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8 國家記憶 星期天周報 07.13.2025 星期日 【本文由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 https://www.sfpacificwar.org提供】 作者簡介:蔡曉鵬,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 學法律系,1982年分配 到商業部,後調農口,杜潤 生門下弟子,曾任職中央農研室、農業部。 現為北京新四軍研究會研究員,北京金百瑞 集團董事長。 我是居京上海人。家在上海的親戚分成兩 類。一類是本土的父系親戚,在南匯農 村的有我奶奶、兩位娘娘和兩位姑父、小叔叔和 小嬸嬸。我奶奶和大娘娘一家住在書院鎮中久大 隊,離海邊很近。小娘娘一家住在萬祥鎮上;小 叔叔一家住在大團鎮鄉村。大小娘娘和小叔叔都 是本分的農民,沒有讀過幾天書。當年,我太爺 爺是種棉大戶出身,後來在大團辦了個軋棉廠, 經營棉花。我爺爺早夭。太爺爺精心培養我大伯 (蔡志鍔),我父親(蔡志倫,又名:蔡悲鴻、 蔡輝)讀書。 結果兩個人受革命 思想熏陶,在大革命 失敗後不久,就先後 參加了共產黨,又先 後「吃了官司」、「坐 了班房」。太爺爺為兩 個曾引以為傲的孫子 「不務正業」,傷心欲 絕。抗戰時期逝世了。 他死後,大樹倒了。 幾位娘娘、叔叔自幼 過得很艱辛。解放初 期,我父親、大伯一 度在新政權當了「官差」,幫著大、小姑父進了 國營棉紡廠。那年代,在上海當「公家人」,不 僅「光榮」,而且收入是農民的幾倍。兩位姑父 都很節儉,月月寄錢回鄉,家境比其它農家明顯 殷實。小叔叔則心靈手巧,會木匠、會捕魚,可 掙些「外快」。這樣,幾家人早早蓋了磚瓦房, 屬於鄉村相對富裕的小康人家。反倒是我大伯和 我父親,在1952年「三反」運動中厄運突降,我 父親憤而自殺;大伯被罷官,還「吃了官司」, 發配安徽皖南勞改。但老家的親戚們並不在乎這 些「政治風波」,我們每回鄉里,總是受到親人 們的熱情款待。而且在他們心目中,只要住在城 裡,是有工資的幹部,就是高農民一等的「公家 人」。 1960年,我家遭劫,三個月糧油票被偷了。 在那個「人食人」的大飢荒年代,沒有糧油票, 就失去購買主食的來源。暑假和61年寒假,我們 兄妹三人,唯一可去的只有南匯老家。儘管親戚 們也過得緊緊巴巴,但搶著接我們去住,盡量讓 我們吃飽、吃好。1968年,「上山下鄉」,我就 「投親靠友」,回老家種地了。有親人們關照, 一切順順當當。他們都住瓦房,我稱他們「瓦 房」親戚。 另一類是外婆系的客藉親戚。他們在上海原 租界區都自有「洋房」,有鋼琴,有私家車。我 稱他們「洋房」親戚。 我外婆是廣東揭陽人。父親是鄉村教師,後 來信奉基督教,在汕頭當牧師,兼從醫。20世紀 初在汕頭建了「鎮園」,為建築面積578.82m2的 三層歐式磚混住宅(現址:汕頭金平區大華街 道愛華居委外馬路167號。現汕頭市政府撥資整 修,定為侯祥麟先生故居)。我外婆是長女, 下有大弟侯祥川,小弟侯祥麟和三個妹妹:四妹 侯祥雲、五妹侯祥熙、六妹侯祥薇,共兄弟姐妹 六人。在教會贊助下,外婆兄妹自幼受到良好教 育,相繼大學畢業。但外婆和幾位姨,結婚後都 相夫教子,當了家庭主婦,在事業上泛善可陳。 兩個弟弟和兩位妹夫,都曾是「高光」人物。 我輩份晚,分稱他們為「大舅公」、「小舅 公」、「五姨婆」、「五姨夫」、「六姨婆」、 「六姨夫」。 先說說六姨夫許崇恩。許崇恩上個世紀50年 代是上海外科「第一把刀」。1952年「反右」 前,是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外科主任。 第六人民醫院前身是190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 開辦的「西人隔離醫院」,1945年收歸國有。 1963年,徐崇恩帶過兩個實習生陳中偉醫生、錢 允慶醫生,完成了國際醫學史上第一例斷肢再植 手術,醫院被譽為「世界斷肢再植的搖籃」。 許崇恩、侯祥薇夫婦相識於英國劍橋大學皇家 醫學院。畢業後,正逢日本侵華戰爭正在進行, 這對新婚夫婦放棄繼續深造的機會,回國參加抗 戰。不幸在回國輪船上,侯祥薇突患「小兒麻痹 症」,船上救治條件有限,治療不力,以致造成 半身癱瘓,終生與輪椅為伴。許崇恩回國後,趕 到貴陽圖雲縣,找到林可勝醫生,加入了紅十字 會國際援華醫療救護隊,先後參加了多場重大抗 日戰役的戰場救護,並曾隨遠徵軍赴滇、緬參 戰。在此期間,許崇恩積累了豐富戰場外科手術 經驗,也結識了大批國內外醫生。抗戰勝利後, 徐崇恩回到上海,成為一代外科名醫。解放後, 被聘任為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大外科主任。1957年 「反右」,因為批評「外行領導內行」被戴上帽 子,撤銷主任職務。 50年代,徐崇恩住在上海富民西路一幢白色 大洋房,有一個很大的草坪花園。他常在草坪 上練習高爾夫。自己有輛美國道奇。後來,花 園草地被划為學校操場。