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07.20.2025星期日 中國流行風 副刊 最近一段時間,「打野攻略」席捲社交平 台,年輕人分享「打野地圖」,簡要介 紹挖野菜地點;有人分享挖野菜成果;有人 分享知識,教大家分辨野菜、科普食用方法 等。「打野」甚至還帶來一股全新消費趨勢, 不少網店裏鋤頭、小鐵鍬、小鏟子等裝備銷 量快速提升。 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陳武表示,年輕人愛上挖野菜,一方面因為 帶著泥土氣息,接地氣,和城市的鋼筋水泥 形成巨大反差,令人輕鬆;另一方面,探究 野菜的顏色、味道、功能這一過程,能促進 人際交流,成為大家交往的新媒介、新話題。 在北京從事IT行業的趙亞蘋,被朋友邀 請去昌平挖野菜。「我很驚訝,沒想到真的有 身邊人『開挖』了!」趙亞蘋在魯西北農村長 大,小時候有過揀麥穗的經歷,記憶中「還是 挺累的,太陽很大,有時候會被麥梗劃到, 運回家還要及時幫著曬麥」。但這次挖野菜她 發現雖然運動量很大,但累了也可以隨時坐 下聊天,從久坐、晚睡、壓力大的生活中短 暫釋放。 28歲的張昊軒就是邀請趙亞蘋去挖野菜 的朋友,他在網上看到網友分享的經歷,提 前學習野菜相關知識,並邀請朋友一起去。 趙亞蘋評價他「挖得比較摸魚」,他也承認內 心更期待做飯和吃飯環節。最讓張昊軒印象 深刻的是,因為挖野菜,朋友們彼此分享了 各自的童年經歷。「大家講得很生動,小時候 的生活都很豐富多彩。」 22歲的盛天成是一名鳥類愛好者,他參 加了北京林業大學的和諧家園志願者協會和 百奧生物協會,還和同學們一起組建了民 間觀鳥交流群。盛天成介紹,群成員都是 靠鳥類愛好者口耳相傳聯絡起來的,現在 有300多人,從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有,也 有老師加入。群裏大家經常圍繞「鳥訊」聊 得火熱,線下一起拼車組團觀鳥。 高考後從家鄉內蒙古到深圳上大學 的傅茹涵,見到了許多從未見過的鳥兒, 「第一次親眼看到翠鳥、紅嘴藍鵲時我就被 震撼了,對觀鳥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她參加 了學校的自然保育社,加入校內校外的觀鳥 活動。爬山、聆聽鳥叫,一動不動地抬頭「掃 描」枝葉、遺憾地目送鳥飛走是她的日常。 傅茹涵在觀鳥和鳥類科普活動中獲得 了很多鳥類保護的知識,還結交了「觀鳥搭 子」。傅茹涵和「觀鳥搭子」聊天,對話往往是 這樣的:「你覺得這個叫聲是不是『大擬啄木 鳥』」「鳥就在那棵樹上快拍快拍」「我好急, 望遠鏡給我用一下」……傅茹涵還結識了許多 設計製作鳥類文創的朋友。「觀鳥是通往大自 然的一 張入場券。」 00後黃韻菲從小就 非常喜歡觀鳥,在她成長過程中也逐漸探索 如何通過藝術和公益的結合,讓更多人去了 解鳥類、愛護鳥類。 距離北京市中心一百多公里外,一片高 山草甸正披上嶄新的綠裝。然而往山坡上望 去,隨處可見遊客低頭忙碌的身影。只見人 們分散在草甸各處,手持塑膠袋和剪刀、鏟 子等各種工具,專注地在腳邊搜尋著一種再 普通不過的植物——「野韭菜」。 每發現一簇野韭菜,一些遊客便迫不及 待地用手或鏟子將其挖出。有人甚至帶著鍋 碗和餃子皮,當場用現採的野韭菜包起了餃 子。經過多輪的採摘,草地剩下的野韭菜大 多只有瘦小的幼苗。土壤被翻得支離破碎, 野花野草倒伏一地,草甸逐漸斑駁裸露。 這個地方叫做北靈山,以高山草甸、白 樺林、野花等自然景觀而聞名,是戶外旅遊 的熱門目的地。北靈山還有一個名字叫「韭菜 山」,每年的五六月,山上的「野韭菜」進入生 長旺盛期,吸引了很多人前往採摘,近年來 還出現不少以割韭菜為賣點的戶外徒步團。 然而在這場挖野菜的狂歡背後,北靈山的生 態環境正面臨被破壞的隱患,這一現象也引 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 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生態治理研 究所所長陳真亮表示,野韭菜的深根系能有效 固持土壤,防止高海拔風蝕和水土流失,對維 持山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潛在價值。