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 07.13.2025星期日 神州萬象 副刊 陝西刺繡歷史悠久,從寶雞西周 墓葬中出土的刺繡印痕可見一 斑。1970年代,以張欣母親張漪湲 為代表的西安工藝美術工作者,系 統挖掘、整理了陝西古老繡種「納紗 繡」的技藝,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 秦繡這一新繡種。2013年,秦繡被 列入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錄。「我們在真絲紗羅上,順著經 緯網眼走針,這千變萬化的圖案, 全靠秦繡的四百多種針法。」張欣講 解道,秦繡色彩古樸典雅、鮮活艷 麗,具有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 「最妙的是,秦繡能讓同一根絲線折 射出迥異的光澤。」 為推動秦繡「生長」,張欣多方 探索。懷著對秦繡傳承的殷切期 盼,張欣與母親還帶著秦繡走進了 西安美術學院等高校課堂。 「我曾嘗試用AI技術輔助秦繡 創作,但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 看到學生們完成的那些創意作品, 他們天馬行空的構思和鮮活的創造 力,為秦繡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在 學生們手中,經典秦繡紋樣與「二次 元」動漫形象結合,構成極具現代感 的圖案;網絡熱詞替代傳統花鳥圖 案,成了針線下的新主題;西方油 畫被秦繡的針法解構重組,在經緯 交織的絲線中以新的形式呈現…… 「非遺+AI」的創作模式拓展了秦繡 的題材邊界,更使其成為年輕人表 達審美訴求的新載體。 張欣認同AI技術作為「助手」 的價值,但堅信創意的靈魂無可替 代。「我期待學生們提交的秦繡作 業,是充滿奇思妙想的創意加工, 而非AI直接生成的成品。」在他看 來,只有創作者的思想才能賦予秦 繡真正的生命:「生於三秦血脈的靈 感,長於黃土高原的巧思,是AI永 遠無法復刻的藝術基因。」 《詩經》曾記載:「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夏布是中國最古老的 面料之一,其原料苧麻在國際上被 稱為「中國草」。正因其原料特性, 夏布有著經緯交錯的自然肌理,伴 其而生的夏布繡也有著獨特的古拙 之美。夏布繡俗稱「麻布刺繡」,與 夏布織造技藝同源共生,流傳於江 西民間已有千年之久,盛於當代, 2014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夏布在生產過程中,因為手 工製作的特性,會留下原生態的肌 理感,可以說每一卷夏布都是獨一 無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 間繡活(夏布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吳婉菁表示,如用緊密排列、層層 繡繡的針法在夏布上刺繡,會掩蓋 其本身的質感。為保留夏布這種獨 特的紋路與肌理,夏布繡中有一獨 特的針法——「透底虛實針」,顧名 思義便是絲線與夏布之間有著十足 的呼吸通透之感。得益於夏布的經 緯肌理以及虛實結合的針法,夏布 繡有著水墨畫的獨特繡味。 「博物館裏收藏了許多老物 件,比如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口圍與 童帽,都曾是家中長輩給新生兒準 備的禮物,飽含期待與祝福。」吳婉 菁稱,博物館藏品上的傳統紋樣與 技法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文化記憶,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記憶更好 「活」在當下。 「夏布繡所承載的東方詩意與 手工溫度,與現代服飾所追求的功 能性、結構感之間,形成了張力十 足的碰撞。」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 藝術傳媒與電腦學院文化創意設計 專業群負責人王明昱說,粗獷天然 的夏布肌理遇上當代剪裁線條,能 繡激發出一種「靜雅與銳感共生」的 獨特審美氣質。王明昱組織師生嘗 試將水墨寫意的圖樣語言與都市審 美趨勢相結合,實現風格嫁接,還 帶領學生將夏布繡技藝創新性地應 用於職業裝中。「夏布繡不祗是技 藝的傳承,更是設計語言的再生。」 王明昱表示,當我們將這些紋樣與 色彩重新審視並轉譯到現代服裝中 時,它所激發的不祗是美感,更是 一種文化認同與時代共鳴。 廣東潮州古城遠離熱鬧喧囂的牌坊街,義安路鐵巷己略黃 公祠吸引了大批遊人。這間祠堂已有百餘年,是潮州望族黃氏 家族宗祠。梁枋、門楣、牆壁……大大小小的木雕隨處可見, 部分仍閃耀金色光芒。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木雕代 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辜柳希講解稱,潮州木雕特色 之一就是髹漆、貼金,有金碧輝煌的效果,又稱金漆木雕。 辜柳希說:「潮州木雕另一顯著特點是立體鏤通雕。你功夫 好層次就多。」在辜柳希工作室,首層大廳裏高達3.28米的《三層 龍蝦蟹簍》採用近6噸的花梨木雕刻而成,以樹根為底座,木質 「浪花」托舉起竹簍,龍蝦、螃蟹、魚、扇貝,層層壘壘活靈活 現。