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2025星島日報(美西版)

A7 07.13.2025 星期日 廣東風情 河湧串起的不僅是地理脈絡,更是 血緣網絡。在水網密布的珠三角,縱橫 交錯的河湧把村落串聯起來。青年男女 跨湧聯姻形成「老表村」,同宗族群以 「五百年前是一家」結為「兄弟村」。 今年端午節的上午,鑼鼓喧天、 鞭砲齊鳴,一場熱鬧的「龍船招景」儀 式在獵德湧上演,140個兄弟村社的 150多條龍船會聚獵德湧。在河湧兩 岸,擠滿了圍觀的市民遊客,歡呼聲 此起彼伏,場面十分熱鬧。「老表快 靠岸」「上岸飲啖茶,食個餅啦!」 見到龍船來,鄉親們的聲聲呼喚洋 溢著熱情。水中龍首輕點,船身三進三 退——這是嶺南龍船獨有的「湧上叩門」 古禮。 「我們7點多就從琶洲劃龍船過來『走 親戚』啦,吃塊龍船餅,看看老表,圖的 就是這份情義,這份好意頭。」來自琶洲 的橈手鄭先生說。獵德端午龍舟競渡享 譽海內外,每年端午很多外村龍舟來獵 德「以舟會友」,一湧兩岸人山人海,正 是這年復一年的「睇龍船」「食龍船飯」「扒 龍船」,蘊藏著村民們對彼此、對鄉土深 深的眷戀,訴說著河湧作為廣府文化「活 態博物館」的獨特價值。 西關大屋「三間兩廊」多沿湧而建, 後窗常設「水埠頭」,昔日居民可從石階 直抵河面浣衣、汲水。曾經泮塘一帶的 騎樓,商鋪面街,後院水埠頭直接通 湧,形成「前鋪後水」的獨特格局。荔枝 灣的水上人家「疍家人」撐著小艇,艇上 插一面寫著「粥」字的黃旗沿江叫賣—— 這便是廣州最出名的粥品之一「艇仔粥」 的來源。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 床,聽朝阿媽要捕魚蝦囉!」童謠《月光 光,照地堂》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廣州人成 長。對老廣而言,河湧曾是童年的天然 遊樂場——釣蟛蜞、捉魚摸蝦、在湧邊 榕樹下戲水……而地名裏的「通津」(如 寺貝通津)、「湧」、「濠」、「畔」(如濠畔 街),以及方言中「水過鴨背」「水靜鵝飛」 等俗語,皆與河湧文化息息相關。 古代廣州城內有六脈渠,城東有東 濠湧,城西有西濠湧,城中有南濠,城 南有玉帶濠,交織成網;城外更有駟馬 湧、荔枝灣湧、沙河湧等河湧密布如 織,共同構成「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 城」的獨特山水格局。 宋代以前,在廣州地域流淌的溪 流,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水道,少有 人工開鑿的河渠。西關平原地勢呈向西 傾斜之態,故天然水道都是向西流和向 西南流。密布其間的主要有駟馬湧、上 西關湧、下西關湧、柳波湧、荔灣湧等 幾條大湧。在荔灣路與西華路交界處, 有一條看上去平平無奇的河湧——駟馬 湧,便是其中一條。在古代這可是一條 滿載故事的河湧。 駟馬湧發源於越秀山蘭湖窪地,它 曾是古代西北方向進入廣州城的黃金航 道。關於駟馬湧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至 漢代。漢高祖十一年(西元前196年), 漢大夫陸賈奉劉邦之命招安趙佗,他乘 船經駟馬湧登岸,在湧邊築泥城、植荔 枝。陸賈此行不僅促成了趙佗歸順漢朝 的歷史大事,他親手栽種的荔枝林讓「荔 枝灣」的美名流傳兩千餘年。根據屈大均 在《廣東新語》裏的記載,趙佗後來在廣 州城西的戙船澳(意為可以泊船的海灣) 蓋了一座越華樓贈給陸賈。 後世又稱戙船澳古渡頭為拾翠洲。 