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F7 國家記憶 星期天周報 10.27.2024 星期日 畫面瀰漫的硝煙中,身穿飛行員制服的 英雄,獨自面對敵人的包圍,空氣中 仿佛仍能聽見槍聲與炮火交織的迴響。畫家用仰 視的低角度和V字形的構圖,將英雄與敵軍的對 峙表現得極具張力。 身影定格在畫布上,定格在那令人敬畏的瞬 間的英雄名叫閻海文。他是遼寧北鎮人,1916 年出生於滿族家庭,年輕時懷揣報國夢想,於 九一八事變後毅然加入了空軍,成為航校六期畢 業生。作為空軍第5航空大隊的一員,他在淞滬 會戰期間屢次執行任務,面對日軍強大的空中火 力,一直無所畏懼。 1937年8月17日,閻海文執行任務時,駕駛 的霍克-3型驅逐機在上海上空遭到了日軍高射炮 的攻擊,飛機中彈後開始搖晃。他迅速判斷飛 機無法繼續飛行,選擇跳傘逃生。然而,命運捉 弄了這位年輕的英雄,風向將他的降落傘帶到了 敵人的陣地附近。當他落地時,解開降落傘的瞬 間,周圍的槍聲與日軍的喊叫聲就逼近了。 敵人發現了他的降落傘,四處包圍過來。他 趴在一塊小土丘後,拿出手槍,心中已經做好了 戰鬥到底的準備。日本士兵企圖活捉他,逼他投 降。面對幾十名敵軍的勸降,閻海文毫不動搖。 他用飛行員佩戴的手槍擊斃了五名日軍,最後, 彈藥耗盡時,他只剩下最後一顆子彈。他望了一 眼蔚藍的祖國天空,似乎在向大地告別,將槍口 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砰”的一聲,他選擇了 自殺,以身殉國,寧死不屈。這一槍聲不僅震撼 了現場的日本兵,也震撼了每一個聽聞這段故事 的人。 梁又銘的畫作《閻海文殉國》便是對這一歷 史瞬間的真實再現。閻海文的面孔堅毅,手持手 槍的身姿魁偉無畏,他的眼神穿透了戰場的硝 煙,看向了更遠的地方。這不僅是一幅靜態的 畫,更是梁又銘對英烈崇敬的情感凝結。 梁又銘(1906—1984),原名協文,別號愛 蓮軒主人,廣東順德人,出生於上海。與雙胞胎 弟弟梁中銘一同跟隨長兄梁鼎銘學習水彩、油畫 和素描。時局動盪,投筆從戎,卻因才華出眾, 旋即被新改組的黃埔軍校委任為政治部中尉繪畫 員,簽署委任狀的蔣介石曾對他說:“畫筆是你 的武器,以你繪畫的專長,拿筆比拿槍更能發揮 力量。”這一席話彷彿賦予了梁又銘一個自豪的 使命,使他成為一名不著戎裝的軍旅畫家。抗日 戰爭爆發後,梁又銘投身軍隊美術宣傳工作,親 身深入戰地,用畫筆記錄戰爭的真實與殘酷。 《八一四筧橋空戰》 《八一四筧橋空戰》有兩幅,一幅是油畫, 一幅水彩畫。兩幅畫面中,都是幾架日軍戰機冒 著煙,正急速墜落。用精細的筆觸和濃烈的色 彩,梁又銘生動再現了1937年8月14日的那場關 鍵戰鬥,這不僅是一幅畫,更是一段鮮活的歷 史。 這是中國空軍歷史上首次擊落多架日軍飛機 的輝煌時刻。八一四筧橋空戰,是中國抗日戰爭 中的一場著名空戰。在這場戰鬥中,儘管中國空 軍裝備落後,數量不佔優勢,但他們憑藉著無畏 的精神和高超的飛行技巧,在第四大隊隊長高志 航的帶領下,擊落了多架日軍飛機,創造了六比 零的輝煌戰績。 梁又銘用畫筆忠實地再現了中國空軍的英勇 與不屈。在他的作品中,飛行員駕駛的霍克III戰 鬥機盤旋在高空,穿梭於雲層和火光之間,與日 本最精銳的木更津航空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梁又銘的作品不僅忠實再現了戰鬥場景,還 通過藝術手法表現了那種緊張、激烈的氛圍。