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24星島日報(美西版)

A7 12.22.2024 星期日 廣東風情 熱愛廣州的外國人中,有商人,有 學者,還有青年學生。外商納瑟爾來自 卡塔爾,在廣州做手機配件生意,能說 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特別喜歡北京路商 業街,覺得這裏的商品物美價廉,品 種豐富。他還經常在這裏買一些中國 結、醒獅擺件等紀念品送給在卡塔爾 的朋友,他說廣州是他的第二故鄉。 今年7月初,80多名來自英國的 中學生走進廣州實驗外國語學校、 南越王博物院、廣州動物園,登上 廣州塔,隨後又暢遊珠江。14歲的 Harmonie看到廣州塔後,大贊景色 迷人。與她同行的Rosie說,一路上飛了 12個小時,雖然有些累,但完全值得。 俗話說,「食在廣州」,這裏的美食 融合了全球風味,有法國菜、意大利 菜、東南亞菜等各種菜式,可謂身在一 城,吃遍全球。在眾多外國美食中,意 大利美食與廣州的融合頗深。意面、千 層面、通粉、布拉塔奶酪、芝士披薩、 生牛肉薄片……這些來自意大利的美 食,廣州人一口氣能說出十幾個。一位 在東山口開餐廳的意大利老闆說,在他 看來,意大利美食與粵菜有著異曲同工 之妙,那就是注重新鮮,調味簡單,又 很有品位。比如,布拉塔奶酪源自意大 利南部的普利亞地區,食材新鮮,口感 豐富,與粵菜有同樣的特點。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寫下游記,讓西方看見了一個迷人的東 方古國。700年後,廣州將他的故事寫成 中文歌劇《馬可.波羅》,帶回了他的家 鄉意大利。馬可.波羅由意大利歌劇演 員扮演,用中文演唱,在當地大受歡迎。 2024年6月25日,在廣州大劇院, 意大利當紅女歌手瑪麗卡.阿雅娜就用 歌聲征服了觀眾。當晚,《真實的生活》 《思想和雲》《美麗的第一件事》《幸福亞 洲》……一首首曲子,亦歌亦詩,從風 雨雷電,到咖啡、樹葉,再到幸福、夢 想,寫滿了阿雅娜對生活、夢想和未來 的追求。 西漢時期,為聯合西域的大月氏抗 擊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 到達西域後,發現內地的絲綢、竹杖等 物品已在西域出現。《廣州日報》報道, 他打聽後才知道,原來這些商品是從中 國南方出海,輾轉而至西域的。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1年,漢武帝 派黃門(皇帝近侍)譯使率隊,帶著絲綢 等商品,從長安沿漢水南下,經長江、 湘江、靈渠,進入珠江口,並從廣東徐 聞出海,開闢海外交流通道。 廣東歷史文化學者張難生說,當時 船隻不大,只能沿著海岸線航行。船隊 出了廣東後,沿著北部灣沿岸及中南半 島海岸航行,到了馬來半島的克拉地峽 東岸後,人們舍舟登陸,步行十多天, 穿過緬甸,再西航至孟加拉灣,最後抵 達今印度東南部及斯里蘭卡一帶。《漢書》 記載:「漢之譯使自此還矣。」這是史誌 上第一次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記載。 其實,在漢使出海之前,廣州地區 與海外早已有了民間交往,貿易的貨物 多為「奢侈品」。1983年發現的南越文王 墓,出土了多件舶來品,包括帶有波斯 風格的銀盒和有異域特色的金花泡等。 據史載,東漢永寧年間(1 2 0年4 月~121年6月),一位大秦(古時中國人對 羅馬帝國的稱呼)魔術師來到中國。這是 有史可載的最早來中國的意大利人。東 漢延熹九年(166年),大秦遣使由海路來 到廣州,與中國貿易。這是史上首次關 於意大利人走海路來華的記載。至此, 廣州的商貿交往已經橫貫亞、非、歐三 大洲。三國兩晉時期,航海水平大幅提 升,從廣州始發的商船可以直接經海南 島東部、西沙群島海面、東南亞,穿越 馬六甲海峽,抵達波斯灣地區。外國的 香料、藥材、珠翠等源源不斷地沿著這 條航線從廣州進入中國。 公元4世紀末,南亞僧人在廣州建了 王園寺,這便是今天的光孝寺。古時, 有外來僧侶在光孝寺傳道,也有很多中 國僧侶從光孝寺出發,前往海外進行交 流。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有僧侶從 海外求得寶物,在廣州寶莊嚴寺(今六榕 寺)建塔珍藏。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後, 到嶺南探望父親,路經此塔,揮筆寫下 3200多字的塔碑,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篇 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三 百多年後,宋代詩人蘇軾來此遊憩,見 古剎內有六棵古榕,欣然題寫「六榕」二 字,後人遂將此寺稱為六榕寺。 阿拉伯香水技術傳入廣州 唐宋時期,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 路向東伸展到朝鮮、日本等地。通向西 方的航道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據《新 唐書》記載,廣州通海夷道可直抵紅海沿 岸,全長1.4萬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 的遠洋航線。大量外國人來到廣州,有 的留居數十年而不歸。據《新五代史》記 載,顯德五年(958年),佔城國(東南亞 古國)使者來廣州覲見南漢國王,所帶禮 物中,有15瓶薔薇香水。這是中國史書 關於薔薇香水的最早記錄。 宋代,人們特別喜愛熏香。重商務 實的廣州人向阿拉伯人學習蒸餾提香技 術。他們就地取材,以素馨花、茉莉花 代替薔薇花提香。