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7 國家記憶 星期天周報 05.04.2025 星期日 【本文由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 https://www.sfpacificwar.org提供】 作者:趙湘君 他們也在星條旗下戰鬥— 在滿天星條旗下,曾有一群少有人提及的 身影。他們的膚色不同,他們的名字難 以發音,但當炮火劃破長空時,他們卻毫不遲疑 地選擇了守護自由與正義。 五月,是亞太裔傳統月(AAPI Her i tage Month),這是一個屬於記憶與驕傲的時節。今 天,讓我們翻開那一頁被塵封的歷史,記住那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用血肉與信念書寫忠誠的 亞裔美國英雄們。 二戰期間,超過三萬名亞裔美國人投身軍 旅,他們中有華裔、日裔、菲律賓裔、韓裔—— 在那個種族歧視猖獗的時代,他們用實際行動回 應了「誰是美國人」這個沉重的提問。他們不是 為了證明自己而戰,而是因為他們深深相信,這 片土地所代表的的理念值得守護。 陳瑞鈿 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 在中國戰場的天空上,有一位華裔飛行員陳 瑞鈿(Arthur Chin)。他毅然放棄安穩的生活, 投身抗日戰爭。他駕駛著戰機,在敵人的槍林彈 雨中英勇作戰,成為中美共同的驕傲,也是第一 位在抗戰中擊落敵機的華裔美國人。他的名字, 曾閃耀在烽火硝煙中,如今卻鮮為人知。 陳瑞鈿的一生就像好萊塢劇本中的傳奇。在 與裝備更為先進的日本飛機對戰中擊落了8.5架 敵機,成為二戰中第一位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 陳瑞鈿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父親 是中國人,母親是秘魯人。他是那批志願加入中 國軍隊,投身抗日戰爭的華裔美國人之一。雖然 他常被後來更廣為人知的「飛虎隊」(第一美國 志願大隊)所掩蓋,但美國陸軍航空隊與美國空 軍仍授予了他因戰鬥英勇表現而頒發的獎章,以 表彰他在二戰中的英勇貢獻。 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滿洲國,激起 了14位華裔美國人投身反抗的決心。他們報 名進入波特蘭的阿爾•格林伍德飛行學校(Al Greenwood Flying School)學習飛行,其中就包 括陳瑞鈿和另一位「天空先驅者」——李霞卿 (Hazel Ying Lee)。由於飛行學校學費高昂, 波特蘭的華人社區自發為這些學生籌款支付訓練 費用。 四年後,陳瑞鈿與同學們加入了廣東陳濟棠 將軍領導的廣東航空隊,成為最早一批美國志願 作戰飛行員。當時,由於國民政府與德國有戰鬥 飛行訓練協議,陳瑞鈿被派往德國拉格列希費爾 德(Lagerlechfeld)的德國空軍基地接受空戰射 擊訓練。後來,隨著廣東省航空隊併入國民政府 中央空軍,他也回到中國服役。 陳瑞鈿隸屬於國民政府空軍第五大隊第28 中隊,裝備的是過時的柯蒂斯霍克II型(Curtis Hawk II)雙翼戰鬥機。在中隊長陳繼光(Chan Kee-Wong)帶領下,他們參與了1937年的上海 保衛戰。 1937年8月16日,日本重型轟炸機開始襲擊 句容機場。當天,陳瑞鈿與陳繼光駕駛老舊的霍 克II型戰機迎戰敵機。即便面對更快更先進的三 菱G3M轟炸機,陳瑞鈿仍成功擊落了多架敵機。 但因霍克II型飛機速度緩慢,他成為了日本機槍 手的目標,飛機被擊中後,他被迫在嘉興附近的 機場緊急降落。 1 9 3 9年,陳瑞鈿駕駛著同樣過時的英國 格洛斯特「角鬥士」雙翼戰鬥機(G l o s t e r Gladiator),這架飛機為他贏得了6.5架敵機的擊 墜記錄。不幸的是,在一次空戰中他的飛機被擊 中起火,他雖然成功跳傘逃生,但嚴重燒傷。 在返回麗水機場(Lichow Airfield)家的康復 期間,日本飛機又發動了猛烈轟炸。他的妻子吳 愛娃(Eva Wu)不僅帶著孩子們躲進防空洞, 還在危急中返回家中,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全身纏 著繃帶無法行動的陳瑞鈿。