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2025星島日報(美西版)

A11 08.25.2025 星期一 香港時事雜誌 周健德 香港工程師學會首位女會長 香港工程師學會首位女性會 長周健德,肩負推動行業轉型與 培育新一代的責任。在她眼中, 工程師不僅是「建造者」,更是 「塑造者」,提出年度主題「同心同 創」,強調韌性、創新、可持續發 展與公平,冀與業界攜手面對未 來挑戰。她曾投身無國界醫生, 遠赴阿富汗、印尼等地參與災後 救援,深信工程的價值在於回應 需要、連結人心,故鼓勵年輕 人「走出去」,只要願意出發、堅 持下去,專業與價值自然累積, 「努力過,幫到人,就是最大的快 樂。」 記者 林家希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周健德冀與業界攜手迎接未來挑戰。 作為學會半世紀以來首位女性會 長,周健德笑言,擔任會長並 不屬於其職涯規劃,屬「誤打誤撞」, 上任後深感責任重大,「我們要帶領 香港工程師打開一片新天地。」 她為學會訂下年度主題「Together We RISE」(「同心同創」),其中 「RISE」是四個核心價值的縮寫: Resilienc(e 韌性)、Innovatio(n 創新)、 Sustainabilit(y 可持續發展),以及 Equit(y 公平),希望帶領香港工程師 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聚焦人才培育行業轉型 她對未來的工作重點有清晰方 向,其中一個核心是人才培育,「我 想做到一個『少年工程師』的club(學 會),讓中學生及早接觸工程的不同 範疇,了解工程師實際做些甚麼。」 除了教育,周健德也著眼於行業 轉型。她相信,工程師的工作不止是 「建造」,更是「塑造」,「不應只想著 興建新樓宇,香港有這麼多舊樓,怎 樣翻新、怎樣減碳?工程師可以探索 更多應用。」 她主張工程不止是解決問題,更 要預先察覺、提前應對,「我們不能 等問題出現才處理,大家已經很努力 去預測風險,再進行防範。」 對於年輕人,她總鼓勵他們有 機會便「走出去」。多年來,周健德走 過先進國家,也踏足過資源匱乏的地 區,深知在不同國度工作的意義。她 坦言,時代變了,世界也變了,「我 們香港工程師過去很幸福,在香港就 已經足夠,但現時世界不一樣了,不 能只留在舒適圈『內卷』,看過不同地 區做法後,眼界自然不同。」 她寄語青年做事不要太快放棄, 「很多人做了1年就走,沒看到第2 年、第3年的問題。」她強調,真正的 專業要靠經驗累積。 投身國際救援「世界比想像更大」 事實上,過去周健德便曾放下 穩定的工作,投身國際救援,擔任 後勤統籌。那些年的經歷,使她對 人生有不同感悟,走出去後自會發 現——世界比你想像的大,而你能 做到的,也比想像的多。 與多數「打工仔」一樣,周健德 在工程界打拼十多年後,感到倦 了,也想做點不一樣的事,毅然向公 司申請一年的無薪假期。她說,一 直是無國界醫生的捐款者,某天萌 生念頭,親身參與救援工作,慶幸 完成培訓後短短一個月,便接到首 個任務。 2003年1月,她被委派前往阿富 汗擔任後勤人員。作為工程師,她 的工作不再是興建樓宇,而是負責 食物和藥物的儲運、建造庇護所、 管理廢物、水電供應等,並設計臨 時工程。 「我去的地區非常偏遠,無石 屎路,只有泥路。」她說,當車輛 陷入泥中,得自己下車剷泥,並要 為團隊設置基本生活設施——搭建 水源、廁所和儲物空間,甚至建地 底避難所,挖地、下梯,以防突如 其來的槍火。她拿著手繪的簡單圖 紙,向語言不通的當地人比手畫 腳。沒有水泥、鋼筋,她靠經驗與 直覺,用磚與木材設計建築結構。 有一次,她與團隊到一個村落 提供服務,抵達後發現村子異常安 靜,心生不安,力排眾議提早撤 離。當晚,有當地人向她道謝,指 離去不久後該地爆發衝突,所幸團 隊早已離開,否則或遭波及。 「努力過幫到人就是最大快樂」 後來,周健德被派埃塞俄比 亞,並在2004年底南亞海嘯發生 後,前往印尼參與救援。那場災難 造成超過22萬人死亡,現場觸目驚 心,她形容,從直升機俯瞰只看到 「一片空白」,整個城市不見了。 