從漢代到唐代,船隻大都沿西江、北江 而來,必經增埗河轉入駟馬湧,在拾翠 洲上岸再進入廣州。古時的駟馬湧水深 且水面寬闊。這一帶風景優美,南漢時 在湧上建起彩虹橋,彩虹橋橫跨在水面 寬闊的駟馬湧之上,被宋代的人稱為「長 橋」,一個「長」字足以體現駟馬湧當年 水面之開闊。這條河湧還流淌著浪漫的 氣息。相傳南漢皇帝在芝蘭湖邊修建芳 春園,宮女們晨起梳妝時拋入河中的殘 花,讓河道有了「流花水」的雅稱,由此 更衍生出流花橋、流花湖的浪漫地名。 相傳宋時孔子的一支後裔從韶關南遷, 來到駟馬湧邊見到迷人的景色,便不願 再走,在此建起樓房園圃,安居於此。 元末明初,人稱「南園五子」之一的 詩人趙介來到駟馬湧畔,欣賞小橋流水 著了迷,憑欄遠眺時失足墜湧,事後他 不僅不懊惱,還賦詩「自謂諳水性」,留 下南園詩社的一段趣聞。 清朝時期,靖南王耿精忠麾下將士 經常在駟馬湧給軍馬飲水、洗澡,故此 地又稱洗馬湧。後來,人們覺得「洗馬 湧」這個名字不好聽,曾改為音近的「司 馬湧」。直到清代以及民國時期,駟馬 湧仍是進城的重要水道,也是每年端午 賽龍舟的場所。隨著歷史變遷和地理發 展,河道漸漸變窄,駟馬湧曾經的傳奇 已經淹沒在了歷史塵埃之中。 近年來,廣州市投入了大量的人 力、物力和財力,實施了一系列河湧綜 合整治工程。從截污納管到清淤疏浚, 從生態補水到景觀提升,全方位推進河 湧治理工作。 在治理河湧的過程中,廣州注重生 態修復與人文保護相結合。在河湧兩岸 種植水生植物,打造生態濕地,為水生 生物提供棲息地,恢復河湧的生態系 統。同時,對河湧兩岸的古建築、古 村落進行保護和修繕,將嶺南水鄉文 化融入河湧景觀建設中。 六脈皆通海 青山半入城 濠畔猶存繁華舊影 湧波又映水清岸綠 西北入城黃金水道 陸賈駟馬湧登岸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南沙東湧大穩村水鄉風情濃郁。 ■河湧水質清透,吸引白鷺嬉戲覓食。 河湧曾是廣州城的「生命臍帶」—— 既是防禦外敵的護城河、貫通內外的黃 金航道,更是催生市井繁華的商貿動 脈,還是廣府人的日常活動場所,其孕 育的河湧文化獨具一格,並成為廣府文 化的一部分。 海珠島分布著70多條河湧,但只有 一條以「海珠」命名,那就是貫穿珠江前 後航道的海珠湧。海珠湧由鴨墩湧、小 港湧、馬湧、三丫湧等組成,東起鴨墩 水,西至鳳凰崗口,全長5.83公里。以 前人們常說「舊日河南,中通一滘」,指 的就是海珠湧。 廣州人更熟悉海珠湧的另一個名 字——馬湧。馬湧的東段舊稱瑤溪。據 《海珠區志》記載:「瑤溪以二十四景聞 名,成為旅遊勝地。在其起訖兩端, 建有兩座石橋,東端的名利濟橋,西端 的名匯津橋,是瑤溪二十四景的首尾二 景。」 關於「瑤溪二十四景」之名的來由, 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清道光年間,在瑤 溪邊長大的劉彤總結出瑤溪的二十四 景,每景附一詩,遂成《瑤溪二十四景 詩》。輾轉多年後,居巢覓得劉彤的二十 四景詩,將自己及友人寫的詩歌編入, 於光緒三年(1877年)出版。後來,不少 書畫名家以瑤溪為題材賦詩作畫,瑤溪 成為「河南」最出名的人文及自然景觀。 「橫跨馬湧的三孔梁式石橋,即是瑤 溪二十四景中完整保存的一景——待月 橋。劉彤有詩雲:「待月月東升,溪光浩 無極。煙村人靜時,萬物雪霜色。」後來 木橋改建為花崗岩石,改名利濟橋,有 賜予恩澤之意。 歷經百年變遷,瑤溪二十四景遺跡 還保存有「石馬崗」「待月橋」「合流津」 等幾處,與相鄰的十香園、思複亭、曉 港公園一同構成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畫卷。 