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A16 12.09.2024 星期一 港聞 漁農自然護理署8日公布「香港珊瑚礁普 查2024」的普查結果,指出香港珊瑚今年夏 天曾受白化影響,隨著上月開始海水溫度下 降,大部分出現白化的珊瑚已陸續開始恢復 健康,物種多樣性維持高水平。 為期5個月的「香港珊瑚礁普查2024」於今 年6月展開,普查範圍廣闊,涵蓋多個具重要 生態價值的地點,包括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 瑚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 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其中9個位於 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印洲塘海 岸公園及東平洲海岸公園。 參加普查的義務潛水隊依照現有國際標 準進行普查及蒐集數據,並在各個普查地點 錄得不同的珊瑚覆蓋率,由12.8%至75.1% 不等,當中以海下灣珊瑚灘的珊瑚覆蓋率最 高。共有11個普查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 覆蓋率,其中5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此外, 潛水隊普查期間亦利用「珊瑚檢視」特定的珊 瑚健康監察表量度珊瑚色素的濃度,藉以評 估珊瑚的健康狀況: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 健康狀況越佳。今年的珊瑚色素平均健康指 數為3.95,高於一般平均值(3),顯示整體珊 瑚健康狀況大致良好。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在不同環境因素影 響下,香港水域2022年曾出現較大規模的珊 瑚白化,並於今年再次出現,普查結果亦顯 示今年夏季出現珊瑚白化的地點較去年夏季 多。該署積極研究應對珊瑚白化的方法,並 於8月邀請多位本地珊瑚和海洋科學專家分 享對保護本地珊瑚的看法,共同探討相關研 究和保育工作的未來方向,包括識別及加強 監測與珊瑚白化現象有關的主要環境因素, 以及籌劃緩解本地珊瑚白化影響的研究項目 等,有助制訂合適的應對策略。而隨著上月 開始海水溫度下降,大部分出現白化的珊瑚 已陸續開始恢復健康。 除了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外,潛 水員亦在普查中記錄特定的指標物種(20種預 先選定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是次普查錄 得全部指標物種,包括最常見的眉魚、蝴蝶 魚、石斑、海參、海膽及寶貝螺。大部分普 查地點所錄得的物種數目都相當多,其中在 西貢牛尾海、東面水域和海下灣海岸公園錄 得較多的石斑、眉魚、細鱗和笛鯛。 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發現破壞性捕魚作 業的痕跡,其中12個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 唯其影響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清理。 本報記者香港報道 漁護署珊瑚礁普查:香港物種多樣性維持高水平 調查揭港人缺癌認知 3成信多曬太陽有用 健康生活有助減低患癌風險,但有調查 發現港人對防癌理解充滿誤區。香港防癌會 在今年9月至11月訪問455名成年香港人, 結果發現竟有31%受訪者認為,只要「多曬 太陽」便可防癌;有11%認為間歇性斷食有 用;8%認為全食素或服用營養補充品可減 低風險,甚至有4%認為只要少搭飛機便可 防止癌症出現。 另調查發現,不足4成受訪者知悉有「早 發性癌症」存在,且32%誤判絕大部分早發 性癌症均是遺傳導致。而且在18歲至49歲的 受訪者中,有近4分1受訪者的家族中曾有人 患大腸癌、前列腺癌或乳癌等病史,但10% 人卻自覺自身患癌風險低,而不願意通過減 少食紅肉、加工肉類或戒酒,以減低患癌風 險;調查中,僅5%受訪者在最近6個月有做 齊不吸煙、不飲酒、多吃蔬果、不吃過量紅 肉和加工肉類、恆常運動的健康習慣。另近 半數受訪者認為,通過改變生活習慣防癌, 最少要花10年才能見效,不少人更認定在50 歲或以後才改變生活習慣會「更有效益」。 對早發性癌症充滿誤解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 嘉安指,港人對早發性癌症認知度低及充滿 誤解,尤其有家族病史、風險因素高者, 卻未意識自己的患癌風險,甚至拒絕改變不 良習慣,隨時增加發病機會。林續指,要預 防早發性癌症,應盡早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著 手,「有研究顯示只要運動一年,已可減低 患乳癌風險;有家族病史者亦應接受定期篩 查,及早發現病灶」。 另政府早前公布擬推出乳癌、肺癌及肝 癌的篩查計劃,香港防癌會會長梁智鴻指, 相關篩查涵蓋本地常見癌症,會逐步爭取擴 展至更多癌症種類,亦冀爭取政府設立防癌 基金,增加資助病人作治療及接受心理相關 支援。 