後來,又用梅花、荼 蘼、梔子、含笑等如法炮製,形成了蒸 餾香水產業。廣州人引進的蒸餾提香 法,經過改造,被稱為「廣南真法」, 很快擴散到了福建、浙江等地。 民間交往塑造廣州開放包容氣質 美食音樂融通中外 跨山越海雙向奔赴 西漢早有民間商貿 絲綢從嶺南轉運西域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二〇〇六年,瑞典仿古船哥德堡號來穗,受到熱烈歡迎。 ■外商對中國瓷器愛不釋手。 明代中期,抵達廣東的葡萄牙人, 最初就是通過模仿本地人的手勢比畫、 畫圖來交流。慢慢地,一些常與葡萄牙 商人周旋的廣東人創造了一套夾雜本地 話的「廣東葡語」,大大方便了雙方交流。 後來,廣州人與英國人的貿易日益 頻繁,「廣東葡語」逐漸演變成了「廣州英 語」。當時的「廣州英語」是以漢語語法 為主的「中式英語」,採用漢字和英文單 詞一對一翻譯,主要用於對話,重在發 音相似。比如:「不能做」翻譯為「no can do」,「丟臉」說成「lose face」。當時,廣 州民間有人就收集了一些英語詞匯,再 用粵語標注讀音,編成一本只有16頁的 《紅毛通用番話》,被稱為最早的英漢字 典。但書中沒有一個英文符號,所有詞 語都是繁體漢字與廣州粵語標音對應。 比如「一」標音為「溫」(即英語中one的 發音);「二十一」標音為「敦地溫」(即英 語中twenty—one的發音);「溫淘籮」即為 「一美元」(即one dollor的英語發音)等。 「廣州英語」很多時候並不遵循英語 語法,卻符合中國人的語言邏輯。十三 行博物館藏有豐富多彩的通草畫,當中 有一組別致有趣的通草畫賀卡,所有節 日祝賀語用「廣州英語」書寫,生動地反 映了當時中西文化在廣州碰撞交融的景 象。如「New year very good me chin— chin you,you must wantchee drinking with me」大意是:「祝你新年好,你得和 我喝一杯!」 這種民間語言當時成了中外商人的 通用語言,十三行的商人就是憑藉它與 外商溝通交流。「廣州英語」堪比今天的 商務英語。據《清朝洋商秘檔》記載,一 個美國商人欠了怡和行伍氏7.2萬銀圓, 沒能力償還,伍氏就把借據撕掉。他與 外商對話時用的就是「廣州英語」。 清代中後期,英籍教士馬禮遜來到 廣州,參考西方的《字母字典》、中國《康 熙字典》以及大量中國歷史文化書籍,編 撰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華英字典》, 收錄了4萬多個漢字,並把中國古代哲 學、社會制度、風土人情、文史經典、 世俗小說、天文地理、風俗民情等融入 對漢字的注解中,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 了重大作用。當年林則徐在廣州禁煙 時,就曾借過此書。 編撰最早英漢字典 「廣州英語」 成溝通利器 利瑪竇讓廣州人看到「世界縮影」 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 瑪竇,與廣州有著「奇妙的緣分」。他原 名馬泰奧.利奇,於明萬曆十年(1582 年)來到澳門。第二年與傳教士羅明堅一 起,從澳門來到廣州,住進懷遠驛,並 送給當地官員一幅世界地圖和一些新式 器物。後來,在離廣州不遠的肇慶,他 結合西方科學和中國實際,創作了一幅 用中文標注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 圖》,讓廣東人率先看到世界的縮影。 在這些新器物中,自鳴鐘最受歡 迎。能自動報時的自鳴鐘比沙漏、日晷 等計時工具精緻實用得多,讓人們大開 眼界。為了適應中國人的習慣,他們把 歐洲一日24小時的計時習慣改為一日12 個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成中文。1600 年,利瑪竇將自鳴鐘獻給萬曆皇帝。萬 曆皇帝非常喜歡,將其放在寢宮裏,日 日相伴。看到自鳴鐘如此受歡迎,歐洲 人便將其運到廣州售賣,後來乾脆在這 裏開設工廠,雇傭本地人當學徒。勤學 好學的廣州人掌握了新技術後,成了鐘 表匠人。到了清乾隆中後期,廣州匠人 將西方技術與本地工藝結合,製造出設 計新奇、寓意豐富的廣式鐘表,被譽為 西方技術中國化的典型。 繼利瑪竇之後,西方科技知識不斷 在中國生根發芽,涉及數學、物理、天 文、地理、醫學等各個領域,對中國近 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6世紀至18世紀,中西文化滲透融 合,中國文化從廣州「出海」,傳播到歐 洲,形成一股「中國熱」,對西方也產生 了深刻影響。據中山大學教授黃啟臣所 著的《澳門通史》,中國《易經》翻譯西傳 歐洲後,作為微積分創始人之一的萊布 尼茨受其影響,發明了二進位數學。他 在給普魯士國王的一份備忘錄中說,中 國兩千多年前的《易經》的一些古老符號 保存了某種「新的數學鑰匙」。萊布尼茨 從《易經》中的符號發現了「0」和「1」二進 位數學的原則,為後來計算機科學的發 展打下了基礎。「此一事實正好證實東西 文化既相似,又互成倒影,猶如照鏡一 樣。」黃啟臣在《澳門通史》中說。 ■「廣鐘」非遺傳承人魏廣文與「廣鐘」。 ■南越王墓出土帶有波斯風格的銀盒。 144小時過境免簽,海外旅客 紛至遝來,廣州成為「頂流」熱門目 的地。海外旅客來此或經商,或遊 學,或旅遊。廣州與海外的民間交 往自古有之,這樣的交往不僅豐富 了人們的生活,還塑造了廣州開放 包容、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城市氣 質,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 廣州版《馬可.波羅》回故鄉大受歡迎 130 系列之 廣州, 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