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 08.16.2025 星期六 中國時事雜誌 在社交平台上,因為老人深 信直播間話術,充斥著子女的抱 怨聲。有不少人留言稱,受不了 老人外放的直播間的吵鬧,直接 選擇和爸媽分開住。大部分子女 可能都不在老人身邊,這也決定 了老人的晚年,被商業精准圍獵 後,可能會面臨各種複雜的問題。 劉蘭的爸爸性格固執,不 愛去醫院,只聽信那些「養生課 程」,連肉都不敢吃,買了一堆 保健品。但爸爸的身體卻每況愈 下,1.7米的個子瘦到了45公斤。 2024年12月初的一個早上,她接 到弟弟電話,得知爸爸出事了, 她趕到爸爸家時,發現爸爸全身 癱瘓,大小便失禁,只有脖子能 動。將爸爸送去醫院時,醫生見 狀,懷疑劉蘭和弟弟虐待老人。 原來,劉蘭的爸爸已一身病,免 疫力下降,糖尿病情加重,出現 腳部潰爛,肺病也嚴重,抽血時 發現「血黏稠得流不出來」。劉蘭 解釋父親沉迷保健品,沒想到醫 生也歎口氣,說自己的爺爺也是 只相信保健品廣告。 劉蘭做好了爸爸長期住院治 療的準備,但沒曾想到住院第五 天早上,她外出買早餐時,爸爸 因為一口痰卡喉沒有搶救過來, 離世了。 劉蘭的爸爸退休18年,每個 月領退休金4000元,這些年總共 領了幾十萬,日常沒有其他大額 開銷,最後卡裏只剩1200元, 大部分錢都花到各式保健品裏。 劉蘭說,家裏堆滿爸爸買的各類 保健品,衣櫃放不下,買的三層 架子也擺滿了,有奇形怪狀的鐵 皮鞋,標價顯示5000多一雙,還 有成箱的山藥糊糊和各類醫藥 儀器。這些東西看著讓她心煩意 亂,和媽媽一起收拾扔出門外。 沉落 迷得 保一 健身 品病痛 對於這類保健品圍獵老人的 亂象,多年來監管部門也在出手 打擊。 馮雲當時所在的公司品牌為 「三好直供」,也是以私域直播方 式展開,稱是為老人提供源頭工 廠直供的優質產品,事實上售賣 的是假藥、有毒有害保健食品。 馮雲剛進入公司做社群運營一 周,公司就被舉報,警方介入調 查,由於她剛入職一周,還沒有 售賣產品,一天後就被釋放,很 多同事均被關押。這起案件涉及 金額達5000萬元,工廠4處,倉儲 窩點10處,制假生產線6條,受害 者遍布全中國多達2萬多人。 但隨著線下引流和線上私域 直播的花樣越來越多,還是有不 少老人依舊深陷在被圍獵的泥潭 裏。有律師表示,平台對群內直 播內容有「合理注意義務」,只是 私域直播隱秘性強,需要使用者 舉報,也需平台主動加大監管力 度。 而在監管和平台之外,在阻 攔父母深陷直播間保健品的過程 裏,老人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也 是影響走向的重要一環。有專家 建議,為了追回損失,家人方法 不當,會帶來家庭矛盾,家屬能 做的是進行「情感需求轉移」,盡 量給予老人陪伴,還要說明老人 建立自己的訊息輸出頻道,「研究 發現,經常發朋友圈、曬照片、 喜歡外出旅遊的老人,作為信心 輸出方,被騙幾率會大大降低。」 還有一個方法是財務合併,將老 人的養老金納入家庭財務決策體 系中來,讓老人對家庭財務需求 有了解,感受到自己的錢有用 處,另一方面,也讓老人的消費 情況變得透明,在問題擴大之前 及時控制。 子女盡量給予陪伴 降低被騙幾率 00後張洋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 工作就是借助線下的社區團購,專 門拉老人進入他們公司組建的社 群。他們瞄準的對象很明確,尋找 穿著體面的老人,為了提升獵物的 目標轉化率,他們會通過一些有點 重量又免費的米、麵、油等,借機 上門送貨,來摸清老人的實力。「比 如看所住社區是否高檔,裝修儉 奢,是否獨居」,張洋說。 他們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就是 扮演好「雲孫女」和「雲孫子」的角 色。剛到公司去參加培訓時,張洋 嚇了一跳,一個大辦公室目測有兩 三百人,全都是清一色的看起來剛 畢業的年輕人。幾個小時的培訓 課,講師一直給他們打雞血,灌輸 跟著董事長好好幹,過上賺錢買房 的理想人生。後來他才明白,年輕 人和老人的孫輩年齡相仿,更容易 獲得信任。他家訪時,會給老人按 摩,說很體貼的話,老人也會很熱 情,留他吃飯喝酒,當成親孫子一 樣對待。 