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2025星島日報(美西版)

A2 08.16.2025 星期六 要聞 勝利光環下虛幻的繁榮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數十人在美國大使 館外示威,要求美俄元首先專注討論 交換所有人質。澤連斯基也發表視像講話, 聲沒有看到俄方下達結束戰事的指令。他認 為,美俄元首會談可能影響戰事走向,甚至 影響歐洲安全的命運,希望美國以強硬立場 應對俄方。之後他又在聲明中附和特朗普的 評論,稱阿拉斯加會晤「意義重大,應該為 實現公正和平鋪平真正的道路。」同時也為 美、俄、烏的三邊會談鋪平道路。 《金融時報》報道指,澤連斯基上周接到 特朗普的來電,告訴他特使維特科夫與普京 會面的情況。普京告訴維特科夫,若烏克蘭 同意從東部頓涅茨克地區撤出所有部隊,將 同意停火。至於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兩地的情 況,則更加混亂。俄軍目前在烏克蘭南部只 部分佔領了這兩個地區,卻已將寫入俄羅斯 憲法,視為本國領土。特朗普稱會涉及「土 地交換」,但烏克蘭自今年春天被迫撤出庫 爾斯克地區後,只佔有俄羅斯極小的一塊領 土,可交換的空間極小。對澤連斯基而言, 這是六年來最大的外交挑戰,因為他被擋在 會議之外。這一切都發生在國內聲望受損、 烏克蘭防線人手緊張的時刻。 澤連斯基的低谷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造 成的。起因是負責推動民族團結的前副總 理、澤連斯基親密盟友切爾尼紹夫接到烏克 蘭國家反腐敗局通知,稱他將因濫用職權和 收回扣被起訴。除切爾尼紹夫外,澤連斯基 長期的私人夥伴明迪奇也因涉貪受查,同樣 情況的還有總統辦公室前副主任舒爾馬。澤 連斯基沒有與他們保持距離,反而將反腐機 構置於總檢察長的管轄之下。這一決定引發 了他任期內最激烈的政治風暴,澤連斯基很 快引入新立法恢復反腐敗局的獨立性,但損 害已造成,此事削弱了他「改革者」的形象。 澤連斯基的政治困境與過去一年中戰 場上最艱難的時刻重合。俄軍持續攻擊, 烏克蘭的防線因人力不足被拉得很長。本周 在頓涅茨克地區的煤礦城鎮多布羅皮利亞附 近,俄軍僅幾天內就推進15公里。在2014年 和2015年,烏克蘭曾在遭受重大人員和領土 損失後被迫接受不利停火條件。特朗普對澤 連斯基拒絕割讓領土表示不滿,「澤連斯基 說,我必須獲得憲法批准,這讓我惱火。他 去打仗、殺人就可以,遇到土地交換就需要 批准?」烏克蘭官員說,特朗普顯然不理解 澤連斯基四面受限的處境。「憲法限制了他 的權力,」一名前烏克蘭軍官說,「更重要的 限制來自社會壓力,以及反對放棄未被佔領 領土的軍方。澤連斯基是進退兩難。」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指,美俄總 統會晤的主要意義在於為實現公正和 平,以及為美俄烏三方領導人實質性 會談創造可能性。他在社交平台發 文,表示烏克蘭指望美國,現在是結 束戰爭的時候,俄羅斯必須採取必要 的步驟。 澤連斯基:和平指望美國 面臨任內最嚴重危機 防線岌岌可危 ▍本報訊 ▍ 美俄峰會舉行之際,《南德日報》刊登了 駐莫斯科記者比加爾克的觀察報道。她根據 俄羅斯媒體和親政府評論普遍淡化烏克蘭議 題的情況,推論普京將這次與特朗普的會 面,視為兩國領袖重新「調整世界秩序」的機 會。多名俄國外交與國際關係專家也強調, 對普京而言,「兩大國關係的重要性高於任何 區域衝突」,峰會更像是重塑美俄關係的契 機,而非單純解決俄烏戰場問題。親克里姆 林宮的學者盧奇亞諾夫則將這場會談與35年 前的德國統一談判相比,稱其為「里程碑」。 他在《俄羅斯日報》撰文指出,會談的核心不 是烏克蘭,而是挑戰冷戰後建立的國際安全 體系。他認為,烏克蘭危機是冷戰結束後美 俄權力失衡的結果,如今雙方正試圖解決這 個「歷史遺留問題」。 