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025星島日報(美西版)

F8 國家記憶 星期天周報 07.20.2025 星期日 ■ 【本文由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 https://www.sfpacificwar.org提供】 初征:從唐人街走向戰場 1943年夏天,熾熱的陽光烘烤著舊金山唐人 街,空氣中瀰漫著鞭炮殘留的硝煙味與東方香料 的獨特氣息。18歲的黎玉榮剛剛從伽利略高中畢 業,幫父親在乾貨舖裡忙碌,手中的帳本記錄著 生活的瑣碎與安穩。然而,一封徵兵通知書的到 來,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徹底打破了 他原本的生活軌跡。 徵兵通知書像是一道不可違抗的命令,帶著 戰爭的緊迫感,落在了這個華裔少年的手中。那 一刻,他望著唐人街熟悉的青石板路、熱鬧的商 舖和往來的鄉親,心中五味雜陳。但年輕的熱血 與對家國的責任感,很快佔據了上風,他毅然決 定響應號召,投身軍旅。 告別了父親的乾貨舖,告別了唐人街,黎玉 榮踏上了前往奧德堡的征程,開啟了他的軍事訓 練生涯。奧德堡的基礎訓練艱苦嚴苛,一切與唐 人街的寧靜截然不同。由於北加州容易引起山林 火災,熊熊燃燒的山火成為了他訓練的特殊戰 場。在松煙瀰漫的環境裡,他學會了如何在複雜 的地形中辨別風向,這技能後來在戰場上發揮了 至關重要的作用,讓他能敏銳地感知周圍環境的 變化,躲避危險。 在偽裝連的日子裡,黎玉榮結識了來自洛杉 磯的華裔士兵。他們擠在帆布帳篷裡,用粵語夾 雜著英語交流,鄉音中的細微差別成了他們彼此 調侃和親近的紐帶。在這裡,他們一起學習偽裝 技巧,如何用自然材料巧妙地隱藏軍事設施,如 何融入周圍的環境,不被敵人發現。每一次訓練 都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成長。 命運的轉折總是突如其來。1943年深秋,在 麥科德空軍基地,一場闌尾炎手術不僅切除了他 身體的病痛,更像是命運的一次重新洗牌,為他 開啟了通往第14空軍勤務大隊的大門。這個大隊 將成為他在二戰中最難忘的戰鬥記憶的起點。 隨後,黎玉榮來到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 的軍營。在這裡,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驚喜與感 動。當他在點名冊上看到弟弟Tommy Jow Lai的 名字時,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溫暖與力量。 而幾個舊金山唐人街發小的出現,更是讓他覺得 彷彿又回到了家鄉的街巷,熟悉的面孔在陌生的 軍營中成為了彼此最堅實的依靠。 第555空軍勤務中隊,這支由1100名華裔士 兵組成的特殊部隊,承載著特殊的使命。他們是 應中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的請求而組建的,旨在成 為中美之間的「語言橋樑」。黎玉榮和戰友們憑 藉著熟練掌握的粵語、閩南語和英語,在中印緬 戰區的密林中,搭建起了一條無形卻至關重要的 通訊線,傳遞著情報與指令,為戰爭的勝利貢獻 著自己的力量。 在佛羅里達州威尼斯空軍基地的棕櫚樹下, 埃里克·H·凱普爾上校用馬鞭指著地圖上的駝 峰航線,神情嚴肅而莊重地強調著每一個零件對 於空戰勝負的重要性。黎玉榮認真地在筆記本上 畫下軍需卡車的草圖,陽光透過棕櫚葉的縫隙, 在紙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如同他對未來戰爭的 憧憬與擔憂交織在一起。這一刻,他深刻地意識 到,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在唐人街生活的懵懂少 年,而是一名肩負著保家衛國重任的戰士,即將 奔赴遙遠而未知的戰場,迎接戰火的洗禮。 