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 07.20.2025 星期日 廣東風情 1949年以後,第一座城市濱江綠化 廣場、廣州賓館、華僑大廈等拔地而 起,長堤引領城市潮流,成為中國對外 貿易的晴雨表。改革開放後,長堤是廣 州人購物、生活、娛樂的好去處,熱鬧 盛景堪稱廣州的「旺角」。如今,廣州新 商圈紛紛崛起,長堤也逐漸轉換歷史使 命,但依然潮流。 長堤大馬路往東,就是建於1930 年代的第一座跨江大鐵橋——海珠 橋。這座建於1950年代的廣場是廣州 第一座濱江綠化廣場,被譽為當時的 廣州城市客廳。 1973年,一外國訪問團,在河 南的草芳圍,用相機為長堤留下瞬 間,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當時的廣州 第一高樓廣州賓館等地標格外顯眼。也 就是在這一年,流花展館建成,廣交會 重回人民北路。至此,海珠廣場南北兩 個展館一共舉辦了32屆廣交會。 1980年代,長堤煥發生機與活力, 引領生活潮流,美食、購物、娛樂等應 有盡有。1980、1990年代,有「東西南 北中,發財到廣東」的說法。一位曾在長 堤生活多年的老華僑說:「離開祖國也有 30多年了,但長堤的記憶,始終深植腦 海。如今廣州電影院、羊城電影院、廣 泰來旅店、大三元酒家……這些熟悉的 地方,雖已不同往日,但每次回國,一 定要去長堤走一次。這裏是我心裏永遠 值得留戀的地方。」 進入21世紀,長堤以新的內涵,展 示出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古建築變身 博物館,廣場成文化長廊,老店也煥發 新活力、新商業地標不斷湧現……百年 長堤,歷經歲月淘洗,依然是潮流。 在長堤大馬路的起點,有一條充滿 嶺南風味的金融街。2010年,國家開始 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兩年後, 廣州勇嘗頭啖湯,在長堤騎樓群裏辦起 了全國首條民間金融街,成為民間金融 改革的「試驗田」。 100多年前,華僑、港商開啟了長堤 的繁華,很多建築到今天依然是地標, 見證了廣州深厚的華僑文化底蘊。這也 是華僑博物館落戶於此的原因。2021 年,位於沿江西路183號的原五仙門發電 廠,活化為廣州華僑博物館,成為全國 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築建設的華僑專題博 物館。 長堤,在哪裏?有人說是長堤大馬 路,有人說是沿江路,也有人說是海珠 廣場到人民南路的一段,甚至有人說, 珠江前航道一江兩岸都是長堤。而目前 學界公認的長堤,主要指珠江前航道 北岸河堤一線的濱江地帶,大概西起沙 面,東至大沙頭,分為西堤、南堤與東 堤三段,北至今一德路一線,東西約4公 里,南北約300米的街區。這是大自然和 人類歷經千百年共同塑造的沿江旺地。 沿著海珠南路一路向南,直達長堤 沿江路,對面是海珠區,左轉,便是海 珠廣場、海珠橋。「海珠」之名源於珠江 江心的一塊大礁石——海珠石,因面積 大,也叫海珠島。據地理學家曾昭璿考 證,海珠島大概位於今永安堂以西前後 馬路之間的區域,是長堤最早的陸地。 據《越秀史稿》記載,宋代之前,海 珠石更靠近南岸,但到宋代後期,北 岸加速南移,海珠島逐漸離北岸更近, 並出現了長堤一帶最早的人文景觀。明 代,廣州城市發展迅速,珠江北岸加速 南移到今長堤一帶。因臨近珠江,商賈 往來密集,形成有名的蔬菜、水果、魚 等集市,也叫欄口。而江中的海珠島距 北岸僅剩百余米,漸成商貿之地。明萬 曆年間,每年夏、冬兩季,海珠島上會 定期舉行市集,與歐洲人開展貿易,俗 稱「定期市」,有「最早廣交會」之稱。到 清代中期,今天長堤一帶的陸地基本形 成,著名的廣州十三行商館區,就位於 西堤區域。 人類對長堤第一次大規模的改造是 在19世紀末,張之洞首築百丈河堤,開 啟廣州近代城市建設的先河。張之洞, 晚清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1884 年調任兩廣總督。修築長堤,最初源 於水患。在張之洞的計劃裏,河堤不只 是防洪之堤,更是商業之堤,城市形象 之堤。因此,他以「弭水患、興商務」為 由,先後三次上奏光緒皇帝,奏請在今 天字碼頭一帶興築堤岸,築馬路、建騎 樓、造碼頭。原本的防洪堤岸,變成了 城市發展的大工程。這也被視作近代廣 州的第一個城市建設計劃。 1889年秋,長堤華麗開場,天字碼 頭段石堤初成。麻石壘就的堤岸,穩固 堅硬。然而,一年之後,張之洞卻奉調 離粵,未盡的工程在潮汐中沉寂十幾 年。直到20世紀初,廣三鐵路、粵漢鐵 路、廣九鐵路相繼興建,環繞在長堤周 圍,鐵路陸運開始取代內河水運,築堤 的鐵鍬才再度揚起。1904年南堤完工, 1907年長堤西濠段、東濠段完工,1914 年沙基段完工。至此,珠江北岸河堤基 本全線貫通,珠江自然南移的過程,終 於被硬質堤岸所終止。 貫通東西的長堤,串聯起沿線城市 幹道、臨江碼頭、倉庫、鐵路等水陸交 通網絡,被《粵海關十年報告》譽為「近代 廣州城市建設的里程碑」。 長堤最大的一次擴建是在上世紀二 三十年代。