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 05.01.2025 星期四 港聞 ▍本報記者蕭博禧香港報道 ▍ 屋宇署早前被申訴專 員公署揭發,多年來遺漏 處理由勞工處轉介、涉違 反職安建的定罪個案; 據悉引起特首李家超不滿,且正考慮 推出「部門主管問責制」。事隔不足一 個月,最新一份《審計報告》再揭發屋 宇署在「強制驗窗計劃」上存在管理問 題,7年間有逾2.6萬份驗窗令在發出 後「未獲遵從」,當中逾4成逾期3年仍 未遵辦,最長的個案更達11.6年。同 期錄得的445宗樓宇墮窗事故中,有 66%個案未被列入「墮窗風險較高」樓 宇;131宗個案在事發前,已送達強制 驗窗計劃法定通知,但當中25宗在事 發前未獲遵從。審計署認為,屋宇署 在執法效率上有可改善之處。 「強制驗窗計劃」 在2012年6月 底全面實施,截至去 年 年底已覆蓋27168幢樓 宇 , 當中約1.3萬幢樓已獲發 法定通 知。《審計報告》提及,雖 然屋宇署有機制揀選潛在 風險較高的樓宇為「目標樓 宇」,包括針對在一年前曾發 生墮窗事故或整體窗戶欠妥、 失修的樓宇,優先發出強制驗窗 法定通知。但經審查2017年至2024 年相關揀選工作後,報告揭單在前 年和去年,便有31幢樓宇在一年前 曾發生墮窗事故,但未被列入「目標樓 宇」;且去年483幢在目標名單內的樓 宇,實際風險評分介乎25至65分, 但有372幢評分更高、即風險更大 的樓宇反被剔除。 66%墮窗事故樓宇未列風險高 另由2017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間,屋 宇署錄得445宗樓宇墮窗事故,當中6宗造成 1死7傷。審計署發現,有295宗個案在事發 時,未被屋宇署的樓宇揀選機制揀選。審計 署認為,樓宇墮窗事故的統計數字,或有助 屋宇署識別墮窗風險較高的樓宇,屋宇署需 就樓宇墮窗事故的統計數字進行分析,以期 進一步改善該署就發出強制驗窗計劃法定通 知的樓宇揀選機制。 對此,屋宇署解釋指目標名單會優先揀 選「從未驗窗或驗樓」的樓宇;即使樓宇曾有 墮窗紀錄而收到通知,也會考慮遵從情況和 事故成因後,才決定要否納入名單。不過審 計署發現,屋宇署沒有將這些準則納入計劃 的樓宇揀選準則,亦無告知選取樓宇委員會 相關準則。 轉介檢控平均每宗需時2.4年 報告亦發現,截至去年底,有26647份 強制驗窗計劃法定通知仍未獲遵從,屋宇署 已就其中21672份法定通知向所涉的業主發 出警告信,唯89%由法定通知在遵辦限期起 計逾一個月才發出,未達到屋宇署指引訂明 的目標時間。至於3320宗可供檢控個案中, 只有16%已轉介到快速檢控小組,平均每宗 轉介需時2.4年。 審計署建議,屋宇署根據指引中訂明的 目標時間,按時就未獲遵從的強制驗窗計劃 法定通知向有關業主發出警告信和定額罰款 通知書,並視乎情況把未繳款的定額罰款通 知書個案轉介予法庭。屋宇署署長指,同意 審計署的建議。 食環署裝 「天眼」 打擊亂棄垃圾 7地點零檢控 高等院校近年屢現假學歷個案。最新一 份《審計報告》檢視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 局(圖)運作後,揭露該局向警方舉報虛假學 歷個案程序緩慢,最長需172日才正式舉報。 報告亦發現,該局在記錄虛假學歷個案上有 疏漏,過去5年在年報刊出個案較實際少14 宗。審計署建議該局應採取措施,及時向警 方舉報假學歷個案和確定年報數字準確等, 教育局及評審局均表示同意並承諾跟進。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職能包括 就營辦者、評估機構、進修計劃、資歷及個 人進行評審考核;但具自行評審資歷的院 校,如港大、中大等可豁免該局評審。《審計 報告》發現,評審局在2023至24年度向警務處 舉報32宗懷疑虛假學歷個案,由「收到表面證 據」到「正式舉報」所需日數,介乎0至172天不 等,平均需時73天,情況「需要改善」。評審 局回應指,調查懷疑虛假學歷個案「高度複 雜」,需要額外時 間取得確認和蒐 集文件紀錄,以 證明個案屬實。 至於向警方舉報 相隔較久,亦是 由於檢視人員需 時檢視個案,以 從所得的表面證 據確定「有合理懷 疑」;及需時準備 提交附有證人口 供的案件檔案等。 