畫 面中的飛機仿佛隨時可能衝出畫框,帶著轟鳴和 炮火劃破長空。那天,日軍的九六式轟炸機從天 而降,直撲筧橋機場,意圖摧毀中國空軍的基 地。高志航和他的飛行員們奮起應戰,天空中白 光四起,戰機交錯,雙方戰況激烈。 在八一四空戰中,高志航憑藉過人的膽識和 精湛的飛行技藝,親自擊落了數架敵機。他帶領 的中國空軍飛行員們毫不畏懼強敵,以弱勝強, 硬生生頂住了日本海軍的猛烈攻勢。這不僅是一 場勝利,更是一座勝利精神的里程碑。梁又銘的 畫作,賦予了這些英勇的飛行員永恆的生命,尤 其是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 當我們站在畫前,透過那片被煙火遮蔽的天 空,仿佛能看到這些飛行員在空中英勇搏鬥的瞬 間。梁又銘用他擅長的寫實手法,將空戰中的每 一個細節表現得栩栩如生。飛機的翻滾、俯衝、 爆炸的光和煙霧交織在一起,整個畫面充滿了動 感和力量。 梁又銘並非戰地畫家,他的創作源自無數次 對飛行員的採訪和實地觀察。他與中國空軍的聯 繫非常密切,常常出入機場,記錄飛行員的生活 與戰鬥。他的畫不僅是對歷史的見證,更是對抗 戰英雄們的禮贊。每當我們回顧這幅畫時,看到 的不僅僅是那場激烈的空戰,更是中國人民頑強 抗敵、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徵。 梁又銘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寫實的風 格,記錄了這場戰鬥的每一個關鍵瞬間。通過他 的畫作,我們得以重溫那段歷史,緬懷那些為了 國家和民族犧牲的英雄。他不僅讓這些英雄的名 字永遠鐫刻在抗戰的歷史中,更讓他們的精神永 駐每一個見證這段歷史的心中。 《南京八一五空戰》 《南京八一五空戰》和《首都“八一五”空 戰》是同一題材的兩幅作品,一幅水彩和一幅油 畫。與他其他作品一樣,充滿了紀實的力量,卻 又帶有某種史詩般的壯麗。畫面中心,都是被擊 中的日軍轟炸機,尾部燃起了熊熊大火,正向地 面墜落,周圍的天空中,依舊回蕩著激烈的交火 聲,仿佛整個畫面都在震動。 它們記錄的是1937年8月15日,南京八一五 空戰,那場戰鬥是繼前一天筧橋空戰之後,中國 空軍的又一場輝煌勝利。日本的20架九六式轟炸 機從臺灣、朝鮮起飛,越洋轟炸南京,妄圖通過 摧毀南京的重要設施,進一步打擊中國空軍的力 量和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 當時,日軍的木更津航空隊司令竹中龍造大 佐輕視中國空軍,甚至放出狂言:“南可轟炸新 加坡,北可威脅符拉迪沃斯托克,只需三小時 即可全殲中國空軍。”他們認為中國空軍裝備 落後,戰鬥力不堪一擊,“東亞病夫”沒有足夠 的飛行員和訓練水準。正是在這種驕狂氣焰的支 配下,日軍木更津航空隊開始了對南京的空襲行 動。 但他們低估了中國空軍的勇敢與頑強,日軍 的多架轟炸機被擊落或重創,又由於飛行距離過 遠,油量不足,很多飛機甚至無法返回,只能在 半路迫降。過於狂妄自大的日軍,遭遇了他們意 想不到的慘敗。 梁又銘用畫筆捕捉的是那場戰鬥的激烈場 面,把著火的敵機放在畫面中央,就是要回擊日 軍的狂妄。返回,只能在半路迫降,最後以慘敗 告終。