他的私宅也被大部「徵 用」,只留下一樓南向的兩間臥室、一間大客廳 和西式廚房、衛生間。 與一般知識分子不同的是,徐崇恩不論處境 多麼困囚,始終保持著英國紳士的沈穩、自信和 高貴風度,骨子裡有一股軍人的倔強和剛毅。在 家裡,也是西裝畢挺,皮鞋一塵不染,叨著煙 鬥,腰板挺直,唇須修剪精緻,派頭十足。他 最喜歡坐在壁爐旁看書聊天。我六姨婆喜歡彈 鋼琴,聽交響樂,刺繡、畫畫、養花,一年四季 都是旗袍,狀容精緻,溫婉可親。她精通英、德 文,翻譯過很多醫學專業資料、書藉。改革開放 後還義務輔導一些準備出國的學子們補習英文。 她習慣每天下午要品英式下午茶,生活得有滋有 味。他們夫妻不管外面大風大雨,兩人相親相愛 過了一輩子,無子女後代。 許崇恩「反右」後,不開私家車了,就騎摩 托自行車上下班。「文革」中,他處境更為不 堪。留學英國、抗日從軍救死扶傷、戰後曾救治 高官權貴的經歷,在那個年代成為他的「滔天罪 行」。但在家人面前,他從不訴苦。1976年夏 天,有一次聊天時,他說,「一個人無論遇到什 麼難事,都要自己去承擔。逃避是軟弱、自殺是 無能!」 再說說五姨夫林元英。林元英、侯祥熙夫婦 住在高郵路55號鄰湖南路一幢帶花園三層英式洋 房。 花園很大,中間是大草坪,樓前種了一些 名貴杜鵑花。這幢房子是解放前花500兩黃金建 的。右鄰空軍江騰蛟將軍宅;左傍毛澤東前夫人 賀子珍宅。有部40年代的黑色福特私家車,但沒 有司機,就閒置在車庫。「文革」前,林元英 是上海第一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上海最著名的婦 科專家,醫學界有「南北雙林」(上海林元英、 北京林巧稚)之譽。享受高級知識分子待遇。有 公車接送上下班。「文革」起,被打成「資產階 級反動權威」,停發工資、抄家。當年老爺子已 50多歲了,每天風裡雨裡,擠公交車上下班。林 元英,小個、圓臉、溫和,木訥、少言,不吸 煙,不飲酒,不善交,重家庭。在家休息時,或 弄花草或在書房中查閱英、德文版的專業書籍、 資料,或作醫案。從不談及政治、歷史、他人。 好像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除了專業和家人,他都 不感興趣。老太太管家,很細心,身上總掛著一 大串鑰匙;儘管有保姆,還是大事小事,事必躬 親。 1968年,我回鄉插隊。到上海時,多住在他 們家。那時自由市場取消了,食品供應票證化、 品種少、質量差。我順便捎點鄉下新米、新鮮魚 蝦、田螺、果蔬,老太太每次都高興得樂不攏 嘴。後來,她常讓表舅林伯磯(眼科醫生),周 日時騎摩托自行車行100多里,到鄉下來看我。 我陪他釣釣魚,搞點新鮮農產品,不亦樂哉。老 太太最喜歡我親手捕撈的饅頭魚(小黃魚)、梭 子蟹和生產隊自產的「水蜜桃」。這些上海市民 求之不得的珍稀鮮貨,生產隊實物分配只按5分 一斤計價。 林元英教授在中國現代婦科臨床醫學領域, 享有崇高權威地位。他是上海第一醫學院婦產科 醫學的開拓創建人,「宮頸癌」防治和手術切除 的首創者。上個世紀50年代,林元英教授和仁濟 醫院郭泉清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子宮頸癌廣泛 全子宮切除手術。1962年,林元英教授和另一位 教授聯合編寫了我國第一本宮頸癌手術學專著 《子宮頸癌廣泛性切除術》。他主持的子宮頸癌 防治及手術治療等5項臨床及應用研究,分別獲 得全國科技大會獎、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全 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獎、國家計生委科技進步二 等獎、衛生部二等甲級成果獎、上海市科技進步 三等獎。 林元英1960年獲全國群英會先進工作者稱 號。在國內外醫學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子宮頸癌 手術治療在上海的實踐經驗》《子宮頸癌手術治 療——二十年經驗》等20餘篇。1978年,他領導 的婦產科研究室,與上海生物製藥研究所合作, 在全國率先研製成功檢孕卡和β-HCG放射免疫 試劑盒,成為診斷早孕、宮外孕的重要方法。林 元英曾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 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和婦產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委員、上海市衛生局技術考 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會顧 問。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林元英教授(1903—1998),福建漳州龍溪 縣人,衛技一等二級專家。他和林巧稚是北京協 和醫學院同班同學,1929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 位。