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025星島日報(美西版)

A8 07.20.2025星期日 神州萬象 副刊 船型屋是黎族傳統民居,因外形 似篷船而得名。屋頂覆蓋厚厚 的茅草,幾乎延伸至地面,形成獨 特的船篷造型。屋內不設窗戶,僅 有兩扇對開門,分別位於「船頭」和 「船尾」;門開後,涼風穿堂而過, 形成天然的通風系統。 東方市博物館館長秦巍介紹 說,這種建築形式兼具防潮、隔熱 功能,展現了黎族人民在熱帶雨林 環境中的生存智慧。屋內中央矗立 3根高柱,兩側6根矮柱支撐。中新 社報道,秦巍解釋說,黎語中,高 柱稱「戈額」,象徵男人;矮柱為「戈 定」,象徵女人;三柱六椽,寓意一 個家由男女共同支撐。 船型屋的營造實為一門「與自然 對話的藝術」。黎族先民就地取材: 格木為柱,麻竹為梁,茅草覆頂, 白藤捆紮框架,稻草混泥糊牆。「茅 草編織與屋頂鋪設是船型屋營造的 核心」,東方市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 傳承人符打因說,每片茅草需經曬 乾、捶打軟化後,由製作人雙手以 竹片交叉纏繞固定,編成近3平方米 的緻密草片。以80平方米的船型屋 為例,屋頂需鋪設180多片茅草,每 片茅草經過綁扎後長達3.2米。 茅草鋪設時需遵循「S型交疊 法」,「這種流線型拱頂結構,不僅 使雨水順滑傾瀉,更能抵禦颱風。」 符打因說,整個建造過程中,不使 用一顆釘子,全靠藤條綁扎固定。 2008年,「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次年,東方市白查村村民集體遷入 新村,老村船型屋得以完整保留, 成為研究黎族傳統建築的重要活態 樣本。白查村現存87間船型屋,然 而「最困難的是材料越來越難找,年 輕人外出務工,學習這項技藝的人 越來越少。」 藏香是藏傳佛教在宗教儀式中 使用的一種香,相傳係公元7世紀 時由松贊干布的大臣吞彌桑布紮所 創,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2008年藏香製作技藝被納入第二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香由藏紅花、雪蓮花、麝 香、藏寇、紅景天、丁香、冰片、 檀香木、沉香、甘松等20餘種名貴 香料及藥材手工製作而成,不僅具 有香料的熏香特質,還具有一定藥 用價值。 史料記載,藏王松贊干布曾派 出16名青年才俊赴印度學習佛法, 最後只有吞彌桑布紮學成歸來。回 到西藏後,吞彌桑布紮以梵文字母 為基礎創造了藏文,並將他在印度 學到的製香技術結合西藏的物產製 成藏香。其後,藏香迅速成為西藏 宗教活動的組成部分,並成為西藏 主要的手工業產品。最遲至宋代, 藏香已傳入內地,當時南宋都城 臨安(今杭州)已有藏香在市面上出 售。經過元明兩代,藏香逐漸成為 一種重要香料,特別是在宗教活動 中得到普遍應用。 隨著清代對西藏管理的加強, 藏香聲譽日盛。當時很多學者關注 藏香,如肖騰麟認為:「藏香有紫、 黃二色,粗、細二種,各處皆有, 只有產於巴塘者最好。」宓元良指 出,「紫者是用瑣瑣葡萄汁合成, 故色紫而性通竅,透發而上升,能 發痘;黃者性下降,可催生,二者 不可亂用」。(肖騰麟《西藏見聞錄》) 馬少雲在《衛藏圖識》中稱,「藏香有 紫、黃二種,真藏香焚燒後煙可淩 霄,大概是因為製作的過程添加了 珍寶屑,又有黑香和白香,白香也 叫吉吉香,黑香也稱名香。」趙學敏 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解釋說,「藏香 只有紫、黃二色為正品,紅、綠、 黑、白諸色,皆屬他香,不多見。」 清代藏香以紫色和黃色為主, 其他顏色是在加工過程中添加某些 材料而成。在民間,藏香因不易得 而彌足珍貴,《清稗類鈔》記載:「藏 香出西藏,甚珍貴。