它們不是雕刻後拼接組裝,而是在一整段木頭上巧奪天工。 潮州木雕題材廣泛,蝦蟹簍祗是其中之一。民國時期,旅 居東南亞的潮商崛起,回鄉建祠堂、置豪宅一時成風,為豐富 木雕創作提供機遇。吉祥寓意、文學典故、江海水族等內容, 反映了潮汕地區百姓祈願求福、以史為鏡、傍海而生。 支起繃架,展開繡樣,針線在西安「守藝人」張欣的手中上下翻 飛。他所繡的雙雁紋樣源自唐代文物鎏金雙雁紋銀盒,而手中的秦 繡技藝,則傳承自畢生鑽研此道的母親。隨著他飛針引線,一根同 色絲線在陽光下呈現出了深淺不一的色彩。 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 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 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 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 山石雕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 安區鼓山、嶽峰鎮、象園、王莊 街道和壽山鄉。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 形、石紋均極豐富,晶瑩滋潤, 品種繁多,是上等雕刻彩石,具 有細、結、潤、膩、溫、凝的 特點,民間稱之為「石帝」、「石 后」,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 具有獨立造型的壽山石雕刻 品的出現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 史。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 採,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 展,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最終形 成。清聖祖等皇帝均用壽山石製 寶璽,壽山石中以田黃石料身價 最高,俗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 說。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 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 東門、西門兩大流派。以林謙 培、林元珠為代表的東門派擅長 於人物、山水、動物的圓雕,以 潘玉茂、潘玉泉為代表的西門派 則從傳統的印鈕技法中創造出具 有中國畫特色的薄意技法。後來 又出現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 壽山石雕進入詩意融融的境界, 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 湛圓熟,包括圓雕、印鈕雕、薄 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 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 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 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 類。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 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 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 力,深受鑒賞家與收藏家好評。 AI與針線共織秦繡經緯 ■國家級非遺夏布繡市級代表性傳 承人吳婉菁正在夏布上織繡。 中新社 ■在福州,壽山石雕作品《惠風 和暢》吸引不少參觀者。 中新社 ■秦繡被列入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守藝人」張欣在飛 針引線。 中新社 ■潮州木雕主題豐富,在有限的空間內融 入世間萬象。 中新社 ■辜柳希的潮州木雕作品《喜上眉梢如意》 (局部)。 中新社 ■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辜柳希在專心創 作。 中新社 ■木雕師傅在精心雕刻作品。 中新社 ■潮州市己略黃公祠的木雕裝飾精美、工藝 精湛,是清代潮州木雕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被譽為「潮州木雕一絕」。 中新社 ■潮州木雕不是雕刻後拼接組裝,而是在一整段木頭上巧奪天工。 中新社 上伴帝王下親百姓 壽山石 千年傳承 夏布繡肌理獨特 古拙如水墨畫 脫胎自「納紗繡」技藝 針法逾四百種 潮 州 木 雕 伴潮水而生 隨潮商出海 巧奪天工 ▍本報訊 ▍ ▍本報訊 ▍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