當時,為改善航路和商業開 發,廣州炸平海珠島,填平島與長堤大 馬路之間的河面,再將彎曲的堤岸拉 直,從西濠口到維新路,工程浩大,歷 時三年竣工。擴建後的江岸,向南挺進 百余米,曾經的海珠島被埋於新馬路之 下。至此,在大自然和人類的共同塑造 下,長堤基本被定格為今天的樣子。 上海有外灘,廣州有長堤。第 一批融合中西的建築、第一家近代 商業百貨、第一個近代中央銀行、 中國第一座高樓……領風氣之先, 長堤孕育出廣州近代第一個CBD, 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如 今,歷史建築變身博物館,廣場成 為文化長廊。長堤又以新的內涵, 再現新活力。 湖北小夥小姜,在廣州生活了5年, 最愛周末沿江徜徉,粵海關、永安堂、 南方大廈……小薑如數家珍。他說,長 堤的建築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與西方建 築、南洋建築的風格,這裏每一棟樓都 值得細細品味,堪稱一座沒有圍牆的建 築博物館。站在人民橋遠眺,古建築群 與現代摩天大樓交相輝映,成為廣州最 有韻味的城市美景。 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粵海關舊 址,因樓頂的巨鐘,人稱「大鐘樓」,它 見證了廣州海上貿易的諸多「第一」。 1685年,清廷設四海關,粵海關最盛, 衙署原在五仙門,後遷西堤,之後毀於 火災。1916年重新建成的粵海關大樓, 即為今所見的大鐘樓,當時以31.85米問 鼎「廣州之巔」。大鐘樓採用雙柱、斷裂 山花、弧形樓梯等巴羅克風格的建築元 素,成為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在廣 州的代表。 廣州人對於大鐘樓最深的印記,莫 過於那穿越時光的鐘塔。頂層鐘塔高13 米,四面嵌著直徑2.7米的發光鐘面,分 針長逾一米,中間是白色蓮花圖案。內 部有5個銅鐘懸吊,3個鐘錘,最大的重 達226公斤,由人工定時通過滑輪牽引, 借重力奏鳴。這套鐘由英國泰勒公司 1915年鑄造,如今全球僅存四套,另外 三套分別在英國大本鐘、耶魯鐘樓和中 國江海關舊址。 粵海關一根鐘錘226公斤 「金融第一街」 孫中山創辦中央銀行 廣州金融底蘊可謂深厚,也是近代 金融潮湧之地,孫中山曾親手在長堤創 辦中央銀行,成為全國金融中樞。長堤 也因此有了「金融第一街」的美譽。 走完長堤大馬路、穿過海珠廣場, 沿江中路193號,一棟花崗巖建築靜立江 畔,這裏是中國工商銀行廣州第一營業 部的辦公場所。門口石碑上的「中央銀行 舊址」訴說著長堤金融傳奇的崢嶸歲月。 20世紀初的廣州城,辛亥革命之後,銀 號、當鋪等傳統金融早已不適應新的需 要。 當時10萬元以上匯款需經外國銀行 之手,國際匯兌更全被洋行壟斷。孫中 山著手繪製銀行金融藍圖。1924年8月15 日,孫中山親手創辦的中央銀行在廣州 長堤成立。 據文獻記載,當時的中央銀行,採 用了國際先進的管理制度,設立董事會。 首屆董事會成員包括廖仲愷、孫 科、林雲陔等政要名人。中央銀行甫一 開張,便重拳頻出:發行廣東銀毫, 統一幣制,代理國庫,遏制金融市場亂 象。還發行軍用券,保障北伐糧餉。最 令人揚眉的,是開通了自主國際匯兌。 可以想像,當第一筆跨境匯款不假外國 人之手直達海外時,職員們相視一笑, 是多麼揚眉吐氣。 銀行興起被譽為中國近代金融的轉 捩點,長堤也迅速成為金融一條街。上 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家特許銀行、地方 銀行、華商銀行和外商銀行以及各大保 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紛紛在長堤落地生根。 廣州人熟知的愛群大廈,最早也是 一家保險公司的辦公樓。當時的長堤, 可謂是銀海縱橫,一片繁榮景象。廣州 也由此成為華南最大的金融中心。 1927年,國民政府在上海增設中央 銀行,兩年後,廣州中央銀行改為廣東 中央銀行。至此,孫中山在廣州一手創 辦的中央銀行完成了歷史使命。它如同 一枚沉甸甸的金融印章,蓋在廣州近代 史的扉頁上,也為後來的廣州經濟崛起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舊交融再嘗頭啖湯 潮流繼續 ■目前學界公認的長堤,主要指珠江前航道北岸河堤一線的濱江地帶。圖為長堤遠景。 珠江岸線不斷南移 歷經千年抵達長堤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人與自然共塑造 江旺地 百典 年雅 潮浪 流漫 搶長 灘堤 地美 ■大鐘樓的鐘塔。 ■長堤大馬路民間金融街。 ■曾經的五仙門發電廠變身廣州華僑博 物館。 ■長堤和海珠石。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雋永 的記憶。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 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