雍正時,杭州 周亦庵孝廉(明清時期舉人的雅稱) 自日下(北京)歸,以烏思藏香一枝 贈丁敬身布衣敬,其色紺紫,出以 示人,觀者皆歎為得未曾有」。 在海南島西部的熱帶雨林深處,一間間形如倒扣木船的茅草屋 靜臥於山坳之間。這就是「中國傳統村落」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白查 村——海南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黎族船型屋村落,被譽為 「黎族最後的精神家園」。 船型屋守望黎族家園 ■船型屋屋內不設窗戶,僅有兩扇對開門,分別位於「船頭」和「船尾」。 中新社 金星玉質 貯墨生輝 點石成硯 妙在用心 藏香配料講究 餘韻千年未散 外形似篷船 屋頂覆茅草 淬火痕跡 以生活用具為主 多自然幾何圖案 成就獨特黎陶 ■董佳佳(左)和外婆胡其梅製作黎陶。 ■村民董良姨製作黎陶。 ■村民在修整黎陶坯體。 ■在黑土黎陶合作社裏,村民在製作黎陶。 ■村民董佳佳和她的外婆胡其梅查看黎陶產品。 ■當地村民們在合作社製作黎陶。 本組圖片來自新華社 黎陶是海南黎族延續數千年的原始製陶技藝,被譽為民俗文 化的「活化石」。其製作採用泥條盤築成型與露天堆燒技法,燒製 時以椰殼、牛糞為燃料,待陶坯陰乾後露天堆燒至通紅,潑灑華 楹樹皮汁液淬火形成天然灰燼紋路。每個陶器因淬火痕跡差異成 為「限量版」。黎陶器型以釜、甑、甕等生活用具為主,紋飾多呈 現自然幾何圖案。2006年,黎族原始製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 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報訊 ▍ ▍本報訊 ▍ ■西藏昌都市昌都經濟開發區的廠 房裏,現代化設備和非遺手工製作 的藏香整齊擺放。圖為員工手工製 作藏香。 中新社 ■金星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李平寒正手握刻刀,俯身於工作 台前。 中新社 《硯史》記載,廬山有青石 硯,主產於廬山橫塘鎮駝嶺山下 宋村,也稱金星宋硯。金星硯因 石中天然點綴金色星斑而得名, 傳統金星硯迄今已有1600餘年的 歷史,宋代文人黃庭堅以「金星玉 質,貯墨生輝」形容其獨特品質。 一塊石頭為何備受文人墨客 喜愛?金星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 承人李平寒介紹道,金星硯溫 潤瑩潔、紋理縝密,故具有發 墨快、儲水不涸、久磨無粉等特 點。製好一方硯台,需歷經選料 畫坯、整形製坯、打磨石品、畫 圖設計、雕刻銘文、打磨拋光等 八道工序。 「八道工序中,尋石過程頗 費心思。」在李平寒的作坊裏, 堆放著滿屋硯料,他拿起噴壺慢 慢沖洗石料,金星、金花、眉紋 等圖案漸漸浮現在青石上,形態 萬千。他介紹,金星硯的珍貴, 源於廬山南麓駝嶺山脈獨有的青 石礦脈,石材內含硫化鐵結晶, 經億萬年地質運動形成金星、金 暈、金環、魚子紋四大類天然紋 樣。點石成硯,秘訣在於用心。 「傳統金星硯的造型與圖飾 因取材於當地物產、山水和人文 傳說而極具地域色彩,風格古樸 大方,簡略寫意,是中國民間藝 術中的瑰寶。」李平寒介紹,1970 年代至1990年代,廬山共有製硯 作坊百餘家,產品遠銷日、韓、 東南亞及歐美各國。然而,隨著 機製硯台衝擊市場,手工製硯匠 人從百餘人銳減至數十人。2006 年,「金星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國 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些 年,在政策扶持下,金星硯從瀕 危技藝蛻變為文化新名片。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