當炸彈越來越近時, 吳愛娃奮不顧身地用自己的身體覆蓋在陳瑞鈿身 上,最終保護了他的生命,而她自己卻在爆炸中 英勇犧牲。後來陳瑞鈿回憶說,他一直抱著妻子 的遺體直到救援人員趕到。 經過多次手術和漫長的康復後,陳瑞鈿從日 軍佔領的香港逃脫,重新投入戰場,加入了美國 陸軍航空隊(U.S Army Airforce),參加著名的 「駝峰航線」運輸任務,將補給物資從印度運往 中國。他叼著雪茄,帶著從戰火中留下的傷痕, 自信地翱翔天際。 戰後,陳瑞鈿回到家鄉波特蘭,成為一名郵 局職員,從事他熱愛的工作,過著低調而堅韌的 人生。 戰爭結束五十年後,美國空軍正式承認 陳瑞鈿的貢獻,授予他傑出飛行十字勳章 (Distinguished Flying Cross)和飛行勳章(Air Medal)。1997年,他被追授進入美國空中力 量遺產博物館(American Airpower Heritage Museum)名人堂,成為美國二戰一位被正式紀 錄的王牌飛行員。不幸的是,這項榮耀來得太 晚,陳瑞鈿已於1997年9月3日去世,未能親自見 證這一時刻。 2008年1月29日,美國國會通過第5220號決 議案,將俄勒岡州阿洛哈(Aloha)的一座郵局 命名為「陳瑞鈿少校郵局」(Major Arthur Chin Post Office Building),以永久紀念他的英勇事 蹟。 陳瑞鈿用行動詮釋了勇氣與忠誠。他在敵強 我弱的情況下屢次擊落敵機,三次墜機後仍不放 棄飛行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深銘記。 日裔第442步兵團 破釜沉舟 在歐洲戰場上,一支由日裔美國人組成的部 隊——第442步兵團——以驚人的英勇與犧牲精 神,贏得了美軍史上最多榮譽的稱號。「救出失 落營」行動中,他們冒死穿越德軍火網,救出了 被困的德州士兵。那一年,許多第442步兵團的 士兵的父母和家人,仍然被關押在美國的集中營 中。 即使如此,他們仍選擇了挺身而出,為一個 尚未完全接納自己的國家而戰。 第442步兵團(442nd Regimental Combat Team)是一支由日裔美國人組成的隔離部隊, 至今仍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勇行動而被 人們銘記。 儘管面臨重重困難,第442步兵團憑藉其卓 越的表現,成為美國軍事史上按照規模與服役時 間計算獲得最多榮譽的部隊。 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遭到襲擊後不久, 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簽署了第9066號行政命令 (Executive Order 9066),實際上將超過10萬名 居住在美國西岸、具有日本血統的居民(其中大 多數是美國公民)送入了拘留營。隨著全國對日 本政府可能滲透的恐懼與懷疑情緒加劇,對日裔 美國人的種族歧視也迅速蔓延。 然而,日裔美國人同樣對本國(美國)遭受 襲擊感到震驚與憤怒。儘管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種 族歧視,許多日裔美國人依然挺身而出,響應了 從軍的號召。 1943年2月1日,也就是第9066號行政命令簽 署近一年後,羅斯福總統正式啟動了第442步兵 團。該部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成員是出生於夏威 夷的二世(日裔第二代美國人,Nisei),其餘三 分之一則來自美國本土。 第442步兵團的座右銘是「Go For Broke」, 意即「破釜沉舟」、「傾其所有,孤注一擲」。 正如其他少數族裔在二戰中所面臨的雙重戰 爭一樣,日裔美國人同時在對抗軸心國和對抗國 內種族主義的兩條戰線上奮戰,因此,「Go For Broke」成為了他們最貼切的精神寫照。 第442步兵團下轄多個單位,包括:第522野 戰炮兵營、第232戰鬥工兵連、第206陸軍地面部 隊軍樂隊,以及反坦克連、火炮連、勤務連、醫 療分遣隊和三個步兵營。 從1943年5月到1944年4月,442步兵團的士 兵們在謝爾比營接受了嚴格的戰鬥訓練,他們學 會了作為一個整體協同作戰,並在各種演練中表 現優異。 在訓練過程中,許多士兵被派往歐洲,作為 第100步兵營(另一支已經在海外作戰並取得傑 出戰績的日裔美國人部隊)的增援人員。 