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2025星島日報(美西版)

A14 08.13.2025 星期三 港聞 13中外學者作主題分享 李景源膺卓越終身成就獎 首屆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昨日舉行, 第一日有13位來自中外的哲學學者分享 題 演講,當中有多位中國內地高校的哲學學 者,就唯物史觀、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 義及人工智能等議題作出分享。 深耕馬克思主義 成一家之言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景源獲得本屆論 壇哲學卓越貢獻終身成就獎,大會指,李景 源深耕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其系列的哲思 成果為當代中國哲學發展樹立了極具理論標 識度的一家之言。李景源亦發表了《唯物史觀 中國化的歷史建構》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哲 學研究應承擔起解讀中國發展道路的責任, 即確立中國發展道路的知識體系,而確立和 闡釋中國道路的知識體系,應以唯物史觀中 國化的歷史建構為核心和基礎。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豐子義則發表題為 《從文明看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題演講,他表 示,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 態,不僅展現了中國自身發展的獨特文明, 而且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 國式現代化,並非費正清的「衝擊—反應」模 式,而是包含著自身的文明性,表現為一種 建構性文明,與之對應的西方式現代化,某 種意義上可視為是一種對抗性文明。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向東則表 示,中國式現代化表現為一種建構性文明, 主要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 要求及其所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 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得到集中表 達和體現,而貫穿其中的辯證理性、關係思 維、共同體原則,則構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 明性內核,表達的是一種新文明形態。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 康發表《中國式現代化的建構邏輯:學習借 鑒、自主創新與綜合優勢》的主題演講,他表 示在世界政治制度史上創造了「一國兩制」、 「高度自治」的「一國兩制」制度安排,是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 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香港哲學紫荊論壇吸引眾多國際知名哲 學學者參加,包括哈佛大學研究教授、美國 人文科學院院士杜維明,華威大學的史蒂 夫•富勒,及羅馬尼亞科學院副院長米爾 怡•杜米特魯。 杜維明致力於東西方文明對話與儒家思 想的現代轉化,是享譽世界的哲學領袖人 物,唯因身體抱恙無法親臨現場,他特意為 今次論壇錄製視頻演講,題目為《學做人:從 修身到大同的人文關懷》。 杜維明提到未來科技與精神人文的命運 交匯要以良知為引,他表示,人工智能(AI) 的誕生,生命科學的突破、宇宙的探索,新 能源的開發,都標誌著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 技術文明時代。在新技術奇跡的背後,也潛 伏著身份認同矛盾,意義虛無的精神危機, 因此需要構建新的人與AI之間的道德倫理及 法規。 杜維明指出,AI能超越人的知識存量、 思維能力、勞動功能。但它代替不了人的道 德、靈魂、非理性感情、創造性的靈感衝動 等等。在此背景之下,人們必須重新喚醒「良 知」這一儒家核心概念,他指「良知」不僅是道 德判斷的起點,更是人通向天道的門戶。沒 有這種天命意識,人類即使掌握無限技術, 也可能失落自身存在的意義。 英國華威大學教授史蒂夫•富勒分享了 如何在全球化的人工智能時代確保人類創造 力,他表示,儘管有人擔心人工智能剝奪了 人類的創造力,但他認為人工智能實際上教 會了人們關於創造力的本質,並且人類需要 重新思考創造力。羅馬尼亞科學院副院長米 爾怡•杜米特魯就跨文化語境中的哲學作出 分享,就跨文化語境中的差異與身份認同問 題及歐洲哲學與中國哲學在倫理學和邏輯學 方面的一些趨同之處做出了探討。 ■陳國基表示,香港哲學 研究院自2024年成立以 來,不僅成功創辦《香港 哲學研究雜誌》,更聯合 不同學術機構舉辦高質量 的活動。 陳浩元攝 ■杜維明在論 壇 上 發 表 以 《學做人:從 修 身 到 大 同 的人文關懷》 為題的視頻演 講。 ■華中科 技大學國 家治理研 究院院長 歐陽康。 ■中國社科 院學部委員 李景源獲得 本屆論壇哲 學卓越貢獻 終 身 成 就 獎。 ■英國華威大 學 教 授 史 蒂 夫•富勒分享 了如何在全球 化的人工智能 時代確保人類 創造力。 ■羅馬尼亞科 學院副院長米 爾怡•杜米特 魯就跨文化語 境中的哲學作 出分享。 ■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首日有13位來自中外的哲學學者分享主題演講。 哈佛教授:AI代替不了道德靈魂 人們須喚醒良知 陳國基冀推動港成中外文化藝術中心 首屆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開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開幕禮上致辭時表 示,香港哲學研究院自2024年成立以 來,不僅成功創辦《香港哲學研究雜誌》,更 聯合不同學術機構舉辦高質量的活動,為哲 學研究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他指,哲學聽 起來很抽象,但其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哲學能訓練人們分辨事實與觀點,並啟發人 們多角度審視問題的本質,這種理性思考的 能力正是構建個人價值觀的基石。 陳國基指,在價值觀日益多元的時代, 哲學對話讓人們用邏輯取代偏激,以同理心 理解差異。他認為,通過探討倫理權利與責 任的根本問題,能共同尋求社會發展的平衡 點,為香港建設更包容、更具有前瞻性的未 來,並奠定思想的基礎。他表示,哲學思維 的培養直接關係到批判力、道德觀與公民意 識的養成,期望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能成 為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平台,為推動香港發展 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中心作出貢獻。 香港哲學研究院院長、香港哲學紫荊國 際論壇共同主席舒心博士表示,香港是得天 獨厚的世界哲學思想對話的沃土,自開埠以 來便是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西 方現代性思想、馬克思主義等多元思潮的交 匯地。在一國兩制獨特而開放的政治框架 下,香港既深植中華文化根脈,又擁抱全球 文明成果,以和而不同的包容姿態,成為中 哲、西哲、馬哲交融碰撞的前沿陣地。他 指,香港高度國際化的學術環境與豐富的哲 學研究平台,使其成為連接亞洲哲學共同體 與世界哲學網絡的核心樞紐。 舒心又指,在百年變局的時代浪潮中, 哲學肩負著化解文明衝突、凝聚價值共識的 歷史使命。香港正以其獨特的地緣與文化優 勢,為三大哲學傳統的創新融合提供第三空 間,為全球哲學界搭建了探索多元共通性與 多元合理性重疊共識的思想舞台與社會生活 空間。面對技術倫理、文明互鑑等前沿挑 戰,三大哲學傳統的智慧在此交匯,必將為 人類社會的和平發展提供新的可供選擇的思 想方案與哲學理論。 紫荊文化集團董事長、香港哲學紫荊國 際論壇共同主席許正中表示,人類面臨著諸 多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文明衝突、貧 困、疾病、戰爭等,哲學作為人類對世界、 對生命、對價值的深刻思考,應當為構建人 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支撐與智慧啟迪。他 指,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開放包 容的社會環境以及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東西 方思想文化的交匯點,思想交流與智慧碰撞 的大平台,在文明交流互鑑中扮演著重要角 色、發揮著重要作用。「香港哲學紫荊論壇」 將充分發揮優勢,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地的 學術交流與合作,吸引更多優秀的哲學家、 思想家到港講學、研究,推動哲學思想的傳 播與創新。 首屆香港哲學紫荊國際論壇昨起一 連兩日在灣仔會展舉行,共有一系列主 旨演講及專題論壇,主要探討形而上學 與認知科學的交叉前沿、倫理困境,以 及全球正義、政治哲學的現代性反思等 議題,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哲學領軍人 物聚首一堂,展開橫跨東西方哲學傳統 的學術對話,包括哈佛學者杜維明、中 國社科院學者李景源及北大學者豐子義 等。 本報記者郭穎彤香港報道 哲學思維的培 養直接關係到批判 力、道德觀與公民 意識的養成,期望 香港哲學紫荊國際 論壇能成為具備國 際影響力的平台, 為推動香港發展成 為中外文化藝術中 心作出貢獻。 政務司司長 陳國基 ■許正中指, 論壇吸引更多 優秀哲學家思 想家到港講學 及研究,推動 哲學思想的傳 播與創新。 ■舒心博士 表示,香港 是得天獨厚 的世界哲學 思想對話的 沃土。

RkJQdWJsaXNoZXIy MTIyMjc2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