1934年起,先後在奧地利維也納醫學院、美 國霍普金醫學院、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英國倫敦 大學醫學院研修婦產科學。1936年回國,任上海 醫學院副教授、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華山醫 院前身)婦產科主任。1950年調入公濟醫院(上 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前身)任婦產科主任,直至退 休。 林元英、侯祥熙夫婦有三個兒子:長子林伯 磯、次子林董波、小女林玲。林伯磯是眼科大 夫、林董波是婦科大夫,林玲是上海音樂學院鋼 琴教師。80年代,他們相繼全家移民美、加。林 元英在老伴逝世後,一度被林玲接到加拿大養 老。不久,林元英執意回上海。晚年孤獨一個, 身患多病,久住上海第一人民醫院。1998年病 逝,享年95歲。 2013年11月23日,紀念林元英教授誕辰110 週年暨全國宮頸癌手術治療論壇,在上海第一人 民醫院南部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會議期間,舉行 了林元英銅塑像揭幕儀式。 大舅公侯祥川(1899—1982)住武康路一幢 臨街法式洋房,門前花園精緻、小巧。 小樓牆壁爬滿常青藤。侯祥川是中國營養學 的創立者。1917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理學院預 科,1918年考入北京協和。1924年畢業於北京協 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7年赴歐洲、加 拿大、美國進修訪問,獲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理 學碩士學位。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解剖科、 華盛頓大學細胞組織系、海濱生物研究院任臨時 研究員。1929年初,侯祥川回國在北京協和醫學 院藥理系從事科研和教學,1930年晉升為副教 授。1933年轉任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生物系, 任生物化學營養學研究員。1945年—1948年,兼 任南京中央衛生實驗院營養研究所主任。1948 年—1949年,應美國營養基金會及聯合國糧農組 織的邀請,赴美考察,兼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特 約研究員。 1949年初,放棄國外優越條件,毅然回國到 上海。6月,參加了8兵團衛生部,後調華東軍區 人民醫學院(二軍大前身)任訓練部副部長兼科 學研究室主任,1955年任科學研究部長兼生物化 學教研組主任教授。1958年調入軍事醫學科學 院,任軍隊衛生、營養研究所研究員、軍糧營養 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研究 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侯祥川1925年參加中華醫學會,1926年是中 國生物創建人之一;1936年,任中華醫學會營 養委員會秘書;1946年,任上海公共衛生學會 會長;同年,參與創建中國生化學會;1949年, 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會長;1953年-1955年, 任中華醫學會史學會秘書、副主任委員、主任委 員;1954年,任中國生物科學會常務理事;1979 年,分任中國生化學會、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 事。1962年,被選入美國紐約科學院;1977年, 被聯合國大學聘請為「世界飢餓方案」顧問委員 會委員;1980年,任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營養供 給量專家委員會委員。 作為中國營養科技界代表人物,侯祥川多次 應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1927年,在愛丁堡出席 英國雷士德百年紀念大會;1928年,在安阿巴出 席全美實驗生物及醫學大會;1934年,在南京出 席遠東熱帶醫學大會;1935年,在莫斯科和列寧 格勒出席國際生理學會;1937年,在萬隆出席國 際聯盟遠東農村衛生會議;1938年,在河內出席 遠東熱帶醫學會議;1948年,出席聯合國遠東魚 米營養會議,又在華盛頓出席國際熱帶醫學及 瘧疾大會,並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大會營養組主 席。 1979年,東京參加聯合國大學「世界飢餓方 案」顧問委員會會議。