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2025星島日報(美西版)

A13 07.25.2025 星期五 港聞 立法會前日通過修訂權力及特權條例,昨 再通過修改《議事規則》,引入《立法會議 員守則》,列明議員須遵守9項基本準則,例 如維護憲制秩序、國家安全、立法會信譽、 不可故意貶損政府管治威信等;又訂明議員 須出席會議,如須離港逾兩日要通知,若無 合理原因缺席而導致流會,須支付罰款等。 同時,擴大議員利益監察委員會職能,改名 為立法會監察委員會,處理議員不當行為的 實名投訴。日後若議員出現違反守則的不當 行為,將有不同程度懲處,最嚴重可處以停 職及財政處分。 陳恒鑌:履職標準讓公眾看得到 會上,工聯會郭偉强指,區議會都已有 履職監察機制,立法會作為立法機關,更應 以身作則、與時並進。民建聯陳恒鑌表示, 自我完善不可以只憑口說,一切履職標準及 要求,都要給公眾看得到、看得明白。 梁君彥在議案通過後會見記者,指通過 修訂權力及特權條例,和修改《議事規則》, 「優化了立法會議員的履職制度和立法會的運 作,是議會持續進步的重要里程碑」,形容立 法會「邁上新里程」,相信新制訂的守則及相 關新措施可有效提升議會的透明度和效率, 又稱今屆無意再修改《議事規則》。 梁君彥續指,今屆立法會是完善選舉制 度、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後的首屆立法 會,全體議員是上下一心,有共識要完善立 法會的自我監察,持續提升議會的效益和問 責性,大家都有信心新制度會幫助議員履職 盡責,更貼地、更到位地服務香港市民,亦 更好貢獻國家,強調履職制度全面及系統地 整合和優化各項規範,訂明對議員行為操守 及工作表現的要求,讓新一屆議員投入工作 時有規可循。 梁君彥再次讚揚第七屆立法會務實有 為,成績有目共睹,距離今屆完結前仍有數 個月,議員會盡力做好工作,未來數個月秘 書處仍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以確保履職制 度在新一屆立法會順利實施。 被問到新機制會有何影響,以及會否擔 心嚇怕有心人參選,梁君彥表示,今屆沒有 履職機制,議員亦很容易做得到,因此新機 制是要告訴有意參選人士,市民對議會的最 低要求,不認為會影響有心服務市民的人參 選;立法會「班長」、商界(第二)廖長江認 為,不會有很大影響,重申履職機制雖是給 將來的立法會議員去實行,亦可以讓有意參 選或留任人看到公眾和整個立法會對他們的 期望,「大家看得到再決定是否參選,這樣會 比較公平。」 ■立法會大會昨在88票贊成下,通過修訂《議事規則》。 立會通過修改《議規》違犯者可停職罰款 下屆任期開始當天實施 梁君彥:提升透明度與效率 ▍本報記者郭詠欣、林彥汛香港報道 ▍ 面對港人北上消費、食肆結業潮持 續,身兼行會成員的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前 日召開記者會,將矛頭指向勞工成本,聲 言若一早輸入外勞,或可避免出現食肆倒 閉潮,引來勞工界炮轟。張宇人向來惹 火,其言論亦反映部分僱主心態,要盡一 切方法壓低成本,不過有政圈人士提醒, 外勞爭議在地區已成為基層市民最關注議 題,隨時升級成「全港性」矛盾。 政府兩年前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 劃」,同時開放26個工種的外勞輸入,雖 然規定外勞人手與本地工人比例上限為 1:2,以及工資不可低於行業中位數,但 由於有「陰陽合同」、剋扣工資等現象,加 上外勞較「聽話」,實際上聘請外勞成本可 能較低,導致出現「假兼職、真頂替」、拖 延本地人招聘等情況。香港失業率亦緩升 至3.5%,建造業及餐飲服務屬重災區,分 別達6.8%及6%。 政府亦意識到問題,勞工處上月推出 「補底四招」,包括僱主半年內只可申請一 次補充勞工、須展示申請公司名稱等;據 數字,近兩年勞工處拒絕29宗涉未符合人 手比例規定的輸入勞工申請。有官場中人 指,本地人就業肯定是優先,但輸入外勞 對本地人工作多少有影響,勞福局審批時 會較過去「手緊」。 工聯會議員陸頌雄表示,建築、餐 飲和零售行業受外勞嚴重衝擊是「肉眼可 見」,亦有些情況是宏觀失業數據看不到, 例如達退休年齡者原本可獲續聘,但輸入 外勞後便失去機會,但這不計入整體失業 率中。