瑤溪勝景「河南」聞名 千年濠湧締造「水通財通」傳奇 宋代,廣州相繼修築中、東、西三 城,史稱「宋三城」。築城同時,水利 工程大規模同步展開:開鑿南濠作為內 港碼頭,為商船避風並便利外貿,鑿玉 帶濠為城南護城壕;城內則利用天然河 道與幹穀開鑿「六脈渠」,引渠水匯於城 濠,再注入珠江。城濠與水渠相互貫 通,逐漸形成「河湧通濠、濠通江海」的 水運網絡。 唐宋時期,中外商船多泊於西澳碼 頭。珠江北岸直抵大德路南側,江面寬 逾千米,商船常遭風浪。宋景德年間, 廣東經略使高紳主持修築南北向的濠 湧,濠口建擋潮巨閘,使西澳成為廣州 最大的內港碼頭。明代後,由於珠江北 岸向南推移,加上泥沙淤塞,西澳漸失 碼頭功能。加上重修西城牆,城牆從海 珠北路、海珠中路移至今人民路,有了 新的西濠,人們才漸漸把這裏稱為南濠。 「南濠」後來經過多次疏浚與拓展, 最終修成了東連東濠、西接西濠的寬闊 城濠,蜿蜒繞城。因其像玉帶那樣圍繞 廣州城南,故於清代得名「玉帶濠」。 玉帶濠的開鑿,極大地促進了兩岸 商業的蓬勃發展,其中,歸德橋畔的濠 畔街最為繁華。最引人注目的,當數玉 帶濠兩岸林立的票號與會館。然而,到 了晚清年間,濠畔街上湧現出不少從事 皮革加工的作坊,導致河道污染日益嚴 重。1950年代初,玉帶濠被改建為鋼筋 混凝土箱式暗渠。至此,這條蜿蜒流淌 了千年之久的玉帶濠,從此被埋入地下。 在廣州老城區的眾多古老濠湧中, 只有東濠湧一直流淌到今天。明洪武年 間,永嘉侯朱亮祖將「三城合一」,文溪 改道入城。成化年間,總督韓雍開鑿黃 華塘峽谷,引文溪水入東濠,形成全長 五公里的水道,成為廣州東城護城河與 主要供水渠。 東濠湧的功能遠不止於護城。從東 江、北江駛來的商船多在東濠口泊岸, 沿岸糙米欄、牛欄、豬欄密布,是四鄉 薪、米、木、竹等農副產品的集散地。 直至1970年代,東濠湧兩岸仍為河灘, 堆滿粵北、粵東運來的木排,扛木工人 的號子聲曾經響徹老城的清晨。 明清時期,有一條水道與東濠湧齊 名,對廣州商業影響更為深遠——它就 是西濠。西濠原來是一條天然的溪流, 在北宋修築廣州西城時修浚為城濠。明 成化八年(1472年),督禦史韓雍在上九 路南側開鑿大觀河,將位於西濠東側的 玉帶濠引入西濠西側的大觀河,構建全 城運河網,十八甫商業街因此興起,成 為西關最早的臨水商埠。 明末清初,西濠兩岸是個繁華鼎盛 的商業區。西岸店舖參茸莊、銀號綢緞 莊密密麻麻,而在西濠東岸,繡坊、繡 莊、戲服店、扇坊、金銀首飾店,一家 挨著一家。西濠口更發展為全城交通樞 紐和商業中心——清末民初的港澳輪船 碼頭、廣三/廣九鐵路車站、粵海關、 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廈)等機構均會聚於 此,各大行欄也都聚集在西濠口一帶。 如今,這些歷史悠久的濠湧多數都 已化作城市中的街道,但是水脈早已融 入城市血脈,那些以「濠」命名的街道, 仍在訴說著先民「鑿濠通舟」的治水智慧 以及「水通財通」的千年商業傳奇。 人們稱廣州為「水城」,不僅因 蜿蜒穿城的珠江,更因城內密布的 河湧水道。自古以來,廣州就是一 座建在水上的城市,河道交錯如巷 陌,水系繁密形成水網。人們逐水 而居,與水共生。如今街巷名中, 仍可見「濠」「湧」等水脈印記。這些 河湧曾是廣州建城之基,先民生命 之脈,載千年商貿繁華,育獨特廣 府風情,刻下了城市擴張、商貿興 衰與文脈傳承的年輪。 廣府文化 「博物館」 串起血脈網絡 ■瑤溪河畔,熱鬧的龍舟隊伍穿過古老 的石橋。 廣州, 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