梁又銘通過這幅畫,將這一歷史性時刻銘 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中。畫中的每一架飛機、每一 簇煙火,仿佛都在述說著中國空軍為保衛祖國領 空所做出的英勇努力。 《夜襲上海》 1940年的上海,抗日戰爭進入了白熱化的階 段。上海楊樹浦是日本佔領區,也就是敵人的軍 事根據地,島國大兵工廠三井三菱,製造的大砲 飛機,用艦隊運送到楊樹浦,再分發到前線,侵 略我領土,屠殺我同胞。因此滬戰初期,我國空 軍常常去轟炸它,當到達目的地時,敵軍區漆黑 如死城,讓我空軍不易辨識目標,可是蘇州河以 南租界依然燈火通明,可藉此燈光判斷座標,無 異指引我們轟炸目標,可正確轟炸敵軍倉庫及基 地,使敵受創。 梁又銘的作品《夜襲上海》,夜幕下的戰鬥 場景仿佛是飛行員眼中所見。俯瞰的畫面中,上 海楊樹浦的軍火庫被黑暗籠罩,遠處,蘇州河以 南燈火通明,那是外國租界的區域,依然過著繁 華的生活,與前景中的死寂形成鮮明對比。在地 面探照燈,照射飛機腹部光線反射,及夜晚高空 昏暗景象,也形成了強烈對比。運用十七世紀 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明暗法使用,極光反射, 加強效果,大片暗部襯托前景明亮主體的手法, 夜間轟炸機穿梭於地面探照燈,強光照射,反光 及折光的表現,機翼邊緣,用補色原理,加強效 果,直射光及折射光,直接陰影及反射陰影的處 理,控制得當,海洋及天空的昏暗,不影響到飛 機的視覺,如身臨其境,在現場觀望一般,他時 常跑機場詳細觀察飛機,不同的質地在不同的時 光,產生不同的色澤,都一一記錄,作為繪畫時 的參考。完成一幅畫是要費很多的心血,非外人 所能體會。 《南海鷹揚》 這幅畫描繪的是1938年5月10日,在漢口、 南昌的中國空軍組成幾個飛行隊入駐廣東。11 日,中國空軍挾帶炸彈,一日之內三次遠征南 海,空軍勇士對著敵艦以五百公里的時速垂直俯 衝,在炸彈還沒脫離飛機之前,飛機就是炸彈, 炸彈脫離飛機以後,以強勁的威力橫掃敵艦,在 中華空軍健兒猛烈的攻擊之下,日艦受創慘重。 在萬山群島附近炸沉日艦2艘,重創2艘,擊落日 機3架,擊傷3架,中國空軍從此威震南海。 中國空軍在南海海域對日軍進行的一次英勇 轟炸行動。畫面表現的是一架中國空軍戰機與敵 軍艦載機纏鬥的場景。在戰爭的陰影下,梁又 銘的《南海鷹揚》不僅記錄了中國空軍的輝煌戰 績,也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這幅畫作 不僅僅是對那場空襲的紀實,更是對中國軍人無 畏精神的頌揚。通過他的畫筆,那些為國捐軀的 英雄們的身影得以永遠留存在歷史的長河中,成 為我們永遠銘記的民族驕傲。 (未完待續) 【本文由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 https://www.sfpacificwar.org提供】 趙湘君根據梁政均、王小岡提供圖文素材整理撰寫 看 畫 讀 史 ■ 閻海文殉國 1937年,水彩畫 ■ 委任狀 ■ 聘書 ■ 梁又銘 ■ “八˙一四”筧橋空戰油畫 ■ “八˙一四”筧橋空戰 1937年 水彩畫 ■ 南京八一五空戰 1937年 水彩畫 ■ 夜襲上海 ■ 首都八一五空戰 油畫 ■ 南海鷹揚 1938年 水彩畫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