過去幾個月,克里姆林宮在公布特朗普 與普京的通話摘要時,總是列出伊朗核計 劃、全球安全、稀土供應鏈、貿易與投資等 多項全球性議題,可見俄方在藉此塑造「即使 戰爭仍在進行,莫斯科與白宮依然保持正常 溝通」的形象。 這一次,普京帶著外長、防長和財長同 行,顯示會談內容涵蓋戰爭以外的廣泛議 題。普京的外交顧問鄂夏柯夫在會前表示, 美俄在經濟和貿易合作上有「巨大、尚未開發 的潛力」。俄羅斯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 所長丁金指,雙方可能會談到恢復美俄雙邊 正常關係、能源合作、太空探索、北極資源 開發、中東局勢,以及可能的俄烏和平方案 與核武管制等議題。 除了公開記者會與雙方說明文件外,烏 克蘭與歐洲國家亦高度關切,特朗普與普京 私下談了甚麼,是否涉及利益交換。不過, 比加爾克觀察認為,對普京來說,阿拉斯加 峰會的戰略價值在於通過與美國領袖的會面 鞏固俄羅斯國際地位,即使談判沒有突破, 也能向國內外展示,俄羅斯仍是與美國平起 平坐的大國。 另一方面,《華爾街日報》引述拜登政府 前歐洲事務官員陶塞格的說法,指特朗普與 普京的會談有2.0版雅爾達會議的觀感風險。 他稱,美俄峰會中若沒有悉心協調基輔與歐 洲領袖再提策略,那麼離俄烏終戰還會很遙 遠。 1945年2月二戰近尾聲前,為重整戰後 歐洲秩序、促使蘇聯參與太平洋戰事,當時 被稱為三巨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 邱吉爾與蘇共領袖斯大林,在蘇聯領土克里 米亞的雅爾達舉行會議。長達一周的會議最 終簽署了系列雅爾達協議,以規劃戰後新秩 序,但廣受影響區域包括東歐與東亞都未參 與。這場會議,主導了戰後全球進入美蘇對 立近半世紀的冷戰。 會談前 俄烏戰火仍在持續 峰會召開之際,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火持 續。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15日在社交媒 體發文稱,14日至15日凌晨,烏克蘭特種部 隊對俄軍的軍事、後勤和能源設施等多個目 標發動襲擊。俄羅斯國防部同日通報指,俄 防空系統在過去一周擊落了1架烏空軍戰機、 2134架無人機和一些導彈。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稱,特種部隊 於14日襲擊了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奧利亞 港,以及俄羅斯薩馬拉州塞茲蘭煉油廠。被 襲擊的塞茲蘭煉油廠距離前線約800公里,每 年可精煉700至890萬噸石油,是俄羅斯國內 的重要煉油廠之一。有當地目擊者表示,超 過10架烏克蘭無人機參與了對塞茲蘭煉油廠 的襲擊任務,並在煉油廠內製造至少2起嚴重 火災。 烏軍的無人機同日還對俄羅斯下諾夫哥 羅德州阿爾扎馬斯地區的一間航空儀器製造 工廠發動攻擊,至少2架無人機撞進組裝電子 設備的一號工廠內,另1架無人機則闖入產品 機械組裝的三號工廠。俄方稍後證實了工業 區遭烏軍無人機襲擊的消息,強調俄軍總計 擊落32架烏克蘭無人機,但仍無法阻止軍事 相關設施成為烏軍無人機的襲擊目標。 此外,俄羅斯國防部15日發布通報指, 過去一周(9日至15日)俄防空系統共擊落一 架烏空軍蘇-27戰機、27枚導彈、20枚美制 「海馬斯」火箭彈、2枚「海王星」遠端導彈以 及2134架無人機。同時,俄軍對烏克蘭軍工 綜合體和烏軍彈藥庫、無人機組裝和存儲基 地以及烏軍部隊和外國僱傭兵部署點進行了 集群打擊,並控制了頓涅茨克地區的6處居民 點。 核心不是烏克蘭 普京盼重塑美俄關係 三十四年前蘇聯解體,美國以勝利者 姿態步入後冷戰時代,自信將開啟一個繁 榮與領導全球的新紀元。然而今天走在華 盛頓特區聯合車站外,卻總能看到一些無 家可歸者蜷縮在街頭,吸毒過量者倒臥巷 尾。