他指只有院舍護理行業,真正嚴重 到招聘不到本地人,批評個別商界無視自 身結構性問題,不想方法提高服務質素, 一味簡單「搵稻草人」攻擊,於理不合。 有經常落區的議員表示,現時擺街站 相比幾年前,街坊理性很多,少了無理謾 罵,但反映民生困難的意見非常多,外勞 議題正是熱門,「10個有9個都係講外勞問 題,比起講公立醫院加價多幾倍。」也有人 聲淚俱下投訴外勞搶飯碗,令家中長者失 去兼職。 有地區直選議員亦指,輸入外勞最直 接衝擊基層職位,即使政府反覆講漂亮經 濟數據、IPO集資冠全球,「但無意思,基 層根本零受惠。」隨著進入選舉周期,市民 求助越來越多,認為政府要正視問題。不 過有商界人士反駁,基層勞工薪金過去數 年升得快,以政府外判清潔工為例,5年 間升了足足4成,「邊間公司5年有4成盈利 增長?」有時多聘外勞設法減低支出,屬 無可奈何,否則無法生存。 民建聯議員顏汶羽建議,外勞與本地 工比例應以相同性質職位作計算基準,確 保比例符合實際需求,以防有僱主利用不 同職位「充數」達標,並動態調整不同工種 的申請配額。至於業主應否減租,他指應 由市場自行調節。 食肆人手不足,又是否招呼不周的具 說服力理由?有政圈中人認為無必然關 係,坊間有出名「罵客」的餐廳仍天天排長 龍,笑言飲食界口吻頗似的士業,申請加 價時總把「提升服務質素」掛在口邊。 勞資問題是永恆矛盾,若牽涉到普羅 市民最根本的生計,恐不利社會和諧穩 定。特首本周日落區舉行《施政報告》諮 詢會,且看會否有市民就外勞問題當面陳 情。 聶風 大棋盤 外勞爭議續升溫 成地區「頭號關注」 立法會大會昨日在88票贊成下,通過由議事規則委員會主席謝偉俊提出的兩項 擬議決議案修改《議事規則》,將來議員違反《立法會議員守則》後,可處以停職和財 政處分。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形容立法會昨日邁上新的里程,新制訂的「立法會議員守 則」及相關新措施將於下屆任期開始當天實施,相信可有效提升議會的透明度和效 率,讓市民更深入了解和監察立法會議員的工作,亦透露今屆無意再修改《議事規 則》。 環保署正推動「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全 面電子化,明年4月1日起全面改為兌換「易賞 錢」等其他獎賞平台積分,並於全港超過500 間超市和零售商換取禮品。環保署助理署長 蕭智慧接受《星島》訪問表示,「綠綠賞」電子 化有助節省人手及營運成本,亦能杜絕「一人 多卡」的濫用情況;同時,署方亦希望透過 「易賞錢」等更多元的禮品選擇,吸納更多新 一代年輕人參與計劃,培養減廢回收習慣。 蕭智慧表示,「綠綠賞」自2020年尾推出 以來,已有過百萬個用戶,透過計劃提交的 回收物和廚餘合共超過12萬公噸。期間,署 方一直持續完善計劃,2022年推出手機應用 程式App後,再於去年起與「易賞錢」等平台 合作,提供更多元化的積分獎賞。 現時,「綠綠賞」App已可兌換港鐵車 票、本地生態遊,及透過「易賞錢」積分於 各大超市等換取所需禮品。他又提到,市民 每月用於兌換「易賞錢 」的「綠綠賞」積分, 由去年12月剛開放兌換時的700萬分,增加 逾兩倍至今年5月的2400萬分,約2.8萬人使 用過相關兌換功能,反應相當良好。 蕭智慧指出,雖然目前仍然有較多人選 擇換領實體禮物,但政府欲「再推一把」,通 過明年的全面電子化,加速用戶轉投電子積 分兌換。他提到現時實體卡或有被濫用情 況,「例如一個人手持幾張卡,分多次回收 廚餘賺分,電子化後濫用機會少得多。」另 外,全面電子化亦減省運作成本及人手,包 括毋須再派店員進行實體禮物的兌換、倉存 及管理工作,亦節省中間牽涉的行政費。 對於用戶而言,「綠綠賞」電子化更是使 用體驗的一次全面升級。蕭智慧說,現時提 供的實體禮物選項不外乎「柴米油鹽」十款八 款,年輕人對此或不感興趣。他認為,若 「綠綠賞」的回饋由這些實體禮品,變成「易 賞錢」積分能兌換的各式各樣商品,能大大 提升年青一代的興趣,參與回收。 至於一些習慣換實體禮品的用戶,他稱 超市同樣有這些產品可供兌換,「且每款都 有不同品牌可供選擇,對比我們只能提供單 一牌子,選擇具彈性得多。」 目前,「綠綠賞」App的「易賞錢」每月兌 換上限為3000分,蕭智慧解釋是由於仍然處 於試行階段,不排除未來會視實際情況放寬 限制。 