除了日常關懷,公司還會定期 舉行「健康講座」,關心老人是否有 「三高」、「關節疼痛」等基礎疾病, 「雲孫子」們會蹲下來揉按關節處, 試圖減輕老人疼痛。密集的關懷, 迅速攻佔了老人柔軟的內心,讓原 本子女關懷不到的老人極易走入情 感陷阱。一場看似體貼的服務,其 實背後都暗中標好了價格。張洋同 門店一名22歲的女孩因「嘴甜會哄老 人」,一個月賣出160多萬元(人民 幣,下同)的產品,按7000元底薪 +8%的提成計算,一個月就賺了13 萬元。還有一位19歲的女孩,還在 上大學就出來實習,很多老人心疼 她,特地找她買產品。 剛畢業的張洋不願意騙人,原 本只想混點基本薪資,攢錢繼續讀 書。但他當時對接的老人對他已經 產生了信任,店長私下給老人打電 話,稱如果張洋再不開單,工作就 要保不住,儘管張洋跟老人明說了 這些產品都是騙人的,保健品根本 沒有用,老人還是拉著妹妹計劃買 20萬元的產品,急得張洋當天下午 辭職。 「雲孫女」和「雲孫子」收割的智 商稅幾乎是暴利生意。張洋所在的 門店放著高價的柴米油鹽等生活用 品,比如20元的醬油,100多元一小 袋的木耳,用來吸引有錢老人;店 長直接跟張洋說,來問幾元錢一瓶 醬油的,「不用理他,不是我們的顧 客。」據張洋了解,門店賣給老人的 精品「納豆」,其實是店長在網上買 的,20元一公斤,轉手賣給老人能 有380元一公斤。 隨著手機普及,通過免費領雞 蛋,組建社群,然後引誘老人聽直 播的套路,正在成為吞噬老人財富 的「黑洞」。 晚上7點的鬧鐘響起時,小雪 的爸爸總會拿出手機點開微信群裏 最新發出的鏈接——這是小雪從未 見過的世界。在這個名叫「浩月千 里」的直播間,小雪見證了一場跌 宕起伏的劇情大戲。主播先是稱, 很不容易邀請到某藥企董事長來直 播間,給大家送福利,隆重推出一 款藥酒。兩人一唱一和,開始大肆 宣揚藥酒的功效,氣氛烘托到高峰 時,主播臉色大轉,說這樣的酒, 賣上千元(人民幣,下同)太貴了, 直接讓董事長給優惠。當主播三番 五次砍價,最後把價格砍到199元 時,董事長「氣」得直接調頭走了。 小雪看了一眼父親,發現他眼神亮 了。見慣直播套路的年輕人,能辨 識出這是一種表演,但對社交平台 沒那麼熟悉的老人卻很難判斷。跳 樓價等誇張的優惠方式,讓老人很 受用。 類似的劇本,正在各種「關愛 老人名義」的直播間裏上演。在名 為「民生百城」的直播間,一名40多 歲的男主持和來自「呂梁野山坡食 品有限責任公司」的20多歲工作人 員「小呼」,熱火朝天地賣「沙棘籽 油」。小呼講得頗為動情,稱前來直 播時,一群農民伯伯趕來送她,讓 她一定要好好宣傳家鄉的沙棘。賣 沙棘也在反哺當地,小呼稱公司設 立「1元基金」,供困難孩子上大學, 說著她哽咽起來,因為她自己就是 受資助上學的孩子之一。溫情牌打 完後,照例進入砍價環節。賣價598 元30ml的沙棘籽油,一來二去,被 主播砍到了298元90ml,小呼急得 在直播間跳起來,頭低著快哭了。 很多老人紛紛下單,小雪的爸爸也 想買但被小雪阻止了,因為在這之 前,小雪的爸爸已經往家裏買了10 來套:珍珠項鍊、染髮膏、輔酶 Q10、魚油……保守估計花費了幾 萬元。 即使是再自信不會被騙的老 人,也難以招架攻勢。文瑤媽媽自 視是一位清醒的小鎮媽媽,非常明 確自己的底線——就是薅別人的羊 毛,不薅白不薅,絕不成為羊毛。 但是,連續刷了四五天直播後,也 忍不住在直播間下單,從牛奶到洗 衣液,再到艾草貼,往家裏搬的東 西越來越多。 在數字化養老浪潮流行的今 天,私域直播間正成為吞噬老人財 富的「黑洞」。所謂私域直播間,大 都是為了規避公域直播間上的營銷 風險,先通過在社區發放免費領 雞蛋等活動,將老人引流到微信或 者其他社群,然後每天發直播入口 鏈接。一天直播1至2場,主播聲情 並茂的密集輸出養生長壽之道的同 時,將產品賣給渴求健康的退休老 人。 免費米油送上門 摸清老人經濟實力 隨著老齡化問題持續升 溫,「銀髮經濟」越來越受到關 注,卻難言出色。目之所及, 都是為老人量身定制的消費陷 阱,五花八門的保健品銷售、 掃碼買保險、直播間裏的「養生 課」等,「銀髮經濟」竟成了「坑 老經濟」。 ▍本報訊 ▍ 銀髮經濟的本質是老年人消費。 2024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 年人口達到了3.1億,佔總人口比例 22.1%。