保守派記者、作家及時事評論員卡爾 森尖銳地指出:「如果說我們贏了,為甚 麼我們的國家看起來是這樣?」 冷戰結束之初,美國確實迎來了一段 高光時刻。互聯網革命催生了「新經濟時 代」,1990年代美國GDP連續多年保持4% 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失業率創下歷史新 低。克林頓政府更在1998年實現了自1970 年以來的首次財政盈餘,國債佔GDP比例 四年間下降10個百分點。歷史學家福山宣 告「歷史的終結」,《時代》周刊豪邁地號召 建設「第二個美國世紀」。 這種繁榮猶如流沙上的城堡,隨著 製造業加速外移,美國徹底完成了由「製 造業立國」向金融和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 型。普通人的薪資增長陷入停滯,中產階 級規模萎縮。斯坦福大學研究顯示,30歲 美國人收入超過父母比例從40年前的86% 暴跌至51%。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華爾 街的富豪們的確享受到了紅利,可鐵銹地 帶的工人成了被遺忘的群體。 聯邦債務從冷戰結束時的3萬億美元 飆升至如今超過34萬億美元,人均負債突 破10萬美元。昔日的「和平紅利」被軍工複 合體吞噬,軍費開支不降反升。另一方 面,自殺率悄然持續攀升,2018年達1941 年以來最高水平,阿片類藥物每年奪走數 萬生命。預期壽命在2015-2017年罕見下 降,成為發達國家中的異常現象。 還有廣受詬病的基礎設施建設。甘迺 迪機場被特朗普斥為「第三世界的機場」, 全美61.4萬座橋樑中40%已超過50年壽 命,每年24萬根水管破裂,浪費2萬億加 侖淨水。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給基建打出 「D+」的評分。 更令人憂心的是經濟活力的衰竭。 新企業佔比從1978年的14.6%縮至2011 年8.3%;30歲以下創業者比例從1989年 10.6%驟降到2014年3.6%。曾引以為傲的 「拓荒精神」被官僚主義窒息——大學教授 因「安全空間」和「觸發警告」自我審查,地 方政府甚至以安全為由禁止兒童玩秋千。 冷戰勝利後美國陷入一種危險的悖 論: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既無 法抗拒幹預世界的誘惑,又無力承擔全球 治理的成本。一方面,北約東擴擠壓著俄 羅斯戰略空間,美國熱衷在亞太構建「新 太平洋共同體」;而另一方面,兩黨惡鬥導 致聯邦政府頻繁停擺;國會沉迷於黨派攻 訐卻對城市治理袖手旁觀。 政治學者敏銳指:冷戰後全球化進程 加速「震撼西方社會內部,引起發達國家 政治力量分化重組」。政黨不再是利益整 合者而淪為部落認同符號,社會共識在文 化戰爭中分崩離析。曾以「大熔爐」自豪的 國家,如今卻在身分政治的裂痕中顫抖。 經濟學家、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將 當代美國困境歸結為「活力日漸衰落」。創 新精神被官僚體系窒息,拓荒勇氣被安全 主義馴化,公民精神被消費主義取代,美 國夢正在褪色。冷戰結束三十餘年,美國 的軍費開支仍占全球40%,卻放任本土橋 樑崩塌、少兒教育資金捉襟見肘。 歷史沒有終結於1991年,真正的挑戰 始於美國卸下假想敵的重擔後,能否正視 真實的自己。重振繁榮需要的不是科技突 破或金融魔術,而是將資源轉向民生。 憲法限制了澤連斯基的權 力,他沒有法律權利改變烏克 蘭的領土完整。 前烏克蘭軍官 電郵:overseas@singtaonewscorp.com ■澤連斯基認為美俄元首會談不僅可能影響戰事走向,甚至影響歐洲安全的命運,圖為澤連斯基14日在倫敦與英國首相施紀賢會晤。 新華社資料圖片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