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舉季,政客們扎堆拜訪華埠的景觀早 已不是新奇,除了走訪都板街、士德頓 街的商戶,有175年歷史、被喻為「龍頭」的中 華總會館,自然成為灸手可熱的「地標」。為 避免過多佔用商董會時間,中華總會館通事 劉榮浩被授權,限定嘉賓發言時間,並要預 先填寫申報表格。 政客們熱衷到中華總會館,被老僑戲稱 為「拜碼頭」。為了能與主席團的七大會館主 席及與會的商董盡快混熟,自然需要一位有 資歷的引路人。在位的總董、中華資深通事 劉榮浩、出任警察委員的中華商董余健全、 資深商董李焯宗、周達昌、歷史文物委員會 主任李殿邦等,往往扮演著引薦及迎來送往 的角色。 政客們到中華總會館追求曝光,最壯觀 的莫過於每兩個月一次的總董交接儀式,無 論是否獲得邀請,政客們無不趨之若鶩。為 爭取華人選票,候選人竭盡全力扮演出懂華 埠、愛華埠、關心華埠的角色。 拉近與華人社區的距離 並不是每位市長候選人的競選經費都能 像李維斯牛仔褲家族後人羅偉(Daniel Lurie) 那樣充裕,不僅在媒體上砸下巨款宣傳廣 告,還在華埠核心地帶開設了一個競選辦公 室,競爭對手們在華埠的一舉一動,羅偉競 選團隊都能了如指掌,及時應對。 競選市長的市參事會主席佩斯金和前市 參事麥法恩、競選連任第一區市參事的陳詩 敏、第三區市參事候選人黎慧心、麥讚明 (Moe Jamil)、李爾德(Danny Sauter)、第十 一區市參事候選人陳小焱、賴天宸、教委候 選人林灼世等等,發揮各自優勢。 陳詩敏把握民生熱點、焦點話題,積極 舉辦不同主題的華文圓桌會議,透過媒體報 道塑造愛民勤政的正面形象;麥讚明的台灣 太太、林灼世的表姐Ann姐,分別成為他們的 「最佳助選員」;黎慧心曾住香港公屋、來美後 努力打拼並獲成功的經歷,在移民社區格外 引起共鳴;佩斯金在康年海鮮酒家舉辦競選 市長籌款晚宴上用粵語高唱《真的漢子》,到 日落區公園與廣場舞大媽扭上了秧歌。麥法 恩回憶在華埠附近成長的經歷,並經常到華 埠購賣美食、探訪散房居民。不同場合,不 同表現,目標都一樣——拉近與華人社區的 距離。 要快速打進華人社區並爭取最廣泛的認 同與支持,幾乎所有候選人都聘請華人作為 競選助理或競選顧問,而且不止一名。華裔 選民徐大華形容,「這些參與助選的華人在實 戰中得到了磨練,為將來培養更多華人參政 提供了成長機會。」 華人助理與團隊吃香 不少競選陣營的華裔助理,往往與社區 聯繫緊密,有一定的人脈、影響力、行動 力,有些更是近年參與政治並嶄露頭角的「悍 將」。林文傑、徐安、招霞、雷千紅等曾並肩 作戰,於2021至2022年先後參與罷免三名教 委高勵思(Alison Collins)、盧佩思(Gabriela Lopez)、莫力加(Faauuga Moliga)及罷免地檢 官博徹思(Chesa Boudin),他們在推動罷免行 動中衝鋒陷陣,成功達成目標。 罷免行動後,原本任職三藩市聯合校區 的林文傑遭解僱,獲第四區市參事殷嘉立 (Joel Engardio)聘為立法助理。2023年3月, 林文傑辭職,加入羅偉的助選團隊,被任命 為「亞太裔政治總監」,助羅偉在華埠社區打 開知名度。 徐安曾受布里德市長委任接替成為教 委,半年後競選教委失利,她創辦了一家非 牟利學校,今年重返三藩市教委競選。 招霞是一家小學的家校聯絡員,今年3 月,她當選華裔民主黨協進會主席。8月上 旬,華裔民主黨協進會宣布背書麥法恩競選 市長,招霞除了為麥法恩助選,更積極的是 組織和參與反對今年三藩市關閉大公路的K提 案。 雷千紅兩年前因未證實住在她參選的第 四區市參事選區滿30日,遭撤銷參選資格, 今年11月參選三藩市市立大學校董,並再次 與招霞聯手,成為反K提案的急先鋒。 在市長候選人中,佩斯金、羅偉和麥法 恩都公開表達反對立場,不過在9場大型集會 上,三位市長候選人都不曾同時出現。 競選連任的市長布里德助選團隊,聘請 年輕的前華文記者毛皓延任亞太裔地方組織 和媒體主任,發揮他在媒體工作的經驗與社 區人脈關係。布里德更充分利用現任官員的 資源優勢,盡可能出席華埠各非牟利機構、 社團、公所甚至同鄉會、校友會舉辦的交接 典禮、慶會,頒發嘉獎狀、發言。 佩斯金聘請小企業主梁家豪(Anthony Leung)擔任華裔社區競選總監,由於過去 20年來代表華埠所屬的第三區,佩斯金在華 埠的知名度早已不容質疑,他也獲得社區住 客聯會等組織背書支持。他已獲得華人民選 官員、前官員和社區領袖支持,包括:退休 法官郭麗蓮、鄧孟詩、州眾議員丁右立、州 財長馬世雲、市參事陳詩敏、前市參事會主 席余鼎昂、前市參事李麗嫦、馬兆光、馬兆 明、鄧式美等,還有方小龍牧師、華協中心 創辦人翁錫智、華裔消防指揮官Paul Chin、 亞裔家援服務處董事會主席張艷珍等。 