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F8 美利堅見聞 星期天周報 10.27.2024 星期日 今年是女兒張純如逝世20周年,20年前當 我聽到她去逝的消息時,頓時跌入一個 無底的黑洞,悲痛欲絕,只希望隨她而去。我 之能夠從那黑洞裡走出來,繼續活下去,是來 自我周圍的那些愛護純如的人們給我的力量。 那些我不曾認識的陌生人,從美國各地,從世 界各地,以文章和信件溫暖了我的心,給予我 勇氣活下去。我下決心要好好地活下去,為女 兒活下去,繼續她未完的目標。最近重新翻開 這二十年來我收藏的三大盒的報紙和信件,不 禁再次流淚,這是感恩之淚。 2018年,紀念張純如的微信群成立,我遇 到了許多在美國敬慕張純如的華人知識份子, 他們熱心幫我把多篇感人的英文文章翻譯成中 文,在此特別感謝他們,也感謝星島日報在純 如逝世20周年之際發表。因為版面有限,只 能在眾多感人的文章中選擇幾篇,並略微刪 減。 這些文章包括高中生得獎徵文、純如生前 就讀高中的英文課老師在追思會上的演講詞、 美國主流媒體新聞紀者、編輯、作家和教授撰 寫對張純如的懷念和評價等,即日起分三期在 本版刊登。 是他們的筆滋潤了我悲傷乾枯的心靈,在 黑暗的盡頭讓我看到生命希望之光! ——張盈盈(張純如母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書改變我的生活——寫給作者的信 (本文是2005年度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改 變我的生活——寫給作者的信》徵文比賽加州高 中組第一名,作者為Hann-Shuin Yew。) 親愛的張女士: 這是一封遲到的信,它本應在兩三周前落在 您的膝頭,那您就可以有機會展讀,可以聽我告 訴您,您的著作對於全球華人有多麼的重要,您 也就有機會聽我表達我由衷的感激之情。 然而如今南京又增加了一位犧牲者,這令我 深深地遺憾。 和您一樣,南京一直是我潛意識的一部分, 伴隨著我的成長。我的父母偶爾會零零星星提及 「南京大屠殺」這個名詞,卻拒絕細述我的曾外 祖父母和曾叔公是怎樣死在日本人的手中。儘管 如此,我還是瞭解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 京曾經發生的喪失理性的邪惡事件。 不幸的是,這悲劇以前並沒有真正地觸動 我,南京大屠殺對於還是個孩子的我,只是一個 埋藏在上一代人那裡、不敢被觸碰的恐怖話題。 我對那一代人的印象來自於我那個仇恨日本人的 外祖母,她講著我聽不懂的方言,做著一些我不 能理解的古怪事情,比方說她會拒絕踏進一家日 本餐館的門。是的,南京是屬於我不能理解的上 一代人的話題。 直到我的外祖母去世以後我才瞭解她為何如 此憎恨日本人。一位舅公在外祖母的葬禮上講述 了,她如何親眼目睹了自己的雙親被日本兵捆在 一棵樹上活活打死。這並不是發生在南京,而是 發生在中國中部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裡。日本人 的屠殺不只是發生在南京,中國的上百個被遺忘 的村莊裡都曾經發生過他們的殺戮和凌虐。南京 的傷痕遍及中國,被遺忘的較小規模的屠殺在中 國各地不同程度地一再上演。 為什麼只有通過死亡的方式才能學習到這麼 多? 事實上,張女士,我承認,在您去世之前, 我一直沒有讀完《南京大屠殺》這本書。我做不 到! 當我讀到您在書中敘述的暴行,在腦海中想 象那些殘酷暴力的畫面,極度的恐怖和噁心使我 放下了您的書。我也在這場「被遺忘的屠殺」中 失去了長輩,您書中的每句話、每幅照片都能引 起我的共鳴。我花了四年的時間讀完了前四章, 每當我拿起書試著讀下去,都對您書中揭示出的 「平庸之罪」 (the banality of evil) 恐懼得渾身發 冷。 (「平庸之罪」,源自漢娜·阿倫特的著作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平庸之惡的報告》。 意指缺乏思考與是非判斷能力之人,對權力會象 機器一般順從、麻木和不負責任,納粹的大屠殺 就是獨裁之罪與平庸之惡相結合的產物。) 可是,您感受到的一定會比這可怕得多啊! 您看到了那些充滿了悲傷和苦難的最原始的證 據、影片和陳詞。您幾年間每一天都重溫著受 害者們那些年裡每一天經歷的恐懼和痛苦。您是 怎樣做到的呢?您的無所畏懼的勇氣是從何而來 呢? 所以當我從報紙上獲悉您自殺的消息時,我 必須要去讀您的書。既然您勇敢地撰寫了這本 書,我理應至少讀完它來向您致敬。這天,颳著 風,我坐在一張長椅裡讀著這本已經不再嶄新的 您的著作,想念著您。 這一次,不知為什麼,我竟然可以全部讀完 它。我沒有試圖讓自己遠離恐怖,沒有試圖在您 描述的悲慘的氣息和哀嚎中隔絕我自己。相反, 當我把自己沉浸在南京的恐怖之中時,我看到了 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羅伯特·威爾遜醫 生和您站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南京的活菩薩 們」在救助成千上萬的受害者,我還看到您掀開 了長期阻擋在世人與南京大屠殺之間的竹簾子。 謝謝您,張女士,為了您敢於揭示真相的勇氣。 儘管您再也無法讀到這封信,我仍然希望您離去 前能瞭解您對這個世界做出的巨大改變。所以我 感謝您! 您真誠的, Hann-Shuin Yew (楊惠翻譯,簡淑惠校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黛爾·蘇斯利克老師在張純如追思會上的 講話 2004年12月2日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那香檳分校 2004年11月10日早上7點,在我開車去學校 上班的路上,電台播報了張純如的死訊。感到難 以置信和震驚的我當即停下車,打通了我先生的 電話,我想理解這個悲劇。 我一直非常喜愛純如。「多姿 多彩」仍不足以描述她。她是我所 見過最富有激情的人,非常熱忱、 專注、對手上的工作會全情投入。 我第一次認識純如是在1983 年,當時她和鮑勃·溫特一起編輯 大學實驗高中的文學雜誌 《特立獨 行》(UNIQUE)。純如打算將這份 1980年停刊的雜誌復刊,並請我去 做指導老師。純如的第一篇發表的 作品應該就是這首發表在1980-1981 年《特立獨行》上的短詩: 時光 穩步前行 毀滅,神祕,征服 絕不止步 即成永恆 她在實驗高中時期一直堅持寫 作,這些早期作品大都表現了變化和無常的主 題。 在她的1984-85的年鑑畢業照片旁邊,她引 用了維多利亞時期的作家馬修·阿諾德的名言: 「詩歌就是描述事物最美麗、最深刻和最有效的 表達方式,其重要性就在於此。」她還引用了愛 因斯坦的名言: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純如也許不認為知識至關重要,但是她在高 級英文課中的出眾表現顯示了她在很多課題上的 見識廣博。更重要的是,她在演講方面有與生俱 來的天賦,她善於用令人信服的證據進行論證。 我記得她記錄的筆記卡嚴謹細緻,她不熱衷追求 分數而是渴望完整地理解事物,並且她在講話的 時候總是直視著你的眼睛。無疑,她相信著她所 說的事情,也希望你能相信。 1998年我曾經和純如共度了一個特殊的周 末。她剛剛從她在加州聖何西的家回到厄巴納 來領取1998年的實驗高中卓越校友獎。她在開 幕式上做了一個精彩的演講。