報告提及, 評審局在過去5年一共向警方舉報113宗懷疑 假學歷個案,但局方在年報公布的個案數目 較實際少14宗。評審局解釋,實際個案數目 與年報所載出現偏差,是因電腦系統的資料 檢索出錯導致。 另評審局在處理與資歷架構相關的違規 廣告時,監察工作亦有可「改善之處」。報告 指,該局在2010/21至2023/24年度發現140宗 違規廣告,但其實只透過5份報章和一個社交 媒體進行監察;同期71個曾刊違規廣告的營 辦者中,有超過4成更是刊出超過一則違規廣 告。另有21則違規廣告,並無文件證據顯示 該局是否已作出糾正,有違指引。 24%評審工作超時完成 至於評審局在2019至24年間所作出的 1654項評審,發現24%即約400項未能在指定 時間內完成,平均延遲2.6周,最長更達29.1 周。另外,學歷評估的目標處理時間為15個 工作天,唯2019至2024年度期間完成的2.4萬 宗學歷評估中,有22%個案超時處理,最長 延遲394個工作天。 本報記者郭穎彤香港報道 為捉「垃圾蟲」,食環署截至去年12月已 在全港470個黑點安裝網絡攝錄機。但審計署 發現,中西區、深水埗區和元朗區環境衛生 辦事處在7個地點安裝攝錄機後,平均超過1.8 年仍是「零成果」,即從未發出定額罰款通知 書或傳票;最長時間的一台攝錄機更已安裝 2.8年。 另37個地點因出現亂拋垃圾情況,被食 環署列入「情況報告」約1.5年至7.3年,唯23地 點卻未有安裝網絡攝錄機作監察。 《審計報告》提及,食環署稱會就拍到的 錄像作人工智能影像分析,並每周編制拍到 非法棄置垃圾情況的報告。 不過在上述3個分區共49個安裝攝錄機地 點中,雖然有拍到亂掉垃圾情況,但8成未 有納入情況報告;且當中有8個地點在3個月 內,平均被報有1170次非法棄置垃圾情況, 涉及565至2570件垃圾。 另外,報告亦指出有4間承辦商共10份完 結合約,共被發738封失責通知書,當中78封 更屬嚴重失責,但截至去年12月當中3間仍為 現有承辦商提供服務;審計署認為食環署宜 檢視日後標書評審中,關於承辦商過住服務 表現。 本報記者蕭博禧香港報道 舊區「危窗」並不罕見。《星島》記者4月30 日到旺角及油麻地一帶觀察,沿途已看到不 少舊樓的窗戶「搖搖欲墜」,包括鋁窗窗鉸生 鏽、玻璃破損等,可見失修情況存在已久。 市民何太指,常看到有舊樓的窗框、窗鉸生 鏽,「有少少驚啦,會盡量避免在唐樓或舊樓 下走」。她亦認同超過特定樓齡的樓宇均需強 制維修和保障,「始終涉及所有人安全」。 對《審計報告》揭27%公用地方部分窗戶無 遵守驗窗令,油尖旺區議員葉傲冬指,相關 窗戶的管理責任由法團承擔,費用由住戶籌 集,若大廈法團不活躍,甚至本身屬「三無大 廈」,遵從上便有困難,「雖然未必很貴,但 除非法團有維修儲備金,否則往往可能遇到 一些問題」。他指,部分住戶文化程度較低, 對強制驗窗通知不以為然,建議應加強教育 市民知道維修的重要性,「如提供專業意見, 讓人知道怎樣保養窗戶,也可減少意外」。 對政府擬在明年上半年向立會提交《建築 物條例》草案,就不遵辦驗樓或驗窗通知個 案,分別作6000元和3000元定額罰款。測量 師學會會長梁志添相信,草案通過後可改善 驗窗令遵辦情況,更建議修訂草案將罰款分 為6000元和1萬元兩級,以明確區別「個人處 所」及「公用部分」罰款額以增阻嚇力。當局亦 可考慮發行「支援樓宇復修債券」基金,運用 外間資源加快樓宇保養維修步伐,「如由基金 先墊支檢查及維修費,其後再向業主追討工 程費用及監督費」。 本報記者蕭博禧、謝宗英香港報道 ■《審計報告》發現,食環署部分網絡攝錄機 有拍到亂丟垃圾情況,但8成未有納入情況報 告。圖為一般網絡攝錄機監察情況。葉偉豪攝 2.6萬宗強制驗窗逾期 恐成都市 「致命」 隱患 《審計報告》再揭屋宇署存管理問題 ■截至去年年底 「強制驗窗計劃」 已覆蓋全港 27168 幢樓宇,當中約1.3 萬幢樓已獲發法定 通知。 何健勇攝 旺角 麻地唐樓多危窗 街坊心慌慌 評審局舉報虛假學歷「歎慢板」最長達172日 審計署建議,屋 宇署根據指引中訂 明的目標時間,按時 就未獲遵從的強制驗 窗計劃法定通知向有 關業主發出警告信和 定額罰款通知書,並 視乎情況把未繳款的 定額罰款通知書個案 轉介予法庭。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