跨洋:赤道儀式與海上風暴 1944年10月,威爾明頓港被一片陰沉霧氣籠 罩,S.S. General Butner號運輸船靜靜地停靠在 碼頭,煙囪中噴出滾滾黑煙,與周圍霧氣交織一 起,彷彿一幅凝重的戰爭畫卷。黎玉榮和第555 中隊的戰友們背著沉重行囊,邁著堅定的步伐踏 上跳板,開啟一段充滿未知與挑戰的跨洋之旅。 碼頭上熱鬧非凡,賣花姑娘用生硬的粵語向 士兵們呼喊著「一路平安」,那不太標準的鄉 音,卻讓黎玉榮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彷彿又回到 了舊金山唐人街的街頭。回頭望去,看著逐漸遠 去的碼頭,心中默默告別著熟悉的土地,對未來 的征程既充滿期待,又略帶一絲緊張。 在船艙底層,狹小而昏暗的空間裡,吊床隨 著船身的晃動輕輕搖擺。黎玉榮和弟弟Tommy Jow Lai緊緊地擠在一起,周圍瀰漫著汗味和海水 的鹹腥味。他們小心翼翼地翻看著母親寄來的全 家福,照片裡的家人笑容滿面,唐人街的燈籠在 微風中輕輕顫動,那溫暖的畫面與此刻的環境形 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他們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當船穿越赤道時,一場特別的儀式在甲板上 舉行。水手們把華裔士兵們矇住眼睛,然後推到 甲板上。當黎玉榮摘下眼罩的那一刻,眼前的景 象讓他既驚訝又新奇。被油漆塗成綠色的「海 神」高高地站在那裡,揮舞著三叉戟,彷彿在守 護著這片神秘的海域。周圍的水手們歡呼雀躍, 海水的鹹味混合著檀香皂的氣息撲面而來,那熟 悉的檀香味,瞬間勾起了他對舊金山洗衣店的回 憶,那是家鄉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他不禁想 起出發前母親往他背包裡塞樟腦丸的情景,心中 滿是溫暖與思念。 然而,跨洋之旅並非總是充滿新奇與歡樂, 更多的是未知的危險與挑戰。11月11日,墨爾本 港外,風暴突然來襲。狂風呼嘯著席捲而來,海 浪像一頭發狂的野獸,猛烈地撞擊著船舷,發出 震耳欲聾的轟鳴聲。船身劇烈地搖晃著,彷彿隨 時都會被大海吞噬。黎玉榮蜷縮在兩條薄毯子 裡,緊緊地抓住吊床的邊緣,試圖保持平衡。上 舖的士兵因暈船而嘔吐不止,那令人作嘔的氣味 瀰漫在整個船艙,與海浪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 形成了一種令人絕望的氛圍。 狂風暴雨中,黎玉榮心中充滿恐懼和不安。 他在日記本上畫了個歪歪扭扭的吉普車,旁邊寫 著「距昆明還有幾天」,以此來轉移自己的注意 力,也表達了對目的地的期待和渴望。他想像著 到達昆明後的情景,希望能儘快結束這段充滿危 險的旅程。 11月14日,風浪愈發猛烈,彷彿要將整艘船 撕成碎片。黎玉榮放棄去教堂的念頭,這樣的天 氣,走出船艙是非常危險的。他躺在吊床上,聽 著外面狂風暴雨的肆虐,數著艙頂的鉚釘,試圖 讓自己平靜下來。此時,他忽然想起伽利略高中 的歷史老師說過「戰爭是文明的催化劑」,那時 的他對這句話並沒有深刻理解,但在這茫茫大海 上,面對大自然的狂暴和戰爭的殘酷,他似乎開 始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含義,戰爭不僅改變了 人們的生活,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 脆弱和珍貴。 11月12日中午,風暴終於漸漸平息,黎玉榮 才搶到機會沖了個冷水澡。鐵鏽味的水流過脊 背,讓他感到一陣刺骨的寒冷,但同時也讓他清 醒了許多。他彷彿又回到奧德堡的淋浴間,只是 那時身邊沒有暈船的同伴此起彼伏的呻吟,沒有 這令人恐懼的風暴。這場風暴讓他更加珍惜平靜 的時光,也讓他對未來的戰爭有了更深的敬畏之 心。 奮戰:雷多公路的生死21天 1945年3月,阿薩姆邦的晨霧還未完全散 去,黎玉榮所在的部隊就已踏上了雷多公路。這 條公路宛如一條被碾碎的蟒蛇,蜿蜒在緬甸山區 的崇山峻嶺之間,每一寸土地都訴說著戰爭的殘 酷與艱辛。 