不難找,且佔地不多,每區建一幢應可做 到。他認為香港家庭面積較小,若能在安老 城內舒適地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程、有良好 服務,起碼不用進醫院「咁慘」。他形容醫院 是危險地方,有大量病人和抗藥性細菌,長 者不懂自理亦容易受感染。 ■專 家 顧 問袁國勇 示 範「 撩 鼻」做檢測 及幫自己 打疫苗。 ■袁國勇透露新書部分內 容,憶述6歲時被巴士撞傷的 經歷,對後來成為傳染病專 家影響尤深。 何君健、葉偉豪攝 倡18區建垂直「安老城」電梯落幾層是醫院 ■袁國勇(前排右三)帶領香港大學團隊,成功破 解冠狀病毒基因排序。 鋣㏔6婷鳰偖돠ベ溭꒜㳴⣩䱳菴 下月出版自傳 講述童年至抗疫心路歷程 ■疫情期間,袁國勇成為傳媒的追訪對象。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越趨嚴重,醫療系統負荷 甚重。 ■袁國勇建議興建「安老城」,更謂,「如果 起咗,我到時都入去住」。 ■每逢出現不明源頭個案,袁國勇均親身到 場視察。 䬲曶㜾㞟䐶䌑㠂┞傽 㐴ꪨ鬼ぜ⯒ 無論是2003年沙士,抑或近年新冠疫 情,袁國勇經常走在前線調查,他長期穿 著同一款灰色及大地色的圓領外套,成為 其招牌造型,究竟這件外套有何來頭,令 袁國勇多年來始終如一呢?他在專訪中解 釋,因覺得穿西裝太過死板、侷促,形容是 「unimaginative」(欠缺想像力),不符合自 己性格,而太太早年購買類似外套經修改 後,再找裁縫訂造,因此在坊間根本「買唔 到」。 袁國勇說,2000年開始穿著訂製外套, 外套有分夏天、冬天版本,衣櫃內各有3、4 件。他指一般做醫生都是穿西裝,但他並不 喜歡。他指西褲配上圓領外套很方便,也不 覺得侷促,對他而言就等於校服一樣的偉大 發明,每天晚上不用思考明天該穿甚麼,笑 言「Life is so simple and easy for me」。 ■羅冠聰及其母。 作為傳染病學權威,袁國勇的名字 早已蜚聲國際,在香港亦家喻戶曉,由 1997年H5N1禽流感、2003年沙士,至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每逢香港爆發大 疫症,總見袁國勇身穿招牌圓領外套, 走在抗疫前線。現年67歲的港大醫學院 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 下月出版自傳《My Life in Medicine A Hong Kong Journey》,講述童年經歷、 從醫生涯、多次參與抗疫過程等。他說 面對疫症,最重要是重視科學證據及決 策,「越遠離事實越危險」。 ▍本報記者陳俊豪、陳嘉洛香港報道 ▍ 當年有數名醫生 染病後情況嚴重,包 括屯門醫院的謝婉雯 和大埔醫院的鄭夏恩, 當時二人已插喉,眼 見她們最後因公殉職 是很大衝擊,令我覺 得更有責任盡快找到 原因。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 傳染病學講座教授 袁國勇 ■袁國勇下月出版自傳《My Life in Med icine A Hong Kong Journey》。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