不僅如 此,作為早春蜜源植物,野韭菜能夠為傳粉昆 蟲提供關鍵食物來源和棲息地,其揮發性硫化 物形成的「化學屏障」可抑制部分雜草入侵,維 持草甸植物的生物多樣性。 「公眾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宜踐行『手 抓原則』,即索取自然資源不要超過手抓一把 的數量。比如,從野韭菜一棵植株上最多採 摘一兩片葉子,每次採摘夠吃一頓的量,現 摘現吃,不可以挖掘球莖。」陳真亮建議。 「蒼山腳下都快被撿菌子的薅禿了。」多位 來自雲南大理的網友以及菌類科普博主日前 反映,近幾年火爆的「摘菌子體驗」商業活動 今年暑假又吸引了大量遊客。 近年來,遊客到雲南西雙版納、大理、 楚雄等地體驗採摘野生菌成為一種旅遊時尚 玩法,社交平台上能刷到眾多相關的帖子。 在某社交平台,以「大理摘菌子」為關鍵字檢 索,顯示有250萬+的流覽量,有不少雲南當 地領隊都在發帖攬客。多個大理採菌團隊的 領隊介紹,根據路線和提供服務的不同,價 格一般從98元到300多元不等。 「山貓」是菌物學會的成員,在大理從事 菌物科普工作。他表示,現在主路附近的菌 子已經不長了,以前很少有遊客會走野路, 但現在野路踩成了大路,為了採到菌子大家 只能往大山更深處走,十分危險。他說,很 多遊客採菌只是為了拍個美美的照片,這導 致很多人把採菌當成娛樂活動,不管大小、 有毒沒毒都採。一些菌子不要了拍完照也不 丟回林子裏,就丟在路邊,孢子也無法傳播 完成繁衍。 鹿先生之前在深圳工作,後來辭職到大 理,從2022年開始做爬山、徒步、採蘑菇、 看螢火蟲等戶外經營活動。他說他們是大理 最早做採菌體驗的團隊之一,3年前整個大理 不超過5家,但現在有數百家,魚龍混雜。他 表示:「現在蒼山採野生菌活動的火爆程度已 經嚴重影響到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我們是去 山林裏面體驗的,不是去掠奪式採摘的。」 沉浸摘菌子 蒼山腳下快被薅禿 低頭尋尋覓覓,在路邊 流連。蹲下身來,拿起剪 刀苦幹。拿起植物百科圖 鑒仔細分辨,這不是植物 學家在作業,而是喜歡 挖野菜的年輕人在努力 分辨路邊植物。 上海26歲的上班族 白懷從小就喜歡觀察植 物,對野菜的種類爛熟於 心。「野菜一般長在小河 邊、公園裏、田野間,這 些地方適合它的生長。」她細 心觀察後,很快就能在一些不 為人注意的地方,發現野菜所在 的位置。像在社區門口,她就看見 過可以食用的草頭,於是帶著剪刀和 籃子去採摘。 「挖野菜的時候,內心很寧靜,自己動 手的快樂也無與倫比。」慢慢挖掘,和植物 親近,白懷十分享受採摘的樂趣,「我們 都屬於生活壓力比較大的滬漂人,我臨近 畢業,實習和學業壓力都很大,對象工作 也比較忙碌,經常加班,所以周末我們也 很少有精力長途外出,更多是去探索新運 動、新遊戲。」 挖野菜也是社交的好方法。在社交平 台上,一個個群聊紛紛組起,交流著與彼 此的感情。「挖野菜總是在我們的日程清單 裏。其實不管挖的結果如何,能和對象一 起探索新的體驗就讓人非常開心。」許璐璐 和男友一起走遍各個田野,對他們而言, 重要的不是挖野菜,而是和戀人的相處時 光。 挖野菜還能遠離生活的喧囂,獲得零 成本娛樂。25歲的毛茂帶上乾糧和水就出 門,在路邊隨心尋找,還在網上分享。最 近她找到一個不錯的位置,許多網友跟著 她的帖子也一起前往,最後那個地方擠滿 了慕名而到的人。 不過「打野」並非總能成功,「草頭和四 葉草容易弄混淆。」白懷就表示,「我們曾認 為黃鵪菜是薺菜,誤帶回來許多。」許璐璐 也記得,為了認識植物,她和男友還用軟 件識別野菜,但有時候還是會出錯。 走享遍受各相個處田時野光 帶著鍋碗 採野韭菜包餃子 渴望鬆弛感 觀鳥、賞花、挖野 菜,正在成為年輕人的新社交 方式。這些看起來很有閒情逸致的愛 好,體現了他們對生活鬆弛感的嚮往。 大自然天然具有淨化作用,大家越來越 有興趣和大自然接觸,這也反映了年輕 人希望勞逸結合,在工作和生活中尋 找平衡,讓身體和心態都得到 放鬆的期盼。 赴曠野尋樂 ■一隻美洲紅在廣西濕地落腳,吸引 眾多攝影愛好者前往拍攝。 資料圖片 ■遊客在湖南張家界花 海遊玩。 資料圖片 ■四川成都望叢祠景區池塘裏的荷花近 期盛放,吸引遊客賞花拍照。 中新社 ■夏季雨水豐沛,雲南各種野生菌相繼萌 發,採摘的村民和遊客絡繹不絕。資料圖片 ■秦嶺腳下的鄠邑區栗峪口村,不少城市青 年到此休閒打卡,享受鬆弛愜意。資料圖片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