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A9 10.27.2024 星期日 廣東風情 21世紀以來,簡約大氣的新型公園 在廣州陸續湧現,功能十分豐富。珠江 新城內的大小公園、從化青雲公園、增 城廣場、花都馬鞍山公園、蘿崗香雪公 園、南沙濱海公園、番禺城北公園等就 是其中翹楚。 珠江新城是全球300米以上建築 密度最高的地段之一,但也有花城廣 場、珠江公園、海心沙、臨江帶狀公 園等多個低密度的新型公園。 廣州塔高聳入雲,與南邊約11平 方公里海珠濕地(公園)遙相呼應。海 珠濕地面積相當於3個紐約中央公園 或1.8個杭州西湖,是全國一線城市中規 模最大的生態綠核,被譽為廣州「綠心」。 後來,南崗河濕地、南沙濕地、花 都濕地、海鷗島濕地、貝崗濕地、大沙 河濕地等一批濕地公園先後誕生。廣州 的新型公園大多不設圍牆,諸多以前有 高牆的公園亦開始「拆圍透綠」。 越秀公園東秀湖畔,樹蔭下乳白色 的二層建築就是陌上花開裏的花城書 房。市民靜靜坐下來,品讀廣州故事; 讀累了喝口茶,看看紅花綠葉,消散困 意;看完散散步,公園裏綠蔭環繞,鳥 語花香,千年文化名山的魅力近在眼前。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人民公 園、荔灣區青年公園先後免費開放。 2009年7月1日,越秀公園、流花湖公 園、東山湖公園、麓湖聚芳園、星海 園、聚龍山、火爐山等32個公園一次性 免費開放。廣州還建成了13個兒童公 園,擁有全國最大的兒童公園體系。「到 兒童公園『遛娃』,小朋友能玩一整天。」 撫今追昔,從古時公園的萌芽,到 延續百年的公園建設潮,廣州的公園越 來越多,類型越來越豐富,為廣州人帶 來越來越多的「小確幸」。據統計,至 2023年底,廣州建成社區公園、口袋公 園、生態公園等各類公園1426個。廣州 正努力建設城園融合的全域公園城市。 計劃到2035年,廣州公園不少於2000 個,讓城市更有面子、讓市民享受「裏 子」,給廣州人帶去更多的幸福源泉。 「公園」一詞最早見於成書於南北朝 時期的《魏書.任城王傳》,其中有「表減 公園之地以給無業貧口」之句。在中國 古代,「公園」一詞,特指官家花園,供 少數人娛樂所用。《廣州日報》報道,根 據當代《漢語大詞典》,如今的「公園」是 指供群眾遊樂、休息以及進行文娛體育 活動的公共園林,最本質的特點是公眾 性、平民性和開放性。 公園文化的萌芽在中國古已有之。 古代一些官府園圃或者私人園林就具有 向民眾半開放的性質。歷史上著名的蘭 亭集會所在地蘭亭,就是公園的雛形; 唐代,休閒文化深入平民生活,長安曲 江池定期向公眾開放;南宋的西湖集皇 家園林、眾多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和公 共園林於一身。 古代,廣州雖無以「公園」二字命名 的園林,但公共空間早已有之。菊湖是 三國時吳國刺史陸胤率軍民開鑿的人工 湖,唐代被開拓成遊覽區。宋代,「菊湖 雲影」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古時,菊湖 一帶廣種木棉,每逢木棉盛放時,來此 踏青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如今的西湖路,在南漢國時期是一 個廣袤的人工湖,名曰「西湖」,亭台樓 閣,點綴湖上。當時,這裏是皇家園 林。到了宋代,西湖一帶被開放為士大 夫雅集之處,既是文人墨客吟詩作賦之 所,也是公共風景遊覽勝地。 浮丘石本是珠江中的一座石島。宋 明時,浮丘石上築有亭台樓閣,栽植荔 枝、梅、竹等,文人墨客紛遝而來,開 創「浮丘詩社」。廣州城裏有座番山,在 宋代是廣府學宮後花園,到了明代又成 遊覽勝地,入列明代「羊城八景」,前來 遊玩者絡繹不絕。 清末長洲島建黃埔公園 1 8 68年,上海外灘公園在租界落 成,其英文名Public Park被譯作「公共花 園」或「公家花園」。1905年,《申報》將其 簡化成「公園」,這一稱謂從此流行開來。 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現代城市公 園的確是新鮮事物。晚清年間,清政府 派了五位大臣出洋考察西方的「導民善 法」,他們回來報告了四個新事物,分別 是博物館、圖書館、公園和萬牲園(動物 園)。不過,這四件新鮮事物在中國「落 地」時,全被歸於公園的框架中。 提倡興建公園的人士認為,公園「有 益於民智、民德」。20世紀初的中國出 現了一批對國人開放的近代城市公園, 其中有齊齊哈爾龍沙公園(1904年)、天 津勸業會場(1905年)、昆山馬鞍山公園 (1906年)、無錫錫金公花園(1906年)等。 清光緒年間,廣州首個名字內帶有 「公園」的園林——黃埔公園在長洲島誕 生,門口掛有兩廣總督岑春煊題寫的 「黃埔公園」牌匾,東側有柯拜船塢,西 側是黃埔魚雷局的機關樓,北臨長堤, 堤外是珠江;園內花紅柳綠,沿牛膀山 而上,山腰有琉璃瓦半山亭,山頂有望 江亭。長洲島彼時為郊區,市民不便前 往,且該園主要是供魚雷局官員休閒娛 樂之用,故而雖有「公園」之名,但公眾 性、平民性和開放性大打折扣。 