在她的演講中,她 說道:「當我寫作《南京大屠殺》時,我震驚地 看到種族滅絕和流血事件在多大程度上玷污了歷 史記載。我的教育中,無論是我在實驗高中、伊 大或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受的教育,都沒有給 我足夠的準備去面對南京的故事和其它的暴行。 我不僅僅震驚於這些故事,而且震驚於人們如此 易於遺忘,而這種行為會威脅到人類文明本身。 知道有一些人會因為我的書而感動,這是很多時 候推動我前進的唯一動力。」是的,我們的確為 之感動,更有那些全國各地的讀者,使這本書在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上停留了十個星期。她 又寫出了一部關於美國華人的精彩著作。去年我 曾經和我畢業班的學生分享了這本書。 張純如在過去的十年裡,成為華裔美國人最 有力的聲音。在她送給我的她出版的第一本書 《蠶絲》中,她寫道: 「感謝您教給我寫作這本 書所需要的研究技巧!您的高級辯論課對我的人 生有深遠的影響。」反過來,她也給予了實驗高 中巨大的影響。她影響了實驗高中的學生對於 二十世紀亞洲歷 史的理解,她教會學生們在非 正義面前不要保持沉默。 事實上,張純如仍然活在實驗高中,她賦予 了實驗高中的學生們豐富的社會正義感。 此刻,我選擇用純如在11年級時創作的一首 關於黎明的部分詩句作為結尾: 在大地的盡頭 趕走所有的黑暗 為開啟發新的一天 陽光,活潑成長 用金色把紫紅的天穹 染成蔚藍。 (楊惠翻譯,盛捷校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人之痛——無法承受的悲傷 勞瑞.芭金 (Laurie Barkin) 此文刊登在《三藩市紀事報》 2004年 11月23日 同情耗竭,繼發性創傷,替代性創傷。這些 術語常常被用來描述像張純如這樣富有同情心的 人在見證了人對人所施加的非人暴行後精神迷失 的狀態。 悼念張純如的人們都說她是那種「對他人之 痛感同身受」而且「不知疲倦、使命必達」的 人。也有人說,「對純如而言,沒有辦不到的事 兒。」也許正因為如此。面對我們這個世界中的 邪惡現實,張純如為了能夠改變它殞身不殆。我 可以想象,那些冤魂的哀鳴是如何令她夜不能 寐,日不能食;每一個倖存者的經歷是如何令她 愈陷愈深;為了將深淵般的痛苦呈現為文字,她 是如何讓自己承擔那難以承擔的巨痛;她是如何 肩負他人所經歷的苦難以求得我們能夠吸取教訓 成為更好的人的。 張純如的一生照亮了許多人的生命,卻也在 這一過程中讓自己的生命之光殞滅。與那些在 9.11恐怖攻擊後趕往現場的消防員一樣,她不眠 不休在這場悲劇的廢墟中忘我地篩查搜索。我們 需要培育像她這樣不顧自我歸宿,將生命投入到 追求真相的事業之中的人。我們必須讓埋頭於工 作的他們有喘息之機,給予他們以讚美,傾聽他 們的心聲,在他們快被絕望的深淵吞噬時把他們 拽回來。 勞瑞.芭金,臨床心理科專科護理師,正從 事撰寫有關身心創傷倖存者的著作。 (簡淑惠、馬海寧合譯) 【本版圖片由張盈盈提供】 紀念張純如逝世20周年(I) ■張純如三本著作。 ■張純如墓碑。 ■張純如2003年出席新書閱讀會。 ■張純如攝於1989年伊利諾伊大學畢業。 ■張純如(後左 二)1998年獲 實驗高中卓越 校友獎,與家 人和老師合影。 ■2006年3月張純如紀念基金成立。 ■張純如攝於1997年。 Jimmy Estimada攝 ■張純如攝於1985年高中畢業 ■2005年,位 於南京「侵華日 軍南京大屠殺 遇難同胞紀念 館」的張純如雕 像揭幕。 ■2007年張純如紀念雕塑在史 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揭幕。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