到1944年4月,442步兵團完成了所有訓練, 並於4月22日從密西西比啟程,踏上了前往歐洲 的第一次海外任務。他們於1944年6月抵達義大 利,開始與第100步兵營並肩作戰,對抗駐紮在 義大利各地的德軍。 到了1944年8月,第100步兵營正式併入442 步兵團,所有單位統一在「Go For Broke」(破 釜沉舟)的口號下戰鬥。 同年9月,442步兵團參加了南法入侵行動 (Invasion of Southern France),成功解放了多 座被納粹佔領的法國城市。 之後,該部隊又與同為隔離編制的非裔美國 人部隊——第92步兵師(92nd Infantry Division) 並肩作戰,一同將德軍勢力逐出義大利北部。 今天,第442步兵團被銘記為美國軍事史上 按照規模和服役時間來看獲得最多榮譽的部隊。 這支部隊總計約有18,000名士兵,累計獲得 超過: • 4,000枚紫心勳章(Purple Heart) • 4,000枚銅星勳章(Bronze Star) • 560枚銀星勳章(Silver Star) • 21枚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r) • 7次總統單位表彰(Pres ident ial Uni t Citation) 此外,在併入442步兵團之前,第100步兵營 自身也創下了非常傑出的戰績。 2010年,在國家退伍軍人網絡(Nat ional Veterans Network)等團體和倡導者的努力下, 美國國會通過了第S.1055號法案,授予第100 步兵營、第442步兵團及軍事情報局(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MIS)所有成員國會金質獎 章(Congressional Gold Medal),以表彰他們在 二戰中的英勇服務。 儘管身處重重困境,第100步兵營和第442步 兵團的士兵們真正實踐了「Go For Broke」的精 神。 即使在國內長年遭受猜疑與種族歧視,這些 日裔二世士兵們依然選擇為國家、為自由與民主 的理想而戰。他們以無比英勇的行動,留下了一 份至今仍無人能及的輝煌戰績。 李霞卿 美國婦女飛行服務隊首位華裔 在家鄉的天空下,還有一位華裔女性——李 霞卿(Hazel Ying Lee)。她是第一位加入美國 婦女飛行服務隊(WASP)的華裔女性,負責將 新生產的軍機運送到作戰部隊。她在飛行途中因 事故殉職,年僅32歲。 李霞卿(Hazel Ying Lee)以華裔美國女飛 行員的身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打破藩籬、 創造歷史。作為僅有的兩位華裔美國女性WASP 飛行員之一,她克服了漫長艱辛的工作時間、種 族刻板印象,以及一次從飛機墜落的事故,堅持 追尋自己的飛行夢想。最終,她也為這個夢想獻 出了生命。 李霞卿自小便對飛行充滿熱情。她出生於 1912年,是家中八個孩子中的第二個,父母是來 自中國的移民和企業經營者。李霞卿在俄勒岡州 波特蘭長大,從小就活潑好動、熱愛冒險。19歲 那年,她在朋友的一堂飛行課上,第一次接觸到 飛行,立刻深深著迷。她開始靠做電梯操作員的 工作積攢學費,購買飛行課程。 在首次試飛不到一年後,李霞卿就成為最早 獲得飛行執照的華裔美國女性之一。在飛行訓 練期間,她遇到了未來的丈夫——同為華裔美 國飛行員的路易•「克利福德」•嚴群(Louie "Clifford" Yim-qun)。 作為二代華裔美國人,李霞卿也面臨許多第 二代移民常有的文化矛盾。她有著典型的美式成 長背景,但在1933年日本入侵中國後,她義無反 顧地想要為祖籍國出一份力。李霞卿與許多華裔 美國人一樣,渴望用自己的技能支援中國抗戰。 她前往中國,原希望加入中國空軍,但當時中國 空軍不接納女性飛行員,只願意提供行政職位。 失望之下,她轉往廣州(Canton)生活,成為當 時中國極少數的女性商業飛行員之一。 未完待續 ■ 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在 第442步兵團儀仗隊面前脫帽致敬。 杜魯門總統圖書館 ■ 在 密 西 西 比 州 謝 爾 比 營( C a m p Shelby),第442步兵團的士兵們進行訓練 演習。 美國國家檔案館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