民國時期,黃埔軍校師生在緊張的 訓練、學習之餘,經常到此休閒。如 今,公園遺址位於黃埔造船廠一角, 唯牛膀山上留下了兩個亭子,向人們 訴說往事。 1400多個公園點綴市民生活 廣州公園幾多變 歲月流轉景常新 公園古今含義迥異 唐代首現公共景區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越秀公園內的五羊雕像。 ■遊客在海珠濕地觀鳥。 1951年,經三個多月的建設,12座 展館拔地而起,之後舉辦「華南土特產展 覽交流大會」,兩個半月共接待153萬人 次。交流會結束後,場館改建成帶地方 博物館性質的文化園地,名為「嶺南文物 宮」,1956年又改名為「廣州文化公園」。 廣州文化公園中的水產館中有一副 鯨骨、長達17米,被視作「鎮館之寶」。 廣州文化公園還有露天劇場、音樂曲藝 廳、溜冰場、遊藝室和棋壇等。 1956年,廣州文化公園舉辦了「穗港 象棋名手友誼賽」,廣州棋手楊官璘、陳 松順對戰香港曾益謙、黎子健。當晚, 公園內觀眾達十萬之眾,公園之外,幾 乎家家戶戶都在聽直播。棋壇宗師楊官 璘從此威名遠揚,公園還留有其雕像。 文化公園中心位置有一個舞台,叫 作「中心台」。但凡有名演員到廣州演 出,都要千方百計請他們光臨中心台, 給現場觀眾獻演一兩個代表性節目,朱 逢博、胡松華、才旦卓瑪、侯寶林、馬 季、劉詩昆等都曾登上中心台。粵劇大 師紅線女20世紀50年代從香港返回內 地,正式演出前先登臨中心台,用紅腔 演唱一曲,作為獻給廣州觀眾的見面禮。 70多年來,「迎春花會」「中秋燈會」 「羊城菊會」是文化公園堅持不輟舉辦的 「一年三個重頭戲」,是深入老廣記憶的 傳統文化盛事。 後來,廣州掀起建設公園的熱潮。 1949年到1959年間,廣州修復海幢公 園,開闢沙面公園,新建廣州起義烈士 陵園、植物標本園(今蘭圃)、流花湖公 園、東山湖公園、荔灣湖公園、麓湖 公園、曉港公園、東郊公園(今天河公 園)、華南植物園、海員公園(今黃埔東 苑)、廣州動物園(遷址重建)、芳村公園 (今醉觀公園)、蟹山公園等,全市公園 數量達20個,是之前的兩倍多。 廣州的公園還見證了中外文化交 流,1986年10月,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 華期間到訪廣州,曾到流花湖公園「打 卡」,並親手栽種一株從英國帶來的橡 樹。如今,這株橡樹枝繁葉茂,矗立在 公園一角。 文化公園誕棋壇宗師 紅線女登台獻唱 第一公園中西合璧 率先免費 1921年10月12日,廣州市第一公園 (今人民公園)正式對外開放,20萬市民 第一時間爭睹風采。公園布置四組花 壇,內有噴水池等。大門設計採用意大 利三間柱墩式,中間寬可通車,兩側設 小門以便出入。 1926年,第一公園易名為「中央公 園」,後來公園內又建了音樂亭、網球場 等。廣州無線播音台(電台)亦在此開播。 民國初期,在國內很多城市,逛「公 園」算是高端享受,但廣州的第一公園卻 早早實行了「免費制」。很多新式婚禮也 在公園舉行,其中,廣州第一屆集體婚 禮就於1935年12月1日在中央公園舉辦。 第一公園還開展了各種公共活動, 首次大規模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慶 祝北伐勝利、賑災募捐、節日遊藝、官 員就職典禮等活動都在此舉行。 1928年,一隻老虎從廣西被送到廣 州中央公園,給公園增添了不少生氣。 1946年夏天,一隻大象被帶入廣州城, 露天豢養於中央公園,供市民參觀。 1923年,廣州出台公園遊覽的細 則,內容共13條,包括暫定每晨六點鐘 開放,十點鐘關閉;不得踐踏草地; 花卉果木不得擅行採摘;違者送警重罰 等。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公園規則之一。 海珠公園存世5年被拆 廣州第二公園選址東較場,面積逾 13萬平方米,比第一公園還要大。但 1922年為籌集軍餉,東較場被劃分成多 個區塊分別拍賣,第二公園最終未建成。 1926年7月4日,選址海珠石的「廣州 第三公園」建成開放,面積約4000平方 米。後來採納市民意見定名「海珠公園」。 1928年11月,遊園者達13萬餘人。 到了1931年,因經濟發展需要,海珠石 與長堤馬路連成整體,一條新馬路穿過 公園,存在僅5年的海珠公園就此消失。 統計顯示,截至1934年,廣州市建 成了中央公園(今人民公園)、觀音山公 園(今越秀公園的一部分)、東山公園、 海幢公園(舊稱河南公園)、永漢公園(今 廣州中山四路南越王宮署遺址)、淨慧公 園、石牌公園、白雲公園等9處公園。 ■人民公園曾舉辦過郵市。 ■上世紀70年代,棋壇宗師楊官璘(左) 在廣州文化公園對弈。 一百多年前,廣州引入「公眾 所有,平等共享」的現代公園理 念,率風氣之先建成第一公園、海 珠公園等服務市民的公園。如今, 錯落分布的1400多個公園點綴著 廣州市民的生活——童年的歡笑時 光、青春的詩意季節、成年人的放 鬆一刻、老人愜意與安適的駐足, 都與它們息息相關。 新型公園陸續湧現 為生活添一抹「綠」 122 系列之 廣州, 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