1981年,先後參加天津 「國際營養學討論會」、美國聖地亞哥「第十一 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作中心發言『中國的食物和 世界問題』」。 侯祥川編著和翻譯了一系列營養學專著,在 國內外發表專業論文200餘篇。1957年編著出版 的《營養缺乏病綱要及圖譜》,1963年編著出版 的《食物中毒》、《飲食與營養學》;1964年主 編的《營養學進展》、70年代主譯的《營養學現 代知識》、80年代組織編寫的《臨床營養學》, 都是中國營養學領域的標誌性專著。 1982年3月,他由滬赴津帶病參加了人生最 後一次會議《全軍營養需要量學術討論會》,並 作了報告。臨終前,他把珍藏的3465冊圖書資料 捐獻給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隊衛生研究所;逝世 後,其子女根據他的遺願將全部存款3萬餘元捐 獻給中國營養學會,設立「侯祥川基金」,獎勵 營養學術和優秀營養工作者。 侯祥川,1951年在第二軍醫大學榮立一等功 一次,1953年榮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被評定為 一級教授,1961年被國防部授予上校軍銜,依文 職享受軍級待遇。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 侯祥川的突出貢獻是對中國軍隊營養食品改 善的研究。上個世紀40年代初,他根據戰時傷病 員救治的營養缺乏症,發表論文100多篇,提出 診斷及治療方案。40年代初,他在國內首次報告 了中國民眾核黃素缺乏的各種症狀及治療方式與 劑量。1949年冬,駐滬解放軍大批指戰員患「繡 球風」(陰囊炎),久治不愈。經侯祥川確認, 為核黃素缺乏症,經補充核黃素治療,大批患者 很快痊癒,大大提高了部隊戰鬥力。50年代末60 年代初,他主持開展了軍用口糧的制備及效用和 輻照技術研究。他主持研究的各軍兵種口糧,體 積小、重量輕、耐儲存、便攜帶;他還研究改進 了艦艇遠航食品的裝備及失事情況下的備用口 糧。這些成果被有關部門採用,奠定了人民解放 軍第一代口糧的基礎。 諸長輩中,小舅公侯祥麟和大舅公侯祥川關 係最密切。侯祥麟和子女來上海,多住在侯祥 川家。侯祥麟(1912-2008)當年選擇「科技救 國」之路,受長兄影響很大。侯祥麟1927年考入 上海滬江大學附中,1928年考入聖約翰大學附中 高中部,1931年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1935年考 入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學研究所研究生。1938 年4月,在重慶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948 年,留學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獲博 士學位;1949年初,任麻省理工學院副研究員。 1950年6月,動員帶領一批留美學者回國。侯祥 麟是資深兩院院士、中國煉油工業科技奠基人, 曾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石油 部副部長、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科技委員會 副主任、國務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 研究組》組長。 我第一次見侯祥川大舅公,約在1967年初。 那時天下大亂,小舅公一家從京來滬,住在大舅 公家。我去武康路看他們。在我想象中,大舅公 應是儒雅學者模樣,沒想到是位穿綠軍裝、戴紅 五星的老軍人。大舅公穿軍裝,住洋房,有軍人 站崗,讓外人誤以為是軍隊要人,真是大大避免 了被社會上造反派衝去、抄家的風險。大舅公有 兩個公子,其中一位侯里奇表舅,50年代在北京 讀大學時,常到前毛家灣我家蹭飯。90年代,有 位表舅當上海市人大副主任,我迄今弄不清是大 公子、還是二公子。 還有一位姨婆侯祥雲也在上海,住大洋房。 夫君是位大資本家。據說這家特別有錢,洋房很 大。但不知何緣,與其他兄弟姐妹間極少往來。 與我家素無往來。「文革」時被「革命群眾」、 「掃地出門」,房子和家產,全被里弄革命大 媽、大伯們瓜分了。據說一度無處棲身,貧病交 加。晚境極為淒涼。也不知這家人,有沒有熬過 「黑暗」年代。 世事滄桑,人生無常。隨著老人們逝去,我 與上海洋房親戚們後代之間的聯繫也早中斷了。 倒是與浦東「瓦房」親戚們,還或多或少有聯 繫。變化的是,瓦房親戚們,都變成自建「小洋 房」主人了。當年上海「洋房」,似乎已全換了 新主人。 盤點住上海洋房的幾位親戚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蔡曉鵬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