雷多公路又被稱為史迪威公路,從印度雷多 出發,穿越緬甸北部,最終抵達中國畹町,全長 1700多公里。這條公路的修建,是為了打破日軍 對中國的陸地封鎖,為中國抗戰輸送物資。然 而,修建過程中,無數工人和士兵付出了生命的 代價。它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一條用鮮血 和生命鋪就的抗戰生命線。 部隊沿著雷多公路艱難前行,每一步都充滿 挑戰。路邊的彈坑和十字架,彷彿是戰爭留下的 傷疤,觸目驚心。這些彈坑是日軍轟炸的痕跡, 每一個彈坑都可能吞噬過生命;而那些十字架, 則是為了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士,他們的生命 永遠定格在這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第一天的行程就遭遇重重困難。49英里的路 程在崎嶇山路上顯得格外漫長。士兵們背著沉重 裝備,在泥濘道路上艱難跋涉,汗水溼透了衣 衫,與泥土混合在一起。夜晚,他們在樹林中安 營紮寨,吊床在樹梢間搖晃,彷彿隨時都會被風 吹落。遠處傳來大象的鳴叫,在寂靜的夜晚顯得 格外悠長,讓人感到一絲神秘和不安。 行軍途中,黎玉榮和戰友們不僅要面對惡劣 的自然環境,還要時刻警惕日軍的襲擊。他們的 神經始終繃緊著,不敢有絲毫懈怠。然而,命運 卻在不經意間給了他們沉重的一擊。 3月9日午後,伊洛瓦底江的支流在陽光的照 耀下泛著金屬般的光澤,看似平靜的江面下,卻 隱藏著致命的危險。洛克·克林頓這位年輕的士 兵,或許是被這看似平靜的江水所迷惑,又或許 是想在艱苦的行軍中尋找一絲放鬆,他脫掉軍 裝,毫不猶豫地躍入水中。 黎玉榮正靠著吉普車頭擦拭步槍,目光下意 識地掃向江面,突然看到洛克·克林頓在水中掙 扎的身影。「小心暗流!」他大聲呼喊,聲音在 江面上迴盪,但很快就被湍急的水流聲吞沒。 黎玉榮和斯坦福·方見狀,立刻毫不猶豫地 跳進水中,試圖營救洛克。他們在水中奮力游 動,向著洛克的方向靠近,然而,暗流的力量遠 比想像的要強大。江水如同一頭兇猛的野獸,不 斷地衝擊著他們,讓他們的行動變得異常艱難。 他們一次次地伸出手,卻只能抓到一把水草,眼 睜睜地看著洛克被江水逐漸吞噬。 最終,洛克·克林頓沒能逃脫命運的捉弄, 被無情的江水淹沒。他的生命,在這片異國的江 水中戛然而止,只留下了戰友們無盡的悲痛和遺 憾。Tommy Jow Lai在岸邊癱坐著,軍靴裡灌滿 了泥漿,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助,彷彿一 尊失魂落魄的泥塑。 那晚,篝火格外沉默。士兵圍坐在篝火旁, 臉上寫滿疲憊和悲傷。鋼盔裡的咖哩飯,本應美 味,但此刻吃起來卻像摻了沙子,難以下嚥。洛 克的離去,讓大家的心情沉重到極點,他們默默 地吃著飯,沒有人說話,只有篝火燃燒時發出的 劈啪聲,彷彿在為洛克奏響一首無聲的輓歌。 艱難的行軍途中,黎玉榮也收穫了一塊改變 他一生的玉石。那是在穿越中緬邊境的那天,他 把那塊一直放在口袋裡的灰色石頭掏了出來。晨 霜在石頭表面結了層薄冰,陽光照過時,折射出 細碎的光斑,宛如夜空中閃爍的繁星。 路邊,中國士兵背著步槍蹣跚而行,草鞋在 碎石路上留下了斑斑血跡,每一步都顯得那麼艱 難。看著他們的身影,黎玉榮心中湧起複雜的情 感。里奧·T·洪喃喃自語道:「他們和唐人街 的洗衣工沒什麼兩樣。」這句話,讓黎玉榮想起 了父親常說的「同根同源」,他深深地感受到, 無論身處何方,血脈的共鳴真的能穿透語言的屏 障,將人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此時,手中的玉石彷彿也有了溫度,不再是 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成為了黎玉榮在戰爭中的 心靈寄託,見證了他的成長與蛻變,也承載著他 對戰友的思念和對和平的渴望。 溫情:昆明月光與上海舞步 1945年3月,歷經戰火洗禮與長途跋涉的黎 玉榮,終於踏上中國的土地。