林志斯反轉再反轉 麥法恩組成由華人職員、顧問與義工相 結合的助選團隊。三藩市民主黨中央委員徐 加儀(Jade Tu)出任助選團經理、美國華裔 工程科技學會會長譚文華(Sherman King)任 亞裔聯絡總監、年輕女將Sylvia Liu任活動組 織主任等,還爭取到華裔民主黨協進會的背 書。他們陪伴麥法恩在華埠、日落區、列治 文區、海洋區、訪谷區、灣景區、寶多麗區 等華裔聚居的社區積極拜票,張貼宣傳海報。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名曾先後擔任華 埠中央警局局長的華裔退休警官,在本次 選舉中公開背書市長候選人,包括譚敬文 (Garret Tom)為麥法恩站台;葉培恩(Paul Yep)和易文耀(Robert Yick)為羅偉背書。 2018年三藩市華裔市長李孟賢驟然病逝 後,林志斯曾舉辦了場餐會,為時任市參事 會主席布里德競選市長籌款,成為當時最早 一批的華裔支持者。6年後時過境遷,林志斯 在這次市長選舉中先支持羅偉,再力推麥法 恩,立場轉變引人好奇。林志斯解釋:「布里 德上任前對選民做出了許多鄭重承諾,但任 內五年多來領導能力有限,導致三藩市的公 共安全崩潰、毒品氾濫、流浪者遍佈全市、 營商環境惡化、市府內部冗員充斥且效率低 下、貪污腐敗風氣蔓延、大企業出走、常住 人口減少、公立學校校系統面臨破產和倒 閉。」 「80萬人口的三藩市,市府公務員就多達 4萬人,人員工資及相關衍生的費用,構成了 龐大的開銷,自然落到納稅人的身上,這也 是導致三藩市未來三年近14億元財政赤字的 主要原因之一。」林志斯還說,「我曾經在不 同場合多次好言相勸,但布里德不是敷衍了 事,就是置若罔聞,越來越令人感到失望。 在羅偉去年宣布競選市長時,林志斯說 「羅偉沒有歷史牽絆,政治素人加上億萬家財 繼承人,希望能為三藩市帶來一股新氣象」, 公開支持羅偉參選。林志斯說「三藩市存在的 問題實在太多,若沒有政治基礎、缺乏經營 管理的成功經驗,要帶領三藩市走出困境困 難重重。」今年3月,麥法恩宣佈參選市長,林 志斯於是宣布支持麥法恩。 不是每場助選都有車馬費 俗話說:「輸人不輸陣」,在各種競選場 合,候選人身邊一定需要一批職業舉牌人。 一些能號召華人長者、精通中英文、有組織 經驗的社區代表備受候選人陣營追捧。無論 是支持不同的市長候選人、還是反對K提案、 支持D提案、支持C提案、反對E提案等,總 能看到一批熟悉的身影。 若遇上一天的早、午、晚都有助選活 動,這些助選團隊就換上不同候選人的帽 子、背心、手舉牌,比較謹慎的還戴上口 罩、墨鏡站在隊伍後面。「收錢做事,低調做 人。」成為這些助選團隊外圍職業助選人秘而 不宣的信條。不是每場助選活動都能收到「車 馬費」,一些經費有限的助選團隊會派發兩個 叉燒包或一張盒飯餐券,「人肉背景板們」也 不計較。「有需要,證明就有價值和意義。」 離11月5日最後投票日剩下一個多星期, 多個最新民調發現市長選舉選情激烈,布里 德、羅偉、佩斯金、麥法恩和世輝始終處於 一共13名候選人的第一梯隊。 在三藩市優先選擇投票制度下,選民可 為所有候選人按喜好排序,令選情倍添變 數,有候選人為此展開結盟策略,即時無法 獲得選民第一選擇,也希望能爭取到第二、 第三選擇。 ▍文 / 圖:記者黃偉江 ▍ 10.27.2024 星期日 B3 星島檔案 選戰背後的華人助選團力量 ■老牌僑領 李兆祥(左) 在華埠為布 里德助選。 ■左起:亞裔聯絡總監譚文華、市長候選人麥 法恩、活動組織主任Sylvia Liu、助選團經理 Jade Tu(徐加儀)、及助選義工,在華埠夜市上 助選。 ■第三區市 參事候選人 麥讚明在台 灣籍太太及 女 兒 陪 伴 下,到中華 總會館尋求 華人僑領的 支持。 ■第三區市參事候選人黎慧心(穿大衣)與助選團隊在華埠夜 市拉票。 ■在華埠花園角廣場上舉辦為佩斯金(左)助選 的活動,身旁是他的鐵桿支持者社區住客聯 會主席梁榮浩。 ■兩位市長候選人佩斯金與布里德在華埠一場華人社區春宴中不期而遇,雖是強勁的對手,但 兩人在公眾場合處理得體,並無劍拔弩張。 ■本月中離投票日還有三周,林志斯(前排中)聯合多個團體,為市長候選人麥法恩(前排左)在華 埠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集會和遊行助選。 ■華人助選團隊成員林文傑(左)在中華總會館月會上,向僑領們介紹市長候選人羅偉(右)。 在華裔佔總人口五分一的三藩市,政治中人都有這種看法:「並 不是每位得到華人社區支持的候選人都一定能獲勝,但沒有華人的支 持,就註定失敗。」今年11月大選,三藩市華人選票成為各候選人的 目標,華埠也成為各人爭取曝光的舞台。 ELECTION 2024 請投票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