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 消費規模不小。據中國社會福利與 養老服務協會、當代社會服務研究 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 《銀髮經濟藍皮書:中國銀髮經濟發 展報告(2024)》的資料顯示,中國銀 髮經濟的年產值高達7萬億元(人民 幣,下同)。 面對這7萬億的「大蛋糕」,無 怪乎各路「豪傑」趨之若鶩。北京市 民徐先生最近遇到煩心事,他87歲 的父親因為疾病行動不便,卻不斷 收到偽裝成雜誌、報紙的保健品宣 傳冊,花費數千元購買所謂的「護肝 藥」、「健腦藥」。這些宣傳冊沒有刊 號、出版日期、出版社等訊息,但 在封面頂部印有「舊聞揭秘特刊」、 「逆轉骨齡論壇快訊專刊」等大字, 還有各類真假難辨的「報道」,內頁 則用大量篇幅推銷保健品。正是這 樣的偽裝,讓老人誤以為是正規刊 物,這是新型營銷騙局的冰山一角。 徐先生的父親在收到「雜誌」一 般的宣傳資料後,訂購了十幾瓶雜 誌內頁提到的「護肝藥」,花費近 6000元。「護肝藥」的外包裝上標有 「澳洲製造」的字樣,小字的中文說 明為「複合GPC褐藻凝膠糖果」,而 且沒有任何關於功效的介紹。徐先 生說:「資料一通忽悠說這高科技英 國研發的、美國研發的,我們公司 好不容易有這種進口的東西了,我 們有活動,有做甚麼優惠啊這個那 個的,你這一箱比方說買一送幾, 最後多少錢,能佔好大便宜,我父 親就買了一箱,5970元。」 徐先生父母家附近的快遞驛站 工作人員表示,類似的情況時有出 現,這些宣傳冊都是商家「一對一」 下單,並不是去各家各戶分發,快 遞外包裝寫的是「文件」,快遞小哥 並不知道其中是宣傳冊。此前,有 老人或子女拒收過相關快遞,隨後 驛站就接到商家大量投訴。更讓徐 先生無奈的是,這些商家採用快遞 「貨到付款」的方式,收款後便「隱 身」,維權困難。 針對老年人的騙局不止這一 類。河南的李燕近日氣憤表示,「去 年7月,我母親誤掃了一個二維碼, 沒想到就買了一份保險,而且之後 每個月從微信自動扣款188元,直到 今年1月微信錢包裏沒錢了,我一 查她賬單才發現」,李燕說,她的 母親購買保險時沒有填寫任何個人 訊息、沒有簽名,也沒有獲得自動 扣款的提示。湖北女孩谷雨的母親 也在同一家平台莫名其妙地辦理了 一筆保險,每月自動扣款90多元, 10個月後才發現。她說,母親是聾 啞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辦理 的。經查詢,這筆保單的被保人與 其母親名字都不一致。 據《新京報》報道,這款保險產 品廣泛植入在充電寶、出行App等 常見的生活場景內,宣傳噱頭是「首 月1元」即可投保,很多老人「被套 路」。在黑貓投訴平台上,該保險平 台已有9400多條投訴。 然而,追償過程十分漫長。李 燕稱,今年2月以來,她多次致電 平台客服要求退款,對方先是提出 需要投保人手持身分證拍一張照片 上傳,李燕以「擔心個人訊息洩露」 為由拒絕後,對方又讓她提供銀行 卡號。投訴期間平台幾度拖延,最 終在李燕告知「不退款就投訴到相應 監管部門並報警」後,對方才將保費 全額退還。和她幾乎同時投訴的谷 雨,截至目前才僅收到一個月的保 費退款。 在北京工作的張軍說,他的父 親一直生活在老家農村,閒暇時會 刷短視頻解悶,有一次刷到一家網 絡教育公司的推廣,以免費公開課 為由吸引老人添加「老師」微信,而 後誘騙老人付費學習,並且不斷給 老人發送「上課後會賺錢」的訊息, 他的父親已經交了2000多元「學費」。 「我在家時聽到過對方給我爸打 電話,詢問有沒有時間上直播課」, 張軍稱,父親不聽他的勸阻,認為 自己通過這樣的學習才能趕上新時 代。張軍在公開平台發起投訴,但 目前尚未得到解決。 直播間套路滿滿「跳樓價」很受用 ■找到一項感興趣的運動,充實自 己的晚年生活。 中新社資料圖片 ■要學會安排晚年生活,比如外出 旅遊。 新華社資料圖片 「銀髮經濟」 步步是坑 消費陷阱五花八門 追償過程漫長 ■老年人放下手機,可 以去老年大學充充電。 中新社資料圖片 河南市民 李燕 去 年 7 月, 我母親誤掃了一 個二維碼,沒想 到就買了一份保 險,而且之後每 個月從微信自動 扣款 188 元。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