雙腳踩在這片陌生 而又熟悉的土地上時,心中湧起難以言喻的親切 感,彷彿漂泊已久的遊子終於回到母親懷抱。 首先抵達的是保山的修車廠,這裡瀰漫著熟 悉的米飯香,是家的味道,是故鄉的氣息。黎玉 榮用粵語向當地師傅請教機床操作時,對方眼中 先是閃過一絲驚訝,隨後慢慢變成了笑意。這笑 意包含著對同胞的認同,對遠方來客的歡迎,讓 黎玉榮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溫暖。 3月16日,黎玉榮乘坐運輸機前往昆明。從 舷窗俯瞰,雲南的梯田層層疊疊,像無數面鏡子 反射著陽光,閃耀著迷人的光芒。美麗的景色讓 他陶醉其中,也讓他更深刻體會到這片土地的魅 力。 昆明基地的軍官俱樂部裡,留聲機播放著 《玫瑰玫瑰我愛你》,悠揚的旋律在空氣中迴 盪。黎玉榮坐在舞池邊,看著白人士兵摟著中國 姑娘旋轉,心中感慨萬千。此時,他忽然覺得口 袋裡的玉石在發燙,彷彿它也在為這和平與歡樂 的氛圍而激動。 3月17日,黎玉榮在城裡漫步,旗袍店夥計 用帶著雲南口音的粵語問他要不要訂製長衫。他 恍惚以為自己站在舊金山的都板街上,周圍一切 都那麼熟悉,那麼親切。思緒飄回了家鄉,想起 了親人,想起了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 3月19日,車隊其他人員抵達。黎玉榮從城 裡回來後才得知,吉爾伯特·湯姆和吉米湯在下 坡時出了車禍,車子翻了下去。萬幸的是他們都 安然無恙。這路又窄又崎嶇,這樣的事誰都有可 能遇上。 1945年3月21日,車隊再次出發。之前坐飛 機過來的士兵都坐上了2121號卡車。下午3點, 抵達樟宜,這裡是總部和2121部隊的駐地,已經 行駛了110英里。遇到老朋友,聊了很久。他們 說和白人士兵發生過幾次衝突,這種事時有發 生。 在緬甸公路上開車可不是什麼愉快的事,天 又熱又潮濕,路況還很糟糕。雖然到昆明只有 大約600英里的路程,但花了20多天才抵達。在 華部署妥當後,大隊開始展開行動,總部設在 Chanyl。所有中隊/連隊在華南各地的基地都配 合作戰部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黎玉榮作為補給 中士駐守在芷江和貴陽。 那晚,聽說第407中隊已抵達,駐紮在這個 空軍基地的另一邊。一聽到消息,黎玉榮就立刻 跑了過去,希望能在那裡見到一些朋友。他遇到 了霍華德·泉和艾伯特·方,他們是在舊金山唐 人街時的發小。再次相見,我們欣喜若狂,淚水 奪眶而出。「唐人街的周記雲吞店還開著嗎?」 艾伯特·方的問題,讓所有人都紅了眼眶。他們 懷念家鄉的美食,懷念家鄉的街道,懷念那些一 起度過的美好時光。然而,戰爭讓他們遠離家 鄉,在這片遙遠的土地上浴血奮戰。 隨著戰爭推進,勝利的曙光逐漸顯現。1945 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消息如同璀 璨的星星,照亮黑暗的天空,讓人們看到和平的 希望。 上海成為慶祝勝利的海洋。派克飯店舞廳 裡,水晶燈的光芒比昆明的月光更耀眼。黎玉榮 摟著安妮旋轉,軍裝口袋裡的玉石硌著肋骨,彷 彿在提醒他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來之不易。爵士 樂與外灘的汽笛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美妙 的樂章,讓人陶醉其中。 在上海的日子,黎玉榮盡情享受著勝利後的 喜悅。他和戰友一起在街頭漫步,看著人們歡慶 勝利的場景,心中充滿了自豪。曾經飄揚在上海 上空的膏藥旗被中美英蘇四國的國旗替代,人們 在城區道路搭建牌樓,到處都是慶祝勝利的標語 和橫幅。整個上海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鞭炮聲、歡呼聲、鑼鼓聲不絕於耳。 然而,在這歡樂的氛圍中,黎玉榮沒有忘記 自己的責任,依然堅守崗位,為戰後重建工作貢 獻力量。直到某天在百老匯大廈的櫥窗裡看到 「勝利日」的號外,他才驚覺已六個月沒給家裡 寫信。