本報記者趙克平香港報道 致轉 力用 助Ap 長p送者 額適 外應 積分 200警車今年裝CCTV 警方研人臉識別應用 隨著「綠綠賞」電子化將於明年4月1日全 面推行,將不再提供實體禮品兌換及停用所 用實體積分卡,環保署助理署長(減廢)蕭智 慧強調,實體卡當中的「綠綠賞」積分,可轉 至用戶指定的手機App帳戶內繼續使用;署 方亦有相應過渡安排,以協助長者等及早適 應。另外,為推動市民轉用手機應用程式, 環保署會推出暑期優惠,凡於下月1日至9月 30日期間,將積分卡轉為手機App的市民, 將可獲額外50分的「綠綠賞」電子積分。 蕭智慧表示,現時已有約87%「綠綠賞」 用戶使用手機App,可無縫過渡至全面電子 化;仍然使用實體卡的人只佔約13%,算上 可能有部分卡或無再使用,當局認為實際上 受到全面電子化影響的人數應該不太多。為 方便習慣兌換實體禮品的市民逐步適應,各 「綠在區區」將在明年第一季繼續提供適量的 實體禮品,在場職員亦會協助有需要的市民 安裝手機App,並示範如何使用電子積分兌 換功能 。 考慮到部分長者可能沒有智能手機,蕭 智慧指,會安排為他們的實體卡進行特別登 記,但強調必須實名登記,確保每人只可以 有一張卡,他們可到指定的禮品換領處兌換 實體日常生活禮品。「綠綠賞」App於去年榮 獲Google Play香港「最佳社會貢獻應用程式」 大獎,操作流程亦是相當簡單。 警方近期致力發展「銳眼」計劃,旨在透過 於公眾地方及流動平台安裝閉路電視,以達致 維護國家安全、協助警方防止及偵查罪案及就 公眾活動進行人流管理,確保公共安全及公共 秩序。負責計劃的警官透露,截至上月底,計 劃協助偵破351宗案件,當中5宗兇殺或誤殺 案均於1天內偵破。為進一步增進警務工作成 效,警方計劃今年在200架警察巡邏車上安裝 流動閉路電視,又研究將私人的閉路電視整合 至系統,加強警民合作滅罪成效,也會分階段 研究人臉識別技術的合規應用,以配合整體數 碼警政的發展。 警務處行動部警官講述「銳眼」計劃最新 發展。高級警司梁銘亮表示,計劃的首階段 (2024至2025年)於各區安裝約5000支(2000組) 閉路電視,而截至7月23日,已成功安裝3162 支閉路電視。往後目標是每年安裝不少於5000 支(2000組)鏡頭,按這步伐至2027年底,目標 是安裝不少於15000支(6000組)鏡頭,並視乎 情況檢討。 為擴展計劃,警務處與相關政府部門積極 研究其他可安裝閉路電視的平台,例如龍門 架、黃波燈、紅綠燈及獨立支柱,並計劃於策 略性位置豎設獨立支柱,以安裝閉路電視、公 共廣播系統及顯示屏。警方亦研究將流動裝置 的CCTV訊號接駁至系統,擴展閉路電視覆蓋 範圍的流動性。 行動部高級督察林豪華表示,警方計劃今 年在200架警察巡邏車上安裝流動閉路電視。 7月底開始,全港警區約有60架警車已安裝及 啟用。流動閉路電視安裝在巡邏車車頂上的左 前方及右後方,不可移動及變焦,當車輛在巡 邏,流動閉路電視會啟動,控制中心人員可操 作系統。林指出,流動閉路電視具備靈活性, 例如有大樹因颶風倒塌並阻塞路面,可靈活調 配警車,指揮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與相關部門協 調救援工作。 此外,流動閉路電視具備自動車牌識別系 統,可有效識別犯案車輛;日常巡邏亦會拍攝 及分析車輛的相關資料;當偵查案件時,人員 可從系統中翻查車輛資料,顯著提升行動效 率;若遇嚴重罪案及有涉案車輛逃離,系統可 即時辨認目標車輛,作實時評估及截查。 總督察梁彥文表示,截至6月30日,「銳 眼」計劃成功協助偵破351宗案件,拘捕628 人,包括56宗兇殺、行劫及爆竊等嚴重罪案, 當中有5宗兇殺或誤殺案,警方於接報後8小時 內偵破其中3宗兇殺案,並於1日內拘捕餘下1 宗兇殺及1宗誤殺案疑兇。 梁透露,警方會拓展安裝平台,即除了整 合其他閉路電視資源,會研究將私人擁有的閉 路電視整合至系統,提升警民合作滅罪成效; 第二是應用科技,警方會繼續參考世界各地嶄 新技術,包括前端攝像鏡頭、數據傳輸設備及 後端分析服務器等;第三是善用人工智能,例 如人流估算系統和車牌識別技術。 此外,梁說警方將分階段研究人臉識別技 術的合規應用,配合整體數碼警政發展,提升 警務工作效能,並一如既往尊重及保障市民私 隱。 本報記者梁國峰、李建人香港報道 環保署 「綠綠賞」 明年4月電子化 引入《立法會議員守則》,優 化了立法會議員的履職制度和立法會 的運作,是議會持續進步的重要里程 碑。 立法會主席 梁君彥 ■環保署「綠綠賞」積分將全面電子化。左 為高級環境保護主任陳啟宗。 伍明輝攝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