本報記者香港報道 政府日前推出「簡樸房」規管制度諮詢文 件,訂出8大標準,要求業主及二房東未 來出租單位最少面積要有86呎、樓底最少高 2.3米,且要有窗有廁等;違者建議最高可監 禁3年、罰款30萬元。 對於會否推出累進制罰則,以阻嚇屢犯 者,何永賢8日在電視節目表示,不希望再有 衛生條件不達標的出租屋出現,目前規管籠 屋條例也有監禁罰則,社會也有共識阻嚇力 要大,冀在2個月諮詢期中多收集意見,令業 主不要心存僥倖。 至於會否參照公屋做法推出實名舉報機 制,她指若獲大眾支持,未來可在「簡樸房」 中施行,且「或有少許獎勵」。 何永賢:認證最快2周完成 對坊間有意見指,擬議的「簡樸房」登記 期僅1至1年半、寬限期為登記後1至2年或未 必足夠,何永賢透露局方亦希望有較長寬限 期,以便獲安置的劏房住戶能更好交接,亦 可便利處理合約、租約及改建工程等問題。 她又引述專業團體指,最快只需2周時間,便 可完成「簡樸房」認證;唯較為複雜的個案, 如「劏得太細」,則需耗時一個月才能完成認 證。 至於公屋及資助出售房屋日後將調整為 「六四比」,會否影響公屋3年上樓目標,何永 賢指隨「綠置居」業主交還公屋單位,再加上 打擊濫用個案後騰空的單位,將一定程度上 彌補調整比例後減少的公屋,3年上樓目標不 會改變;早前終院裁定同性配偶可排公屋, 相信暫時亦不會影響輪候時間。另何亦在社 交網撰文,提及過渡性房屋項目已有近1.8萬 個單位投入服務,64%單位月租在3000元以 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委員、立法 會議員梁文廣指,現時劏房租管舉報未算理 想,因不少劏房戶擔心舉報後會無處容身, 故日後若推行實名舉報亦要很小心,且獎勵 不應是單純的金錢,而是可改善生活的支援 性措施,如日後遷入過渡屋後可獲免租等, 「劏房戶的生活條件與公屋戶不同,更需要支 援性幫助。」 要消滅「劣質劏房」,除要有相關法 律法規配合,亦少不了民間智慧。房屋 局局長何永賢8日表示,在推出「簡樸房」 規管後,會按情況考慮是否加推「有獎實 名舉報」,以打擊違規經營劏房人士。有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委員指,舉 報方向「值得思考」,唯劏房戶或擔心「無 屋住」而缺乏動機,倡應將舉報獎勵與未 來居住條件掛鈎,如遷入過渡性房屋後 有免租安排等,令舉報者會更安心。 規管簡樸房不排除 「有獎實名舉報」 議員倡須保障舉報人未來住房安排 ■林嘉安(左)指,港人對早發性癌症認知度 低及充滿誤解。 受訪者提供 告別劏房最重要就是立 法,立法的程序可控制在我們 手中,已經有阻嚇力存在。 房屋局局長 何永賢 ■何永賢表示,不排除會如 同舉報公屋一樣,設立舉報 違規劏房機制和獎勵制度。 ■兩名珊瑚礁普查員正進行珊瑚調查。 政府新聞處 ■橋咀洲的珊瑚群落。 政府新聞處 ▍本報記者謝宗英香港報道 ▍ 完善選制後的立法會,議員值勤表現 一直備受關注,自從去年傳媒揭發議員不 時缺席大會的政府法案表決後,負責協調 的資深議員訂立值勤要求,包括大會期間 離開大樓1小時以上要先「報備」、表決時 需至少一半人在席,又要求減少應酬、唱 歌表演等。其後議員明顯「變乖」,開會期 間在議事廳或大樓「坐定定」,隨時準備投 票。不過近期議會有兩件事,就令部分資 深議員質疑有故態復萌跡象。 事源廉政公署(ICAC)總部「一九七四」 咖啡廳上月14日(星期四)下午舉行開幕禮, 當日是立法會續會,由於熱帶氣旋「桃芝」襲 港,8號風球在早上生效,但至10時許已「落 波」,因此開幕禮照常舉行;另一邊廂,立 法會亦在中午續會,當時正在辯論由內務 委員會主席李慧琼提出的《施政報告》致謝動 議。換言之,兩個活動時間重疊,如議員要 出席廉署活動須向大會「請假」。 據聞,有出席廉署活動的議員,當日 在全體議員89人的通訊群組中,分享該活動 「打卡」照片,其中包括6至7位議員,大部分 是選委界。據知當時代為主持會議的李慧 琼,見到大合照後即有微言,認為大會期間 議員如非重要公務,應盡量留在立法會範 圍,並在通訊群組表達不滿。李慧琼一出 聲,涉事議員即知衰,立即刪除有關照片。 其後立法會「班長」廖長江亦在群組中再次提 醒議員,遵守有關值勤表現安排。 有資深議員表示,該批議員有事前通 知會出席活動,但斟酌之處是有否必要, 雖理解廉署活動亦與公務有關,但當日在 大合照內現身的議員當中,絕大部分並非 廉署轄下數個諮詢委員會的委員,質疑是 否需要如此多人齊齊缺席大會會議,「論同 廉署關係,班長直頭擔任貪污問題諮詢委 員會主席,更加有身份出席,佢都無去, 留喺立法會。」 亦有資深議員笑指,自己本身都是選 委界的選民,「幾位選委界議員就走咗去 ICAC打卡,我哋選民就留晒喺會議廳,講 落都幾搞笑。」該人強調,議員最大的責任 是開會,直言對某些選委界議員來說,打 卡文化始終難戒掉。 不過有出席該活動的議員就呼冤,指 廉署活動與公眾有關,咖啡廳開幕實際上 有助拉近與公眾距離,作為議員現身支持 一下十分正常;實際上議員現身活動時 間很短、有事前通知,認為毋須公開「提 醒」,「議員咁大個人,一言一行都喺公眾 視線下,點會唔識得自律。」《施政》致謝動 議一般分3日辯論,議員可選擇不同環節發 言,當日非表決日子。 提到議員值勤,立法會上月底審議追 加撥款期間,亦有逾10名議員因離開會議 廳用膳、出席活動等原因,在表決時缺 席,審議全程不足5分鐘便通過133億元撥 款。有議員指,一眾代議士都重視會議, 並非有心,但無奈有時「警覺性不足」,足 以招人話柄。 開會期間赴打卡 議員值勤惹微言 大棋盤 聶風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