他迫不及待地拿起筆,寫下對家人的思念 和對戰爭結束的喜悅,希望這家書能早日寄到家 人手中,讓他們放心。 回歸:戰爭的遺產與和平的回響 1946年5月,陽光灑滿比爾營,黎玉榮站在 營地中,手中緊緊握著退伍證明,印章上的油墨 還未完全乾透,散發著特殊的氣息,那是他軍旅 生涯結束的象徵。 他緩緩地摸著軍裝口袋裡的玉石,如今它已 變成深綠色,宛如一塊凝結著歲月與記憶的翡 翠。回想起在戰場上的點點滴滴,那些槍林彈 雨、生死與共的日子彷彿就在昨天,但此刻,戰 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他終於要回到闊別已久的家 鄉。 黎玉榮坐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的課堂裡,表面 上認真聽著教授講課,可思緒卻常常飄回到戰爭 歲月。他總會不自覺地在筆記本邊緣畫下軍需卡 車,那些曾經陪伴他在戰場上奔波的夥伴,成為 了他記憶中難以磨滅的符號。 責任最終還是讓他放下了課本,回到了家族 的生意中。聖馬刁的家中,充滿溫馨氣息。妻子 輕輕接過他手中的玉石,眼中閃爍著好奇與溫 柔。她決定把這塊玉石鑲進銀戒指,讓它成為一 件獨特的紀念品,承載著他們的愛情與黎玉榮的 戰爭記憶。 鑲嵌過程中,妻子發現玉石背面有個細微的 凹痕,那是在雷多公路上的顛簸中,被吉普車鑰 匙硌出來的。這小小的凹痕,彷彿是戰爭留下的 最後一道痕跡,見證了黎玉榮那段艱難而又刻骨 銘心的旅程。 黎玉榮看著鑲嵌好的戒 指,在陽光下,戒指閃爍著 柔和的光芒,玉石紋理清晰 可見。他的思緒也隨之飄 遠,想起了洛克·克林頓沉 入江底時激起的漣漪,那一 瞬間的絕望和無助彷彿又湧 上心頭;想起了Tommy Jow Lai在岸邊呆滯的眼神,充滿了悲傷和迷茫;還 想起了派克飯店裡安妮旋轉的裙擺,那是勝利與 和平的象徵,給他帶來了短暫的歡樂和希望。 多年後,黎玉榮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一 天,孫子好奇地指著他手上的戒指,眼中充滿了 童真和疑惑,問道:「爺爺,這戒指上的紋路是 什麼呀?」黎玉榮微笑著戴上老花鏡,緩緩地拿 起戒指,指尖輕輕地劃過玉石表面的每一道痕 跡。 「孩子,這是雷多公路的塵土,」他的聲音 低沉而沙啞,帶著歲月的滄桑,「這是伊洛瓦底 江的水痕,這是……」話語忽然停頓,陽光透過 窗玻璃,照在戒指上,折射出的光斑落在了1945 年的日記本上,那頁記載著洛克葬禮的文字已經 泛黃發脆,彷彿在訴說著那段沉重的歷史。 「戰爭就是地獄。」黎玉榮輕輕地合上日記 本,戒指在桌面上輕輕磕碰了一下,發出清脆的 聲響,像極了當年S.S. General Butner號駛離舊 金山港時,碼頭上響起的最後一聲汽笛。這聲汽 笛,不僅是他戰爭記憶的起點,也是他對和平渴 望的象徵。 他深知,戰爭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和災難, 無數的生命消逝,家庭破碎。而和平,是多麼的 珍貴和來之不易。他希望孫子能夠珍惜現在的和 平生活,永遠不要經歷戰爭的殘酷。 黎玉榮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 書,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 貴。在這個和平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 珍惜眼前的和平,努力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 自己的力量。 華裔飛虎隊老兵黎玉榮先生的抗戰親歷 ■ James Tong、Willie Lowe、Gilbert Tom、Walt Chew、Wing Lai ■ James Tong, Gilbert Tom, Ed Len, Wing 黎玉榮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