她與團隊協助搜尋生還者、安 排直升機降落,以及分發物資等。 抵達當地時,所見盡是遺體與廢 墟,許多屍體已經發脹。當地司機 平靜地告訴她,自己親手埋葬了10 位家人,「現在可以專心開車了。」 她記得,有位男子始終沉默不 語,經同事開導後,願道出悲傷。 男子說,事發當日原要陪伴懷孕的 妻子入院生產,但海嘯來得突然, 兩人被衝散,後來奇蹟地在水中重 遇,一度以為撐過劫難,誰知第二 次巨浪來襲,兩人再次失聯。數天 後,他在森林找到妻子,其遺體被 樹枝刺穿,胎兒也胎死腹中。 周健德坦言,大部分災民已罹 難,倖存者最需要的並非水、食物 等物資,而是心理輔導,特別是小 朋友,在災難中失去家人,不懂表 達自己所經歷的恐懼與哀傷,不願 說話。她和團隊搭起簡單帳篷,作 為兒童活動空間,想起臨行前收到 一盒由香港學生親手繪畫、寫上祝 福的心意卡,遂將卡片一張張掛 起,並向當地小朋友解釋當中含 意,意外收到效果,「小朋友漸漸開 始嘗試說出自己的故事。」 在災難現場見盡生死,她對人 生有更深的體會,「你遇到的困難 未必是最差的,世上有人比你更艱 難,要學會放開一點。」她看待得失 也淡然,「得到一些東西不需要太高 興;得不到,也毋須太憤怒。時間 有序,該來的自然會來,得不到但 過程盡力了便足夠。」 她自言,從不覺得自己「出 色」,讀書成績普通,沒有甚麼起跑 線,也沒耀眼的成就,「我不需要很 多掌聲,努力過,幫到人,就是最 大的快樂。」世界很大,而她選擇與 更多人同行。 ■南亞海嘯後,周健德前赴印尼協 助災後救援行動。 受訪者提供 ■周健德在埃塞俄比亞協助後勤工 作,圖為其修理車輛。 受訪者提供 ■周健德曾參與印度海德拉巴國際 機場項目。 受訪者提供 ■經歷1年無薪假後,周健德首個工 程項目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受訪者提供 ■周健德在阿富汗協助水源設施 建設。 受訪者提供 ■周健德期望年輕工程師走出香 港,拓寬視野。 受訪者提供 踏足男性主導行業 「我不怕嘗試」 工程界過去以男性為主 導,但隨時代變遷,女性比例 逐步上升。周健德提到,當年 在英國讀書,入學時9位女生, 畢業時僅剩2位。她回港時,女 性在隧道工作仍受限制,「當時 選擇不多,但我不怕嘗試。」 女性擅長溝通整合提升效率 她曾聽聞有師姐因辦公室 沒有女廁而被拒聘,亦感受過 性別帶來的微妙距離,「那時 的客戶多為男性,他們不是歧 視,就像日常生活中,人們較 傾向與同性交談。有時會令人 感到被孤立,但其實是自然的 社交模式。」 近年,大學工程科女性比 例已達30%。她認為女性擅長 溝通與整合,可提升團隊效 率,「部分男工程師專注技術, 忽略整體流程和與人協調,男 女合作是雙贏!」但她亦坦言, 女性最大挑戰在於平衡家庭與 工作,「很多女工程師因為家 庭,在黃金時期離開職場,對 行業是損失。」 為有志創業工程師提供支援 兩年間孵化7項目 工程師學會5年發展策略中,包 括「工程企業家」計劃,為有志創業 的工程師提供支援。周健德在過去2 年間協助孵化7個項目。 「創業不應單打獨鬥」 「我們全部都是義工來的。」周 健德提到,工程師學會涵蓋22個界 別,成員來自政府、企業與前線專 業,正好成為初創測試與資源配對 的平台,「創業不應單打獨鬥,有這 個社群支援,工程師就不會輕易氣 餒。」 她分享所協助孵化的創業項目之 一,能預測電力系統故障。她說,停 電原因很多,可能是設備老化、接駁 鬆脫,甚至因漏水而短路,實際上可 被預測,系統能在問題發生前發出警 示,避免火災或大規模停電,有望提 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其他孵化項目包括「低空經濟監 管沙盒」自動無人機人工智能(AI)檢 測、AI改善建築系統,以及環保窗 戶改造等。 ■周健德通過「工程企業家」計劃,協 助7項目孵化。 受訪者提供 我不需要很多掌聲,努力過,幫到人,就 是最大的快樂。 周健德 人 誌 物 學會首位女會長強調韌性創新公平 周健德盼領工程師塑造更美好世界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